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手部感染(万)
- 格式:ppt
- 大小:731.00 KB
- 文档页数:42
手部感染康复健康指导内容500字
手部感染是常见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康复期间的正确护理和健康指导对于恢复手部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针对手部感染康复的指导内容:
1.休息和保护:避免过度使用感染部位,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和重物的搬运,保护手部免受进一步损伤。
2.正确用药: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服用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药物。
不得自行停药,也不得滥用抗生素。
同时,注意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比如饭前或饭后服用。
3.伤口护理: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处理伤口。
要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并定期更换敷料。
如果有纱布、胶布等则需要按医嘱使用。
4.手部功能锻炼:在康复期间,进行一些手部功能的锻炼和物理治疗,如灵活性训练和肌肉强化。
但必须遵循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不能过度运动。
5.饮食调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提高免疫力。
6.定期复诊:在康复期间,定期进行复诊,以便医生评估康复情况,并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不得擅自停药或改变治疗方案。
7.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手部干燥,避免手部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8.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避免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请注意,这些指导内容仅供参考。
在康复期间,最好咨询医生和康复师的建议,以便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康复计划。
手卫生与感染控制培训在医疗保健领域,手卫生是预防感染传播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和公众对手卫生的重视,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开展手卫生与感染控制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卫生的重要性手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双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和表面,很容易沾染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如果不及时、正确地清洁双手,这些病原体就有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给他人,导致感染的发生。
在医疗机构中,患者的抵抗力通常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如果手卫生不到位,就可能将病原体从一个患者传播给另一个患者,引发医院内感染。
据统计,医院内感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手卫生不良导致的。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也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如流感、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等。
通过正确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大部分病原体,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二、常见的手卫生方法1、洗手用流动水将双手浸湿。
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按照“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掌心对掌心搓擦、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两手互握互搓指背、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指尖在掌心中搓擦,每个步骤至少揉搓 15 秒。
用流动水冲洗双手,确保手上的肥皂或洗手液完全洗净。
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
2、手消毒当手部没有明显的污垢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将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于双手的各个部位,揉搓至双手干燥。
三、手卫生的时机1、接触患者前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应先清洁双手,以避免将病原体带给患者。
2、进行无菌操作前在进行如注射、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以防止细菌污染。
3、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后如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进行手卫生,防止病原体传播。
4、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之后,即使双手看起来不脏,也应进行清洁,以去除可能残留的病原体。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患者周围的物品和环境可能被病原体污染,接触后要清洁双手。
一、背景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操作不当、环境因素、人员意识等因素,手卫生感染事件时有发生。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手卫生感染事件,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手卫生操作流程。
2. 及时发现、报告、处理手卫生感染事件,降低感染风险。
3. 增强医院感染防控能力,保障医疗安全。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手卫生感染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培训和监督。
3. 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科室手卫生感染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4. 全体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参与预案的实施和培训。
四、预案内容1. 预防措施(1)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
(2)规范手卫生操作流程,确保医护人员按照《医疗机构手卫生规范》执行。
(3)配备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如洗手液、手消毒剂、快速手消毒剂等。
(4)定期检查、维护手卫生设施,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2. 应急处理流程(1)发现手卫生感染事件后,立即向科室主任、护士长报告。
(2)科室主任、护士长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3)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
(4)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以下措施:a. 对感染源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b. 对相关科室、部门进行消毒处理。
c.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d. 向患者及家属通报情况,做好心理疏导。
e. 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受监督检查。
3. 后期处理(1)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手卫生感染应急预案。
(2)对涉及手卫生感染事件的科室、部门进行评估,采取整改措施。
(3)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五、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
2. 开展手卫生感染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024年医院感染工作制度范本手部卫生规程与监控机制在医院环境中,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状况是导致院内感染的关键因素。
严格的手部清洁和消毒程序,以及强化对手部卫生的监管,是遏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途径。
一、洗手的适用情况1. 进入或离开病房前必须进行手部清洁。
2. 从污染区域进入无污染区域前。
3. 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前。
4. 无菌技术操作前后。
5. 接触污染物或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6. 触碰病人伤口前后。
7. 与病人接触前后,包括诊疗和护理操作。
8. 在同一病人护理过程中,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
9. 戴手套前,脱手套后。
10. 戴脱口罩前后,穿脱隔离衣前后。
11. 使用卫生间前后。
二、手消毒的适用情况1.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对患者进行手消毒。
2. 诊疗、护理免疫力低下患者前。
3. 接触每位传染病患者或多重耐药菌定植者后。
4. 接触感染性伤口和体液后。
5. 接触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物品后。
6. 当需要保持较长时间的抗菌效果,如戴手套时。
7. 每次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手消毒;微生物检测人员在接触污染物前应戴一次性或乳胶手套,脱手套后同样需进行手消毒。
三、手部卫生的监督与管理1. 严格按照手卫生指征执行规范洗手和手消毒程序。
2. 使用正确的洗手(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技术,确保充足的洗手时间。
3. 确保所用消毒剂处于有效浓度。
4. 定期对手部细菌进行检测。
5. 定期和不定期评估各护理单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为了强化全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规定如下:一、全面遵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制定并实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程。
175淄博市中心医院2024年医院感染工作制度范本(二)消毒灭菌药械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医院需确保对消毒、灭菌设备的管理符合规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定期抽查其使用效果,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任何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024年工作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在手部存在可见污染物,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手部清洁与消毒。
在无可见污染物的情况下,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替代洗手,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接触具有传染性的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检查、治疗、护理服务后;以及需要长时间保持双手抗菌活性时。
手部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直接为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服务后,应先用流动水冲洗,然后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佩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
各护理单元应设立医院感染监控护士,监督本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
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应着工作服,不戴戒指,不穿工作服进入食堂或离开医院。
他们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使用适当的灭菌方法处理不同危险等级的物品。
应根据物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如耐高温的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用化学灭菌法。
护理人员应了解消毒剂的性能,正确配制并定期监测其效果。
更换灭菌剂时,需先对储存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设备的湿化器材每日消毒,使用后进行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不同病人之间、从病人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接触病人的体液、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以及穿脱隔离衣、摘手套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
无菌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
消毒液应密闭保存,容器每周灭菌两次。
无菌敷料罐每24小时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各室应定期通风,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每周进行大扫除。
如有污染,应立即用消毒剂清洁。
病人衣物每周更换1-2次,特殊情况及时更换,不得在走廊清点。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需进行终末消毒。
传染性疾病患者需遵循特定的感染控制措施,特殊感染患者的物品需严格消毒处理,使用过的敷料应焚烧。
手术室应布局合理,遵循洁污分开原则,手术间应定期清洁消毒,限制人员进出,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024年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手卫生及预防措施一、手卫生时机1. 离开及进入病房、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2. 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3. 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诊疗、护理或处理其污物后。
4. 需要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二、医务人员手消毒方法1. 取适量速干手消毒剂置于掌心。
2. 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确保手消毒剂全面覆盖手部皮肤。
3. 持续揉搓直至手部干燥,以达到消毒效果。
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根据工作环境不同,手卫生标准如下:1. Ⅰ类和Ⅱ类区域(如普通手术室、产房等):手卫生要求≤5cfu/cm²。
2. Ⅲ类区域(如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等):手卫生要求≤10cfu/cm²。
3. Ⅳ类区域(如感染性病科、传染病科等):手卫生要求≤15cfu/cm²。
4. 所有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手部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四、手卫生设施与用品配备1. 处置室、换药室、病房等应设流动洗手设施,重点部门应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2. 提倡使用洗手液。
3. 干手物品或设施应避免二次污染,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小毛巾,后者应一用一消毒。
五、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健全管理体系:在院长领导下,完善院内感染管理体系,制定控制计划、制度,加强监测、评估与改进措施。
2. 强化教育培训与监测: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升无菌意识与感染控制能力。
3. 改善医院环境: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严格处理污水、废物等污染源。
4. 规范操作:加强医疗操作规程训练,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减少医源性感染发生。
5. 合理用药:医生应严格掌握抗菌素、激素使用原则,避免无选择预防用药,防止药源感染。
6. 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医患合作。
2024年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二)手卫生是防范和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的最基本、最核心、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以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习惯,以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手部感染手部的化胀性感染,中医称为手部“疗疮”。
由手部受到各种创伤(如刺伤、割伤、擦伤)及外感火毒所致。
常见的有甲沟炎(沿爪疗)、脓性指头炎(蛇头疗)、化脓性腱鞘炎(泥瞰疗)、手掌筋膜间隙感染(掌心疗、鱼际疗)等,还有因鱼骨刺伤发生的类丹毒,亦称疗疮。
【诊断】1甲沟炎多限于指甲一侧的皮肤,红肿疼痛化脓,也可蔓延到指甲的周围(指甲周围炎)和甲下(甲下脓肿)。
2 .脓性指头炎指头末节疼痛,逐渐肿硬。
随着化脓,指头剧烈胀痛,如不及时切开引流,往往引起指骨骨髓炎,造成手指残废。
3 .化脓性腱鞘炎是手指腱鞘的化脓性感染。
患指肿胀呈圆柱状,疼痛、触痛明显,患指屈曲,如将患指稍为扳直,即有剧痛。
小指与拇指的腱鞘炎,肿痛可蔓延到腕及前臂,这是因为二者的腱鞘与滑囊相连,引起尺侧与槎侧的滑囊炎所致,应特别引起重视。
4 .手掌筋膜间隙感染分两种。
掌中间隙感染:手掌肿胀,掌凹消失,手背肿胀反较手掌明显,疼痛剧烈,中指及环指屈曲,伸直时疼痛更甚。
•鱼际间隙感染:大鱼际肿胀压痛,手掌凹存在,拇指外展,食指屈曲,伸直时疼痛加剧。
5 .类丹毒刺伤的手指呈境界明显的炎性红斑,并向手背、手掌游走蔓延,一般不会化脓。
6 .除类丹毒外,均可引起患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发炎,并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7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治法:清火解毒。
方药举例: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各15g,七叶一枝花IOg,生甘草5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牛黄消炎丸.每服10粒,每日3次。
六神丸每服10粒,每日3次。
解毒片每服5片,每日3次。
三、局部处理1未溃破的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2.如已化脓,须及时切开排脓。
甲沟炎:沿指甲边缘切开排脓,可用九一丹撒疮面,并用黄连膏纱布包扎。
常因指甲嵌入,肉芽过度生长而影响愈合,可在肉芽上撒布枯矶粉,使肉芽消蚀,有利愈合。
2024年手卫生管理制度范文手卫生监测与管理规范1、部门需定期执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尤其在怀疑流行病爆发与医务人员手部卫生有关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测。
2、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并严格执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以确保手部清洁与消毒效果。
3、医务人员应熟知并正确执行手卫生的指征。
4、在医务人员手部无可见污染物的情况下,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双手消毒,以替代常规洗手。
5、医务人员应准确掌握手消毒的指征。
6、若医务人员手部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在对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其污染物后,应先用流动水彻底冲洗,随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7、本规定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临床及医技科室。
一、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必要时机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不同病人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至清洁部位,以及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以及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5、手部有可见污染物,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6、进入或离开病房前。
二、医务人员洗手的步骤1、使用流动水充分湿润双手;2、取适量肥皂或皂液,均匀涂抹于手掌、手背、手指间隙;3、揉搓双手至少15秒,确保清洁双手所有皮肤,特别注意指背、指尖、指缝和关节处,具体步骤包括:(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擦干后,涂抹适量护手液。
5、注意事项:(1)洗手时需彻底清洁易藏污纳垢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和佩戴饰物的部位;(2)更换皂液时,应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或优先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3)洗净手后应用一次性纸巾、干净小毛巾擦干双手,小毛巾应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4)如手部无可见污染物,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替代洗手。
2024年工作中手部容易受到的伤害及其预防现在很多的企业根本不把手部伤害事故当一回事,对事故原因不分析,对问题不追究,对教训不吸取。
为了不影响安全奖和年终评比,只要不是大事故,只要没有造成大的设备损坏和人员伤害,就隐瞒不报。
有的上级分管部门也不“苛求”下属单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内部消化,不追究任何责任。
因此,对一些小事故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责任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更没有制定有力的防范措施,当出一些手部伤害事故,或者有事故苗头时,不及时排除,等到出了大事故,隐瞒不住,才引起重视,又是开会,又是检查、处罚,就这样的安全管理,竟通过数据技术处理、通过层层缩水、通过经济手段还把xx年度事故死亡人数xx年来首次降到10万人以下,其众多真相被遮掩的背后,一定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手部伤害事故的瞒报在奠基、在练胆。
手部伤害事故私了不报就敢中事故少报,到了真正的大事故,“瞒报”自然那就成了惯性选择。
经统计的手部伤害占事故总量的65.59%,并且我自己的大拇指的肌腱也曾在多年前的一次事故中被砸断。
平常我没有考虑过这一个巴掌五根手指,到底哪根最重要,听医生说,这根拇指最重要,如果少了这根拇指,整个手的功能就丧失了百分之六十,万幸肌腱接上了,如果我右手这根大拇指废了,真不知对我意味着什么?手是人体最易受伤害的部位之一,在全部工伤事故中,手的伤害大约占四分之一。
一般情况下,手的伤害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导致终生残疾,丧失劳动和生活的能力。
所以手的保护是职业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环,降低手部伤害事故将能大幅度降低事故率。
在我国珠三角里,有无数家名称为“xx手指医院”的个体治疗机构,就在这个小小的三角形地区里,平均每年发生的断指事故至少在30000起以上,被工厂机器截断的手指至少40000根;每家经营超过xx 年的手指医院都接待了至少4000例手术,平均每天、每家医院会做1例断指再植手术。
4万根以上的人的手指,我不知道放在一起有多大一堆,而这只是一年的数量……这一数据也许并不准确,但大量手部伤害事故被忽视,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1篇一、引言手部安全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来说,手部安全至关重要。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身体和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手部安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从手部安全的重要性、常见手部安全问题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手部安全的重要性1. 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手部安全教育,使幼儿认识到手部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不慎而导致手部受伤。
2.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手部安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传染病,降低幼儿生病的风险。
3.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手部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不乱扔垃圾等,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4. 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手部安全教育,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洗手、穿衣、整理物品等,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三、常见手部安全问题及预防措施1. 手部受伤(1)原因:幼儿在玩耍、游戏、运动等活动中,因不慎碰撞、跌倒、划伤等原因导致手部受伤。
(2)预防措施:①加强幼儿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②在幼儿园内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滑地面、安全围栏等;③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活动,及时发现并制止危险行为;④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不追逐打闹。
2. 手部冻伤(1)原因:幼儿在寒冷天气中,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导致手部冻伤。
(2)预防措施:①教育幼儿在寒冷天气中注意保暖,佩戴手套;②室内保持温暖,避免幼儿手部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③教育幼儿不要用嘴吹手取暖,以免冻伤。
3. 手部感染(1)原因:幼儿在玩耍、游戏等活动中,手部沾染细菌,导致感染。
(2)预防措施:①教育幼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②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如洗手液、肥皂等;③加强幼儿园卫生管理,定期消毒;④教育幼儿不乱摸鼻子、眼睛等部位,避免细菌传播。
4. 手部烫伤(1)原因:幼儿在接触热水、热汤等高温物品时,不慎烫伤手部。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1、临床常见的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甲沟炎、脓性指头炎、腱鞘炎、滑囊炎和掌深间隙感染。
2、常由手部微小擦伤、刺伤和切伤等引起。
3、手部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解剖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一、定义1、甲沟炎是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2、脓性指头炎是手指末节掌面皮下的化脓性感染。
二、病因1、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甲沟炎多因手指的轻微外伤,如刺伤、挫伤、剪指甲过深和逆剥皮刺等引起;3、脓性指头炎可由甲沟炎扩散、蔓延所致,也可因手指末节刺伤或皮肤受损引起。
三、临床表现1、甲沟炎(1)、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开始时,出现红、肿、痛,炎症可自行或经过治疗后消退,也可迅速化脓,一般不易破溃流脓;(2)、脓肿自甲沟一侧可蔓延至甲根部或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3)、若未及时切开排脓,感染向深层蔓延可形成指头炎或指甲下脓肿,此时可见甲下有黄白色脓液,甲与甲床分离;(4)、若处理不当,可发展为慢性甲沟炎或指骨骨髓炎;(5)、甲沟炎多无全身症状。
指甲下脓肿2、脓性指头炎(1)、早期表现为指头发红、轻度肿胀、针刺样疼痛,继而肿胀加重、疼痛剧烈。
(2)、当肿胀压迫指动脉时,疼痛转为搏动性跳痛,患指下垂时加重,剧痛常使病人烦躁、彻夜不眠。
此时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3)、感染进一步加重时,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神经末梢因受压和营养障碍而麻痹,指头疼痛反而减轻,皮肤颜色由红转白;(4)、若治疗不及时,常可引起指骨缺血性坏死,形成慢性骨髓炎,伤口经久不愈。
四、处理原则1、局部治疗(1)、早期局部热敷、理疗,外敷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等;(2)、甲沟炎脓肿形成可在甲沟处纵向切开引流;(3)、如甲床下积脓,应将指甲拔除,或将脓腔上的指甲剪去,以利于脓液充分引流;(4)、脓性指头炎应悬吊前臂平置患手,避免下垂以减轻疼痛;(5)、患指一旦出现跳痛、肿胀明显,及时切开减压和引流,以免发生指骨坏死和骨髓炎。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护士,我深知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秉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概述1.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包括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预防与控制措施等。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在工作中,我严格按照医院感染防控制度执行,确保各项操作规范、严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手部清洁,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2)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定期消毒,减少交叉感染。
(3)规范使用医疗废物,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医疗安全。
3. 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1)参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调研,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参与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参与医院感染防控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4. 加强与科室沟通,提高科室感染防控水平(1)定期与科室护士长沟通,了解科室感染防控工作情况,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指导科室护士进行感染防控操作,确保操作规范。
(3)对科室感染防控工作提出建议,促进科室感染防控水平提高。
二、工作成果1.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通过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逐年下降。
在过去的一年里,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取得了显著成效。
2. 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通过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全院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在检查中发现,医务人员能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风险。
3. 获得上级部门认可我院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