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地理第2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2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案鲁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0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2.2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导学案第1课时城市区位【学案导学】(1)武汉城市圈位于____平原,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____在武汉汇合。
(2)在城市圈内有两条南北铁路大动脉,分别是京广线与____线。
【演练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 结合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回答1-2题1.从城市的起源来看,麦加、拉萨两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A.疗养城市B.以军港和兵营为中心的城市C.矿业城市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2.从城市选址来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A.位于海岸、河口的城市B.临近了矿业资源丰富的地方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击平原D. 位于当地物资易于汇集的军事要冲3.下图中的四座城市形成均与河流有关,对应正确的是①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②两点河流的汇合处③过河点位置④河口位置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B.甲—②乙—③丙—④丁—①C.甲—③乙—④丙—①丁—②D.甲—①乙—③丙—②丁—④读右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
回答4-5题:4.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A.A B.B C.C D.D5.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A.A B.B C.C D.D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开垦。
清王朝灭亡后,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清王朝时期辽宁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是( )A.政治B.宗教C.交通D.军事7.使辽宁省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的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资源开发B.交通C.自然要素D.宗教8.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C.交通运输是辽宁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D.人口迁移是辽宁省城市发展下图是北美部分地区某种人文景观的分布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2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案牟定县第一初级中学高中天文教员张天堂一、教析剖析城市是人类寓居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入、最集中的区域,对城市相关内容的学习贯串整个高中天文必修教材的一直。
本单元主要论述城市构成和开展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天文环境的关系。
本节城市的区位受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本节使先生对城市的开展变化有了一个理性的看法,为前面学习城市体系及城市的空间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剖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天文〞是天文学习的基本落脚点。
对高一年级的同窗,天文知识基础单薄,经过引导学习,逐渐培育学习经过火析,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想生活、世界形势联络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索、剖析、处置理想生活和消费中的效果,做到学致运用。
三、三维目的1、知识与技艺〔1〕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要素〔各种自然天文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2〕能以某一城市为例剖析该城市构成的区位要素,以及在该城市开展进程中区位要素的变化。
2、进程与方法经过案例剖析看法影响城市的区位要素,以及影响城郊区位要素的变化,培育先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才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和探求,学会用开展的观念剖析事物开展的要素。
四、教学重难点影响城郊区位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影响区位开展变化。
五、教学方法探求讨论法、讲述法六、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室七、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热情引入图片导入,思索:景洪市开展成为一个中等城市,而为什么勐养只开展成为一个小镇?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缘由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开展?先生剖析后总结:河流、地形、历史、交通、旅游等区位要素。
(二)教学环节中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开展变化的有哪些区位要素?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城市的区位选择1、城郊区位的含义: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影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的要素有哪些,以及影响城市的区位选择的要素会不会变化呢?探求一:A 、B、 C三个村落谁有能够最先开展为城市?为什么?读图:读我国主要大城市散布图,思索大城市散布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先生思索]北京、哈尔宾、上海、武汉、重庆、宜宾、广州都在河流集合处主要的缘由是什么?[总结] 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②另一方面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3.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展示上海、北京、纽约、悉尼等中外著名城市风光图片。
(教师适当描述,吸引学生兴趣,调动求知欲)新课导入: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分布密集,有的地方稀疏?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38~4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城市的区位选择”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1~4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城市体系”,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42~4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步骤3: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知识“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P42图2-2-9的解读,讲解知识“城市体系与中心地理论”。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1.区位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2.自然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1)主要因素:包括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一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二课时:城市体系【课程标准要求】标准活动建议l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l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设计思路】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各种概念名词,如:“中心地”、“城市体系”等。
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而教材介绍得又很简略,因此在教学中投影大量的图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城市体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所在城市的商业网点的分布调查活动,降低理论学习的深度,加大地理学习生活化特征。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其具体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布局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镇)服务功能的差异;二是能应用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本节内容主要从空间的角度阐述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两大问题,即城市的区位选择和城市体系(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中心地理论。
2.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2.教学难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一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的调查:1、调查家里人或周围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城市的哪个商业中心或商业小区?食用盐、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机、冰箱、计算机、钢琴等。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1课时内容,本节讲述了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
教材结合案例,对上述因素逐一分析,并强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应该从这个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因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确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学会分析、评价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某个城市为例分析影响其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初步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热爱家乡的深切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影响城市区位的主导区位与主要区位四、学情分析:在此之前,还未学习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工业、农业等内容,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还很陌生,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相对较难一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该部分内容较多,且不同模块的知识能力目标不同,因此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为:1.小组讨论法: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我采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成果”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地图—了解事实—合作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每个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各抒己见,互为促进,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对城市区位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学生通过汇报成果,完善并全面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会交往、学会表达、学会合作能力的提高。
2.读书指导法: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较简单,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在教材中寻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习目标:1•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中心地理论和城市体系。
导入新课:阅读分析图2-1-5 "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思考: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屮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状况如何?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城市区位的含义: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那么,影响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学生思考]①为什么世界古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沿岸;而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非常密集?②武汉、重庆、宜宾都设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总结]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再者河流为交通运输提供方便。
②交通运输方便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教师提问]看课本图2-2-1 “巴黎市区的变化”思考: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学生回答............[总结]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
[教师提问]看课本图2-1-5 “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和图2-2-2 “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思考:①世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怎样纬度,怎样的地形?②请说说有那些因素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回答……:总结]纬度:中低纬度地形:平原,沿海平原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教师提问]那我国的包头、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等没有地形、气候、河流优势,为什么会形成城市?学生回答……[老师讲解]①铁矿资源丰富②石油资源丰富[阅读]课文知识窗:重新崛起的城市——唐山:总结过度]经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矿产等。
第二节《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教学反思本节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在“城市的区位选择”后面增加了一个“活动”,即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问题:1、读图2-2-8,说出地形对兰州的城市形态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运用所学知识,试分析影响兰州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把这一整段内容打出来,是因为我发现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很重要却被我忽略的问题。
说重要是因为整个鲁教版三本必修教材的正文里没有关于地形对聚落形态及交通线路影响方面的内容,而这又是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注意到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我想反思的第二点是关于“区位”的概念,新旧教材是相似的(其中括号内为旧教材的内容):区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空间,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联系)。
这两句话或许并不难,但“区位”的概念非常重要,而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理解,这诚然是一个矛盾。
虽然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将会不断深入,但这并不能成为淡化“区位”概念教学的理由。
如何将“区位”概念讲清楚、讲透彻、讲懂,还需要今后进一步讨论。
在这一轮教学中我同样不满意的还有关于“中心地理论”的教学。
现在再想一想,我觉得还是起初对于“中心地理论”的教学是我最满意的:从一个小岛开小店开始讲起,讲服务范围、门槛人口、中心地的数量、层级等,但这样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门槛人口的概念已经不要求掌握。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如何讲“中心地理论”,我觉得也需要今后进一步讨论。
相对来说,这一节内容比较成熟、比较满意的内容是城市的区位选择,不过那个flash课件做于多年以前,有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了。
高中地理《2.2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案鲁教版必修2考试要求考点城市服务功能①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②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___________。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减弱,_______、_______等影响增大,而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始终影响巨大。
二、城市体系1、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_______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_______中心、_______中心,又是_______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___________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___________服务(如_______、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的等级越高,数量_______,规模_______,功能_______,彼此之间的距离________。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_______,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_______城市。
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如_______中心、_______中心、_______中心以及_______中心。
2、南京和杭州在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其_______功能比较突出,而且受_______影响较大。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重难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概念(1)区位: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2)城市区位: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3)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重要因素经济、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产生着巨大影响二、城市体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1.城市与区域发展2.城市体系(1)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不同。
(3)理论依据——中心地理论①特征: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②具体表现:具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1)世界著名的大河入海口都是城市密集分布地区。
( )(2)我国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最主要是因为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物产丰富。
(3)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服务范围的大小。
( )(4)区域内的核心城市具有的服务职能,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都不具备。
( ) (5)武汉属于下列哪种区位类型( ) A .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 B .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C .过河点位置 D .河口位置提示:(1)× 一般而言,大河的入海口附近因地势平坦易发育大城市,但并不是所有的大河入海口都有城市密集分布,如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就是人口稀疏地区。
(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地带。
(3)× 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主要受城市的等级、规模和服务职能等因素影响,城市的规模小,其服务的范围不一定小。
第二节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从容说课首先通过图文创设学习情境,用一段文字引出“城市群”这一话题,启发学生思考。
第一部分城市的区位选择,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城市区位,指出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之后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重点讲述各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自然因素中,讲述水对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从城市用水、水路运输和军事防卫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接着,从“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图”入手,分析我国城市宏观分布与地形、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然后重点阐述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中,首先介绍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接下来重点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然后指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提醒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最后的活动对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进行总结。
第二部分城市体系,首先指出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不仅是管理中心、服务中心,还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接着说明城市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城市的基本活动,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的腹地以及其他城市,这些相互联系是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
然后给出城市体系的概念和得到普遍认可与广泛运用的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第三部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具体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的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辐射范围方面的差异。
以图片来直观表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体系非常完整,作为案例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学重点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城市体系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的案例。
教学难点1.城市体系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的案例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文字资料、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1.知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教材整理1 城市的区位选择阅读教材P38至P41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区位的含义: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教材整理2 城市体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阅读教材P41至P43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与区域发展2.城市体系(1)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城市的等级不同,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不同。
(3)理论依据——中心地理论①特征: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②具体表现:具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正误判断:(1)我国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最主要是因为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物产丰富。
(2)一些旅游胜地逐渐发展演变为城市,说明了旅游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日渐重要。
(3)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服务范围的大小。
( )【提示】(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地带。
(2)√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科技、旅游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
(3)×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主要受城市的等级、规模和服务职能等因素影响,城市的规模小,其服务的范围不一定小。
[合作探究·攻重难]我国新疆的古城楼兰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 km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36国之一,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
探讨1:楼兰古城开始形成、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提示】形成因素是水资源;发展因素是政治、经济因素。
探讨2:楼兰古城后来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气候变化,干旱导致河湖萎缩,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淡水减少。
[核心点击]1.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37560051】(1)图中A 、B 、C 、D 、E 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城市________(填代号),原因是是什么?(2)A 、C 、D 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A 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C 城市位于________地貌上。
(4)E 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 标注在图中。
【解析】 第(1)题,B 地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C 地处在河口,交通条件优越且B 、C 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周围便于农耕,所以较早形成城市的应该为B 、C 。
第(2)题,A 、C 两城市附近有油田,D城市有煤和铁,所以三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条件是矿产资源丰富。
第(3)题,城市兴起因素是城市诞生时,把它吸引到某一地点的因素,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不一定相同。
就A城市来说,地处内陆沙漠地区,对外交通非常不便,所以促使其发展的区位因素是铁路运输的发展。
但当地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4)题,从图中可知,E 城市有风景名胜,很可能是较晚形成的旅游城市。
随着交通的发展,在B、C、D、E四城市间的铁路交会处形成了一个新的铁路枢纽,所以该地可能会形成一座城市。
【答案】(1)B、C 位于河流汇合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有丰富的矿产资源(3)交通水源河口三角洲(4)旅游资源在B、C、D、E四城市铁路交会处标F点,标注略。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强调要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格局。
探讨1:成渝城市群中成都、重庆两城市的等级,服务范围有何特点?【提示】成都、重庆的等级较高,服务范围较广。
探讨2:“成渝城市群”把该区域的众多中小城市纳入自己的怀抱,城市的这种集聚效应,有何重要作用?【提示】有利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从而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核心点击]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布局特点城市体系指区域内大小城市的空间组合,对其正确理解必须把握以下两点:(1)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有机组合形成城市体系①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
②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城市职能、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彼此距离不同。
③六边形服务网络由各级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嵌套而成。
[体验评价]2.下图中A、B、C代表三个城市,R1、R2和R3分别代表其服务范围,且R1<R2<R3。
据图回答(1)~(2)题。
(1)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A.A—小学B—中学C—大学B.A—小学B—大学C—中学C.A—中学B—大学C—小学D.A—大学B—小学C—中学(2)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B.A比B提供的职能种类较多C.C的城市级别最高D.C的服务范围小于B(1)A(2)C[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职能种类等之间的关系。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职能种类越多,除具有高等级城市的职能外,还具备低等级城市的职能。
]探讨1: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大都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盈,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此外,平原地区也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联系方便。
探讨2: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提示】大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沿湖、沿河平原地区。
探讨3:我国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以西、以北的地区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吗?【提示】有,但数量少,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兰州。
[读图指导](1)读图名,明确图示主题。
由图名——“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2003年)”得知,此图表示地表形态与城市分布的关系。
(2)提信息,抓住图示核心。
①抓住我国三大阶梯的范围,明确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密度和三级阶梯的关系。
②抓住我国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明确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密度和降水量的关系。
(3)抓关键,分析核心问题。
该图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状况,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核心问题:①分析城市的影响因素时,首先要考虑自然因素,如地形和气候;②新城选址,建卫星城也要考虑到地形和气候因素。
[体验评价]3.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
(1)从地形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地区。
(2)从气候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其中________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____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_______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_______城市位于河口,________城市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4)综上所述,________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析】图上曲线代表等高线,B、D位于海拔200米以下,为平原地区;A、C在200米以上,为丘陵山区。
从地形因素来看,平原地区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从气候来看,A城市由于纬度较高,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B、C、D处于中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充裕,且D距海较近,降水条件较好,所以D的气候条件是最好的。
从河流考虑,A、C、D都沿河而建,但区位不同。
A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C位于两河的汇合处,D位于河口处。
综上所述,D城市无论从地形、气候还是河流因素看,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答案】(1)B、D 平原(2)B、C、D 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D(3)A、C、D C D A (4)D[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对点训练1 城市的区位选择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1~3题。
【导学号:37560053】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B.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C.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2.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3.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A.赣州B.大庆C.广州D.武汉【解析】第1题,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都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经贸发展,人流物流的活动频繁,所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B。
第2题,d地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有便利的河运和海运条件,最有利于形成大城市。
a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运条件差。
b和c均位于河流的中游,位于支流与干流交汇处,便于形成城市,但与d比,条件还是不足。
正确选项为D。
第3题,赣州地处赣江上游,大庆主要是因为石油资源丰富而形成的大城市,没有大的河流交汇,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图中b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相似的有武汉,答案选D。
【答案】 1.B 2.D 3.D对点训练2 城市体系读辽宁省部分城市分布图,完成4~5题。
4.目前,图示区域内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鞍山市B.大连市C.沈阳市D.瓦房店市5.下列关于城市服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本溪的服务范围涵盖了抚顺B.北票市与瓦房店市服务功能相似C.与开原市级别相同的城市数量多,彼此距离远D.大连市的服务种类与沈阳相同【解析】第4题,辽宁省内等级最高的城市是其省会城市沈阳市。
第5题,本溪和抚顺是两个相邻的地级城市,服务范围有一定的重合;从图例看,北票市和瓦房店市属于同等级的城市,因此其服务功能相似;与开原市级别相同的城市数量多,彼此距离较近;大连市的城市等级比沈阳低,服务种类比沈阳少。
【答案】 4.C 5.B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城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图示地域范围内各级城镇的数目:直辖市____________个,省级行政中心________个,地级市________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