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病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5
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方法:本文选择2007年3月-2011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过积极的控制感染后进行心脏畸形矫正后清除赘生物,术后进行心理护理以及继续的抗感染护理,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
结果:17例患者在接受抗感染治疗2~4周后感染得到初步的控制,后进行心脏畸形矫正后清除赘生物手术治疗,8例患者因为心功能不全、从而难以控制感染最后采取了急症手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只有2例患者因为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23例患者最后痊愈出院,且整体护理满意度达到91.3%。
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对于心脏病合并心内膜炎的患者只要积极控制感染,并及时有效的采取术前、术后的护理,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疗效。
关键词:心脏病;心内膜炎;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19-01感染性内膜炎是发于心内膜和心脏瓣膜的一种炎症病变,该类疾病的好发人群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风湿性瓣膜病变以及瓣膜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只需采用内科药物进行治疗即可,采用药物治疗后的死亡率可高达80%,而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远远降低死亡率,死亡率可降至9%~14%[1-2]。
本文选择2007年3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阐述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07年3月-2011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患者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7例,年龄都在8-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岁。
其中6例动脉导管未闭合,8例室间隔缺损,5例二尖瓣狭窄但关闭不全,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有患者都存在反复不规则的发热病史,时间为2~8个月,体温在37.2-39.2℃。
心内科病种讲解
心内科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心功能异常的疾病。
2. 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值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
3. 心力衰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
4. 心律失常: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过慢等。
5. 心肌病:心肌本身的病变,如扩张性、肥厚性、限制性心肌病等。
6. 心包疾病: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7.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的心脏疾病。
8. 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9.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
10. 高脂血症。
此外,心内科还涉及其他一些疾病,如心绞痛、猝死、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早搏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因病种而异,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血压的药物;偶尔一次早搏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频繁出现早搏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
如果怀疑自己存在心血管疾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检查,明确病情类型后再进行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原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心脏内膜及瓣膜发生炎症和感染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见于心脏瓣膜病变患者。
常见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源及易感因素两大类。
感染源是指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病原体,常见的感染源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革兰氏阳性细菌最常见。
革兰氏阳性细菌中,最常见的是草状链球菌,占所有细菌性心内膜炎的40-50%。
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是较常见的病原体。
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假单胞菌、军团菌和肺炎链球菌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此外,厌氧菌如布鲁氏菌和肠道厌氧菌也可引起本病。
真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较少见,但随着免疫抑制患者的增加,其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
真菌感染的病原体常见有白色念珠菌和曲霉等。
除了细菌和真菌,病毒感染也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原因之一。
常见的病毒有HIV、腺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
此外,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病和疟疾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易感因素是指人体内或外部环境的一些因素,使其易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易感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使心脏内膜受到损害,易受病原体感染。
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包括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脱垂和人工瓣膜等,这些病变使心脏瓣膜受到破坏,易受病原体侵袭。
注射药物滥用:静脉注射药物是导致社会性病原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导管植入:长期使用静脉导管的患者,因导管途径易被病原体侵袭,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免疫抑制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易受各类病原体感染,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
口腔感染:牙龈炎、龋齿、牙根尖脓肿等口腔感染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
手术操作:心脏手术过程中,由于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及操作伤口等因素,使心内膜对病原体易受侵袭。
总体而言,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原因是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易感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变和注射药物滥用等。
疾病名:感染性心内膜炎英文名:infective endocarditis缩写:IE别名:传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代码:ICD:I33.0概述:心内膜炎(endocarditis)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病变,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按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类风湿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内膜炎、新生儿急性症状性心内膜炎等,此处主要阐述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在过去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个类型。
急性者多发生于原无心脏病的患儿,侵入细菌毒力较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程在6 周以内。
亚急性者多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感染毒力较弱的细菌,起病潜隐,进展相对缓慢,病程超过6 周。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本病的病程已延长,临床急性和亚急性难以截然划分,致病微生物除了最常见的细菌外,尚有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及病毒等。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不断出现,外科手术的进步,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由于致病微生物的变迁,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的广泛开展,长期静脉插管输液的增多等因素,本病的发病率并无显著下降。
流行病学: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为每年 1.7/10 万~4.2/10 万。
国外报道,20 世纪30 年代感染性心内膜炎占住院患儿的1/4500,80 年代占1/1280,其他报道为1/500~1/1000。
国内,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1964~1999 年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 72 例,年收治2 例,其中前20 年年收治1.7 例,后16 年年收治2.3 例。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总结1957~1966 年感染性心内膜炎,占同期住院患儿的 1/1133,1967~1976 年为1/568,1977~1986 年为1/225,提示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心瓣膜病指的是患者的心脏瓣膜由于某些病因导致瓣膜出现了狭窄或者关闭不全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心脏瓣膜指的是人体心房与心室间或心室与动脉系统间存在的一种结构,类似于房间与房间的门,正常情况下门是有关闭和开放两种状态的,如果门开放得不够完全,就相当于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狭窄。
如果心脏瓣膜门关闭得不够严,也就是心脏瓣膜病中的瓣膜关闭不全,所以心脏瓣膜病主要包括狭窄和关闭不全两大类。
从病因上来说主要包括如下三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当中受到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原因影响,或者母体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刚一出生就出现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引起患者出现瓣膜的缺失等情况引起瓣膜病变。
第二是指由于链球菌感染而引起患者出现心脏瓣膜的损伤,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
第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退行性的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心脏瓣膜病护理知识点总结1. 心脏瓣膜病的概念和分类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发生器质性改变,瓣膜功能不良导致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根据病变的瓣膜和性质可分为风湿性心脏病、老年性瓣膜病、先天性瓣膜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2. 心脏瓣膜病的症状和体征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疲乏、水肿、颈静脉怒张、杵状指等。
3. 心脏瓣膜病的护理原则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护理原则主要包括:控制心脏工作负荷,促进瓣膜功能,维持循环平衡,预防并发症。
4. 心脏瓣膜病的饮食护理心脏瓣膜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要求低盐、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
5. 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血药、抗心律失常药、利尿剂等药物,护理人员需了解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6. 心脏瓣膜病的康复护理针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包括术后恢复护理、生活方式指导、心理支持等方面。
7. 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预防心脏瓣膜病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积极预防和处理。
8. 心脏瓣膜病的护理技术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心电监护、氧气疗法、静脉输液等护理技术,提高护理水平。
9.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心脏瓣膜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及时的心理护理。
10.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教育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对心脏瓣膜病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合理运动、注意饮食、定期复查等。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病的护理知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病情的了解、护理原则、饮食护理、药物治疗、康复护理等。
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帮助他们尽早康复。
心脏彩超能够检查哪些疾病心脏彩超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在不对人体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将心腔内的结构、心脏的搏动以及血液的流动动态显示的仪器,是临床上重要的疾病检查手段之一。
该仪器能够直观显示瓣膜的病变情况,显示心肌的运动状况,显示心功能,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疾病进行有效判断。
心脏彩超能够检查的疾病有多个种类,包括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以下为各类病种的详细阐述。
1 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心内膜、心瓣膜、大动脉内膜感染致病微生物而产生的感染性炎症。
该病症在国外的发病率约在0.05%到0.1%之间,且近年来处于逐年增长的状态。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较高,约在16%到20%之间。
致病微生物在入侵患者受损的心内膜或瓣膜后,会在病损处聚集繁殖壮大,最终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特有的赘生物。
心脏彩超能够根据赘生物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彩超对赘生物的最小检出直径为2mm,且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好的无创性检出方法。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该病症的主要发病原理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粥样块状破裂形成血栓,将冠状动脉堵塞,血氧供给不足导致心肌血氧缺乏出现坏死。
该病症的发病率较高,容易复发,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心脏彩超是心肌梗死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通过心脏彩超临床医师能够从二维断面的角度对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直接观察,心脏彩超能够将心脏的血流方向以及相对流速清楚地表现出来,并且能够将患者的血流速度、血流流量、血流容积以及动脉指数等信息汇总收集,帮助医师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
3 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原理为患者高血压长期处于控制不当的状态,导致患者出现气短、胸部闷痛、乏力等症状,且会对患者的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近些年来,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该病症患者由于长期处于血压极不稳定的状态中,使得患者的左心室持续处于严重负载状态,且该病症在早期没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就诊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