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7.93 KB
- 文档页数:7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解析作者:冉晓霞冉勇来源:《天津教育·下》2020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深入分析该套教材的编写内容、编写理念和编写特点,旨在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升对教材结构及内涵的把握,推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材教学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解析;教学教育部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于2016年秋季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一线课堂教学,从3年来的教育实践来看,教材从“身体一心理一精神”这一整体状态看待青春与生命,围绕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矛盾的解决,对提升初中生自我认知、情感管理和树立法治信仰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教材编写内容七年级上学期是从小学刚升入初中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这一阶段旨在通过《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设置,教授学生如何成长,涵盖了学习、交往和生命的相关话题,引导在踏人新的学习环境中如何学习、生活和成长。
为此,《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设四个相对独立单元。
(一)成长的节拍这一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展现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整个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又分为“中学时代”(突出生命馈赠的礼物、努力就会改变)、“学习新天地”(学习即生活,学习才能给生命添加丰富的养料)、“发现自己”(既要理性面对别人评价,也要善于接纳个人的不完美)。
“成长的节拍”立意于刚步人中学校门学生,作为全新人生阶段学习、生活的开端,教会其面对生活、学习的变化,学会各种感受,而且是把其作为生命成长馈赠于个人的礼物,积极投入学习、生活和个体探索。
(二)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以“友谊的天空”为主题,教授学生学会与学生、教师之间的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
又分为“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智慧”。
既分析了“友谊的特质”(即亲密、平等、双向和心灵的相遇),也澄清了友谊会变,处理好竞争与友谊二者间的关系。
加强宪法教育培育宪法精神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思路(一)从各学段法治教育重点把握初中法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1.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意识,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2.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
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3.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4.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同,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5.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初中法治教育阶段目标:1.初步了解基本法律常识;2.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观念;4.初步具备辨别是非、依法维权、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宪法教育在初中学段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从而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从知晓、理解、认同三个角度展开。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各板块的认识与运用初中思想品德课自2017年秋季开始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课程名称也由“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体例、知识体系、呈现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显著变化。
本文主要从呈现形式入手,谈谈对该套教材中各版块的认识与运用。
标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板块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各框节结构在遵循青少年认知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为每框节教学内容设计了三个主版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
通过这三个主版块将教材内容依次呈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板块,发挥其特定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对上述三个板块的认识与运用。
一、运用你的经验——从认知的原点出发“运用你的经验”这一版块旨在通过设计诸如身边故事、主题调查、情境研究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再现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体验,从而对教学内容和课题的知识要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表达与分享,使学生在基于问题、案例情境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真实感受出发,因而更有“生活味”和“亲和力”,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或思想冲突,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
我通常把这一版块作为整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在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探究,在探究中导入下一版块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在这一版块的内容可以编成“课本剧”的情况下(如情境体验、研讨等活动),我较多地用让学生课下编排、课上表演的形式将内容再现出来,这样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确有一定作用,但并未达到引导学生由教学形式去认真体会教学内容的目的,不少学生甚至在思考问题时还沉浸在夸张的情境表演中,其兴奋点不在内容而是流于形式。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2.1 坚持依宪治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2.1 坚持依宪治国》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树立宪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的遵守和维护。
在教材编写上,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宪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宪法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宪法知识,但对宪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宪法意识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存在一定程度的违法行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宪法的重要性,提高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提高宪法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宪法权威,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2.宪法的基本内容3.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宪法精神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宪法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法治思维。
3.讲授法:教师讲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宪法知识。
4.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宪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详细讲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分析宪法的基本内容:介绍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的精神。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解析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解析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对教材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该教材属于部编版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适用于八年级下学期。
教材内容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每课包含若干节。
教材类型属于教科书,适合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
教材的编写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展开。
单元内的课与课之间有较好的衔接,保证了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此外,教材还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案例和活动设计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阅读体验。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对宪法、法律等基本法律知识的介绍,也有对公民义务、社会制度等问题的探讨。
此外,教材还注重对道德观念的培养,涵盖了诚信、友善、公正、责任等众多方面。
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教材语言简洁明了,图表、案例、活动等多样化形式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
教材中的知识点涵盖了中考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有助于学生备考和实际应用。
同时,教材中的案例选择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法律和道德问题。
具体而言,第一单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介绍了宪法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内容,并强调了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单元“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介绍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以及依法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第三单元“公民的社会责任”,强调了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公民在维护社会秩序、参与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责任。
第四单元“公正与正义”,探讨了公正与正义的内涵和价值,并强调了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的重要性。
第五单元“珍爱生命”,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保护生命健康权的法律规定。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
一、新教材编写遵循两个原则:
1、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
2、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一些重要修改:
1、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致三条)。
2、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4、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5、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6、突出全球意识。
7、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8、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9、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10、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11、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12、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13、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
14、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15、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及框架
(一)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河、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首先,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
其次,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
再次,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年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
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
4、遵循育人规律
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题进行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融入在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力的材料。
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
还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
(二)教材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三)整体框架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一、中学时代
(一)中学序曲
(二)少年有梦
二、学习新天地
(一)学习伴成长(二)享受学习
三、发现自己
(一)认识自己
(二)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四、友谊与成长同行(一)和朋友在一起(二)深深浅浅话友谊五、交友的智慧
(一)让友谊之树长青(二)网上交友新时空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六、师生之间
(一)走近老师
(二)师生交往
七、亲情之爱
(一)家的意味
(二)爱在家人间(三)让家更美好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八、探问生命
(一)生命可以永恒吗(二)敬畏生命
九、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十、绽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一、青春的邀约
二、青春的心弦
三、青春的证明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四、揭开情绪的面纱
五、品出情感的滋味
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
六、“我”和“我们”
七、共奏和谐乐章
八、美好集体有我在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九、法律在我们身边
十、法律伴我们成长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公共生活
一、我们的公共生活
二、公共生活新平台
第二单元遵守公共规则
三、秩序与规则
四、与规则同行
五、心中有法
第三单元维护公共利益
六、我们的公共利益
七、心系公共利益
第四单元践行公共精神
八、学会共处
九、共同行动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维护宪法权威
一、我是中国公民
二、捍卫宪法尊严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
三、公民权利
四、公民义务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五、我国基本制度
六、我国国家结构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
七、尊重自由平等
八、维护公平正义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改革与创新
一、感受经济改革
二、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三、追求民主价值
四、全面依法治国
第三单元文明与发展
五、守望精神家园
六、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七、中华一家亲
八、中国人中国梦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一、同住地球村
二、走向和平与发展
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三、展现中国风范
四、奏响中国乐章
第三单元少年的征程
五、少年的担当
六、我的毕业季
七、未来在召唤
四、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人格形成的规律和机制。
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有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编写组努力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青少年喜爱的互动,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逻辑思路: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
“运用你的经验”环节,或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旨在进行学生经验的引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想联系;在此基础上,正文聚焦主题,正面陈述观点、原则;进一步展开讨论或对话,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锋、聚焦,继续正面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最后进行相关行为和行动能力方法的指导。
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
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如此设计,其重要的追求:
第一是坚持依托知识,但一定是超越知识,导向价值认同和行为践履。
第二体现思想性与人文性,坚持价值引导。
第三是注重行为指导。
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易操作,提倡行为践履,行为改善,激发学生用行动改变个人现状、改变周遭现实的意愿。
五、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材教研引领下用好教材。
2、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以新教材的使用,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