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应用万古霉素患者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概述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AIE)多为全身严重感染的一部分,致病微生物毒性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占50%以上)、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等。
临床上较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且患者多无心脏病史。
由于本病全身感染症状严重,可掩盖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血管内科)常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
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其次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及病毒。
主要表现为低中度发热、进行性贫血、乏力、盗汗、肝脾肿大、杵状指(趾),可出现血管栓塞现象,青壮年患者较多。
草绿色链球菌是该病的最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已明显减少,各种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革蓝氏阴性菌已成为主要致病菌。
二、病因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与二叶主动脉瓣等器质性心脏病。
个别亦有发生于原无心脏病的基础上,本病病原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产硷杆菌和肠球菌等。
少数为霉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为多。
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与口腔手术有关,肠球菌常发生于泌尿道手术或流产分娩后,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霉菌感染常发生于心内手术后。
三、发病机理口腔局部手术、流产、分娩或泌尿道手术,心脏手术或呼吸道感染,细菌均可进入血流,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于机体防御机制,多不产生危害。
但当细菌附着在已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时,则局部有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沉积,包绕细菌,形成赘生物,吞噬细胞对细菌难以发挥吞噬作用,当赘生物破裂、脱落、细菌多次释放入血流,形成反复慢性菌血症过程。
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多发生于血流冲击或局部产生涡流的部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心室面,室间隔缺损的右心室面动脉导管未闭的肺动脉内膜面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由心脏内膜表面感染微生物所致。
其特征性损害为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其间网络着丰富的微生物和中等量的炎性细胞。
最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发生在室间隔缺损、腱索或心内膜的壁层部位。
二、分类(-)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中毒症状明显;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感染迁徙多见; 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中毒症状轻;病程数周到数月;感染迁徙少见;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又可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三)其他还包括根据感染来源、感染病原体及受累部位等分别命名的分类方法,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提出按照感染部位及是否存在心内异物将IE分为4类:左心自体瓣膜IE;左心人工瓣膜IE (瓣膜置换术后<1年发生称为早期人工瓣膜IE,术后›1年发生称为晚期人工瓣膜IE);右心IE;器械相关性IE (包括发生在起搏器或除颤器导线上的1E,可伴或不伴有瓣膜受累)。
三、病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o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早期者致病菌约1/2为葡萄球菌,晚期链球菌最常见;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多见于年轻男性,致病菌常来源于皮肤,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治疗要点抗微生物药物治疗为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用药原则为早期应用、充分用药、静脉用药为主、病原微生物不明时针对常见致病菌用药、已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时根据药物敏感程度选择抗微生物药;有严重心内并发症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五、资料收集及评估(一)一般资料:入院2小时内完成“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单(成人)" o(二)主诉资料及评估1.发热,常伴有头痛、背痛、肌肉关节痛。
心血管科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疾病的护理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发生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60天以内者为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60天以后发生者为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除赘生物形成外,常致人工瓣膜部分破裂、瓣周痿、瓣环周围组织和心肌脓肿。
最常累及主动脉瓣。
术后发热,出现新杂音、脾大或周围栓塞征,血培养同一种细菌阳性结果至少两次,可诊断本病。
本病预后不良,难以治愈。
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多见于青年男性,致病菌常来源于皮肤,药物污染所致者少见。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大多累及正常心瓣膜。
急性发病者多见,常伴有迁移性感染灶。
(一)治疗原则该病难以治愈。
人工瓣膜术后早期(<12个月)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积极考虑手术。
药物治疗应在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用药基础上,将疗程延长为6~8周。
任一用药方案均应加庆大霉素。
对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致病者,应用万古霉素15mg/kg,每12小时1 次,静脉点滴;加利福平300mg,每8小时1次,口服,用药6~8周;开始的2周加庆大霉素。
有瓣膜再置换术适应证患者,应早期手术。
已明确的适应证有:①因瓣膜关闭不全致中度至重度心力衰竭;②真菌感染;③充分抗生素治疗后持续有菌血症者;④急性瓣膜阻塞;⑤X线透视发现人工瓣膜不稳定;⑥新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
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右心感染,用萘夫西林或苯唑西林2g,每4小时1次,静脉注射或点滴,用药4周;加妥布霉素1mg/kg,每8小时1次,静脉点滴,用药2周。
其余用药选择与方案同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治疗。
(二)护理评估1.病史评估详细询问患者起病情况,了解感染病史,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及瓣膜手术病史,评估有无其他原因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2.身体状况观察生命体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听诊心脏杂音情况;了解细菌赘生物的大小、位置等情况,评估有无栓塞、转移脓肿等。
3.心理-社会评估了解患者有无情绪低落、消沉、烦躁、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了解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所致的心内膜炎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现象、脾肿大、血培养阳性等。
根据起病急缓、病情凶险程度常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随着抗菌素应用于临床以来,前者已大为减少,目前后者仍较多见。
【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体温变化。
(2)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心悸及下肢浮肿等症状,一旦出现,应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偏瘫、失语、肢体疼痛发凉、脉搏搏动消失、胸痛、咯血、腹痛、腰痛、血尿等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予以护理。
3、注意用药疗效。
【护理措施】
1、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高热、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严重贫血者应卧床休息。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心功能不全者,应予低盐饮食。
3、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4、静脉应用抗菌素时现配现用,避免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
使效价降低。
5、肺栓塞时应予取半卧位,持续吸氧,并酌情予镇静剂。
对脑栓塞患者应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加床档,注意保护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时,应协助患者肢体做被动活动。
6、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翻身,防止褥疮。
7、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饮食中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便秘时可予缓泻剂同时应嘱患者勿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栓塞。
【健康教育】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及时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及肠道感染。
2、合理饮食。
3、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4、保持大小便通畅。
一、概述人工瓣膜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手术植入人工瓣膜来恢复心脏瓣膜的正常功能。
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以下是对人工瓣膜手术后护理措施的具体介绍。
二、术后护理措施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表现,如心率过快、血压过高、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
2. 心电图监测术后患者应持续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心肌缺血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措施。
3. 血液动力学监测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了解心脏功能状况,调整药物剂量。
4. 抗凝治疗人工瓣膜手术后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如下:(1)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
(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抗凝药物,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服用时间等。
(3)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5. 饮食护理(1)术后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控制钠盐摄入,预防水肿。
(3)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抗凝药物的吸收。
6. 活动与休息(1)术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心脏负荷过重。
(2)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慢跑等。
7. 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情绪。
(2)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 出院指导(1)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定期复查、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
(2)指导患者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三、总结人工瓣膜手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等,确保患者安全。
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病原微生物经血流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心内膜炎症。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栓塞和血培养阳性。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并记录。
2、观察心功能情况。
3、并发症观察:心力衰竭、动脉栓塞。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每4小时测量体温。
体温在38℃以上者,遵医嘱抽血做培养,予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2、体位: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
3、饮食:若患者未发现脏器功能衰竭,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如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限制盐和水的摄入,控制输液速度,记录出入量。
3、药物观察:因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可能带来真菌感染,注
意口腔护理;
降温药和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4、预防并发症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5、心理护理:心理调节,音乐疗法。
【健康教育】
1、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注意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诊。
2、告知病因与发病机制,坚持足够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3、注意防寒保暖,坚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可发生在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
而动静脉痿、动脉樱(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狭窄处的感染虽属于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原体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并侵袭心内膜。
(2)心瓣膜异常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寄居繁殖。
(3)防御机制的抑制: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器官移植患者用免疫抑制剂。
临床经过与病原微生物有关,病原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等。
传统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其临床经过及病理变化均有所不同。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于被累心内膜常有溃疡形成,故又称为溃疡性心内膜炎。
此类心内膜炎起病急剧,多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引起,其中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化脓链球菌。
通常病原菌先在机体某局部引起化脓性炎症(如化脓性骨髓炎、痈、产褥热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肿瘤、心脏手术、免疫抑制等)病原菌则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并侵犯心内膜。
此型心内膜炎多发生在本来正常的心内膜上,多单独侵犯主动脉瓣,或侵犯二尖瓣。
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其次为先天性血管病。
【临床表现】(一)症状1.发热为最常见的症状。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表现为低热,热型和热度多变。
发热可能不是首发症状,但一般起病24~48小时,体温即升高。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伴寒战和盗汗。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头痛、背痛、肌肉关节痛等。
(二)体征1.心脏杂音90%的患者有病理性杂音,主要由于基础心脏病和心内膜炎致瓣膜损害所致。
急性者较亚急性者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化及产生新的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