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常见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36
临床静脉输液配置常见问题及分析摘要为分析临床静脉输液配置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为临床合理配置静脉输液提供参考。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相关关键字,查询有关静脉输液配置的相关文章。
同时查阅相关门/急诊处方审核记录、住院药房医嘱审核记录、临床药师查房记录、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等,对其中不合理的静脉输液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静脉注射药物在配置过程中,主要存在溶媒选择不当、药物配伍禁忌、药物配置浓度过高、药物配置后放置时间过长、输液配置器具选择不当、输液配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结论:临床静脉输液配置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药物手册等法定文件的要求去做,现配现用,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静脉输液;配置;配伍;问题;分析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可显著提高血药浓度,进而提高疗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输液配置不当就可能导致药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液微粒超标、热原超标、pH值改变、药物发生沉淀和变色、生成新的化学物质等,从而导致过敏、休克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危及患者生命。
本文收集了国内文献报道及临床输液配置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对临床合理配置静脉输液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以“输液”、“配伍”、“溶媒”、“配置”及各种药品的通用名称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收集静脉输液配置的相关文章,同时查阅相关门/急诊处方审核记录、住院药房医嘱审核记录、临床药师查房记录、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等,对其中不合理的静脉输液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存在问题归纳如下:2.1 溶媒选择不当静脉注射用药物溶媒选择不当是临床输液配置较易出现的问题,笔者将注射用抗菌药物、其它常用化学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在此方面出现的问题分别了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见表1、表2、表3。
2.2 药物配伍禁忌临床上因治疗方便经常将2种或2种以上药物混在同一溶媒中使用,有些药物虽然分在不同溶媒中但输液时同经一条输液管,结果使混合后的药物发生理化变化,导致输液出现微粒增加、热原增加、变色、浑浊、沉淀等现象,本文总结我院临床曾出现及文献报道的药物配伍禁忌,结果见表4。
注射剂制备工艺及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1. 引言注射剂是一种常见的药剂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对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帮助制药人员更好地进行注射剂的制备工作。
2. 注射剂制备工艺2.1 原料选择•注射剂的原料应选择优质的药品原料,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根据药物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和辅料。
2.2 制备方法•采用灭菌技术,确保注射剂无菌。
•严格控制制备温度、压力和时间,避免药物的变性和降解。
2.3 包装与储存•采用符合药品包装要求的材料,保证注射剂的质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储存注射剂时,注意避免光线和湿气,保持在恒定的温度下。
3. 注射剂制备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3.1 悬浮液不均匀•问题:悬浮液出现沉淀或混浊现象。
•解决办法:增加分散剂或粉碎处理,用适当方法搅拌均匀。
3.2 产生气泡•问题:制备过程中产生气泡。
•解决办法:减慢搅拌速度或使用真空抽气方法去除气泡。
3.3 药物析出•问题:药物在制备或储存过程中出现析出现象。
•解决办法:调整溶剂比例或添加适当的溶剂促使药物溶解。
3.4pH值异常•问题:制备完成后注射剂的pH值异常。
•解决办法:调整溶剂的pH值或添加缓冲剂以维持稳定的pH值。
4.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注射剂制备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在进行注射剂制备时,应严格遵循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及时解决制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药品质量。
以上是关于注射剂制备工艺及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注射剂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注射剂热原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真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含有热原的输液注入人体,大约半小时后,就使人体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体温可升至40℃,严重者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
热原的性质:1、耐热性:一般说来,热原在60℃加热1小时不受影响,100 ℃也不会发生热解,在180 ℃3~4小时,250 ℃30~45分钟或650 ℃1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2、滤过性:热原体积小,约在1~5nm之间,故一般滤器均可通过,即时微孔滤膜也不能截留,但活性炭可以吸附热原。
3、水溶性:热原能溶于水。
4、不挥发性:热原本身不挥发,但在蒸馏时,往往可随水蒸汽雾滴带入蒸馏水,故应设法防止。
5、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所钝化,超声波也能破坏热原。
污染热原的途径1、从溶剂中带入:这是注射剂出现热原的主要原因。
注射用水贮藏时间过长都会污染热原,故应使用新鲜注射用水2、从原料中带入:容易滋长微生物的药物,如:葡萄糖因贮存年久包装损坏常致污染热原。
3、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因此在生产中对这些容器用具等物要认真处理,合格后方能使用4、制备过程中的污染:制备过程中,由于室内卫生条件差,操作时间长,装置不密闭,均增加污染细菌的机会,而可能产生热原5、从输液器带入:有时输液本身不含热原,但仍发生热原反应,这往往是由于输液器具(如:输液瓶、胶皮管)污染热原所致。
注射剂制备过程中的污染包括环境洁净度不够、操作人员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等为注射剂污染热原最常见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生产过程中除去热原的方法1、高温法:将针头、针筒或其它玻璃器具,洗净后置250℃30分钟以上条件下破坏热原。
2、酸碱法:玻璃器皿、配料管道可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可将热原破坏。
简述中药注射剂常见的配伍禁忌一、前言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配伍禁忌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对中药注射剂常见的配伍禁忌进行全面详细的简述。
二、配伍禁忌概述1. 定义配伍禁忌是指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同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作用等原因,导致其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的现象。
2. 形式(1)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2)物理反应:如混浊、沉淀、析出等;(3)生物学反应:如毒性增强、毒性降低等。
3. 原因(1)成分相互制约:不同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合用后可能会影响疗效;(2)成分相互作用:不同成分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强;(3)成分相互影响:不同成分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药效降低。
三、配伍禁忌分类1. 化学性配伍禁忌(1)酸碱反应:如盐酸、硫酸等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合用,会发生中和反应,导致药效降低;(2)氧化还原反应:如维生素C与氧化铁合用,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维生素C的活性降低。
2. 物理性配伍禁忌(1)混浊:如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合用,会产生混浊现象;(2)沉淀:如磺胺甲基异噻唑钠注射液与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合用,会产生沉淀现象。
3. 生物学配伍禁忌(1)毒性增强:如丹参注射液与肝素合用,可能会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2)毒性降低:如青黛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合用,可能会降低青黛注射液的抗菌作用。
四、常见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1. 丹参注射液:不宜与肝素、水杨酸类药物合用,以免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2. 消炎利胆注射液:不宜与头孢类药物合用,以免产生沉淀。
3. 青黛注射液:不宜与双黄连注射液合用,以免降低抗菌作用。
4. 头孢拉定钠注射液:不宜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以免增加肾毒性。
5. 磺胺甲基异噻唑钠注射液:不宜与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合用,以免产生沉淀。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
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
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
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的差异等。
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40min。
⨯15min或116℃⨯2℃,灭菌30分钟”几乎不能计算F0值。
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101℃±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4、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是否合适?答: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可以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但应进行热穿透试验,考察不同体积样品的热穿透是否有一致,同时考虑采用的灭菌方式应能保证大体积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5、选择最高无菌保证水平的灭菌工艺,可能会与产品的质量,如有关物质、稳定性等方面有冲突,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另外,国外上市的是粉针剂,国内申报时是否还需要进行灭菌工艺的选择研究?答:实际上,在进行灭菌工艺选择研究过程中就应该进行不同灭菌条件下样品质量变化的研究,选择灭菌工艺的过程也是平衡无菌保证水平和(样品质量)理化指标的过程,在产品有临床需求的情况下,灭菌工艺的选择应以其自身能达到的最高无菌保证水平为原则。
常见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原因
常见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安全性,因此需要调整配伍。
2. 物理相容性:某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发生沉淀、溶解度变化、颜色变化等物理变化,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行配伍变化。
3. pH值影响:一些药物在不同pH值下的稳定性和相容性可
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伍变化。
4. 不相容性反应:某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发生不相容性反应,产生有害的化学反应产物,可能导致药物破坏或引起不良反应,需要进行配伍变化。
5. 疗效增强或减弱:某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可能会产生疗效增强或减弱的效果,为了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需要进行配伍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剂的配伍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不溶性微粒纤维主要来自操作环境及操作人员的工作服。
工作服应使用长纤维织物,清洁卫生的工具及其他辅助用具应使用无纤维脱落的长纤维织物,如真丝绸、丝光毛巾等。
白点或其他微粒,产生的原因较多,可来自水、空气、也可因物料引起。
瓶子未洗干净,原因有注射用水被污染而不合格;洗瓶的注射用水冲洗量不够;隧道烘箱冷却段的高效过滤器有破损。
塞子未清洗干净;胶塞质量不好,有微粒脱落。
安瓿灌封产生碎玻璃。
万级洁净区的高效过滤器损坏,使洁净区未达到洁净要求。
(2)热原检查不合格的原因①瓶子和塞子的灭菌温度或时间不够,因此灭菌设备应定期验证,一般每年一次。
发现异常应立即检查、验证。
②注射用水放置时间过长。
注射用水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2h,且需在80℃以上保温或65℃以上循环。
③生产环境未能达到生产要求。
应定期监测无菌室的尘埃粒子及沉降菌。
(3)无菌检查不合格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基本同热原不合格。
(4)装量不合格①粉针。
国内大多采用螺杆式分装机,该机使用较平稳,收率较高。
装量不合格原因主要有:药粉粘满计量螺杆,需清除计量螺杆上的药粉;控制装量的弹簧达到疲劳极限,应更换之。
此外还有两个螺杆分装头未能调到同步一致,两个料斗内药粉的量有差异,药粉太细或太粗,流动性差。
②水针剂。
采用LSAG型拉丝灌装装量不准的原因主要是推杆螺母及支点拼紧螺母松动,唧筒套弹簧不能复位,灌液管路系统中单向玻璃阀及玻璃唧筒漏气,解决问题的方法,松的旋紧,不能用的更换,采用蠕动泵输灌药液装量比活塞式灌装准确。
③输液。
装量不准的原因主要有高位槽液位变化,转速不稳定,药液洒漏瓶外。
对应处理方法是使液位保持稳定,稳定电压,校正漏斗嘴及调整拨轮。
(5)焦头药液溅滴于安瓿颈丝内壁,熔封时在高温下炭化造成焦头,主要是由于针头出液太快或太慢和针头缩水不良引起,解决方法:前者,调节灌凸轮,后者,调节灌液管路中缓冲气泡的气囊容积。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不良现象及处理方法1 分析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显著增加。
由于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
1.1 药材原料问题中药材质量常常受到栽培技术、产地、环境、炮制方法、运输过程、储存条件等方面一些影响,易造成质量不稳定。
进而导致中间体和终产物质量出现问题,因此,原料成为影响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之一。
1.2 刺激性问题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具刺激性,如黄芩中的绿原酸、药材中的挥发油,都可对局部产生刺激作用,而引起疼痛。
中药材中多量鞣质由于形成鞣酸蛋白吸收困难,因此多次注射局部组织就有可能由硬结而坏死造成无菌性炎症。
1.3 澄明度问题中药成分复杂,在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未除净,尤其是鞣质、树脂等形成了胶体分散物,由于胶体陈化而呈现混浊或沉淀。
1.4 pH值人体血液的pH值为7.4左右,因此要求注射液的pH值应与血液相等或接近,注射液偏酸或偏碱都会产生疼痛或组织坏死等副作用,故pH值一般列为质控必须检查的项目。
上述检品经检测pH值不合格的有红花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3]等。
1.5 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问题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是应用植物化学提取分离得到的。
但很多情况下,有效成分不溶于或难溶于水,这不仅给制备注射剂带来困难,而且影响疗效。
1.6 质量标准问题现行的质量标准欠完善,不能充分保障中药注射剂的安全。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缺乏明确的质量指标,所以存在着因药材质量、工艺生产条件的影响,产生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疗效。
1.7 其他含量测定方法科学性不强且含量测定、可控指标少。
2 探讨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在20世纪80年代由传统中药引起的ADR就有相关报道,但未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