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泥面具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14
《泥面具》教学设计一等奖1、《泥面具》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在低年级首次引导学生用泥塑造人物形象和面部形象。
因此,除了让学生继续学习泥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法外,主要让学生体验小泥人(立体泥塑)和泥面具(泥板浮雕)的不同艺术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从小让儿童学习工艺美术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的工艺品的技能,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情趣的长远的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
纸面具和泥塑面具由于材料不同,制作方法有明显的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借助适当的泥工工具进行刻、挖、印、塑造出能挂能摆放的生动的'有趣的面具。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泥板成型法制作泥面具;能初步区别浮雕和圆雕。
2.过程与方法:①在造型游戏活动中了解民间面具内涵和简单寓意(或相关传说)。
②通过探究泥面具与小泥人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步骤,在上节课泥塑成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揉、压、捏、按、贴、搓、刮等泥塑的表现技法。
③在创作游戏活动中,学习“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感受美术创作的情趣。
四、教学要点:1.重点:学习制作泥面具的步骤和方法,并丰富作品细节。
2.难点:如何用泥塑技法表现泥面具夸张生动的表情。
3.兴趣点:泥巴的可塑性与其丰富的表现力。
五、教具准备:教师:陶泥、作品、课件。
学生:泥巴或陶泥、竹签、叶子等材料。
六、教学设计: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
(一)欣赏与感受1、这是什么?(面具)准备好纸面具让学生带着展示,同时展示课件中不同材料制作的面具图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它给你什么感觉?(色彩艳丽、怪异、可怕、可爱、美观、对称)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有纸、皮、铜、木、塑料、陶泥等)板书课题:泥面具[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真实的面具和面具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面具,认识面具制作的材料与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欣赏面具作品1.你看到什么?2.它有什么图案和花纹(具象纹饰、抽象纹饰)?你最欣赏哪一部份,为什么?猜猜为什么要画这些图案?(民俗活动有关,社火、地戏)3.面具有什么用?(辟邪、拜祭、驱鬼、迎神纳福、摆设等)4.和真实的老虎相比,它夸张了那些部位?为什么要这样夸张?接下来让学生欣赏非洲面具和中国传统面具的艺术。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2课小泥人和泥面具∣岭南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泥人和泥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3. 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小泥人和泥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小泥人和泥面具的相关文化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泥人和泥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制作出独特的小泥人和泥面具。
四、教学准备1. 泥土、颜料、画笔等制作材料。
2.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和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小泥人和泥面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今天的课程充满期待。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小泥人和泥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小泥人和泥面具的制作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制作后,进行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制作其他类型的小泥人和泥面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博物馆,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制作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制作技能。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制作出独特的小泥人和泥面具。
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泥人和泥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压印的图形--泥塑非洲面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压印的图形--泥塑非洲面具。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非洲面具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掌握压印的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泥塑非洲面具作品。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洲面具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
2. 通过制作泥塑非洲面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非洲面具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压印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3. 泥塑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非洲面具的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和讲解。
2. 准备泥塑的工具和材料,如泥巴、压印模具、刀片等。
3. 准备一些参考书籍和资料,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非洲面具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对非洲面具产生初步的认识和感知。
2. 讲解:教师讲解非洲面具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非洲面具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 示范:教师示范泥塑非洲面具的制作过程,展示压印技巧的运用,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制作技巧和步骤。
4.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亲自动手制作泥塑非洲面具。
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的制作过程,解答他们的问题。
5. 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泥塑非洲面具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师和学生对每个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板书设计:1. 压印的图形--泥塑非洲面具2. 教学目标:了解非洲面具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掌握压印的技巧,独立完成泥塑非洲面具作品。
3. 教学难点:非洲面具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压印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泥塑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4. 教学过程:引入、讲解、示范、实践、展示和评价。
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利用泥巴和压印模具,独立完成一个泥塑非洲面具作品。
2. 学生可以参考课堂上的示范和资料,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独特的非洲面具作品。
《小泥人和泥面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欣赏传统民间面具,认识其对称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和民族纹样装饰特征。
②能运用揉、压、捏、贴、刻等技能进行基本体的组构,创作有趣的泥面具;③感受泥人(立体泥塑)与泥面具(泥板浮雕)的不同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在造型游戏活动中了解民间面具内涵和简单寓意(或相关传说)。
②通过探究泥面具与小泥人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步骤,在上节课塑泥成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搓、压、捏、贴、刻等泥塑的表现技法。
③在创作游戏活动中,学习“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感受美术创作的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要点设计:1、教学重点:运用基本体要素进行构思与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面具形象。
2、教学难点:如何用泥塑技法表现泥面具夸张生动的表情。
3、兴趣点:超轻粘土的可塑性与其丰富的表现力。
三、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本课在低年级首次引导学生用泥塑造人物形象和面部形象。
因此,除了让学生继续学习泥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法外,主要让学生体验小泥人(立体泥塑)和泥面具(泥板浮雕)的不同艺术特点。
本课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应用上节课学习小泥人制作学到的技法:搓、压、捏、贴、刻等技法塑造出能挂的生动的有趣的面具。
课前准备:(预备三分钟)一、检查学生用具。
二、点评上节学生作业情况。
1、师:现在我们先来欣赏前面“小泥人”一课时,我们班一些做得好的同学作品。
(循环播放学生作品小泥人制作技法)师:刚才有展示到小泥人作品的宝贝站起来,大家鼓掌表扬!全体师生鼓掌互相鼓励、表扬。
2、复习上街所学泥塑技法:我们现在手比来复习一下上节我们学到的一些泥塑技法,好吗?(师生互动)课堂实录:一、激趣导入:1、师:宝贝们上节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小泥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制作泥面具。
(出示课题:“和”、“泥面具”)2、师:开始学习前我邀请了一位可爱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邀请她上来好吗?生:好3、师举着面具亮相:嗨大家好!我是小萌,我萌萌哒,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咦~~~潘老师呢?生:你就是……二、课堂发展:活动一:欣赏,感受。
面人的百态感受非遗面人的生动面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一种以木胎为基础,用泥浆捏塑各种表情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工艺品。
面人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通过介绍面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对人们的情感传递等方面,带领读者感受非遗面人的生动。
面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戏曲传统。
早在宋代,以“琵琶记”等为代表的戏曲剧目中,演员常常戴着戏曲面具,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这些面具通常采用泥塑技艺制作而成,呈现出多样的表情和神态,为角色形象的塑造增添了神秘感和艺术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面具逐渐分离出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木胎面人工艺。
制作面人的过程十分精细而繁琐。
首先,工匠需要选择合适的木胎,根据形象和尺寸的需求进行雕刻和磨光,为面人的表情打好基础。
接着,将泥浆倒入木胎上,并使用手工塑造工具,精细捏塑面部的轮廓和细节,使得面人的表情栩栩如生。
制作面人的工匠们需要对人物形象、面部表情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注重细节的塑造,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最后,将泥浆表面涂抹上天然的颜料,经过阴干、烘烤等工序,使泥浆变得坚硬并有光泽,这样制作出来的面人才能更加耐久且美观。
面人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生动的表情和细腻的情感传递。
每个面人都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和表情,通过面庞的微妙变化,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幅面人可能呈现出严肃庄重的表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礼仪和谦虚谨慎的价值观;另一幅面人可能呈现出欢快活泼的表情,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面人的生动还体现在其灵活的应用场景上。
面人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欣赏,还可以应用于戏曲演出、民间仪式等各种场合。
在传统的皮影戏中,演员们常常利用面人搭配皮影进行表演,通过影子的变化和面人的表情来塑造形象,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面人也常常被用于民间的祭祀仪式中,如神道、祭祖等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