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藏象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37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内经知要·上卷》藏象《内经知要·上卷》藏象《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
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
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震卦,壮勇而急,故为将军之官。
肝为东方龙神,龙善变化,故为谋虑所出)。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性刚直,为中正之官。
刚直者善决断,肝虽勇急,非胆不断也)。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贴近君主,故称臣使。
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
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
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胞络,十二经内有胞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胞络也。
况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司纳受,脾司运化,皆为仓廪之官。
五味入胃,脾实转输,故曰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居小肠之下,主出糟粕,是名变化传导)。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之水谷而厘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故曰化物)。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
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气治,则水道疏通,故名决渎之官)。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居卑下,故名州都之官。
经曰∶水谷循下焦而渗入膀胱。
盖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藏者,皆由气化渗入,然后出焉。
旧说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者,非也)。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则不能相使,而疾病作矣)。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明则十二官皆奉令承命,是以寿永。
推此以治天下,则为明君而享至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君主不明,则诸臣旷职或谋不轨,自上及下。
《黄帝内经》选读——藏象(一)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论人之藏象原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词解:阳;通于夏气,其性属火,故为太阳。
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
但其性主收生之本,神之变:张介宾注:“心为君主而属阳,阳主生,万物系之以存亡,故曰生之本。
心藏神,神明由之以变化,故曰神之变”。
张志聪注:“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
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
”前者从心为君注,后说从心主血解,义皆通。
又《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律以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则作“处”为是。
处,即居处之意。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前“阳”字指部位,后“阳”字指功能特性。
心居上焦,胸中为敛、肃降,应于秋气。
秋气敛降,对冬藏之气而言,当为“少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少阴”。
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应于冬季,故“少阴”当作“太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太阴”。
《灵枢·阴阳系日月》也云:“肾为阴中之太阴。
”罢极之本:罢极,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以“罢”通熊羆之“羆”,其义为胜。
羆,即熊之雌者,耐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
阳中之少阳:肝脏应春,具有少阳生发之性,故称“少阳”。
但其位居下焦,故应作“阴中之少阳”。
黄帝内经第十五讲藏象概述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藏象。
藏象学说,藏象理论。
其实都是一回事。
过去我们叫藏象学说医学全.在线。
后来有人提出来应该叫藏象理论。
其实学说本身就是理论问题。
藏象学说,是我们《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
关于理论体系核心的说法,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来过,那时说的还不是《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叫藏象学说。
这个是六十年代初,湖北中医学院的西学中班,西学中班的学员,和老师们一块写的文章。
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
当初他们提出来说它叫脏腑来着,叫脏腑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当然他们所说的脏腑,实际上就是说的藏象。
因为藏象不单是个脏腑问题了。
“以象而不以质”,讨论的是以象为主。
说不以质就是没有质?不是这意思。
就是它强调的是象。
所以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或者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问题提的比较早。
我在写《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时候,那是91年动笔写的。
藏象,我还没说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讲说它《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一个提法,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就相对比较笼统一点吧。
免得在学术上出现一些分歧,其实看来这个问题,倒没有什么分歧可说的。
也就是说,把它看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上。
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意见。
关于藏象的概念,什么叫藏象?历来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较占统治地位的,或者说在学术地位,代表学术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以前关于藏象的概念,那就是说“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就是这么个观点。
因为内脏藏于体内,所以叫藏象。
还有一个说法,王冰的说法,就是“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又加个“可阅者也”。
五脏藏于体内,它的功能表现、它的形象,可以表现在外。
而且表现在外的这一部分,是可以看得到的。
阅,不是见吗?至于那个“现”字,我写成“见”字,古时候就没有“现”字。
“见”字,有时候作为表现为“现”,有时候则看得见的“见”。
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意思。
认为“可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