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02.11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一、非药物处理1.一般护理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
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局部封闭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
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
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
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
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
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
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
医院护理人员静脉输液发生药液外渗性损伤的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应急预案】
(1)立即终止输液。
(2)发生药物外渗后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3)按临床表现于分级评估表来评判液体渗出的级别和严重性,并制定治疗方案。
(4)少量非刺激性药物渗出:持续的观察与评估,渗出部位采用湿热敷。
(5)非刺激药物渗出量较多,症状严重者遵医嘱局部用药或湿热敷。
(6)发泡剂及刺激性药物外渗后,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置导管。
(7)持续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8)按下列时间间隔给病患部位拍照:损伤发生时、损伤后24h、损伤后48h>损伤后7d0
(9)严格执行上报流程。
及时向护士长汇报,12小时内(重大事件30分钟内)护士长以口头、电话等形式上报护理部,24小时内填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单》。
一周内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确定改进措施。
【处理流程】。
【关键词】静脉注射;血管损伤;防护静脉注射主要是通过静脉用药的途径,将药物快速输送到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的目的,是护理人员主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在静脉注射操作流程中,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药物渗漏到血管周围皮下组织中,轻者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可致红斑水疱,静脉炎及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甚至可引起肢体组织功能性障碍。
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耽误了治疗时机,给患者经济与精神上造成很大影响。
为减少与避免药物外渗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必须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值得广大护理人员关注与探讨。
现将静脉渗漏性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护措施综述如下,为临床护士提供参考,以达共进共勉之目的。
1 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1.1 机械性因素机械性损伤是由于静脉操作技能较差及工作不谨慎所致。
(1)多由于穿刺时进针的深度掌握不好,致穿刺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顺着刺破的血管壁向外渗漏至皮下组织中。
(2)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进退,探索性的寻找血管而损伤血管壁引起渗漏发生。
(3)多次反复在同一条血管部位进行穿刺,使血管壁受到损伤未得到修复又遭刺激作用下致药液外渗。
(4)选择血管时未细心琢磨即随便选择了细小、弯曲或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进行穿刺,以致穿刺失败后引起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的发生。
(5)操作中的力度不均:如松止血管、松拳、松开关活塞时动作幅度过大而带动针头刺破血管壁引起药液外渗。
(6)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滴速过快和加压输液压力突增,以及大量输液超过2 500 ml以上者,由于静脉管壁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而致药液外渗。
(7)推药时针头固定不牢而使针尖从血管内滑出到血管外使药液外渗。
(8)输液拔针时按压部位不准确及忽视患者心理护理,造成患者不合作等均是引起渗漏性血管损伤的机械性条件。
据有关人士不完全统计,其发生率为穿破血管占38.7%,患者躁动致针头滑脱占19.4%,因患者长期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在肢体末梢部位;如手足背、内踝等处穿刺输液所占比例为41.9%。
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摘要血液病患者在长期治疗和诊断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静脉输液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操作,而静脉渗漏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静脉渗漏性损伤容易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向全身输注的化疗药物和其他液体可能导致人体损伤,并且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正确护理和防止静脉渗漏性损伤已成为血液病患者护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进行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介绍和探讨,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避免或减轻静脉渗漏性损伤对患者的危害。
关键词:血液病、静脉渗漏、护理引言血液病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不良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在血液病患者的治疗和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静脉穿刺和输液等操作,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高强度的操作,这些操作都有可能导致静脉渗漏性损伤。
静脉渗漏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管道内的液体从静脉管内渗出到周围组织中。
如果忽略静脉渗漏,可能会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向全身输注的化疗药物和其他液体可能导致人体损伤,并且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护理工作者需要了解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成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并为血液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成因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成因包括:1.针头位置不当在输液时,输液针头的位置不当是静脉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针头插入静脉管道的位置不正确,可以刺破静脉壁或造成静脉管道不完整,导致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
2.针头插入过深如果输液针头插入过深,可能会导致静脉管道损伤,导致液体从管道内渗出到周围组织。
3.局部神经损伤在插入输液针头时,如果针头损伤了局部神经,可能会导致疼痛和静脉渗漏。
4.导管口部分离如果输液管道连接部分不稳定,输液口部分离时,液体可能渗漏到周围组织中。
5.患者肢体活动导致的位置变动如果患者肢体活动幅度大,导致输液针头位置变动,也会导致静脉渗漏。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措施1.选择适当的输液针头适当的输液针头可以减少静脉渗漏的发生率。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第一篇: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摘要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人体的重要途径,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
为寻求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患者造成痛苦,总结如下:渗透性损伤的因素,药物因素。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治疗;渗漏性损伤药物从外周浅表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
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
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国外细胞毒药物治疗者有0.1---0.7%发生渗漏,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药物者发生渗漏性损伤可能性为4.65%;儿童发生渗漏性可占穿刺静脉的11---58%,0.24%出现渗漏性皮肤坏死。
药物渗漏性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
[1]1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多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②碱性溶液:以碳酸氢钠为代表;③缩血管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3]等;④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4];⑤其它:抗生素、血液、造影剂、酶类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
2药物渗漏的原因以往都认为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如穿刺技术,针尖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总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为护理差错。
通常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药物渗漏时,有的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有时出现渗漏性损伤并不是在注射部位;还有报道,发生渗漏性损伤的细胞毒药物,再次使用时,在原损伤的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
所以这些都不能以护理不当来解释。
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了解多少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很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但是渗漏造成的损伤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增加静脉穿刺的难度,影响患者的康复与治疗,这也是引起护理纠纷的常见因素。
近些年,为了预防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护理工作人员做出了大量研究与临床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
1、热敷一般药物性渗漏多采用热敷护理,可以改善早期的缺血情况,但若缺血严重采用热敷反而会伤害身体健康,而且热敷护理需要掌握好一定温度,避免发生烫伤。
阳离子溶液、化疗药外渗、血管收缩剂以及高渗液外渗等可采用热敷改善,比如氯化钠、甘露醇、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以及氯化钾等外渗的治疗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但若20%甘露醇和50%的葡萄糖发生外渗时间超过24小时是不能恢复的,此时局部皮肤已经转为暗红色,发生出血,如果再进行热敷温度增高,会加快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速组织的坏死,因此不能进行热敷。
2、冷敷冷敷有效促进血管收缩,缓解局部皮肤水肿,避免药物加大扩散的功效,减轻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多用于抗肿瘤药物。
如果化疗药物发生外渗,使用2%-4%的碳酸氢钠进行冷敷治疗,效果非常好。
冷敷多用于药物渗漏的早期,促进血管收缩,药物局部灭活,减轻损伤的范围,小儿不建议采用冷敷,避免发生冻伤。
3、硫酸镁湿敷护理静脉输液渗漏临床多使用50%的硫酸镁进行湿敷,主要用于多巴胺、氯化钾、氯化钙、化疗药物、脑垂体后叶素以及高渗液等药物外渗,都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被视为药物静脉外渗的传统治疗药物。
硫酸镁遇冷后容易发生结晶,若是高渗性液体渗漏的患者会加重组织脱水,因此仅适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4、局部封闭当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已经出现紫黑色或者坏死时,要立即采用封闭治疗方法,局部封闭治疗药物多使用透明质酸酶和0.25%到1.0%的普鲁卡因,选用合适的穿刺针在红肿皮肤边缘进行点状封闭,注意进针角度保持在15度-20度为宜,注射药物量应明显改善皮肤的红肿,针尖最好刺在红肿正中,避免发生渗漏的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隔日进行封闭治疗一次,通常封闭治疗三五次可痊愈。
发生输血外渗后的应对方法1、告知情况患者输血部位发生外渗,看上去很是刺目,渗血会慢慢吸收,但这是一个缓慢吸收的过程。
这一点,医护人员需要给患者及家属说清楚,进行告知,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
2、心理安慰输血外渗的24小时之后,就像外伤造成的淤血一样,看上去更加的淤青和刺目,会造成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和恐惧。
护士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引起血肿的原因,通过积极的处理,能够尽快治愈。
要用娴熟的技术,和蔼热情的态度,使其心理得到安抚,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消除其恐惧和紧张情绪,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
3、上报管理输血外渗属于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发现输血外渗后,要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进行上报、填表、原因分析、改进和追踪。
4、一般处理患肢抬高20~30°,以利静脉及淋巴回流,促进淤血早日消散。
禁忌在输血外渗侧测量血压、输液及其他侵入性操作。
治疗期间每日观察局部青紫肿胀疼痛的转归情况,测量臂围并记录。
对患者输血外渗部位进行追踪、观察,对比两侧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皮肤张力。
5、采取对策(1)喜辽妥涂抹:淤血部位涂抹喜辽妥乳膏,厚度1mm,每4~6h更换一次。
也可在药膏干燥后更换,3~4次/日。
(2)土豆片湿敷:新鲜土豆切3mm薄片,贴敷于血肿部位并用保鲜膜覆盖,3次/日。
(3)75%酒精湿敷:用75%酒精浸泡过的无菌纱布湿敷血肿处的皮肤,覆盖范围要超过皮下血肿处皮肤边缘2~3cm。
干湿度以不滴液为宜,可用保鲜膜覆盖在酒精纱布上,用胶布稍作固定,避免酒精过快蒸发。
每日早中晚各敷1次,每次30min,直到局部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无红肿热痛,硬结消失,需要指出的是,酒精过敏者禁用。
(4)应用敷料:可采用泡沫类敷料应用,如得湿舒。
静脉输液渗漏后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护理常见的难题,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时,轻者造成患者局部肿胀,引起疼痛,重者皮下组织坏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近年来,为研究输液渗漏后护理人员采取什么措施来更快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现将各种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关键词】静脉输液渗漏护理方法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护理常见的难题,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时,轻者造成患者局部肿胀,引起疼痛,重者皮下组织坏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近年来,为研究输液渗漏后护理人员采取什么措施来更快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现将各种护理方法总结如下:1.热敷局部热敷可以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伤害;主要用于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氯化钾以及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发生的渗漏。
但20%甘露醇外渗如超过24小时,进行热敷会加速组织坏死,故不能采用热敷。
2.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局限损伤部位[1];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
3.乙醇外敷95%乙醇可用于葡萄糖酸钙、20%甘露醇、酚妥拉明、某些抗生素、复方氨基酸以及普通静脉输液的渗漏,消肿止痛迅速[2]。
此法方便、经济、疗效高,无任何毒副作用。
4.硫酸镁湿敷临床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为20%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素、氯化钾等药物外渗,均取得较好疗效而被视为治疗药物静脉外渗的传统用药。
硫酸镁遇冷后易结晶,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5.山莨菪碱湿敷山莨菪碱有松弛平滑肌、解除微血管痉挛作用。
湿敷能促进药物迅速渗透到皮下组织,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局部血管扩张,从而解除静脉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以利于渗漏液体的回吸收。
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预防及护理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预防及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资料。
结果19例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血液病患者平均年龄22~70岁。
渗漏局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疼痛、红肿及溃疡,在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后,渗漏局部明显好转,有效率100%。
结论血液病患者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只要能及时正确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预防及护理,可以把对患者的损害降低到最小。
标签:血液病静脉渗漏性损伤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是临床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经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血液病患者的主要措施。
静脉渗漏性损伤不只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其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国外报道是5%[1]。
因此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落实各项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回顾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所有血液病患者125例,男72例,女53例。
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岁。
1.2 方法1.2.1临床分期由于静脉给药的药物种类、渗漏量不同,渗漏后患者的表现程度也不相同。
1.2.2护理方法静脉给药时,一旦发现静脉渗漏应立即停止,更换给药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减轻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
临床上常用外敷和局部封闭两种方法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给药次数,是提高治疗效果工作的重点[2]。
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提高防止效果。
1.2.2.1一般护理静脉穿刺要求病房光线要明亮,空气清洁避免感染,室温保持在25℃,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但应妥善固定防止针头滑落。
输液渗漏的护理范文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时,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外渗漏出来的情况。
输液渗漏不仅会导致药物浪费,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如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输液渗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护理处理。
本文将从预防、发现和处理等方面介绍输液渗漏的护理。
预防输液渗漏的措施主要包括:1.静脉通路选择: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是预防输液渗漏的重要措施。
对于静脉脆弱、血管炎症等病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选择相关的静脉通路。
2.静脉通路固定:输液前,应仔细检查静脉通路的固定情况。
通常采用透明敷带或皮肤胶带进行固定,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且固定的部位不应在弯曲处,以免造成压迫使皮肤溃烂,影响皮肤完整性。
3.输液管道检查:输液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输液管道的完整性,如有老化、裂纹或松动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4.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快速输液可能会增加渗漏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液速度。
5.定期观察患者:定期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包括皮肤渗漏、肿胀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发现输液渗漏的主要表现包括:1.输液部位肿胀:输液液体从静脉血管外渗漏,可能导致输液部位的肿胀。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输液部位,如发现肿胀或水肿,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2.红肿疼痛:输液渗漏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检查输液部位,停止输液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渗出液:输液渗漏时,可以观察到局部有液体渗出。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输液部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处理输液渗漏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1.停止输液:一旦发现输液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以免进一步加重渗漏情况。
2.改变输液部位:如果输液渗漏,可以考虑更换输液部位,选择其他静脉通路进行输液。
3.处理渗漏液:对于已经渗漏出来的输液液体,应及时处理,避免对患者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可以使用吸水纸巾或医用纱布等进行擦拭。
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发表时间:2020-12-23T11:59:30.75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1期作者:车俊颖[导读] 在静脉组织周围的药液渗透,将会造成软组织的坏死,功能性的损伤车俊颖荣成市人民医院山东荣成 264300在静脉组织周围的药液渗透,将会造成软组织的坏死,功能性的损伤,这种损伤就被称为静脉渗漏损伤,该病症临床表现为局部水疤,并且还会有疼痛的感觉危害性比较大,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会发生功能性的障碍。
血液病患者是静脉渗漏损伤的易发人群,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注射静脉滴注药物,容易导致血管的脆性以及渗透压都发生改变。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选择的是2020年3月到2020年9月的27例血液病静脉渗漏损伤患者,对其进行临床方面的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们选择的是2020年3月到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27例血液病静脉渗漏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这27例患者中,包括18例男性和9例女性,患者的年龄为18~65周岁。
按照患者的病因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划分,,这27例患者中包括血液白血病患者13例,淋巴癌患者9例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5例。
按照静脉渗漏性药物的类型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划分,其中使用化疗药物渗漏的有12例,升压药物渗漏的有7例,碱性药物渗漏的有2例,高渗性药物渗漏 3 例,高黏药物渗漏 3 例。
1.2护理方法1.2.1健康教育对患者以及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方面的教育,对医护人员来说,要提高相应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使医护人员能够对静脉注射针的穿刺技巧进行熟练的掌握,使穿刺的手法更加熟练,避免因为手法方面的不熟练,从而导致的扎针不规范以及多次扎针等情况的发生。
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的宣传,使患者了解到静脉渗漏损伤的危害性,使患者都能提高危险意识,同时还需要告诉患者,一旦静脉穿刺部位出现不适的症状的时候,要及时的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如实的反映自己的情况,便于医护人员及时的了解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行正确的处理。
静脉注射渗漏损伤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6-08-01T14:54:30.3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作者:俞云萍[导读] 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静脉渗漏损伤的患者,现将25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处理报告如下。
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卫生院 314513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静脉渗漏损伤的患者,现将25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处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5例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3~70岁。
其中注射高渗性药物及钙剂如甘露醇、50%葡萄糖、葡萄糖酸钙、溴化钙、氯化钙等溶液出现损伤10例;缩血管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多巴胺等8例;碱性溶液碳酸氢钠出现损伤5例;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发生损伤2例。
药物渗漏发生于手背部静脉16例,腕部桡静脉2例,前臂内静脉5例,足背静脉2例。
所有病例均来自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医院(龙河中心医院),为门诊及住院患者。
临床症状:渗漏药物不同,渗漏产生的症状也各有差别。
一般首发症状大都表现为输液渗漏部位刺痛,烧灼样疼痛,并逐渐加重,有的局部可出现肿胀、红斑,出现静脉炎性反应的受损血管沿静脉走向显条索样,按痛。
严重的会出现组织坏死,变硬,形成血痂,溃疡侵及肌层,损伤韧带、神经。
1.2 护理处理发现渗漏后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主要外敷和局部封闭方法。
对高渗性药物及钙剂发生渗漏后立即采取局部热敷;若渗漏药物量多,肿胀重者,合用1%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对渗漏发生时间较长,局部缺血重者,有报道不宜热敷,采用局部注射654-2、地塞米松针,效果可靠,对抗癌化疗药物渗漏损伤,采用冰块冷敷及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处理,以阻止减少药物吸收,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并可促使渗漏的药物局部灭活,缩小损伤部位。
缩血管药物主要采用1%普鲁卡因加酚妥拉明、654-2局部注射,对碱性溶液碳酸氢钠外漏除冷敷外,局部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损伤的临床护理武晓【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损伤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对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27例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静脉渗漏损伤部位出现水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但经相应的护理后,患者的损伤部位痊愈,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功能残缺情况。
结论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损伤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可通过针对性的临床护理以减少患者的功能残缺发生率。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经济学【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损伤;临床护理药液渗漏至静脉周围组织,造成软组织坏死、神经、肌腱、功能损伤即称为静脉渗漏损伤[1]。
该病症危害性大,临床表现为局部水疱,并伴有疼痛感等,严重时可造成功能障碍。
而血液病患者因长期静脉滴注药物,易导致血管脆性、渗透压改变等,是静脉渗漏损伤的易发人群。
在本研究中,我院对27例血液病静脉渗漏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27例血液病静脉渗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8~62岁,平均(46±3)岁。
以病因对患者进行划分,包括白血病12例,淋巴瘤8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以静脉渗漏性药物类型对患者进行划分,包括化疗药物渗漏10例,升压药物渗漏5例,碱性药物渗漏3例,高渗性药物渗漏3例,高黏药物渗漏3例,其他3例;以渗漏部位对患者进行划分,包括手背静脉渗漏11例,前臂渗漏3例,内踝渗漏7例,肘部渗漏6例;以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划分,包括疼痛、水疱27例,局部肿胀13例,扎针未见回血12例,局部皮肤发白、温度下降7例。
1.2 护理方法1.2.1 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使医护人员可熟练掌握静脉注射针的穿刺技巧,避免因穿刺手法不熟练导致多次扎针或扎针不规范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