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策略与预后
- 格式:pdf
- 大小:741.74 KB
- 文档页数:4
心血管内科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常规【定义】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心脏内膜面微生物的感染状态,伴赘生物的形成。
【临床特征】1.临床类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1)中毒症状明显。
(2)病情进展迅速。
(3)感染迁移多见。
(4)病原体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1)中毒症状轻。
(2)病程数周或数月。
(3)感染迁移少见。
(4)病原体常是草绿色链球菌。
4.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1)3/4患者有基础心脏病(瓣膜病、先心病等)。
(2)2/3患者为亚急性心内膜炎。
(3)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一般<39℃,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痛。
(4)80-85%患者可闻及器质性心脏杂音,是由于基础心脏病和/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损害所致;急性者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化,或出现新的杂音。
(5)出现微血管炎和微栓塞的周围体征:瘀点、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Osler 结节、Janeway损害等。
(6)动脉栓塞:赘生物引起脑、心脏、脾、肾、肠系膜和四肢动脉栓塞;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或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肺栓塞。
(7)非特异性全身症状:脾肿大、贫血、杵状指(趾)等。
(8)并发症: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脓肿、心肌炎、细菌性动脉瘤、迁移性脓肿等。
5.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1)发生人工瓣膜置换术后60天内为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60天以后发生者为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2)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或真菌,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链球菌多见。
(3)表现为术后发热、出现新的杂音、脾大或周围栓塞征。
6.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1)多见于男性。
(2)急性发病多见。
(3)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或真菌多见,常有迁移感染灶。
【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尿常规有镜下血尿和蛋白尿提示肾小球肾炎,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血常规示正常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沉升高。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7期副主任医师周芳(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⒈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继发性贫血是本病的特点。
几乎所有患者血沉加快,常有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上升。
⒉血培养。
这是诊断IE的重要方法,也是药敏试验和抗生素选择应用的基础。
血样本应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采集。
如血培养阴性,IE的发生率为2.5%~31%,因此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并对预后造成重大影响。
最常见原因是血培养前应用抗生素,建议停用抗生素并复查血培养;另一类常见的原因是病原体为非典型病原体,易见于人工瓣膜、留置静脉导管、置入起搏器、肾功能衰竭或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
血培养阴性时应调整检测方法。
为了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此项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①未用过抗生素者于第1日至少每间隔1小时采不同部位的静脉血3次做血培养;次日未见病原微生物生长而临床仍被疑为IE,应再取2次以上静脉血和1次动脉血做培养,而后应用抗生素;②已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如非急性起病且病情允许,应在停药后1周内取3次以上静脉血做培养,培养基应作相应处理;③病情急重者,应立即每隔30~60分钟采4~6次静脉血做培养,而后开始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④取血要充足,每次抽血10~20毫升,同时做需氧、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培养基至少保留3周,并定期做革兰染色和次代培养;疑为少见微生物感染时,应确定培养基内是否需补充特殊营养或采用特殊培养技术。
⒊尿液分析。
约半数患者有蛋白尿和镜检血尿,系肾脏微栓塞所致;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和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
⒋心电图。
可检出各种心律失常。
如心肌受累发生心肌炎,心电图上可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
⒌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对IE的早期诊断、明确并发症、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均有重要价值。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IE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40%~63%和90%~100%,主要诊断依据为赘生物、脓肿及新出现的瓣膜损害、人工瓣膜周漏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闫俊发表时间:2014-08-15T08:49:10.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闫俊[导读]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闫俊(孙吴县人民医院 164200)【摘要】目的:浅谈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8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37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
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75-02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表面并形成赘生物的一种炎症。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按病程分急性和亚急性;按微生物侵入途径可分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本章重点讲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岁~46岁。
症状:主要是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体温37.5~39℃,呈弛张性低热,午后和晚上高;寒战、乏力、盗汗、全身不适、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头痛、背痛、肌肉关节疼痛常见;急性者出现高热、寒战,伴头、胸、背和四肢肌肉和关节疼痛等暴发性败血症表现,常突发心力衰竭。
心脏体征:原有心脏病杂音和心瓣膜感染后新出现的杂音;急性比亚急性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异,产生乐音或新杂音。
全身体征:主要是微血管炎、微血栓及出血。
淤血及出血点:任何部位都可发生,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和眼结合膜常见;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亚急性感染时视网膜中心呈发白的卵圆形出血斑;Osler结:亚急性者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 mm的出血红斑,急性者多见;脾肿大;贫血:多为轻、中度贫血,晚期呈重度贫血。
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心功能受限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策略1. 高危患者的预防策略:- 人工瓣膜植入术前预防:在人工瓣膜植入术前2小时内,静脉给予适当剂量的抗生素。
- 其他高危患者的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手术后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操作或检查前给予适当剂量的抗生素。
2. 低危患者的预防策略:- 低危患者指无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无先天性心脏病、无心脏瓣膜病、无心脏手术史等。
对于这类患者,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性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 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体征,常见于心瓣膜受累患者。
- 其他症状:体重下降、关节痛、皮疹等。
2.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到引起感染的细菌,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检查。
-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心脏瓣膜的异常情况。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1. 抗生素治疗:-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给药途径和剂量:静脉给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首选,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手术治疗:- 心脏手术指征: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破坏、心室壁脓肿等情况时,考虑进行心脏手术。
- 手术后抗生素治疗:手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预防感染的复发。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ESC指南一、诊断:1.临床表现:对于具有诱发因素(如心脏瓣膜病变、人工瓣膜等)的发热患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并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和观察。
2.血培养:对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定期的血培养,有助于确定病原体。
连续两次阳性血培养或者单次阳性血培养且存在心脏瓣膜病变表现时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
3.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可以检测心脏瓣膜破坏和心内膜炎附壁凸起等特征性表现。
4.其他辅助检查:如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等)升高,心电图、胸部X线等。
二、治疗:1.抗菌治疗: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类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青霉素类可分为青霉素敏感菌和青霉素耐药菌两种。
对于青霉素敏感菌感染,完全静脉给药至少4-6周;对于青霉素耐药菌感染,需加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万古霉素。
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根据当地的耐药情况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而定。
2.手术治疗:对于无反复感染性心内膜炎史或没有明确耐药菌株的患者,瓣膜置换是必要的。
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升主动脉瘤、穿孔、心内膜炎附壁脓肿等需要手术干预的并发症,也需要尽早手术。
3.并发症的处理: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补充液体、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施行心电复律等。
在治疗过程中1.早期治疗:早期通过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尽早诊断,并开始抗菌治疗和手术干预(如需要),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原体的敏感性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要根据治疗反应进行调整,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
3.治疗后的预防:治疗完成后,需要加强心脏健康管理,坚持长期使用心脏抗生素预防性治疗,避免反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通过临床评估、血培养、心脏超声等方法进行诊断,采用抗菌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综合措施,早期干预并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与处理心脏瓣膜置换术(Heart Valve Replacement Surgery)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心脏瓣膜疾病。
然而,术后感染是该手术的潜在风险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在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预防和处理感染至关重要。
预防感染:1. 术前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严格执行全面的消毒措施。
这包括对手术室、器械和医护人员进行彻底的消毒,并确保任何患者皮肤上可能存在的感染源得到有效清除。
2. 抗生素预防:根据医生的建议,在手术前和手术期间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抗生素可以帮助减少细菌感染风险,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3. 患者教育: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教育,提醒他们在手术后如何正确地注意个人卫生、伤口护理和用药规则。
患者需要了解普通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可能在手术切口周围孳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合理使用导尿管和引流管:手术后,医护人员应该合理地使用导尿管和引流管,确保器具通畅无阻,避免感染发生。
同时要监测并妥善处理导尿管和引流管区域的感染迹象。
处理感染:1. 及早检测:在术后恢复期间,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恶心、呕吐、伤口红肿等常见感染迹象。
如果出现任何疑似感染的症状,需立即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并与医生协商进一步治疗方案。
2. 抗生素治疗:如果确认患者存在感染情况,则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调整根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耐药情况。
3. 合理处理伤口:对于存在感染的伤口,需及时清洁,并用适当的药膏和药物进行局部护理。
保持伤口干燥、通风,并避免进一步的细菌感染。
4. 支持治疗:感染时,患者常常会出现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此时应提供适当的支持治疗,包括补液、营养支持以及缓解相关症状的药物。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但通过预防和及时处理,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和减轻患者的伤害。
手术前的全面消毒和术中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