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58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一、导入:1、复习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2、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我们着迷他的“我欲乘风归去”我们欣赏他的“扣舷长啸”我们追随他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是我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苏轼简历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熙宁二年(1069)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
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元祐元年(1086)重获启用官至礼部。
旧党执政。
受到皇太后重用保护,苏轼被调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后自请外任杭州太守。
后被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又遭贬职惠州儋州。
皇太后驾崩,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元符三年(1100)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语教版《生查子》教学设计四川省绵阳中学严小青教学重点:深入了解该词牌的特点,通过不同的《生查子》,体会词“别是一家”之美教学难点:鉴赏炼字,仿写《生查子》教学时长:40分钟教学流程:课前齐读该单元,营造上课氛围。
(一)抑扬顿挫,吟咏之美请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说出喜欢的词牌名,引入第一次接触的新词牌即今日课题《生查子》。
赏词方式千万种条,深情吟诵第一条。
请摇头晃脑吟诵欧阳修的《生查子》,分清上下片,数清字数,找出韵脚,体会本词在形式上的特点,一定读出你的感情。
自读后,举手表演此词的诵读。
进入举一反三环节,另外选入有代表性有区别度的三首《生查子》,去掉标点后自读并分享,老师纠错并帮助同学认识断句的方法。
1.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2.生查子牛希济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3.生查子张泌相见稀喜相见相见还相远檀画荔枝红金蔓蜻蜓软鱼雁疏,芳信断花落庭阴晚可惜玉肌肤消瘦成慵懒生查子张泌相见稀,喜相见,相见还相远。
檀画荔枝红,金蔓蜻蜓软。
鱼雁疏,芳信断。
花落庭阴晚。
可惜玉肌肤,消瘦成慵懒。
由此总结词牌《生查子》的规律:双调;大多句法整饬,音韵颇为铿锵,朗朗上口。
也有以牛希济为代表的变体二双调,41或42字。
多押仄韵,表达缠绵或哀楚之情。
补充:又名“相和柳”“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等。
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
(二)细细咂摸,同牌异情虽然是同一词牌,但各有其美。
本班已经长期进行过古典诗词训练,下面进入各美其美的分享阶段。
第九课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课前导语爱情是文学艺术中生生不息的主题之一,词体长于描写爱情。
宋词向来以善写男女情感著称,词致力于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描摹深微细腻的心绪,把一种精致的审美趣味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是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还是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他们都为爱情歌唱,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词格调是健康的,感情是真挚的,内容是清新的,给后人留下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颂歌。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体会古人健康的爱情观念,培养健康的情操。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生查子一、词人名片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身于低级官吏家庭,父早亡,幼时家贫。
1030年考取进士,初仕洛阳,与梅尧臣等人声气相通,提倡文学变革。
景祐初入京后,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庆历年间,再度积极参与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复又长期贬外。
至和年间入朝,逐渐升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权要职位。
晚年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
为官清正,喜奖掖后进。
卒谥文忠。
二、诗词故事芦荻画地欧阳修4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
因买不起纸笔,母亲便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
小小的欧阳修知甘识苦、人穷志大,从贤惠的母亲那里接受了诗书传统的熏陶,从小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参加进士考试,三次名列第一。
24岁中殿试甲科第14名进士。
三、文题背景生查(zhā)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欧阳修虽被称为“一代儒宗”,但他的词却不乏对爱情的描写,这正反映了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思想上颇为通达,创作上颇重情致。
宋人元夕词中正面集中地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为数甚微,而像欧阳修的《生查子》就更是吉光片羽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篇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情意教学试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周宁一中詹益凤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都选读的篇目之一,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将此词安排在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中。
作为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是两情相悦却又只能阴阳相隔的无尽痛苦。
因而学习此课,教学重点是追求教学情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人生多味。
同时,作为选修课,要扩大诗歌相关内容学习的辐射面,并以此课作为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探究拓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苏词打破五代以来婉约的词风特点,笔力劲拔,开一派豪放风格,必修课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因而,学生印象中的苏轼是豪放的。
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体现了苏先生另一种创作风格、另一个感情世界,是苏轼豪放内心中的一绢细流,哀婉凄美。
让学生明白:这是作家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是男儿的“伤心处”。
悼亡情,悼亡情的载体,学生的理解体会都受限制。
追求情意,鼓励学生进入诗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在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轮里,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诗歌赏析常识,做为选修课课文的学习,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一个提升,此课学习要挖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达到课内课外知识完美交融的境界。
三、设计思想1、情意教学。
“情”为情趣、情味、情感;“意”即意境、意蕴、意义。
“即以情为根基,使学生获得语文教学动人心魄的‘意境’、文化积淀的‘意蕴’、哲学启蒙的‘意义’。
”诗歌长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氛围,领悟哲学思考,因而也尤适合于情意教学。
一首悼亡词,一种浓浓感伤的诗歌氛围,一个哀婉凄凉的诗歌意境,一段深沉刻骨的人生思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达州市第一中学校向桓萱【教材分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苏轼多样的词风。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对词的体裁并不陌生,学生一般能通过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词的思想情感,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和学生一起深入地品味词的内容和手法,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与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概括,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在词中的思想情感。
(重点)2、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生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生2: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生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师总结:豪放、豁达、婉约、凄迷、浪漫、幽默。
二、观微课,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听朗读,明晰词的感情基调。
三、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更有效率的学习。
1、词的思想情感。
2、艺术手法。
四、朗读探究,整体感知。
(一)明题材,定基调。
明确:这是一首悼亡词,全词是悲伤、凄婉的情感基调了解情感基调后,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朗读。
(二)回顾词的写作背景,了解王弗与苏轼之间的深情厚谊。
明确:背景简介:公元1055年,16岁的王弗走进了四川才子苏东坡的生活。
一个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一个年轻貌美,天资聪颖,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第九课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资料助读]◎释标题生查(zhā)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清代王夫之评价此词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知作者欧阳修(见第五课《画眉鸟》)◎明背景这首《生查子》一说出自朱淑贞手笔,又误作秦观词。
但成书于绍兴十六年(1146)的曾慥编的《乐府雅词》即将此词系于欧公名下。
曾慥把当时流传的欧阳修的某些艳词,看成是“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自序》),而此作却得以获存,当有所据。
而五十年后的庆元二年(1196),由周必大校刊的《欧阳文忠公集》也收录此作,故欧公对此词的著作权当无疑问。
[精要赏析]◎品语言1.试分析“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句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满”字表现出的内容及情感入手。
参考答案:见不到去年幸福约会、倾诉衷肠的心上人,主人公不禁悲从中来,伤心落泪,把衣衫衣袖都湿透了。
这形只影单、幽情难诉的处境,让我们的主人公怎不触景伤情呢?一个“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析技巧2.本词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来表现情感的?提示:从上下阕内容所处的时间及场面思考。
参考答案:对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上阕写去年,下阕写今年,佳节景物依旧,而主人公的感受感想却截然不同。
去年沉浸在恋人约会的甜蜜之中,今年却陷入失恋痛苦之中。
这是今与昔的对比。
其次是身外的热闹欢乐,灯市如昼,与内心的孤独哀伤的强烈对比,反映出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无限同情与共鸣。
[资料助读]◎释标题鹧鸪天,双调,五十五字。
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宋代胡仔评价此词:晏叔原工小词,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不愧六朝宫掖体”。
◎知作者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
北宋临川(今属南昌进贤)人。
北宋词人。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江城子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教学重点】1、诵读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歌曲《雨蝶》,听完这首歌我想起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的诗导入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金朝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赏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
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九课问世间情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和词的表现手法。
2.熟读背诵,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教学重难点:1.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
婚后,二人夫唱妇随,相知相惜,过着恩爱的眷侣生活。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流传千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这首悼亡词。
二、文本研习【思考1】这首词为“记梦”,在词中回忆梦境的句子是那几句?【思考2】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千里)孤坟(明)月阴冷凄凉(短)松冈深挚思念孤寂哀伤【思考3】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上片(现实)——死别之痛遭遇之悲——梦的基础——相思成苦(此情无计可消除)下片前五句(梦境)——梦中相逢——思的幻化——因思成梦(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尾三句(现实)——肝肠寸断——梦的延伸——无限怀念(此恨绵绵无绝期)【思考4】这首词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古诗的“虚”,指的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景。
梦是虚幻的、飘渺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飘渺,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教学参考一、知识概述古人云:“诗庄词媚曲谐。
”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谐者,诙谐(幽默)也。
这是说诗、词、曲有着不同的风格。
大体而言,确实如此。
词,多写闺中韵事,而闺中韵事,则适于媚。
词体长于描写情爱,也正是基于此来。
专题“问世间情是何物”所选择是就是描写情爱的词。
学习本专题,一则是体会作家在作品中的情感,二则是要分析作家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技巧。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生查子欧阳修(一)解题《生查子》,亦称《楚云深》。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牌。
《词谱》引《尊前集》入“双调”。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
该词牌作品多抒发怨抑之情。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他不仅开启了笔记体文章的先河,更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
欧阳修不仅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了得,即使是在诗词上的造诣也颇深。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
(尤展成)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
(罗大经)(三)文本分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元夜”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当时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这两句是说去年的元宵佳节,卖花的集市上灯火辉煌,亮如白昼,点染出一种热闹繁盛的气氛。
这样的夜晚,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予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
或于人众稠密处眉目传情,或于灯火阑珊处秘密约会。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从这里的环境描写来看,相约的地点应当不是在人声鼎沸、鼓乐喧天、灯火辉煌的闹市。
那么,约会的地点到底在哪里呢?他们约会又要去往何处?不得而知。
此两句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问情为何物引子:庚子年冬,因受“天涯孤旅”兄“情怀诗三首”所触,后随性而<问>。
毕,友清颜素衣见曰:像阳光一样时刻存在,像云层一样无所不在,像风景一样与心同在,像历史一样爱在不在。
————天印问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这首《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词句,许多人几乎耳熟能详,作者元好问以痛悼大雁殉情为由头,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为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然而,情究竟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在情中仰天长问、在书窗榻前哀叹、在酒池河畔悲鸣、在狂欢中欣喜,在情天恨海中摇弋、泅荡与沉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演绎着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说文解字》曰:“情,人之阴气有欲者。
”《康熙字典》:“人欲之谓情,六欲静于中,百物温于外。
性之动也,从心、青声。
”系有念欲望如青苗萌于心之象。
情之无形,触之不及。
情之有象,曰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之于人,曰亲情、爱情、友情、感情,做事讲情份…;父母之情、同学之情、男女之情…;高兴不高兴、爱和恨,欢喜与痛苦,林林总总。
人与自然相和,谓之情景交融;人与人交心,谓之情投意合。
少女初萌,谓之情窦初开;男女心灵激羡,谓之情愫;相恋互爱者,谓之情侣。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至情也。
三才者,天地人。
乾坤阴阳,天地交泰,万物造化,随情而化。
曰天象、曰人情、曰事情、曰物情、曰地理……。
情之弥漫者,三界也。
情之为网,轮回辗转,有情难逃。
先天善恶相随,后天随境遇而变,或善之愈善、恶之愈恶,或相由心生,善恶互化。
凡世间有生,人、动物、植物,时时处处皆由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万物之情兮,常人难识矣。
人之钟于物、执于事,曰兴趣,曰爱好,谓之情趣与情致;醉于物,感于心,谓之情韵与情怀。
执之深者曰钻,精一者谓之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