儒家思想对《内经》藏象理论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78.82 KB
- 文档页数:2
从《黄帝内经》中学习藏象理论【原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黄帝问: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即指人体内的脏腑及其呈现在外的功能表现)中有哪些内容呢?岐伯答:心脏,是生命的根本,是神所居之处,主宰全身精神意识活动,统率全身,心的精华表现于面部,其功能是充养和温煦血脉,为阳之太阳,与夏热之气相通。
肺脏,是气的根本,主宰全身之气,是魄所居之处,肺的精华表现在皮肤上的毫毛,其功能是充养和滋润皮肤,是阳中之太阴,与秋燥之气相通。
肾脏,是封藏的根本,密封和潜藏人体的真阴与真阳,是精所居之处,肾的精华表现在头发,其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为阴之少阴,与冬寒之气相通。
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贮藏血液,是魂所居之处,肝的精华表现在爪甲,其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筋膜,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温之气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储藏“食物”的根本,是营气所居之处。
它们的功能类似盛贮食物的器皿,又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它们的精华表现在口唇的周围,能够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的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
所以说,以上五脏六腑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少阳胆气的升发作用。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陈辉。
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黄帝内经》?这篇深度文章值得一读【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道家学派是以《老子》之“道”“德”为核心范畴形成的学术派别,起始于春秋时期,并在汉代、魏晋等时期持续发展。
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人整体的思想、道德、伦理体系,而道家思想,则决定了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心理特质,二者共同形成了中国人基本的心理构架,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
形成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同样汲取道家思想之精粹认知生命、建构医学体系,并对其核心范畴进行充分的发展与丰富,亦在具体生命层面,对其重要理念进行诠释与解读。
“道”与“德”在内涵上具有相对性,前者侧重于宇宙自然哲学范畴,后者则侧重于社会人生哲学范畴,但二者具有明确的关联与递进,即“德”是由“道”而来,“道”为本,“德”为用,由道及德,即从宇宙自然哲学“道”的内涵、属性、特质、内容,推演出“德”的相关规定性,如《道德经》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因此,“道”的内涵,可以涵盖“德”。
而道的核心思想,如道生万物、道法自然、道为虚静、道常无为等,不仅体现为“德”的内容,同样亦延伸至医学领域,形成《黄帝内经》相关生命观。
“道生万物”与《黄帝内经》“真气”论《黄帝内经》气学思想的主体是“真气”论,视真气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维持、疾病发生等过程中,真气的有无多少、运行状态皆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思想,皆是秉承于道家思想。
“真”的含义及道家文献中的真学思想“真”的金文写作,上半部为会意。
《说文》中将此解为“(见图2)”部,为倒立之人,示变化。
如《说文解字·(见图2)》原文载:“变也。
从到人,凡(见图2)之属皆从(见图2)。
”因此,“化”字之互倒之人,是对胎儿在母腹中孕育过程的会意表达;下半部为“贝”。
从形状上为一个贝壳,下面一点,表达珠在贝中逐渐凝聚成形的过程。
因此,“真”字的本义应是古人受胎儿孕育和珍珠凝于贝中的过程启发而来,旨在以“真”字类比精气在人体内凝聚的状态。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读完《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让我深深地感到人体内蕴藏着强大的生命能量,并且可以通过调理六脏六腑的机能来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在这本书中,黄帝对于人体内六脏六腑的机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他认为人体内的六脏六腑都是有生命力的器官,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内部的生态系统。
只有这个生态系统的调理才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
在阅读六节藏象论的过程中,我发现黄帝内经的观点深入人心,与现代医学也颇有相通之处。
例如,黄帝认为人体有着天然的自我调节机制,与现代医学对于自我免疫系统的研究不谋而合。
此外,黄帝也十分注重饮食,认为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这也与现代医学对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相符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帝内经的“预防为主”思想。
他认为,只有在身体健康的时候才能够延续生命,所以预防疾病就非常重要。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思想。
我们应该注重饮食健康、适当的锻炼以及放松心情,尽可能减少自身患病的风险。
总之,《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体内蕴藏着强大的生命能量,并且指明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和思路。
读完此书后,我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也更加注重了饮食和锻炼的习惯,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中医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基础,是现存最早的既有基础理论又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著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也是古代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构与功能一体,能量与质量一体,即“形神一体”。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当今社会处处提倡“以人为本”,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在它的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整个医学体系中处处可见。
1生命观中的体现《黄帝内经》中讲到人是怎样产生的呢?所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不是女蜗造的,而是天地之气所产生的。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人也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其中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
如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上。
所谓“天人相应”是说人体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是一个与外部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
先秦哲学的精气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的发生[ 09-08-24 10:02:00 ] 作者:鞠诣然,鞠宝兆编辑:studa20【摘要】《内经》肾藏象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哲学角度系统论述了先秦哲学中的精气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
精气观念是肾藏象理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促成了“肾藏精”这一重要命题的产生,又通过“司外揣内”的方法促成了其它结论的产生。
【关键词】内经;肾;藏象;发生学;古代哲学;精;气Occurance of Essence-vitality Concept in Philosophy Before Qin Dynasty and Theory of Kidney ConditionsAbstract:The kidney of the theory of Visceral Picture in Neijing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eory of Visceral Pi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Essence-Qi of philosophy before Qin dy-nasty and the genesis of the kidney of the theory of Visceral Picture in Neijing is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point of ancient philosophy in this article.The concept of Essence-Q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gene-sis of the kidney of the theory of Visceral Picture,which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ortant thesis the kidney storing the essence.And it also brings forth the other conclusions by the way of inferring the interior according to the exterior.Key words:Neijing kidney;visceral picture genesis ancient philosophy;Essence Qi目前关于肾藏象理论发生学的文献,主要有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哲学等,在古哲学方面探讨阴阳、五行、易学、运气学较多,但从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如精、气等角度的探讨并不多见。
《[从《黄帝内经》五行藏象系统探讨五藏之“象”的范畴及基础] 黄帝内经藏象学》摘要:藏象五行中医学术发掘“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一个重要术语,它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不仅关注于“藏”本身,而且注重考察“象”,把“象”放在医学研究的重要位置,综观《黄帝内经》全书,从正面论及五藏之“象”者,主要集中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宣明五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九针论》等篇,其他篇章亦有述及,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五脏空间特性的表现之一便是五脏与五方相通应,“肝应东,心应南,肺应西,脾应中,肾应北”关键词黄帝内经藏象五行中医学术发掘“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一个重要术语,它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不仅关注于“藏”本身,而且注重考察“象”,把“象”放在医学研究的重要位置。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不仅确立了“以象测藏”的研究方法,而且构筑了庞大的藏象体系,为后世界定“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综观《黄帝内经》全书,从正面论及五藏之“象”者,主要集中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宣明五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九针论》等篇,其他篇章亦有述及。
五行与五脏等人体之象及自然之象的关系认识见表1。
五行五脏五体五官五华五液五神五志五脉五声五动五味五色五音五臭五季五气五方五星木肝筋目爪泪魂怒弦呼握酸青角臊春风东岁火心脉舌面汗神喜钩笑扰苦赤徵焦夏火南荧土脾肉口唇涎意思代歌哕甘黄宫香长夏湿中镇金肺皮鼻毛涕魄忧毛苦咳辛白商腥秋燥西太白水肾骨耳发唾志恐石呻栗咸黑羽腐冬寒北辰由表1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把人体之象与自然之象结合起来,构筑了天人一体的藏象功能系统。
该系统把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用五行加以规范,划分为五个功能体系。
每个体系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五体、五官、五华、五志等,并与自然界五方、五气、五季、五色、五味等相结合,体现了人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黄帝内经》整体思想的集中体现。
《内经笔记之“藏象”的含义》《内经笔记之“藏象”的含义》含义1:“藏象”一词,始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王冰注:“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所以“象”即现象,也就是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外部征象。
“藏”,藏也。
指藏于胸腹腔内的器官。
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有其现象也就必有其本质。
现象是表面的、显露的;本质是内部的、隐蔽的、深刻的。
事物的本质总要通过一定的现象反映出来,正所谓“有主内必形诸外”。
“藏象学说”就是基于内在的形质,而通过观察其外部的征象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规律及其内外环境相互联系的学说。
正如《类经-藏象类-二》注云:“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说明了“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二者结合起来,就叫“藏象”。
含义2:“藏象学说”是以外在四时气候变化及内在精神情志活动等信息,作用于人体“黑箱”所反馈于外的征象;通过正常与异常的对比分析,在当时所能了解的解剖知识基础上,推论出来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
因此,它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统一起来,把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反映出了“藏象学说”之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整体观。
含义3:由于“藏象”是人体生命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故而“藏象学说”就是研究生命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一门学问。
这种诸种联系又集中地体现在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四个方面;因此,“藏象”的实质就应该是关于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四者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所以,“藏象学说”也就是研究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
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重视功能而轻视实体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在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诸多理论支撑中,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探寻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文化基础,找寻其所属文化的原动力,对于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生命伦理的特质及精髓《汉书·艺文志》称儒家“留意于仁义之际”。
从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开始,“仁”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
“仁”是一种极为广泛的道德概念,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条件,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
大致包括了对个人心性的修养、对别人应持的态度以及价值评价的标准等。
在仁学思想的种种内涵中,孔子以一个圣哲的胸怀首先表现了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珍惜,但他更加注重生命的精神价值。
在他看来,只有后者才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尽管孔子并不主张偏废用以维持自然生命的物质财富,但在用以维持生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对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释。
《孟子·告子上》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现了对精神价值的捍卫和追求,可以说是表现儒家文化价值取向的宣言书。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论,而反对告子所谓的“生之谓性”(与生俱来的即为人性)。
在孟子看来,唯有社会伦理性和精神品格才是人之所以为人和人之所以区别于野兽的本质属性。
以上分析表明,儒家仁学思想的特质和精髓在于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追求。
由此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重用轻体、重道轻器的品格。
从学术发展的实际来看,体用关系主要是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考察对象。
尤其对于哲学,体用之辨成为其一切思辨的前提和出发点。
体用之辨、道器之辨、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中的焦点问题。
“体”是具体的实体形态,“用”抽象的功能属性。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藏象藏象学说是主要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在研究人体各脏腑形态结构的基础上,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内经》对藏象的界定,主要着眼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界物象等。
明·张介宾《类经》注云:“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可见,“藏”,指居藏于体内的脏器,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主要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其中,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故藏象一词,既揭示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医学“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即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认识其本质。
诚如《灵枢·本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藏象学说包括内容:“藏”即在内之意。
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即象征和形象。
所谓“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客观的反映了脏腑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趋向的依据,故称为“藏象”。
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