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480.18 KB
- 文档页数:5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新闻学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段伟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卓越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研究的文化领域是最为典型的:涉及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传播文化、多元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在传播学领域,其研究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文化表征理论为视角,从创造的符号学“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着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性,霍尔的文化理论完成了文化研究“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范式的整合,尤其是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欧洲大陆以外的文化同样具有参照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为出发点,试图探究我国媒体在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对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新闻传播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微妙且复杂的关系有着借鉴意义。
一、打破传统媒介研究思维僵化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传统的媒介研究方法是以“主体”对“客体”的两元对抗思维模式,简而言之,主体是作为创造者的传播者,客体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信息从主体到客体之间过程是中间的传播过程,这种传统的媒介研究思维方式僵化了受众的地位,被直接物化或对象化。
传播者以直线传播的方式将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给受众,传统的媒介研究将媒介作为传播者,把其看成是国家权力机构的传播工具,受众缺少自主权和话语权。
霍尔打破传统媒介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概括了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彼此既联系又保持独立性,同时提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播主体的目的和传播内容,技术、物质工具也在制约着信息的传播,传播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直线性,具有间接性。
传播过程还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者双方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和多元性。
霍尔引入了符号学的观点,信息以符号为载体,组合成语义链进行传播,这个符号载体是以“语言”的规则构成,在符合和意义或者图像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信息的正常流通。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0.No.5Oct.2020现代国家建构的多元文化主义路径评析王建波(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摘要: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主权唯一与权利多元、主权稳定与主权合法二维一体的政治实体。
多元文化主义具有质疑和解构普世主义、基础性、权威性和中心性的后现代思想基调。
在理论逻辑上,多元文化主义消解与冲击国家民族、主权唯一与主权稳定性,但促进和优化国家民主、多元权利与主权合法性。
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实践引起激烈争议,保守派批判代表了同化主义民族国家建构理念,激进批评的声音则基于当代左翼社会批判思想。
多族群社会的国家建构仍须在文化多元化与政治一体化相统一的框架内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国家建构;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中图分类号:D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024-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05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肯定文化多样性、倡导承认文化差异的思潮,其次才意指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以及对其承认的政策举措。
它的兴起,不仅回应弱势少数群体的权益公正分配诉求,有助于消解欧美社会主导性族群的文化霸权,也是对文化单一化国家建构路线的否定和取代,无疑标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多元文化主义自其问世就争议不断,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实践在短短约半个世纪之后更是备受批评和诟病;现在多元文化主义不再是“政治正确器械库里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西欧国家已相继废止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实践。
为什么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受到如此非议?国内外学界在实证和思辨两个层面都进行了探究,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诸多关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践的实证研究,因为测度模型、采用样本,甚至理论预设不同,结论存在很大分歧。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选取传播学中的十大经典解读,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播学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传播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指导实践工作,并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在传播学领域,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堪称经典。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魔弹论”观点,即信息一旦发出,就能像子弹一样击中并改变受众。
相反,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他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在选举研究中,发现信息并非直接从媒介流向大众,而是先经过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筛选和解释,再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即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解释中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社交影响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传递给其他受众。
因此,两级传播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还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两级传播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现象。
一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意见领袖,从而更容易获取和理解信息;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意见领袖或信息渠道,而处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
这种信息流通的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和受众的主动性,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研究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研究引言: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是20世纪以来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对文化身份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霍尔认为,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历史性的过程,不仅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受到权力关系和历史趋势的塑造。
本文将介绍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文化身份的概念与演变霍尔认为,文化身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对自我认同的感知。
它涉及人们对个人和集体特征的理解,以及他们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到来,文化身份也发生了演变。
传统的文化身份观念逐渐被怀疑和颠覆,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进行重新思考和建构。
二、霍尔的“符号化的表述”在文化身份研究中,霍尔提出了“符号化的表述”这一概念。
他指出,文化身份是通过符号和象征系统来表达和建构的。
这些符号可以是语言、图像、符号等在人们之间共享的视觉与符号信息。
通过这些符号,个体可以将自己的文化身份与他人区分开来,并与特定的社会群体产生联系。
因此,文化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符号的使用不断重塑和再定义。
三、特殊性与差异性霍尔认为,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每个人的文化身份都是独特的,基于个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特定社会群体的联系。
因此,文化身份是多样化且动态变化的,它不应被简单地归纳为黑白二元对立。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重视和尊重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能够促进社会的多元共融和发展。
四、文化身份与权力关系在霍尔的理论中,文化身份与权力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权力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文化身份也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和塑造。
霍尔提倡对权力关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和压迫。
通过意识到这些权力关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抵制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为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努力。
斯图亚特·霍尔和“种族”[英]克莱尔·亚历山大李媛媛译摘要:作为黑人和牙买加后裔,霍尔并没有把自身的研究局限在单纯的种族问题和移民问题上,而是把对“新族性”的研究作为研究英国文化的切入点。
霍尔认为,种族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状况相关联着的,“新族性”渗透于文化的各个角落,因此对“新族性”的研究其实是对英国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新族性作者简介:克莱尔·亚历山大(Claire Alexander ),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从事种族、移民与文化研究。
译者简介:李媛媛,女,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和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5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6-0010-10□海外来稿2014年11月求是学刊Nov.,2014第41卷第6期SEEKING TRUTHVol.41No.6毫无疑问,霍尔的声誉和影响力是可以穿越国家和学科界限的,在过去四十多年中致力于研究其学术贡献的人对此再清楚不过了。
西印度群岛大学莫纳图书馆网站列出了从1957年到2004年间的317篇(公认不完全统计的)独立出版作品,这些书目反映了霍尔职业生涯的广泛性——从早期的《大学与左派评论》到后来《新左派评论》的编辑工作,再到公开大学教学资料的编写,以及出版杂志文章、采访和书籍,在学术界甚至超越学术界以外,提出了批判的学术干预。
主题范围包含从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60)到“八卦专栏世界”(1967);从“马克思关于方法论的笔记”(1974)①到《通俗艺术》(1964)②;从《年轻的英格兰人》(1967)到“英国黑人”以及从影响深远的《监控危机》(1978)到形式多变的“新族性”(1988、1992)。
①参见格罗斯伯格对霍尔的“唯物主义者的方法”展开的论述。
L.Grossberg,“Stuart Hall on Race and Racism: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Practice of Contextualism ”,in Culture,Politics,Race and Diaspora:The Thought of Stuart Hall ,ed.B.Meeks,London,Lawrence &Wishart ,2007.②参见法雷德在霍尔作品更广泛的语境中对“大众艺术”所做的论述。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6期理论探索离散经历下的认同书写 斯图亚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许㊀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ꎬ广东㊀珠海㊀519000)摘㊀要:斯图亚特 霍尔从差异性及族裔散居视角介入文化身份问题ꎬ最终指向文化主体意识及文化价值观的思考ꎮ霍尔的文化身份概念兼具本质性及变动性ꎮ在同一㊁相似的表象下ꎬ作为主体的自我在深层次上仍存在 我究竟是谁 以及 我会变成谁 的差异性探寻ꎮ我们无法忽视具体历史语境介入下身份的独特属性ꎬ也不能毫无根据地宣称 特定时期的某种经历即意味着一种身份ꎮ 通过霍尔的文化身份观ꎬ进一步了解到西方世界在呈现东方其他地区过程中的固化态度㊁僵化观念以及静态再现ꎮ关键词:斯图亚特 霍尔ꎻ文化研究ꎻ文化身份ꎻ离散经中图分类号:G0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16)06-0028-06DOI:10.15958/j.cnki.jywhlt.2016.06.006㊀㊀在劳伦斯 格罗斯伯格(LawrenceGrossberg)看来ꎬ提及文化研究也就等于在谈论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71ꎮ作为文化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主题ꎬ本文选择斯图亚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并非因其理论思想辐射范围之广:从新左派到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直至对葛兰西主义的信奉ꎬ也非其作为伯明翰学派的精神领袖㊁新左派创始人㊁文化研究之父㊁抑或种族理论的论辩者等诸多光环与头衔ꎬ而是由于霍尔所引发的 最小自我研究 或曰 身份研究 作为从阶级政治向文化政治的过渡ꎬ带来了文化研究与后现代思潮的交融与联姻ꎬ及其作品对文化研究中重要主题的综合与拓展ꎮ至此ꎬ多样㊁多元㊁异质性成为文化研究新的显著特点ꎮ受雅克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㊁米歇尔 福柯的权力话语等后学思想理论的影响ꎬ霍尔后期研究重点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转入身份这一主题ꎮ可以说ꎬ霍尔所引领的文化研究时代已然超出了传统的结构主义㊁精英主义ꎬ英国文化研究转而走向后学视角下的差异性㊁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身份定位等跨学科文化理论问题ꎮ作为战后第一代移民ꎬ霍尔对于身份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差异政治学及族裔散居的探讨ꎮ其中ꎬ差异政治学构成了认知文化身份的基础ꎬ族裔散居则是文化研究领域审视及接入身份问题的重要视角ꎮ本文的理论架构核心ꎬ即霍尔所说 身份并非外部的表征而是内部的话语建构ꎮ [2]4没有前在的ꎬ单一 本我 ꎬ主体性及其身份并非始终如一ꎬ而是通过话语进行建构ꎬ且具有不稳定性㊁片段性及偶82 收稿日期:2016-10-17作者简介:许雷(1982-)ꎬ女ꎬ湖南武冈人ꎬ博士ꎬ讲师ꎮ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ꎮ. All Rights Reserved.许㊀雷:离散经历下的认同书写 斯图亚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 理论探索发性ꎮ通过对霍尔文化身份观的研究ꎬ拟重新体认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定位ꎬ探求本民族文化价值与身份坐标ꎮ一㊁文化身份提出的背景对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ꎬ始于殖民者对被征服民族的社会㊁文化研究ꎮ安德鲁 米尔纳(AndrewMilner)认为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㊁政治介入㊁全新主题㊁全新理论范式四个要素[3]6ꎮ20世纪20年代ꎬ在心理学的介入下ꎬ文化身份研究得到发展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ꎬ东欧剧变及1991年12月的苏联解体ꎬ带来了冷战时代两极格局的终结ꎬ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ꎮ不同民族间的主要区别不是意识形态㊁政治或经济ꎬ而是文化的区别[4]69-70ꎮ塞缪尔 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提出此时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问题是 我们是谁? [5]21人们开始用共同的祖先㊁宗教㊁语言㊁历史㊁价值㊁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ꎮ因此ꎬ后冷战时代的人们被文化统一在了一起ꎮ人们对政治的运用并非为了促进自己的利益而是界定自己的身份ꎮ我们只有在了解他者身份的前提下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换言之ꎬ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预设了 他者 的概念ꎮ对文化本体的界定一直伴随着与他者价值观㊁特征及生活的差异ꎮ正如赛义德所言: 文化远远不是单一的ꎬ统一的或自成一体的ꎮ它们实际上含有的外来 成分 ㊁ 异物 和 差别 等等比它们有意识地排斥的要多ꎮ [6]16从一定意义上来说ꎬ身份为我们界定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并将此呈现给我们及所处社会中ꎮ由此在文化研究过程中ꎬ身份问题至关重要ꎮ它不仅成为理论意义上的观点代表ꎬ同时也折射出当前的政治竞争[7]301ꎮ乔治 拉伦(JorgeLarrain)则认为ꎬ文化研究视野下ꎬ文化身份与个人身份之间又存在两方面的紧密联系:一方面ꎬ文化是个人身份的决定因素之一ꎮ而另一方面ꎬ文化与各种生活方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ꎬ文化所具有的连续性㊁统一性及主体意识特征仅在其与个体身份进行交互比较过程中得以体现[8]143ꎮ由此ꎬ基于历史经验的身份挖掘ꎬ将文化研究从曾经的社会研究推入了主体自我呈现的世界ꎮ而文化身份也成为构建自我以别于他者的主要工具ꎮ二㊁差异性:文化身份问题存在之源文化身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ꎬ它意味着拥有共同历史及祖先的人们所共享的文化特征ꎬ体现了民族共有的历史经验及文化本质ꎮ正如霍尔所说:文化身份意味着掩藏在集体下的 真正自我 ꎮ共有的历史与祖先ꎬ使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同一性㊁连续性㊁稳固框架的民族ꎮ而这些属性也构成了复杂㊁多变历史语境中的稳定㊁统一的民族真相ꎮ[9]223但文化身份并非一成不变的固有文化传统ꎬ这种非历史的本质主义定义忽视了文化身份的另一面向ꎮ上世纪末人文㊁社会学科中出现的 文化转向 源于对文本的重新认知ꎬ由此引发女性主义㊁心理分析㊁后结构主义㊁后殖民及后现代的语言表达ꎮ文化研究也成为社会学及语言学科中的焦点话题ꎮ正如霍尔所言: 文化或语言转向意味着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语言运作的方式重新定义ꎮ这并不是说一切都是语言ꎬ而是指没有意义之外的社会活动ꎮ可见ꎬ每一项社会活动都是 书面话语 也就是说他们依赖意义产生效力ꎮ [10]165斯图亚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正有助于我们跳出本质主义的泥潭ꎬ从身份政治及后现代视角综合探讨文化身份概念ꎮ在文化身份的大众版本中ꎬ差异被小心地用假定的一致性掩盖了起来ꎮ这是因为文化身份不仅是历史上形成的ꎬ而且也是由不同的文化机构根据社会某一阶级或群体的利益及世界观建构起来的ꎮ [11]164可见 文化身份 不仅意味着本质的属性ꎬ同时代表了历史的建构过程ꎮ在文化研究探索中ꎬ霍尔自身身份所展示出的差异性就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身份的致思视角ꎮ1932年霍尔出生于牙买加一个低中阶级家庭ꎮ在家庭文化中ꎬ作为最黑的一员ꎬ霍尔一直扮演着 局外人 的身份ꎬ显得与其他成员格格不入ꎮ虽然一直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独立的牙买加男孩ꎬ但其父母兄弟并未认同霍尔的选择ꎬ而是极力鼓励霍尔结交肤色更白的中产阶级朋友ꎮ在本土文化空间中92.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㊀第6期JiaoYuWenHuaLunTan 理论探索无法找寻到个人认同的身份定位及存在感ꎬ这一经历给霍尔带来了巨大的失落ꎮ与此同时ꎬ文化身份问题在这种意识的冲突与不对称中进一步显现ꎮ由此ꎬ 差异 成为霍尔定义的后现代思想特征之一ꎬ而身份是否可以在差异中得到重新思考及体验成为霍尔关注的命题ꎮ20世纪80年代开始ꎬ霍尔转向了差异性研究ꎬ意图通过差异寻求统一ꎬ全面展示弱势群体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困扰ꎮ西方世界的权力话语与霸权对弱势言说者的压力造成传统身份的中断ꎮ与弱势群体缄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ꎬ西方话语的长驱直入ꎮ由此ꎬ霍尔指出差异性身份建构的重要性与积极作用ꎮ在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ꎬ一方面是统一㊁同质以及一体化ꎬ而另一面则呈现出多元㊁异质㊁变动及交替ꎬ围绕着差异与他性展开ꎮ霍尔将身份分为三类:首先是基于人本体自身的统一身份观ꎬ也即启蒙主体身份观ꎮ其次是在个人与他者联系过程中所形成的身份观ꎬ也成为社会主体身份观ꎮ最终则是没有固定本质㊁属性ꎬ不断处于变动之中的后现代主体身份观ꎮ在霍尔看来这种身份并非是生物性的而是由历史语境所决定ꎮ个人主体在不同时代ꎬ不同语境中呈现出各种身份ꎬ随着现代社会持续㊁快速㊁永恒的变化ꎬ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身份转瞬即逝的多样性与迷惑性ꎬ只能暂时认同一种身份ꎬ完全统一㊁自足㊁连贯的身份只是一个幻象[12]275-277ꎮ在这一部分ꎬ斯图亚特 霍尔试图勾勒出不同历史语境下身份观念的转变历程ꎬ从确定稳固的启蒙主体身份到后现代主体中开放㊁自相矛盾㊁破碎的身份观ꎬ可见身份通过表征不断地进行转换与位移ꎬ保持着自身的未完结性ꎬ永远处于变动中ꎬ永远被形塑ꎮ对于现代社会而言ꎬ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更多地是一种归属感的强调ꎬ它将人们吸引到 想象的共同体 内部ꎬ以此建构出观念边界ꎬ描述出不属于其中或被排除在外的个体ꎮ多少世纪以来ꎬ西方由此通过自我及 他者 的话语形成过程表征自身并想象他者的差异性ꎮ在霍尔看来 西方并不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历史构造ꎮ通过将西方与城市化㊁发达㊁优良的现代社会相对等ꎬ非西方地域则成为非工业㊁农村㊁欠发达地区的反例ꎮ [13]277以此为标准所映衬出来的差距帮助西方将其自身与其他地区从语言㊁形象及符号的建构上区别开来ꎮ由此可见ꎬ民族身份正是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对比形成ꎮ西方世界的自我身份意识不仅逐步将欧洲塑造为一个独特的社会ꎬ也通过差异观的渗透ꎬ在和他者的关系中表征自我ꎮ正如萨义德所说东方主义实质就是西方优越性与东方落后之间不可抹杀的 差异 [14]72ꎮ东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㊁发现及实践系统探索的学科而存在ꎮ作为西方的对立或互补面ꎬ东方主义指的是承载着梦想㊁幻想的一种乌托邦主题ꎮ差异政治学模式下身份成为被建构出来的一切特征及镜像ꎬ而 他者 则成为本体的对立与否定项ꎬ以其本质上的差异性将西方推至文明开化㊁高雅现代的人类历史高峰ꎮ霍尔认为 作为一种表征系统ꎬ建构成为获得身份的主要途径ꎮ而身份的建构过程总是通过他者来确立自身ꎬ通过负面来呈现正面ꎬ通过否定来得出肯定的答案ꎮ [15]21从上述观点可见霍尔在差异模式下对身份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民族身份领域ꎬ尤其是后现代语境中文化身份产生何种位移与变化?民族身份通过表征不断形成与转化ꎮ通过生产有关 民族 的意义ꎬ民族文化建构可供辨识的身份ꎬ正如安德森所言 民族身份是一个 想象的共同体 ꎮ[16]8从个体身份的差异性出发ꎬ霍尔提出 文化身份建构是一个呈现的过程ꎬ只有通过否定才能达到肯定的彼岸ꎮ在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中ꎬ只有通过他者的视角才能达到主体的建构ꎮ [17]21霍尔的文化身份概念兼具本质性及变动性ꎮ我们了解到ꎬ在相似性与同一性的文化身份下暗含着文化身份的差异与断裂ꎮ前者帮助我们找寻主体所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ꎮ后一种文化身份则时刻提醒我们那些深层隐藏着的差异与他性ꎮ 差异性 在霍尔的文化身份观中尤为重要ꎬ它带领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文化身份中的个性成分ꎬ也带来了文化身份概念中非常重要的洞见:文化身份是主体不断定位过程中的界定历程而非纯粹超验的本质属性ꎮ这一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也得到乔治 拉伦的赞同ꎬ并03. All Rights Reserved.许㊀雷:离散经历下的认同书写 斯图亚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 理论探索将霍尔的文化身份观总结为:兼具本质主义与历史性的观点ꎮ本质主义下文化身份被视为既定的事实ꎬ已建构的本质ꎮ而开放的历史观则带来了一个不断生产的变化过程ꎬ没有完结ꎮ[8]157-158总而言之ꎬ不论其成员的阶级㊁性别或种族差异有多大ꎬ民族文化都试图将他们统一到文化身份中来ꎬ让他们表征为同一个民族家庭ꎮ我们在此应牢记构成民族文化 想象共同体 的三个要素:对过去的回忆㊁共同居住的愿望㊁以及永恒的文化遗产ꎮ由此文化身份可视作为满足同一国族或人民愿望而加以复兴的共同历史ꎮ[18]185霍尔思想中的差异认同观以及动态文化身份观促使我们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共性与区别ꎬ只有通过和他者不断进行对话才能表征出自己的 意义 ꎮ民族身份通过表征不断转化成形ꎬ代表了特定地区㊁事件㊁符号及历史ꎬ成为沟通古今之间的桥梁ꎮ三㊁族裔散居:文化身份诉求的基础正如霍尔所言ꎬ人皆有多重文化身份ꎬ个人在一生中不断获得身份ꎬ由此身份建构也成为一个永不完结的历程ꎮ[19]16身为文化研究执牛耳者ꎬ霍尔研究过程中的后殖民情结与其自身的双重身份存在密切联系ꎮ下文将简要论述霍尔的双重文化经历及身份背景ꎬ揭示这种文化身份给霍尔文化研究所带来的影响ꎮ作为一位与族裔散居及离散有着深刻宿缘的学者ꎬ霍尔出生于加勒比海边一个中产阶级家庭ꎬ其父亲是第一位在美国人经营的水果公司任职的牙买加人ꎬ在此之前ꎬ这个职位的工作全都是由美国总公司直接派人担任ꎮ母亲出于对殖民文化的认同ꎬ认为自己实际上就是 英国人 ꎬ英国才是她的母国ꎮ所以从一开始ꎬ殖民地与帝国之间的文化冲突ꎬ就不断在霍尔家庭中上演ꎮ作为家中最 黑 的那个ꎬ霍尔的身份ꎬ一直都像外来闯入者ꎬ是比其它人更黑的 苦力小子 ꎬ不仅根本和家人格格不入ꎬ而且自始至终ꎬ都只能扮演这个角色ꎮ20世纪50年代起ꎬ霍尔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ꎬ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以英国文化为主导的殖民教育ꎬ但霍尔马上发现自己也并不是 英国人 ꎬ其黑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使他无法完全属于这个地方ꎮ在英国ꎬ霍尔扮演着 异乡客 的身份ꎬ此后虽定居于此ꎬ但身处两种文化的缝隙中ꎬ他自觉既不是牙买加人也不是英国人ꎮ这种离散体验给他带来:远的能体验到流亡和失去的感觉ꎬ近的能够了解总是延迟到来的 谜 ꎮ[20]492离散经历带来的巨大鸿沟对于霍尔而言无从跨越ꎮ虽然他熟悉这两个地方ꎬ但他不属于任何一方ꎮ这种 离散 (diaspora)经历为霍尔带来了一种流放与失落的感觉ꎬ凸显了文化身份问题及认同危机ꎬ同时也促成了霍尔独特的身份思考方式ꎬ成为霍尔此后文化身份意识形成的基础[21]486-487ꎬ更集中体现在了霍尔学术生涯的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ꎬ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以族裔散居为基础的文化认同理论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 identity 作 认同 一意时ꎬ突出自身与身处同一语境中他人的一致性ꎬ作 身份 则主要是凸显自身的差异性[23]734ꎮ由此可见ꎬ身处异族文化氛围ꎬ霍尔在认同㊁确定文化身份涵盖共有文化心理㊁共同文化内核㊁民族属性㊁文化经历或记忆㊁文化表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我之所以为我ꎬ异于他人的原因何在? 正是通过对隐藏于自身体内的差异性的发掘ꎬ才能找到何为真正的自我ꎮ这种身份的异质性ꎬ突显出历史语境下那些破碎且不断建构的独特自我ꎮ正如霍尔所言ꎬ 由于历史的介入ꎬ构成了真正的我们ꎮ我们不可能长久地谈论一种身份ꎬ而不承认它的另一面ꎬ这恰恰构成了加勒比人那些独特的断裂性和非连续性ꎮ [9]223作为来自第三世界的有色人种知识分子ꎬ从族裔散居视角出发解读文化身份ꎬ斯图亚特 霍尔不仅揭示出 隐藏的历史 更观察到文化身份所独具的另一面ꎬ隐藏在不同国族㊁肤色之下ꎬ在不同历史㊁文化与权力中 嬉戏 变化的文化身份ꎮ除作为被剥削及压榨的原料产地及有待开化的蛮夷地区之外ꎬ非西方世界被排除在西方视野之外ꎮ因此ꎬ西方世界惯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家长式俯视对待非西方地区ꎮ在霍尔看来ꎬ西方世界以自身的模式对其他地区进行普适化的描述ꎬ不仅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及主体性ꎬ同时将非西方世界表征为镜像中的他者ꎮ自身的离散经历促成了霍尔对身份观的重新定13.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㊀第6期JiaoYuWenHuaLunTan 理论探索义ꎬ基于阶级㊁性别或族群的身份定位必须确保其文化与政治的建构性ꎮ身份由此撕去了本质主义的外衣ꎬ重新定义为一种描写方式ꎬ与表征紧密相连ꎮ霍尔提出 文化身份不仅意味着 存在 同时也含有 变动 ꎬ不仅包含过去也预示着未来ꎮ文化身份的含义超出了地域界限㊁时间范畴以及历史㊁文化的领地ꎬ并非某个固化的存在ꎮ就像其他拥有历史性的事件一样ꎬ文化身份在不同地域ꎬ具体历史的介入下经历着转变ꎮ它游弋于历史㊁文化及权利中ꎬ远非僵化的过去ꎬ更不是对某种本质化的特征的回归ꎮ [9]225通过族裔散居视角ꎬ霍尔强调了文化身份本身复杂及多层次性ꎬ解构了西方盛行的生物学上种族即身份的观点ꎬ开创将身份视为话语表征的阅读方式ꎮ从自身出发ꎬ霍尔认为 黑人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及文化建构范畴ꎬ不能仅将其定位于一组固定的跨文化或超越性的种族范畴中ꎬ没有任何个人天性ꎮ [24]178可见ꎬ霍尔的身份观与其说是生物学上的本质主义ꎬ毋宁说是文化定位问题ꎮ由此ꎬ离散身份往往使人们与本国文化根基之间存在一种想象上的关联ꎬ这在霍尔看来是需要进行重述㊁再次发掘以及改造的ꎮ[24]180身份往往意味着定位ꎬ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描述过往与全体的过程ꎬ而不是直接将它们据为己有ꎬ也并不意味着用一种身份观去替代另一种身份观ꎬ而是考察不同地域㊁位置及过程中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的经历ꎮ由此出发ꎬ霍尔文化身份观中含有对差异的承认与尊重以及对身份特质的强调ꎮ作为文化与历史话语中产生的不稳定㊁变更的节点ꎬ文化身份并非本质性的ꎬ而是一个定位的过程ꎮ可见ꎬ身份与定位时刻处于变化之中ꎻ其次文化身份的源头往往是混杂与纠缠的ꎮ离散身份则更有其未完成性㊁偶发性与过程性ꎬ包含对其他事件或语境的依赖ꎬ和对所处政治地位的认知ꎬ以此在不同环境中重新定位自我ꎮ霍尔用离散暗指反本质主义的身份与表征概念ꎬ它们关注旅行过程而不是终点ꎬ动态而非固定不变ꎬ路程而不是根基ꎮ正如霍尔所说: 离散并不是指那些分散的部族ꎬ其身份需与母国相连才能得以确认ꎬ而更多地是指一种在加勒比及黑人艺术家的影视中所呈现出的差异㊁混杂与越界的美学ꎮ [22]131身份永不会完结与完满而且是不停变动的:我们不应将身份视为新影视话语中所代表的已然成形的历史事实ꎬ而可将其视为一种永未完结的建构产物ꎬ不停处于生产过程之中ꎬ在表征内部进行建构ꎮ其中包含有对其他事件或语境的依赖ꎬ对于我们所处政治地位的认知ꎬ以此在不同环境中定位自我ꎮ由此可见文化身份不会被固定在一个具体的范畴中ꎬ而是具有偶发性(contingency)ꎬ处于不断生产中ꎬ且存在于个人及其他决定性机制相互关系的节点中ꎮ霍尔少年居住在牙买加时ꎬ该国严格的社会阶层划分促使其将身份的混杂及差异性视为自身研究的核心ꎮ作为战后进入英国的有色人种移民代表ꎬ霍尔通过与生俱来的文化身份意识观察黑人离散族裔在主国文化与自身身份形成过程中的转变ꎬ以及移民融入英国生活的过程ꎬ以期探讨离散语境中个人及族群的身份建构与生成ꎮ这种 身份的政治 在霍尔眼中代表着对黑人边缘位置进行重新定位的反霸权之争ꎬ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反种族范例ꎬ同时也推动了多元文化意识的高涨ꎮ四、结语本文借鉴英国文化研究ꎬ尤其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内(CCCS)斯图亚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研究成果进行文化身份认同分析ꎮ文化研究并不意味着从文化的视角来阐释一切问题ꎬ相反ꎬ它试图利用一切必要而可用的资源和思想来解释文化ꎬ 进行着界定自身的努力 [25]69ꎮ作为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过程ꎬ文化研究是关于意识或主体性的历史形态ꎬ聚焦于 我是谁? 或主体中的集体身份ꎮ在理查德 约翰生看来文化研究的最终目标并非文本ꎬ而是每一个流通过程中的主体性形式及包括他们的社会身份ꎮ[26]34因此ꎬ身份问题占据着文化研究的中心议题ꎮ在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过程中ꎬ我们认为ꎬ首先应将自身文化身份置于本民族文化历史中ꎬ通过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对照来考量当前的文化身份定位与认同ꎻ再则就是从不同文化的交流㊁对话㊁碰撞中确立本民族的文化身份ꎮ23. All Rights Reserved.许㊀雷:离散经历下的认同书写 斯图亚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 理论探索参考文献:[1]㊀ColinSpark.StuartHallꎬCulturalStudiesandMarxism[C]//DavidMorley&Kuan-HsingChen.StuartHall:CriticalDialoguesinCulturalStudies.London&NewYork:Routledgeꎬ1996:71.[2]㊀StuartHall.Introduction:WhoNeeds Identity ?[C]//StuartHall&PauDuGay.QuestionsofCulturalIdentity.London:SagePublications.Incꎬ1996:4. [3]㊀AndrewMilner&JeffBrowitt.ContemporaryCulturalTheory(thirdedition)[M].NewSouthWales:Allen&Unwinꎬ2002:6.[4]㊀张裕禾ꎬ钱林森.关于文化身份的对话[C]//乐黛云.跨文化对话(9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ꎬ2002:69-70.[5]㊀SamuelP.Huntington.TheClashofCivilizationsandRe ̄makingofWorldOrder[M].NewYork:Simon&Schusterꎬ1996:21.[6]㊀爱德华 W 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03:16. [7]㊀GiloryP.DiasporaandtheDetoursofIdentity[C]//WoodwardK.IdentityandDifference.London:SagePub ̄lications/TheOpenUniversityꎬ1997:301. [8]㊀JorgeLarrain.IdeologyandCulturalIdentity:ModernityandtheThirdWorldPresence[M].Cambridge:PolityPressꎬ1994:143ꎬ157-158.[9]㊀StuartHall.CulturalIdentityandDiaspora[M].J.Ruth ̄erford.IdentityꎬCommunityꎬCultureꎬDifference.London:Lawrence&Wishartꎬ1990:223ꎬ225.[10]㊀HelenDavis.UnderstandingStuartHall[M].London:SagePublicationsꎬ2004:165.[11]㊀JorgeLarrain.IdeologyandCulturalIdentity:ModernityandtheThirdWorldPresence[M].Cambridge:PolityPressꎬ1994:164.[12]㊀StuartHall.TheQuestionofCulturalIdentity[C]//StuartHallꎬDavidHeld&TonyMcGrew.ModernityanditsFutures.Cambridge:TheOpenUniversityꎬ1992:275-277.[13]㊀StuartHall.TheWestandTheRest:DiscourseandPower[C]//StuartHall&BramGieben.FormationsofModernity.Cambridge:TheOpenUniversityꎬ1992:277. [14]㊀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ꎬ1999:72.[15]㊀StuartHall.TheLocalandtheGlobal:GlobalizationandEthnicity[C]//AnthonyD.King.CultureꎬGlobalizationandtheWorldSystem.London:MacmillanEducationLtdꎬ1991:21.[16]㊀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5:8.[17]㊀StuartHall.TheLocalandtheGlobal:GlobalizationandEthnicity[C]//Anthony.RepresentationofIdentity.Bing ̄hamton:StateUniversityofNewYorkꎬ1991:21. [18]㊀HelenDavis.UnderstandingStuartHall[M].London:SagePublicationsꎬ2004:185.[19]㊀StuartHall.TheLocalandtheGlobal:GlobalizationandEthnicity[C]//AnthonyD.King.CultureꎬGlobalizationandtheWorldSystem.London:MacmillanEducationLtdꎬ1991:16.[20]㊀Kuan-HsingChen.TheFormationofaDiasporicIntel ̄lectual:anInterviewwithStuartHallbyKuan-HsingChen[C]//DavidMorley&Kuan-HsingChen.StuartHall:CriticalDialoguesinCulturalStudies.London&NewYork:Routledgeꎬ1996:492.[21]㊀Kuan-HsingChen.TheFormationofaDiasporicIntel ̄lectual:anInterviewwithStuartHallbyKuan-HsingChen[C]//DavidMorley&Kuan-HsingChen.StuartHall:CriticalDialoguesinCulturalStudies.London&NewYork:Routledgeꎬ1996:492ꎬ486-487. [22]㊀ProcterJames.StuartHall[M].London:Routledgeꎬ2004:3ꎬ131.[23]㊀A.S.Hornby.OxfordAdvancedLearner 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Fourthedition)[Z].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ꎬ1997:734.[24]㊀ChrisRojek.StuartHall[M].Cambridge:PolityPressꎬ2003:178ꎬ180.[25]㊀劳伦斯 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通[C]//马海良.译.罗钢ꎬ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00:69.[26]㊀理查德 约翰生.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C]//陈永国.译.罗钢ꎬ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00:34.(责任编辑㊀杨军昌)33. All Rights Reserved.。
斯图亚特霍尔传播理论视角下新闻媒介娱乐化研究王雅琴【摘要】新闻媒介娱乐化是当前新闻界中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其深层原因是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的表现.借助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理论,从信息传播的机制来分析新闻娱乐化出现的原因,特别是探求统治阶级以意识形态进行的编码和接受大众个体的多向解码过程.同时指出利用新闻媒介的舆论干预是实现权力(Power)到权利(Right)的转变,能从媒介本体角度克服新闻媒介娱乐化倾向.【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新闻媒介娱乐化;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舆论引导【作者】王雅琴【作者单位】安徽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0“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图亚特·霍尔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对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他的文化研究根植于他的传播理论。
他的“编码/解码”传播模式在传播领域中有着革命性意义,特别是其借助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结合理论打破了传统媒介研究所沿用的“主体-客体”的线性模式,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种意义建构的开放式过程。
传统的媒介研究受法兰克福媒介控制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在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受众者是信息的“奴化”者甚至是“物化”的结果,媒介是信息传播者话语权力的工具,而没有将信息传播看成是一个复杂关系结构。
斯图亚特·霍尔在著名的《编码/解码》中借用了霸权理论和符号学理论,对传统的媒介研究进行解构,创造性的提出三种受众解码的假设:主导-霸权立场(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对抗立场(oppositional position)、协调的符码立场(negotiated code)。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他在大众文化与传媒领域有着卓越的见解。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传媒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力量。
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等特点,它涵盖了电影、电视、音乐、小说、游戏等各个方面。
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传媒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印刷术到现在的数字技术,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传媒的巨大变革。
现代传媒已经发展成为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
数字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传媒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和深入。
传媒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传媒是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渠道,它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形式将大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同时,大众文化也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流行趋势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传媒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文化工业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和消费逻辑,大规模生产、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产业。
现代社会的文化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每个环节都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文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蔓延和普及。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和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紧密相连,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大众文化和传媒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和研究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探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及其中的影响因素。
杨学娟关键词:文化表征身份认同反表征差异文化身份一.引言唯·苏·奈保尔(1932——)是印度裔英籍作家,其代表作有《米谷埃尔街》(1959),《世间之路》(1994)等。
而他的早期作品《模仿者》(1967)是一部拥有多元文化主题的小说。
在《模仿者》(1967)中,奈保尔描述了以特立尼达为原型的后殖民国家伊撒贝拉岛从英国殖民地转向独立国家所遭遇的困境:历史残缺,文化错位,身份模糊以及社会混乱无序。
本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认同理论中的文化表征,身份认同,反表征,差异文化身份分析辛格身份认同失败的原因。
国内有关《模仿者》(1967)的研究并不多,该类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主人公文化身份,作者身份以及主题研究。
国外关于辛格文化身份的研究也为数不多。
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后殖民理论进行分析,可以说很少有从文化视角来对该文本进行阐释。
因此,鉴于这样的情形,本文用霍尔的身份认同理论分析辛格身份认同失败的原因,由此给予读者看待该文本的另一种新思维与独特视角。
二.身份认同失败的辛格1.英国文化表征霍尔在《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以下简称《表征》中这样阐释表征: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它有两个相关的意义,其一是表征某种事物即描述或模拟它,通过描绘或想象而在头脑中想起它;其二是指象征,代表,做什么的标本或替代。
[1]而霍尔为什么要对意义进行阐释,探究呢?在《表征》中他思考表征与文化之间有何关系时,他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意义对表征和文化的重要性。
而人们正是通过表征这一活动来彰显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在奈保尔的《模仿者》(1967)中,英国殖民者正是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对伊撒贝拉岛居民进行身体以及思想上的殖民统治。
英语描述着殖民地与被殖民地的事物。
这样一个看似弱小的语言工具在漫漫时间历程中对被殖民地人民的思想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而英国殖民者的根本目的之所在:通过英语这一表征媒介,灌输给殖民地人们这样的理念:英国殖民者的文化是优越的,白种人是高贵的,其他人种都是低劣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