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像学角度看西王母和昆仑山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97.80 KB
- 文档页数:1
试析汉画像石中的道教精神摘要汉画像作为汉代文化的特殊载体,道教对汉画的影响很深,在汉画中有不少表现道教题材的图像,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在汉画艺术载体上也有一定的反映。
根据汉画石中的道教题材图像,并结合古文献和道教经典,对道教在诞生期的主要来源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汉画像石汉代画像砖古代宗教老庄哲学秦汉道家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全面发展、全面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
汉代的文化艺术,以其五彩斑斓、雄浑浩茫的伟岸气质和不朽的业绩而著称于世。
在汉画中,有许多反映神仙崇拜、得道升仙、长生不死、避鬼逐疫、阴阳五行等道教内容的图像。
这些构思新颖、形象生动的汉画像,展现出汉代先民的道教信仰。
(一)神仙崇拜汉画像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砖、石,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大量的出土。
汉画形象地刻绘着天帝、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河伯、仙人、羽人等众多神仙,并且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鹿、飞廉、五鹄、仙鹤、玉兔、三青鸟、九尾狐等州多仙界神兽。
汉画中的天帝、西王母、雷公、电母等神仙,被早期道教所尊崇,成为道教神谱中的主神。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中也有一幅天帝图像,即出土于南阳市王庄汉墓的“天帝出行”。
其内容为:画上部刻三神人合力牵引一辆“五星车”,车上乘一驭者,一尊者,尊者即为天帝,下刻四神人皆抱罐向下倒水,即雨师正泼水行雨,画右刻一巨人,赤身跪地,张口吹气,此神人为能够嘘气成风的风伯。
该画像透出汉代祖先对天帝、雨师、风伯诸神的信仰和崇拜。
对“北斗――太一”的信仰是楚文化圈的一种普遍信仰。
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有对最尊贵的天神“太一”的描绘。
“太一”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也为道家所用,《老子》中常把“道”与“一”混用,说“圣人抱为天下式”,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由于这个与“太一”神同样具有最玄妙最尊贵的性质,所以“太一”就具有了具象的“神”、抽象的“道”,象征物“北辰”三位一体的功能,受到顶礼膜拜,被奉为宇宙之主,万神之神。
沂南北寨汉墓中帝俊画像考作者:张露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6期摘要:在已发掘的汉墓中汇总了八处具有相似视觉特征的帝俊、伏羲、女娲画像石图像,分析了学者提出的东王公说、高禖神说、太一说、盘古说,根据早期文献梳理了三皇五帝之前的创世神的脉络关系,在符合东汉时期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通过同时期的墓室壁画考证了东汉墓葬中帝俊身份及在墓葬中的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伏羲;女娲;帝俊沂南北寨汉墓位于沂南城西汶河东岸北寨村口的平川上,共发现六座汉墓,其中1号墓出土的画像石体系最为完整,囊括了神仙仙境、祥瑞异兽、帝王先贤、刺客列女等传统题材。
该墓属东汉初期墓葬,墓室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四个耳室及一个东后侧室组成,各室间皆有门相通,以条石叠涩收顶。
虽然墓葬被盗未发掘出随葬品,但通过墓室结构和丰富的画像内容可以推断出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
众多画像石中,墓室大门东侧立柱上方的伏羲女娲画像石显得与众不同。
画像中女娲居左,头束发髻,身着汉服,人首蛇身,有鳞纹;伏羲居右,头戴帽冠,身着汉服,人首蛇身,有鳞纹;在二人身后有一头戴方巾面留胡须的高大男子将伏羲与女娲抱住,其身后左右两侧分别有规、矩二器。
伏羲、女娲的头顶各有一鸟形纹饰分居两侧。
女娲伏羲主题的画像石在汉墓中广泛存在,常用于表现神仙、仙境、生育等题材,但中间搂抱二人的神人在画像石中较少出现,仅见于山东、河南、江苏的几处东汉墓葬中。
对此画像的甄别众说纷纭。
目前尚未有带有明确榜题的文字指明神人的身份,故需从汉代的升仙丧葬习俗以及与此画像石同时期的墓室壁画中去推演他的身份。
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搭界处共发现双臂搂抱伏羲女娲的画像石八块,如图1所示。
其中,山东嘉祥地区发现最多,沂南北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由于减地的雕刻方式所呈现的画像细节最为丰富。
这八幅画像从图像学角度来看拥有共同的视觉元素。
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伏羲女娲在汉画像中具有人首蛇身或龙身的形态。
从汉画像石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作者:曹宗欣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西王母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庄子·大宗师》说“西王母得之,(按:谓得道)坐乎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它是当时社会浓厚的“长生不死”信仰的反映。
西王母的起源和身份已经引起了不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诸如德效骞(Homer H. Dubs)、鲁惟一(M ichaelLoewe)、里卡尔多·弗拉卡索(Riccardo Fracasso)、巫鸿。
以上学者都讨论了汉以前和汉代各种文献中描述的西王母,除弗拉卡索和德效骞外,其他人还研究了汉代艺术家所造的西王母形象。
德效骞对 24 种文献中的西王母作了研究,着重关注的是作为民间神的西王母;他也提到了汉代晚期艺术中的西王母形象,但没有作具体说明,仅仅是作为他所关心的文献的补充。
鲁惟一把西王母同汉代长生不死的崇拜联系起来,他引用了很多时代的有关文献,包括写于公元 220 年汉代结束以后很久的文献。
为了说明问题,他还研究了山东画像石中的线刻图像和一面铜镜背面的图像。
在汉画像石的图像中,西王母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神话题材" 东汉中期以后,几乎所有画像石墓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图像。
而且位置显赫。
西王母,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简称王母,又称金母,俗称王母娘娘,是道教著名神仙之一。
关于西王母的来历,自古众说纷纭。
《山海经》记载“西海之中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擅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这里所描绘的西王母,是一个介于人兽、人神之间的图腾形象。
而在《庄子》、《淮南子》、《易林》等典籍中,西王母已经被改造成为一位得道不死的仙家和掌“不死之药”的吉祥神。
西王母的这种刑杀面目还能从有关的汉画像石中找到旁证。
如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西王母与东王公》、山东嘉祥汉祠画像石贵妇像《戴胜的西王母》、四川汉墓画像砖《山神西王母》等等!"。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作者:王蕾白文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1期摘要: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围绕西王母在汉代画像石中的形象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汉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首先对西王母形象的起源和在先秦文献中的记载进行分析;其次詳细考察了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具体表现和演变特征,包括其在服饰、姿态、表情及图案符号方面的变化;最后探讨了西王母形象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展现了一个更加生动、多维的西王母形象,为理解汉代以及更广泛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文化演变;西王母形象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1.0031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简述汉代画像石是汉朝时期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王母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许多画像石中占据显著地位。
西王母的形象经常与仙山、祥云、神兽等元素相结合,表现一种超脱世俗、仙风道骨的神秘氛围。
这些画像石多为墓葬艺术,反映了汉代人民对于来世的想象和美好愿望。
在具体造型上,西王母通常被描绘为端庄、庄严的女性形象,有时她头戴高冠,身着华美服饰,显示出她的神圣与尊贵。
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表现多种多样,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
例如,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有的被刻画得极具神性和尊贵感。
她头戴高冠,身穿华丽长袍,表情庄重,突出了西王母的神圣地位和超凡脱俗的特质。
有的被画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旁边伴有仙鹤、羽人和玉兔等象征物,突出了她长生不老和掌控自然力量的能力。
这种描绘方式体现了汉代人对于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力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①。
这些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社会对西王母形象理解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地文化传统,赋予西王母不同的形象和属性。
通过这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的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2015年5⽉北京第⼀版1,12页洪适的《⾪释》和《⾪续》是宋代最完备的关于武⽒墓地⽯刻的记载。
它们代表了对武⽒祠堂画像⽯第⼀波研究的最⾼⽔平。
到了18世纪的清代中期,⼈们对武⽒祠的兴趣再次兴起。
从宋到清,历经六百余年的岁⽉沧桑,特别是由于频繁的黄河洪泛,武⽒祠堂最终被湮没于淤泥之下。
由于这种状况,新⼀波的研究便⾃然从重新发现埋没于地下的祠堂建筑开始。
(我批注说:600余年后再出⼟,可见天公不湮没之)2,43页研究墓地结构对探讨武⽒祠堂的所属及宗教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曹⽒墓地的模式来判断,墓地⾥数个冢群代表着⼀个⼤家庭⾥不同的分⽀,各⾃拥有独⽴的墓葬建筑。
如果武⽒墓地中埋葬着武家不同辈分的成员,则四座祠堂(左⽯室、前⽯室、武梁祠以及“第四⽯室”)很可能属于分别以武始公、武梁、武景兴以及武开明为⾸的武家四系。
3,60页从⼀开始起,西⽅艺术史家对汉画的研究便与传统的中国⾦⽯学家不同。
如前所述,⽯刻及铭⽂在中国⼀直是⼀般性历史及⽂献研究的对象。
许多学者事实上认为铭⽂的价值超过画像。
传统中国美术研究尽管在其思想深度和成熟性⽅⾯令⼈印象深刻,但多专注于独⽴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名⼯匠的⽯刻艺术。
然⽽西⽅美术史在传统上就把这类⽯刻当成珍贵艺术品——从古埃及和希腊的庙堂到中世纪的教堂雕刻⽆不如此。
许多美术史家投⾝于这⼀领域的研究,或求证⽯刻的作者,或研究其雕刻艺术、创作时间和地点。
更重要的讨论对象是图像的内涵和功能以及它们的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
简⽽⾔之,他们所致⼒建⽴的是这类艺术品在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因此毫不奇怪,当沙畹把武⽒墓地⽯刻介绍到西⽅后,⼈们马上被这些⽯刻中的画像所吸引,⽽只把铭⽂⽤作研究图像内容的辅助证据。
西王母与昆仑山西王母与昆仑山前言西王母,即在中国民间广泛传颂的王母娘娘,究竟是历史人物还是纯粹的神话传说?《山海经》里多次说到的西王母,究竟是神王?人王?还是一个国家?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周穆王西巡昆仑,见西王母,是确有其事,还是杜撰?古籍中聚讼纷纭,现代学者各执一端。
究其原因乃在于把一个需要实证考察的问题弄成了纯粹的文字猜谜或玄学游戏,结果是愈猜愈乱,莫衷一是。
本书将力求通过实地考察寻访,以历史地理考证、现实地理寻访为经,以现代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民俗学为纬,结合典籍,相互印证,拨乱反正,还西王母以本来面目。
更力图从文化学的更大层面上来诠释从古到今久盛不衰的西王母现象。
圣山有色吐蕃王国、吐谷浑王国、西王母国、历史之谜层层洞开现今的青海湖(古称西海)周围,南抵昆仑山,北抵祁连山,即是古籍中所说的“昆仑之丘”。
在古代,这一片广褒的区域绝非如现代人所想象的蛮荒之地。
此地域既是公元七世纪时唐蕃交战的战场,亦是曾立国300余年的吐谷浑王国故地,更是距今3000至5000年前的西王母古国旧地。
在现今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一带发现的西王母石室,有汉代建于其对面70余米处的西王母寺作证。
我的探访揭秘就从这里开始——任何荒僻的土地,哪怕是现代文明的触角不曾抚摸的地方,只要一经文化的观照,立即就灵动起来,绚烂起来,赋予一种鲜活的味道和立体的动态。
不仅使人愿意走进,而且还要沉思徜徉;那样一种魔力的牵引,比一切世俗的诱惑都要深刻得多,也坦荡强烈得多。
这一刻,用神魔之惑牵引着我走近她的是地球上的哪一座山呢?是昆仑山。
是被古代中国人视为大地中心、世界之巅的昆仑山。
即使用现代中国人,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昆仑山依然是遥远、荒寒、神秘而不可测的,它使人联想到天之涯和地之角。
可是此刻,我的的确确是要去这座大山了。
别忘了,那里不是一座城市。
没有咖啡、没有冰淇淋、没有摇滚乐和流行曲。
当然,更没有涂着口红烫着波浪发的时髦女郎了。
文化与艺术175作者简介:姚胜男(1995— ),女,汉族,陕西商洛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
在墓室壁画、画像砖、洞窟壁画中多次出现西王母的形象,其形象从墓室壁画、画像砖到洞窟壁画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有相互贯穿的地方也有很多变化和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整理比较,希望西王母的形象变化更为明了。
一、早期西王母形象表现山东滕州西户口东汉墓画像石虎齿豹尾的西王母,“豹尾虎齿”“蓬发戴胜”,这种形象确实十分有趣,但是把这种形象赋予如此高的超能力又有点违背人类心中的“女神”形象。
对于西王母的研究认为西王母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远居祁连山麓天然洞穴中的原始部落的女酋长,“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可能指是一种图腾象征的面具装饰。
《山海经》卷2《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玉山位于昆仑山口东南地区。
在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西王母的形象有些都是与昆仑山的天柱一起表现的。
山东苍山城前村元嘉元年墓画像石所描绘的是西王母在昆仑山的天柱上手持仙药侧身跪膝而坐,柱台下面像是瑞兽“狡”和凶禽“胜遇”,狡的样子和狗很像,不同的是它那一身的豹纹和牛角,它的叫声也像狗一样。
“胜遇”的样子像是漂亮的野鸡,浑身火红色。
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宋山东汉晚期墓画像中西王母也盘腿坐在柱台上,右侧有一位身体修长的羽人为西王母撑着华盖,四周还有许多手持藤蔓的羽人,柱台下也有其他动物画样,台柱右下方像是一只仙兔在捣药,左下方像蟾蜍。
在西王母的周围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形象。
陕西定边郝滩乡新莽至东汉初期墓壁画之西王母的天堂,在这幅壁画中表现了在群山上有三个柱台,西王母坐在中间的柱台上有两名青衣女子在旁服侍,左边的柱台上有一位羽人撑着华盖,华盖的杆子上站着一只三足乌,左边一只羽人跪在云朵上面,手持漆豆递于青衣仙女手中,可能在这个器皿之中就是人们都向往的长生不死之药;右边的柱台上有蟾蜍和九尾狐在捣药。
整幅画面的右侧人们驾着云船、龙车、鱼车、仙鹤等交通工具驶向西王母。
视觉思维视角下的西王母图像表现性【摘要】西王母图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在视觉思维视角下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性。
本文通过对西王母图像的视觉元素、色彩运用、符号表达、姿态和表情特征以及服饰配饰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和表现力。
西王母图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西王母形象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断传承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西王母图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表现方式,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西王母、视觉思维、图像表现性、艺术、视觉元素、色彩运用、符号表达、姿态、表情、服饰、配饰、艺术表现力、传承、发展、文化传播。
1. 引言1.1 西王母图像的起源西王母图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西王母被认为是掌管长寿和福祉的女神,拥有仙界的至尊地位。
据传说,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瑶池,常常举办仙宴招待众神仙。
她形象美丽端庄,手持果实或玉琮,头戴凤冠,身披仙袍,神态慈祥娴静。
西王母作为神话传说中的神明形象,其图像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被广泛描绘和表现。
这些图像通过雕塑、绘画、陶瓷等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王母图像的起源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寿和幸福的向往,还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敬重和崇拜之情。
西王母图像的起源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之一。
通过对西王母图像起源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1.2 西王母图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西王母图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崇拜和尊重。
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西王母代表了女性的神秘和神圣。
她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美丽、娴静和带有超凡魅力,给人一种神秘而超然的感觉。
在艺术创作中,西王母图像常常被用来表达女性的美丽和智慧,体现了艺术家对女性力量和魅力的赞美和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