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重大溢油事故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近年来海上重大溢油事故回顾一、国际典型溢油污染事故“托雷·卡尼翁”号溢油污染事故1967年3月,载运12万吨原油的利比里亚籍油轮“托雷·卡尼翁”号从波斯湾驶往美国米尔福港,该轮行驶到英吉利海峡触礁,造成船体破损,在其后的10天内溢油10万吨。
当时英国、法国共出动42艘船只,使用了1万吨清洁剂,英国还出动轰炸机对部分溢出原油进行焚烧,全力清除溢油污染,但是溢油仍然造成附近海域和沿岸大面积严重的污染,使英、法两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事件发生后,国际海事组织(IMO)为此召开特别会议就安全技术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专门成立了一个常设的“立法委员会”,并且为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出台了著名的国际船舶防污染公约——《MARPOL 73/78防污染公约》。
“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溢油污染事故1989年3月24日,载有约17万吨原油的美国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在阿拉斯加瓦尔迪兹驶往加利福尼亚洛杉机途中,为了避开冰块而航行到了正常的航道外面,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布菜礁上搁浅,导致该轮的11个油舱中的8个破损。
在搁浅后的6个小时内,从“埃克森·瓦尔迪兹”溢出了3万多吨货油。
阿拉斯加1100公里的海岸线上布满石油,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约4000头海獭死亡,10—30万只海鸟死亡,专家们认为生态系统恢复时间要长达20多年,事故造成的全部损失近80亿美元。
“埃克森·瓦尔迪兹”轮溢油事故成为发生在美国水域规模最大的溢油事故。
这次事故之后,美国又发生了几起重大溢油事故,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强大压力下,美国两院通过了《1990油污法》,同年,国际海事组织在伦敦通过了《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并于1995年5月13日生效,它标志着人类对溢油事故开始由被动防御转为积极应对。
(三)“威望号”溢油污染事故2002年11月13日,装有万吨燃料油、船长243米巴哈马籍老龄单壳油轮“威望号”在从拉脱维亚驶往直布罗陀的途中,遭遇强风暴,与不明物体发生碰撞,并在强风和巨浪的作用下失去控制,船体损坏导致燃料油泄漏。
重大溢油事故四个等级的划分
溢油事故通常根据其影响程度和规模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溢油事故、二级溢油事故、三级溢油事故和四级溢油事故。
一级溢油事故通常指的是小规模的溢油事件,可能是由于货船或油轮发生泄漏或事故导致的少量原油或石油制品泄漏,对周围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可能造成轻微影响,但通常能够比较迅速地得到控制和清理。
二级溢油事故则是指中等规模的溢油事件,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大量的原油或石油制品泄漏,对周围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清理和恢复受影响的区域。
三级溢油事故则是指较大规模的溢油事件,可能是由于油轮或海上钻井平台等设施发生严重事故或爆炸而导致大量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大规模的清理和恢复工作,并可能需要长期监测和修复。
四级溢油事故是指特别严重的溢油事件,通常是由于多艘油轮
或多个油井同时发生事故或爆炸,导致海域内大范围的原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旅游业等造成严重而长期的影响,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和大规模的清理和修复工作。
总的来说,这四个等级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溢油事故的规模和对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影响程度来进行的,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处理不同等级的溢油事件。
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情况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注册资本2316亿元。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股份公司),是中石化集团公司以独家发起方式于2000年2月设立的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油气勘探与生产、油品炼制与销售、化工生产与销售等业务。
3.中石化股份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是中石化股份公司下属的从事原油储运的专业化公司,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下设13个输油生产单位,管辖途经14个省(区、市)的37条、6505公里输油管道和101个输油站(库)。
4.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潍坊输油处(以下简称潍坊输油处),是中石化管道分公司下属的输油生产单位,位于山东省潍坊市,负责管理东黄输油管道等5条、872公里管道。
5.中石化管道分公司黄岛油库(以下简称黄岛油库),是中石化管道分公司下属的输油生产单位,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港口原油接收及转输业务。
黄岛油库油罐总容量210万立方米(其中,5万立方米油罐34座,10万立方米油罐4座)。
6.潍坊输油处青岛输油站(以下简称青岛站),是潍坊输油处下属的管道运行维护单位,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负责管理东黄输油管道胶州、高密界至黄岛油库的94公里管道。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4年10月成立的。
目前管理区域总面积478平方公里,有黄岛、薛家岛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镇,322个村(居),常住人口近80万人。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5亿元。
(三)东黄输油管道相关情况东黄输油管道于1985年建设,1986年7月投入运行,起自山东省东营市东营首站,止于开发区黄岛油库。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1.22•【文号】安委[2014]1号•【施行日期】2014.01.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安全保护正文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通报(安委〔201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中央企业: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国务院批准成立事故调查组,查明了事故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管道腐蚀减薄、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及反冲到路面。
原油泄漏后,现场处置人员采用液压破碎锤在暗渠盖板上打孔破碎,产生撞击火花,引发暗渠内油气爆炸。
间接原因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责任体系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不深入、不细致、不彻底,未能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事故应急救援不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不当,盲目动用非防爆设备进行作业,严重违规违章。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不力,对管道保护的监督检查不彻底、有盲区,督促企业整治管道安全隐患不力;事故发生地段规划建设混乱,管道与排水暗渠交叉工程设计不合理;对事故风险研判失误,未及时提升应急预案响应级别,未及时采取警戒和封路措施,未及时通知和疏散群众。
经调查认定,该事故是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国内外重大溢油污染事故简介国际典型溢油污染事故1、托雷·卡尼翁号溢油事故时间:1967年溢油:12万吨1967年3月,利比里亚籍油轮“托雷·卡尼翁”(Torrey Canyon)号载油12万吨从波斯湾驶往美国米尔福港,在英吉利海峡触礁,10天内溢油10万吨,另一小部分由英国出动轰炸机轰炸沉船时烧毁。
当时出动42艘船只,使用了1万吨清洁剂,但是仍然造成附近海域和沿岸大面积严重的油污染,使英、法两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由此而使得IMO召开特别理事会就安全技术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成立了专门“立法委员会”,并成为IMO一个常设委员会。
2、泰克赛尼塔号和海星号事故时间:1972年溢油:11.5万吨1972年8月,利比里亚油轮“泰克赛尼塔”号和“奥斯维哥护卫者”号在南非海岸发生碰撞,溢油10万吨;同年12月,油轮“海星”号在阿曼湾沉没,溢油11.5万吨。
3、昭和丸溢油事故时间:1975年溢油:23.7万吨975年6月,日本油轮“昭和丸”在马六甲海峡出事,溢油23.7万吨。
4、奥林匹克勇敢“号油轮事故时间:1976年溢油:25万吨976年3月,载有25万吨石油的“奥林匹克勇敢”号油轮在法国海岸处遭暴风袭击,船身断为两截,船上原油全部倾泻入海。
5、阿莫柯·卡笛兹号事故时间:1978年溢油:22.5万吨1978年3月,利比里亚油轮“阿摩科·卡迪兹”(Amoco Cadiz)号满载原油从波斯湾驶往荷兰鹿特丹港,在法国布列塔尼外海触礁搁浅,船体破损,造成溢油22.5万吨,形成近2000平方海里的黑油层致使无数鱼类、海鸟死亡,毁坏贝类水产的繁殖海床,海滨浴场全部被污染海洋, 环境遭受巨大破坏。
6、卡斯特罗号溢油事故时间:1983年溢油:10万吨1983年8月,西班牙油轮“卡斯特罗”号在非洲南部穿越好望角附近海域时,突然起火引起爆炸,近10万吨原油泻入大海。
7、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溢油事故时间:1989年溢油:3.8万吨损失:80亿美元1989年3月,美国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Exxon V aldez‘)号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触礁,溢油近4万吨。
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组织力量,及时排除险情,千方百计搜救失踪、受伤人员,并查明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坚决杜绝此类事故。
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下午专程来到青岛看望、慰问伤员和遇难者家属,听取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踪、受伤人员,深入排查控制危险源,妥善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加强检查督查,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刘云山、张高丽、马凯、孟建柱、郭声琨、王勇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也都作出了重要批示。
受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委托,11月22日下午,王勇国务委员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救援。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要求,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11月25日,成立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任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察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的国务院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了国内管道设计和运行、市政工程、消防、爆炸、金属材料、防腐、环保等方面的专家参加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检测鉴定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
国内重大溢油事故
我国自70年代起发生过大大小小的船舶溢油事故2200多起,大约溢油22000多吨。
以溢油量50吨以上大事故计,大概有50多起。
1970年的“南洋轮”,溢油大约有8000吨。
1973年,香港一储油库发生事故,大约有4O00吨柴油流入海中。
1975年4月15日,大庆50号油轮在秦皇岛港油码头装油,由于值班人员离开岗位,发生冒舱跑油事故,导致30多吨原油入海。
1976年2月,"南海轮"在汕头东北海域发生碰撞,溢油8000吨;
1979年6月23日,巴西油轮撞坏青岛油码头,导致300多吨原油溢出。
198O年4月,北海油田一条油管,因船只抛锚砸坏了输油管道,致使大约210万升原油泄漏入海。
1983年11月25日,巴拿马籍"东方大使"号油轮在青岛港外触礁搁浅,约有3300吨原油泄入青岛港,胶州湾及其附近230千米海岸线受到污染。
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1984年9月28日,巴西油轮"加翠号"又在胶州湾触礁,泄油近8000吨
1985年,辽宁省拆船轧钢联合公司在营口市放鱼圈区沿海拆解一艘25万吨级油轮时,由于抢滩碰漏船底,致使50余吨原油和560吨含油污水流出,造成严重的油污染。
1988年7月2日,我国渤海石油公司的"渤海七号"钻井平台发生了持续28小时的井喷,约有数百吨原油进入渤海湾,海洋生物受到严重损害。
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爆炸起火,造成630多吨石油流入胶州湾,有400公顷虾池、73公顷贻贝受灾,1167公顷滩涂养殖区受到原油污染,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1990年大连港“玛亚8号”轮溢油,造成水产资源直接损失数千万;
1992年曼德利号油轮溢油130吨经济损失1000多万。
1995年4月,"南洋2号"在福建东南海面发生碰撞,溢油650吨;
1995年湛江两船相撞,其中一船溢油35吨.
1996年爱国者号溢油150吨经济损失5000万。
1996年2月,"安福轮"在福建湄州湾破损,溢油900吨;
1997年6月,广州海运集团的"大庆243"油轮在南京港爆炸起火,溢油1000吨。
1998年9月12日,“上电1215号”油驳在吴淤口外水域与“崇明岛” 号客滚船碰撞致沉,所载燃油约180吨流入江中。
1998年11月13日,装载9300吨汽油的“建设51”号油轮在珠江口内伶仃洋与装载4000吨零号柴油的“津油6”号船相撞,导致柴油泄漏入海1000余吨,在海面形成22公里的油带。
1998年12月3日,渤海埕岛油田CB6A—5井发生倒塌,油井底部套管破裂,造成历时半年的重大原油泄漏事故。
溢油面积达250平方公里,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1999年1月23日,停泊在横沙锚地的“东涛号”油轮与“平达”轮碰撞受损,近500吨凝析油溢入长江。
1999年3月,“闽燃供2号”在广东伶仃洋水道沉没,造成珠海大面积污染,直接损失高达7000余万元,一旦上海港发生类似事故,没有紧急援救的能力,后果不堪
1999年3月,珠海市伶仃水道发生两油轮碰撞事故,溢出重油近600吨,油污扩散到深圳和中山等地,300多公里的海域和55公里的岸线受到污染。
海面和耗资300万元的人工沙滩漂满黑褐色的油带,沙滩渗透的油污达10多厘米厚,部分地区甚至有20~30厘米。
1999年3月24日,珠海水域发生油轮相撞事件,导致150多吨重油流入大海,仅港澳两地遭受的渔业损失就达4000万之巨。
2000年6月6日,“闽油1号”与海南“东方洋”货轮在福建海域相撞,近百吨柴油泄露,造成4个乡镇附近海域污染。
2000年10月15日,东海平湖天然气海底输油管道在位于岱山登陆点KP2.46公里处断裂,造成300立方米的原油泄漏。
2000年11月14日,“德航298”油轮在珠江口虎门大桥附近水域被挪威籍“BOW CECIL”轮撞沉,船体严重破损,所载的230 立方米燃料油全部泄漏入珠江口狮子洋、伶仃洋海域,受污染水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2000年11月15日,载有975吨原油的“乐安16号”油轮撞在东营港南防波堤上,大量原油溢于防波堤、海滩和附近海域。
2000年12月24日,“莞新交机510”油船在珠江口内伶仃岛附近水域被撞沉,所载的柴油全部泄漏入海,造成约40平方公里海域的油污染。
2001年8月7日,两艘巴拿马籍集装箱轮“雅河”号和“易山”号在大连大窑湾外相撞,“雅河”号油舱内柴油外溢造成了溢油事故。
2003年发生二起溢油事件:
·4月4日,在三亚市附近海域,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的“沙河口”号轮在三亚海域施工过程中,出现生产事故,沉没溢油,持续溢油3天,溢油总量4~5吨,污染海域面积0.8平方公里。
·6月10日晚9时,在洋浦湾干冲渔港码头附近海域,洋浦干冲油库擅自向海洋排放冲洗油库产生的大量油水混合物,导致渔港码头附近海域受到污染,污染海域面积0.0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