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五)_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6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面是近代部分时期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
这反映出()年份广州上海年份广州上海1844 3 340 480 1851 2 320 1 6001845 3 840 1 110 1852 1 640 1 6001846 2 520 1 020 1853 1 050 1 7201847 2 530 1 100 1854 930 1 2801848 1 510 750 1855 650 2 3301849 1 930 1 090 1856 1 730 3 1901850 1 670 1 190A.B.鸦片战争使上海区位优势得到巩固C.鸦片战争推动中国外贸格局的变化D.近代中国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解析:材料反映的只是近代广州和上海两个港口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看不出来是否是农副产品的信息,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贸易额是起伏不定的,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只有广州十三行有权代表清政府对外贸易,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贸易额逐渐增多,而广州贸易额相对减少,传统的外贸格局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显示出贸易的物品种类,无法看出贸易结构是否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7·黄冈市高三质检)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19世纪9020世纪初收入来源1850年前年代早期A.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解析: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 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的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
答案:C3.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A。
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正确,B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D。
2.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解析】选A。
材料数据反映了1867年到1894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上升,当时上海是通商口岸之一,这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故A正确。
3.(2019·皖南八校联考)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
这说明( )A.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D.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解析】选A。
由材料中“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可以看出近代企业的创办,使劳动力出现了转移,故选A。
【加固训练】马克思曾经说过:“依靠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
”影响这种出口贸易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工业生产产量不足B.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C.中国通商口岸数量过少D.英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解析】选B。
4.(2018·西安市模拟)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解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错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始于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5.(2018·临汾市模拟)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
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
材料反映出()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故A项错误;“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为了救国图存发展实业,故B项正确;“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可知抵抗日本侵略仅是发展实业的一个目的,不是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B6.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
这种状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A.促进内地经济发展B.迫使政府举借外债C.导致金融机构破产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解析:材料中“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表明工商企业成本太高,故D项正确。
答案:D7.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A.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C.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解析: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没有实现中国货币的现代化,故A项错误;“币制改革”有利于稳定外汇价格,但不是其突出作用,故B项错误;从资本主义发展看,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第14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影响(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二、洋务运动1.发起: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活动(1)军用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5年,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评价(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产生(1)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2)表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3)表现: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4)艰难生存①原因:列强的压制和清政府的勒索。
②结果: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西服进入中国。
②饮食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考点29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的分离;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4)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1)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④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2)表现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③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①生产方式的改变;②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③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④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⑤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⑥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1)概念:“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况。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①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①兴办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6)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课时检测(十五)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
这说明()A.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D.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解析:选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在沿海地区开设了一些工厂,这样一些妇女便可进城做工,即沿海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流动,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列强的刺激,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但是这与题干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洋纱厂、洋布局采用的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业生产,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惠州调研)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
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D.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股息、利息的利润占比较大,刺激了民间资本投资,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积累、其他占比过少,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调动员工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轮船招商局利润分配比例,不能表明其在近代水上运输业的地位,故C项错误;股息、利息的利润占比较大、积累和其他占比小,也不利于官办企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3.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
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 700余担,今岁多至69 700余担”。
(《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B.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C.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解析:选D“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说明传统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维持了,故D项正确。
第15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17·高考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开平煤矿。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核心素养考查为主,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洋务运动中开平煤矿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涉及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方面。
具体解读如下:的负担,降低成本,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 项正确;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排除B ;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 ;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 。
【答案】 A(2016·高考全国卷Ⅲ)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两方面。
具体解读如下:国货,在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已经出现,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项错误;由图中“抗敌”“十九路军”等信息可知,这与十九路军英勇抗击日军侵略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 D■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测)(满分60分,30分钟完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等信息,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适应了列强对原料的需求,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错误,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故选A.2.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工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的侵略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农产品原料大量出口,种植面积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作为原料大量出口体现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所以答案选B。
材料是反映农产品出口,和民族工业的的发展无关,排除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排除C;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范畴,对商品经济由抵制作用,排除D。
课时检测(十五)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
这说明()A.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D.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解析:选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在沿海地区开设了一些工厂,这样一些妇女便可进城做工,即沿海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流动,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列强的刺激,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但是这与题干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洋纱厂、洋布局采用的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业生产,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惠州调研)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
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D.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股息、利息的利润占比较大,刺激了民间资本投资,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积累、其他占比过少,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调动员工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轮船招商局利润分配比例,不能表明其在近代水上运输业的地位,故C项错误;股息、利息的利润占比较大、积累和其他占比小,也不利于官办企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3.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
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 700余担,今岁多至69 700余担”。
(《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B.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C.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解析:选D“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说明传统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维持了,故D项正确。
4.(2019·邢台月考)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之后,上海道台叶廷眷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建议,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
叶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归国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建议,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
这可用来说明轮船招商局() A.加重了政府负担B.获得利益比较丰厚C.已脱离清廷控制D.经营资金严重短缺解析:选B清政府的官员主张废除官督商办,将轮船招商局收归国有或转为官股,说明轮船招商局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利益,故B项正确。
5.(2019·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制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
6.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
厘金的推行()A.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B.便利了洋货的倾销C.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D.抵制了西方的侵略解析:选B厘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民族工业的经营成本,其市场竞争力只会被削弱而非增强,故A项错误;厘金制度的推行会削弱民族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和弱势的窘迫境地,故B项正确;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C项错误;厘金制度加重了对民族工业的盘剥力度,更加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7.陈启沅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
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 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
由此可知()A.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C.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解析:选C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外商在华企业中,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提及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一家,且是近代企业,非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以家庭纺织业为主,继昌隆缫丝厂冲击家庭手工业,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至少在维新变法后,故D项错误。
8.1875年,外商洋行至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
这说明洋务企业()A.行政效率非常低下B.技术人员格外匮乏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D.管理机制较为完善解析:选C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企业的员工读的书籍大多是经书,说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
9.(2019·青岛调研)“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此现象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小农经济在不断解体D.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解析:选B“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可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故B项正确。
10.(2019·武汉调研)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
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后重建,由盛宣怀主持,改名“华盛总厂”。
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
1901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A.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C.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解析:选C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民用工业,体现的是求富的目标,故B项错误;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曲折发展,是洋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故C项正确;材料记述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曲折发展,并未提及民族矛盾,故D项错误。
11.(2019·张家口调研)下表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判断该时期()A.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B.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C.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D.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解析:选B据材料1843~1893年间长江中游与长江下游城市化比率差距扩大而非缩小,故A项错误;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中中国北部、中国西北、云贵地区城市化比率明显低于长江流域与两广地区,因此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个地区之间城市化的比较,而不是强调近代化效果,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中国西北的城市化比率要高于长江上游地区,故D项错误。
12.(2019·河南中原名校考评)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
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
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即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
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
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
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
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
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己,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
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
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
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
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及其历史影响。
(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及其进步之处。
(12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
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己,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分析其属性和历史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最后一句话分析。
答案:(1)相同属性:都具有封建行会属性。
历史影响:有利于维护同籍或同行业的利益,但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2)背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工商业者力量的壮大;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想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