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100.34 KB
- 文档页数:1
双瓣膜受累的Libman-Sacks心内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徐鑫;岳庆雄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24(53)12
【摘要】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动静脉血栓形成、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及血清抗磷脂抗体阳性。
抗磷脂抗体水平升高的同时罹患Libman-Sacks心内膜炎(Libman-Sacks endocarditis,LSE)的风险增大[1]。
LSE属于非细菌性心内膜炎,临床症状复杂,影像学上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差别细微,易被误诊。
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双瓣膜受累的LSE患者的诊疗过程及超声心动图表现报告如下,以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总页数】3页(P1918-1920)
【作者】徐鑫;岳庆雄
【作者单位】大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31
【相关文献】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达托霉素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文献复习
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Libman-Sacks心内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4.双侧海马受累的桥本脑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5.一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多系统受累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文献复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例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细菌、真菌或病毒侵入心脏内膜并引起心内膜及附属结构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发热、心脏杂音、皮肤出血点及梗死等症状。
下面将针对一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
患者是一位65岁的男性,既往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史。
患者主诉发热、乏力和气短已有两周,并伴有胸闷、咳嗽和关节痛。
体格检查发现他有心脏杂音,心率快速且不规则,全身可见散在的紫癜和脾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RP和血沉升高,血糖升高,尿液改变,胆固醇升高。
心电图显示心律不齐。
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我们可以初步怀疑该病例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进一步检查结果印证了我们的怀疑。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
此外,患者出现了伴随的皮肤出血点和脾大,这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并发症,如感染性动脉炎或脾梗死。
治疗方面,本例患者应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包括静脉抗生素治疗。
由于患者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抗生素的选择应考虑到药物耐药性和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此种情况,常规用药方案可包括高效静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制剂,辅以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等。
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一般为至少6周,需要个体化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抗凝治疗也是需要考虑的。
针对高危患者,如具有大块栓子、心肌梗死患者,应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给予足够的抗凝或者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或减轻血栓并发症。
但对于低危患者,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手术干预对于一些情况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是必要的,如存在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心瓣膜破裂、心尖-主动脉瓣环周围脓肿、大块栓子或不易处理的感染灶等。
手术干预的目的是清除感染灶和修复心脏结构。
在手术前,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包括心脏超声检查、影像学评估以及围手术期抗生素治疗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闫俊发表时间:2014-08-15T08:49:10.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闫俊[导读]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闫俊(孙吴县人民医院 164200)【摘要】目的:浅谈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8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37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
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75-02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表面并形成赘生物的一种炎症。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按病程分急性和亚急性;按微生物侵入途径可分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本章重点讲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岁~46岁。
症状:主要是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体温37.5~39℃,呈弛张性低热,午后和晚上高;寒战、乏力、盗汗、全身不适、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头痛、背痛、肌肉关节疼痛常见;急性者出现高热、寒战,伴头、胸、背和四肢肌肉和关节疼痛等暴发性败血症表现,常突发心力衰竭。
心脏体征:原有心脏病杂音和心瓣膜感染后新出现的杂音;急性比亚急性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异,产生乐音或新杂音。
全身体征:主要是微血管炎、微血栓及出血。
淤血及出血点:任何部位都可发生,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和眼结合膜常见;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亚急性感染时视网膜中心呈发白的卵圆形出血斑;Osler结:亚急性者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 mm的出血红斑,急性者多见;脾肿大;贫血:多为轻、中度贫血,晚期呈重度贫血。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4-04-25T16:22:19.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作者:刘斯哲[导读] IE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心脏瓣膜,包括自体瓣膜和人工瓣膜,也可累及心房或心室的内膜面。
刘斯哲(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患者分析【中图分类号】R5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156-0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心脏内膜表面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
IE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心脏瓣膜,包括自体瓣膜和人工瓣膜,也可累及心房或心室的内膜面。
近年来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进步,IE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显著下降,但诊断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2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3例。
年龄在23~4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3.8岁。
心脏的表现主要为新出现杂音或杂音性质、强度较前改变,瓣膜损害导致的新的或增强的杂音通常为关闭不全的杂音,尤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
但新出现杂音或杂音改变不是IE的必备表现。
1.2结果:29例患者在我院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29例患者中28例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且稳定,1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转上级医院,总成功率为96.5%。
2 治疗方法2.1病原微生物不明确的经验性治疗治疗应基于临床及病原学证据。
病原微生物未明确的患者,如果病情平稳,可在血培养3~5次后立即开始经验性治疗;如果过去的8天内患者已使用了抗生素治疗,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延迟24~48小时再进行血培养,然后采取经验性治疗。
2004年欧洲心脏协会(ESC)指南推荐的方案以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为基础。
我国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而且庆大霉素的肾毒性大,多选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替代庆大霉素,0.4~0.6g分次静脉给药或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