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全诗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王幅明元好问(1190—1257),⼭西忻州⼈,曾在河南南阳三县任职。
⾦末元初⽂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元乱世⼀奇才科举考试榜上⽆名,元好问21岁时返回故⾥,在离祠堂⼏⼗⾥外的定襄遗⼭读书,故⽽⾃号“遗⼭⼭⼈”。
两年之后,蒙古⼤军突袭秀容,屠城⼗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
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三乡(今河南宜阳),后转徙登封。
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参加考试,仍未考中。
这年正⽉,⾦朝30万⼤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常低沉。
贞佑⼆年(1214),蒙古兵攻陷秀容,元好问之兄被杀,他外逃避兵得免。
⾦兵节节败退,⾦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汴京,准备将于秋天举⾏的考试。
虽然考试⼜⼀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汴梁,得以与朝中名⼈、权要如赵秉⽂、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
其中《箕⼭》、《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赞赏,其⽂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
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围攻,元好问不得不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
贞佑五年(1217),28岁的元好问⼜赴京赶考,仍未成功。
1221年,32岁的元好问终于进⼠及第,但因科场纠纷,被诬陷为“元⽒党⼈”,便愤然不去就选,三年后得赵秉⽂等⼈贡举考博中学宏词科,授儒材郎,充国史院编修,留任南京(今河南开封)。
国史院编修并没有多少事做,⼤多闲在家中。
他的好友完颜彝的哥哥完颜⿍做了总领,驻扎在南阳⽅城,完颜彝便向其兄举荐元好问到军中任职,元好问欣然同意,不辞⾟劳来到⽅城供职于完颜⿍帐下。
后来完颜⿍⼜移师南阳城,元好问也就随军前往。
到了南阳后,元好问常与完颜将军⼀起打猎游艺,填词作赋,元好问的才华折服了完颜将军,他积极向⾦朝的中央政府推荐,在丞相赵秉⽂的帮助下,1226年,37岁的元好问被任命为镇平县令。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
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对比叙事想象形式用韵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第一次读到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立时想起金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词,如此明确地表述出一个爱情故事的甜美与悲伤并直接地体现出诗歌的主题,深深的打动了我,读起来很揪心。
这首诗的对比格局、叙事手法、重章叠句、用韵和谐使得他的浓重情感都达到了诗歌最不易达到的高度,令人不忍卒读,悲伤至极!一、情感变化落差大,前后对比形成张力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①相对立的、冲突或者意义互相逆反的对比可以给艺术作品带来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是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仍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②她这里提出的“参差的对照”的说法,是对“对比”的最好表述。
问世间情为何物作者:刘德福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第24期【题解】“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元好问“摸鱼儿”词中的第一句。
这句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也道出了生命中最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永久魅力。
苏轼和纳兰性德两位大词人写给自己妻子的词正是吟诵爱情的代表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写此词时,作者在密州,而妻子的坟在四川,所以有“千里孤坟”,此为空间之远;作者和妻子阴阳分隔已经十年了,此为时间之久,因此,词上阙的前两句就从时空角度写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这其实是一对矛盾,既“自难忘”,又“无处话凄凉”,这就只能在梦里相会了,这就是题目写的“记梦”。
“纵使”是假设,因为现实中无法相会,只能假设了,这是无奈之举。
如果我们相逢了应该早已不认识了,可能妻子还青春容颜依旧,而“我”已经“尘满面,鬓如霜”,虽然只有四十岁,可是已经度尽人生沧桑,悲愤、辛酸溢于纸上。
下阙写梦境。
有一句话叫“日有所思,梦有所忆”,作者白天思念亡妻,因而夜里就梦见了还乡,可能作者和亡妻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在四川眉山老家吧!那个时候作者正年少读书,青春勃发,才华横溢,而妻子貌美人贤,可谓郎才女貌。
作者抓住了“小轩窗,正梳妆”这个生活细节,写亡妻的貌美,最后用“惟有泪千行”来结束回忆,更见凄清彻骨。
夫妻对景描眉的温馨情景顿时不见,而心中的千言万语无处说出,只能在思念中黯然伤神。
“料得”之后三句,是写将来,想象凄清、幽寂的环境,蕴含了无数的人间伤感。
梦已醒,人已逝,只有月下人怀想:千里之外,短松冈上,年年断肠。
本词写作上的特点有这样几点:一是以景结情。
词的最后,作者以“明月夜,短松冈”这样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作结,意韵悠长,情思渺渺,既写出了亡妻墓前的景色,又为作者自己哀思的抒发提供了典型环境。
122首你只知一句,却不知全文的经典古诗词(含译文)有缘千里来相会、不爱江山爱美人、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寸光阴一寸金、今朝有酒今朝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怜天下父母心、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你知都出自哪些诗词吗?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001 励学篇宋·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002 集杭州俗语诗清·黄增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因爱慕之情所迷,觉得对方女子无处不美,完全呈现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
如果彼此有缘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某时某刻相遇。
003 题桃花扇传奇清·陈于王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
不爱江山爱美人:“不爱江山爱美人”常用来讽刺当政者只知爱恋美人而不顾国事,这与“江山情重美人轻”的意思恰好相反。
004 杂感清·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百无一用是书生:世上有千种职业,唯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
此句显示现实中无力伸展志向的困境。
005 夜坐·其二清·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唯美伤感的古诗词问世间情是何物
本文是关于唯美伤感的古诗词问世间情是何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唯美伤感的古诗词问世间情是何物 1.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2.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3.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文为大家介绍的唯美伤感的古诗词,你了解了吗?。
景新情依旧,无限爱恋中——陆游《沈园》诗赏析引导语: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沈园二首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一生仕途坎坷,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沈园二首城上斜阳换角哀,沈园非复旧亭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鉴赏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文/寂月焚香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看新版的《神雕侠侣》,每遇李莫愁出场处,总伴着元好问的这首《雁丘词》,于丝丝缕缕的惆怅中缠绕着几许无奈,每每让人扼腕叹息,徒增伤感。
如今,雁丘山踪迹杳无,再难寻觅那情比金坚的双雁,当代人只能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怎教人生死相许?”了;元好问也不复存在,再无人会为殉情的大雁动容,只不过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在这个繁华如织的时代,偶尔读读古诗词,有时也会学学骚人墨客感叹两句,向往着那生死相许的爱情。
于红尘中辗转,也会慨叹,只觉“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冲击下,人们学会了实际,崇尚着物质的东西,精神文明渐趋下风。
咱们急着学英语,舶来的平安夜、圣诞节,年轻人过得热火朝天,却声称春节一年比一年无趣,而中文没洋人讲得好,礼仪没洋人注重的也比比皆是。
老人们跟不上时代,年轻人只管着追赶时尚;学校和家庭花十多年来培育孩子,结果孩子一到了社会却发现学校里所学的根本派不上用场……整个世界感觉一片混乱……与此同时,《国学》、《弟子规》、《三字经》应运而生。
是啊,若再不把我们的国粹搬进讲堂,估计将来的孩子对中国文化就更不明白了。
就中更有痴儿女,不话车马话桑麻。
我倒宁愿我的孩子少学一些知识,少懂一些本领,留一点时间给她欣赏文化,留一些心性给她了悟人生。
问世间情为何物全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
叩问世间:感情到底是什么,竟然值得以死相报?
天涯共飞,恩爱依偎,你们双双度过了多少个寒来暑到。
有过欢乐,离别更苦,如此痴情的儿女,世上哪里去寻找?
雁儿啊,你仿佛在说:绵绵雪峰,万里云海,日照将残,
失去至爱,形影孤单,哪里还能经得起岁月的煎熬?
汾河岸边,当年弦歌曼舞,而今却是一片冷落寂寥,
爱侣已亡,无由招魂。
听吧!连山鬼也在风雨中悲嚎。
此情苍天也会动容;岂能象寻常莺燕,销骨黄土蓬蒿?
岁月流逝,纵然一千年、一万年,我相信自有骚人墨客,
来到雁丘墓前,为你们的感情,长歌当哭,酹酒滔滔。
【诗意】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感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