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九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 治疗方法
2、熟悉该病的病理、并发症
3、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主要内容
概述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标准
治疗
概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 膜面的微生物感染,体赘生物形成。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腱索与心壁内膜
多见于年轻男性。致病菌最常来源于皮肤。主要致病菌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多累及正常心瓣膜,三尖瓣受累占50%以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发病机制
一、亚急性 至少占据2/3的病例,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血液动力因素 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 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等
④、⑤、⑥三种情况主要见于急性患者,尤是金黄色葡萄 球菌性心内膜炎
五、肾脏 大多数患者有肾损害,包括: ①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多见于急性患者 ②免疫复合物所致局灶性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 亚急性患者 ③肾脓肿,不多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常规检验 (一)尿液 常有显微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尿。肉眼血
赘生物引起动脉栓塞占20%~40%,尸检检出的亚临床 型更多。栓塞可发生在机体的任何部位。脑、心脏、脾、 肾、肠系膜和四肢为临床所见的体循环动脉栓塞部位
五、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
(一)脾大 见于15 % ~50%、病程>6周的患者,急性者 少见 (二)贫血 较常见,尤其多见于亚急性者,多为轻、中度 贫血,晚期患者可重度贫血。主要由于感染抑制骨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