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50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特点-黄庆茁引言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想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在X 射线发现之前,如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存关节功能。
l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 X射线平片虽然敏感性较低,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依然是诊断和分期的常规手段,可以用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普查和随访。
计算机断层扫描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缺乏特并性,应该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检查。
有学者指出,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上,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诊断的符合率100%;又有人认为,增强核磁扫描不但可评价血流灌注情况,还可区别坏死与存活组织,对高危险人群的早期诊断和追踪随访有重要价值。
对于有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长期酗酒者,临床怀疑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4”字实验(+)者,即使X射线平片未发现明显改变,亦应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或血管造影,以期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时机。
依据以下几点,有助于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1有髋关节创伤史、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史或长期酗酒史。
2髋关节深部的持续性隐痛、酸痛或刺痛,髋关节内收外展活动受限,“4”字试验(+)。
3下列影像检查有两项支持者:x射线平片,股骨头持重区软骨下方出现“新月征”;计算机断层扫描,股骨头星芒征变形(拥挤融合);核磁共振,股骨头前上缘的“双线征”;超声,股骨头软骨面区域性增厚,回声毛糙。
即可考虑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采用微循环技术对成人股骨头坏死进行检测,无论何种病因诱发,微循环病变始终存在于股骨头坏死的各个阶段。
微循环障碍程度与股骨头坏死病情轻重是一致的,两者呈正比例相关。
运用新兴的边缘科学微循环技术,动态直观人体甲襞微循环变化,从血管、血黏和血流状态以及各种指标病变中、,通过多参数图像系统处理,监测分析,总结微循环病变在骨质破坏各阶段中的变化特征,诊断早期、中期和晚期股骨头坏死。
这种简易可靠新方法与医学影像学相比:微循环检测具有“反映全身、动态直观,寻病找根,早期诊断的实用价值。
股动脉加压灌注及穴位注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其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最终常引起严重残疾。
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疾病的分期和死骨的范围将决定处理方法的选择。
理想的方法应是保留完整的股骨头。
ANFH早期病理变化是股骨头的缺血性改变,后期则发生股骨头塌陷,因此重建及改善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供,加强对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支撑,促进股骨头内缺血坏死区的骨修复重建,保存自体股骨头,防止塌陷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38例,女9例,年龄9~68岁,其中单髋患病12例,双髋35例,共82髋。
病程3个月~6年。
病因:明确激素引起8例,长期酗酒26例,明确外伤史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不明原因10例。
全部病例经摄X片及CT检查诊断,其中12例行MRI检查确诊。
诊断早期表现36髋,中期41髋,晚期5髋。
1.2方法1.2.1每髋均以气压止血带在大腿根部50kpa压力止血,在腹股沟处触摸到股动脉搏动后,以注射器穿刺进入股动脉,第一次注入丹红注射液15ml加生理盐水5ml第二次注入鹿瓜多肽8mg生理盐水20ml,压力维持5分钟后解除止血带。
每4d一次,20次为一疗程。
1.2.2每髋以当归注射液5ml每点,取髂前上棘下,髂腰肌,内收肌,臀中肌,大转子,穴位注射。
2d一次30次为一疗程.口服21金维他及钙片3个月。
嘱患者戒烟酒,避免患肢负重及过度活动。
2 结果分别于3~6个月复查,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从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改善及X线表现等几方面进行评价[1]。
2.1临床表现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是本组治疗中疗效最明显的表现。
本组计82髋治疗后,疼痛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53髋患者疼痛感消失,明显减轻21髋,减轻8髋。
疼痛性质由原来放射痛、针刺样痛,难以入眠变为不痛或可以忍受的钝痛。
髋关节功能改善:本组患者经治疗后,除6例10髋自述无明显改善,其余患者术后均述有不同程度改善。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
方法本组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均经x线(dr)ct及mri检查,对其各种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其临床指导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35例中x线检查阳性24例,阴性11例,ct阳性28例,阴性7例,mri检查全部为阳性。
结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著优于ct及x线检查,临床高度怀疑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首选mri。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dr);ct;mri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远远超过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5例已证实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x线、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本组35例患者中男28例,女7例,年龄19~65岁,平均365岁。
共计47个股骨头发病,右侧股骨头12例,左侧股骨头11例,双侧股骨头12例。
病程1个月至8年。
有明确外伤史9例,有应用激素史12例,有酗酒史7例,原因不明的7例。
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抬腿受限及下肢酸痛不适,间歇性跛行并进行性加重。
所有病例均经x线、ct及mri检查,ct及mri均为平扫,层厚5 mm,必要时再行2~4 mm薄层扫描。
x线(dr)均为髋关节正位片,ct 均为横断面扫描,mri为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2脂肪抑制像。
2结果21x线表现本组35例中11例无阳性发现,12例股骨头变形变扁,伴有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狭窄;5例除见关节面硬化外还可见股骨头皮质呈新月状透亮影;5例股骨头密度减低,表现为囊状透亮区;7例囊状透亮区与散在斑点状密度增高影同时存在;1例合并髋臼缺血性坏死。
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型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分期。
方法:通过部分典型病例的分析总结该病的影像学诊断。
结果: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主要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大多数有糖皮质激素药物史,X 线、CT 及MRI 基本可以确诊。
结论: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该病,MRI 对于早期诊断该病非常重要,X 线及CT 对于该病的分期,指导临床治疗举足轻重。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313-01一.临床资料:我院所接诊成人型股骨头坏死病例中,其中5 例为检查中意外发现患有该病;39 例病人为有症状患者,因疼痛或屈髋障碍、活动受限及“4”字试验阳性就诊;其中2 例患者为无症状患者。
35 岁以上者32 例,35 岁以下者14 例;以上患者均证实为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坏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足见该病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已经非常严重。
二.讨论: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近年来日趋增多,而且年龄逐步低龄化。
其发病原因大致如下:股骨头的主要血供来源于股深动脉发出的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两者在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动脉环,所以,该部位的骨折会损伤血管导致股骨头血供减少,从而导致股骨头的坏死。
外伤所致该病为数不少。
激素治疗、外伤、酗酒及血液病,特发性亦不少见。
临床上主要表现疼痛、跛行。
晚期患者,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并逐渐加重,同时,还可出现肢体缩短、肌肉萎缩、屈曲内收畸形等功能障碍。
结合我院所接诊并随访病例46 例,现将该病影像学分析如下所述。
正常股骨头外形光滑完整,股骨头中央骨小梁稍粗,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骨小梁由粗逐渐变细,延伸至股骨头表面,此征象称为“星芒征”。
部分骨小梁可呈丛状增粗,中央可出现轻度融合。
1.早期:早期病例发现比较少,股骨头关节面下可见较小囊性透亮改变,此时,X 线片表现不明显,CT 表现:股骨头皮质断裂、错位呈“台阶状”改变,以股骨头前上方多见,囊性改变可以增大,周围可以出现轻度增生及硬化。
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成人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通常表现为股骨头骨质破坏、骨骺塌陷和关节功能损害。
该疾病主要由于股骨头供血不足导致的骨组织坏死引起。
本文档旨在提供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诊断临床表现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表现可以包括:•髋关节疼痛,可放射到大腿前面和膝盖内侧•活动受限,行走困难•步态异常,瘸行•髋关节活动度减少•髋关节僵硬和炎症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可显示股骨头骨质破坏、骨骺塌陷和骨质增生•磁共振成像(MRI):可更准确地显示股骨头的变化和坏死范围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患有成人股骨头坏死。
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是Ficat-Arlet 分期标准,分为四个阶段:•Stage 0:未出现症状或临床表现•Stage I:骨质坏死,但无塌陷•Stage II:骨骺塌陷小于2mm•Stage III:骨骺塌陷大于2mm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多种因素。
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关节炎的发展。
保守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的病例,保守治疗可以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常见的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减轻股骨头受力,促进骨组织修复•支持疗法: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来减少髋关节的负荷•药物治疗:使用疼痛缓解药物和抗炎药物来减轻疼痛和炎症手术治疗对于股骨头坏死较重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延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需求。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治疗:通过穿刺将药物注入骨骼,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钻孔治疗:通过钻孔减压,促进骨组织的再生•骨移植:将健康的骨组织移植到受损部位,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头坏死较重以及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该手术通过置换病变严重的股骨头和髋臼,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成人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在临床上的股骨头坏死,又称为股骨头缺血坏死,英文名为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对于该疾病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风湿病。
2. 血液病。
3. 潜水病。
4. 烧伤等。
临床由多种因素导致股骨头坏死,易特发性、激素性、创伤性、酒精性最为常见,其基本病理机制为骨循环障碍,具体发病机制还需临床深入研究,遗传基因多态性为本病的未来研究方向,以达到防控股骨头坏死的目的。
目前一些研究机制纷纷认为,激素和酒精的摄入是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本文将从成人股骨头坏死病因分析,成人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等方面进程逐一阐述。
关键词:民成人股骨头坏死;病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59-02成人股骨头坏死在临床可分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或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为多因素导致的对股骨头有滋养作用的血管受损,使股骨头骨质因变性、缺血而呈坏死发生,且伴有股骨头塌陷、骨小梁断裂的一种病变[1]。
在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在20-50岁的中青年中好发,男女发病比例为4∶1,因本病在早期病变多隐匿,临床症状轻微,易被忽视,故多行确诊时已为疾病晚期,使最佳治疗时间丧失,而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同时,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但均未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故需对成人股骨头坏死发病因素及机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4]。
1 成人股骨头坏死病因分析临床研究表明,过量饮酒、创伤、激素滥用等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依据机制差异,病因可分为创伤及非创伤性两种[5]。
创伤:为常见的引起成人股骨头坏死的因素,其中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股骨头血运因创伤造成中断8h后坏死即可发生。
本病的发生与创伤类型、部位、选择的治疗时间、骨折出现移位的程度均有密切相关性。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护理常规一、概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onecrosis of femora head,ONFN)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或骨细胞变性导致骨的有活力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引起的病理过程。
ONFN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发病原因复杂,病变导致关节软骨破坏,股骨头坏死性改变,使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率很高。
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残性疾病,早期治疗对防止致残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分类1.根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
因ONFN不同类型及坏死范围和部位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结合X 片、ECT及手术所见把股骨头坏死分为以下四型、三级。
四型: ①缺血型;@瘀血型;③混合型;①增生硬化型。
三级: ①一级(局部缺血坏死);②二级(大部缺血坏死);③二级(全头缺血坏死)。
2.另外可根据坏死发生部位作如下划分。
(1)内侧部坏死坏死发生有股骨头的内侧非负重区。
(2)外侧部坏死坏死发生有股骨头的外侧部,致股骨头塌陷的主要原因。
(3)中央部坏死坏死发生在股骨头的叶央部。
(4)顶中部坏死坏死发生在股骨头的顶部中央。
(二)病因目前虽然已经清楚骨坏死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但对发病的原始机制知之甚少。
1.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引起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23%。
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是旋股内侧动脉发出的上支持带动脉,主干上升为骺外侧动脉,在软骨与骨骺之间进入股骨头中央,供应股骨头至少2/3的血液,其紧贴骨面,血管张力较高,移动度小,股骨预骨折时,极易伤及此血管。
而到达及分布于股骨头的血管都是多次分支后的细小血管,之间虽有吻合,但仍保持各相对独立的血供区域。
所以股骨头的血供比较贫乏,当供血动脉在外伤或治疗时被损伤而突然阻断将造成缺血时,必然会引起股骨头组织细胞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骨坏死。
2.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原因非常复杂,相关因素如下。
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股骨头坏死曾被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对任何年龄段、任何病理分期的患者,规范的诊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一、概述(一)定义: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静脉淤滞、动脉血供受损或中断使骨细胞及骨髓成分部分死亡及发生随后的修复,继而引起骨组织坏死,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及塌陷,引起髓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流行病学:我国股骨头坏死的患病率为平原农民IL76/万,城市居民9.57/万,工人7.92/万,山区农民6.29/万,沿海渔民5.531万。
(三)病因及高危人群:股骨头坏死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股骨头颈骨折、虢臼骨折、能关节脱位、髓部严重扭伤或挫伤(无骨折,有关节内血肿);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在我国的主要病因为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长期饮酒过量、减压病、血红蛋白病(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血红蛋白C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特质等)、自身免疫病和特发性等。
吸烟、肥胖等增加了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被认为与股骨头坏死相关。
二、诊断标准参照成人股骨头坏死专家共识及国际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制定。
(一)临床特点:多以髓部、臀部或腹股沟区的疼痛为主,偶尔伴有膝关节疼痛,靛关节内旋活动受限。
常有髓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史、酗酒史及潜水员等职业史。
(二)MRI影像:MR检查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表现为Tlwl 局限性软骨下线样低信号或T2WI“双线征”。
(三)X线影像:正位和蛙式位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X线基本体位,通常表现为硬化、囊变及“新月征”等。
(四)CT扫描征象:通常出现骨硬化带包绕坏死骨、修复骨,或表现为软骨下骨断裂。
(五)放射性核素检查:股骨头急性期骨扫描可见冷区;坏死修复期表现为热区中有冷区,即“面包圈样”改变。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或许可能提高放射性核素检查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