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地质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516.09 KB
- 文档页数:7
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盐湖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其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因此对盆地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和油气地质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盐湖盆地的地质构造特殊,由于受到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中包括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因此在盆地内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形态。
在这种地质背景下,盆地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以下的特征:1、包裹体类型多样盆地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其中包括气液两相包裹体、气液固三相包裹体、固液两相包裹体和单相包裹体等。
这些包裹体的形成与盆地内的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2、包裹体成因复杂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成因复杂,其中既有沉积岩石中形成的自生包裹体,也有后期流体充注形成的自充包裹体。
此外,还存在着成因不明的外来包裹体,这些包裹体的成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3、包裹体流体组成多样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流体组成多样,其中包括天然气、石油、水和岩浆等。
这些流体的组成与盆地内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密切相关。
4、包裹体温度压力条件复杂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温度压力条件复杂,其中包括低温低压、高温高压和高温低压等。
这些条件对盆地内的油气成藏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二、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的油气地质意义盐湖盆地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油气成藏和运移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反映油气成藏和运移的历史,通过对包裹体的温度压力条件和流体组成的分析,可以确定盆地内的油气成藏时代和成藏环境,以及油气运移路径和方式等。
2、油气勘探和开发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可以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包裹体的流体组成和温度压力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勘探区域内的油气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的储量和品质等。
3、盆地构造演化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反映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包裹体的成因和温度压力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盆地内的构造演化时代和方式,以及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等。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作者:李立立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5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1-070-01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光是中国,世界其他各国的油气勘探业都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更为严重,其中就包括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资源来说,其局艮}生为油气的勘探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面临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引进新的石油勘探理论。
但是随着石油勘探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勘探对象也逐渐的更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快速的发展“向斜成藏等”等勘探理论,进而不断的推动石油勘探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向斜成藏油气地质理论及意义一、向斜成藏理论的研究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油气藏)的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主要涵盖与构造和岩层没有关系的非常规油气藏,而且在油气运聚的过程当中,并不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面积的在区域上连续的存在着。
现今,向斜成藏理论主要拥有着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赵文智以及邹才能等人提出的满凹含油观点,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梁晓东以及吴河勇等人提出的向斜区的滞留成藏观点;第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卓勤功以及其团队提出的隐蔽油气藏理论观点,然而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向斜成藏的油气藏通常发育在物性都不好,在储集层中存在着“低孔低渗”现象,现今,在我国主要研究和开发这种非常规油气藏,将其作为低渗透油藏。
如果严格的讲,这种低渗透砂岩的油气藏并不能够完全的归属于深盆油气藏,因为还有成岩圈闭油气藏以及复合圈闭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油气藏。
然而,针对低渗透油气藏来说,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多的学者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特征、成藏机制以及储层成因和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出低渗透油气田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质特征:第一方面,范围广、丰度低、大油气区以及小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第二方面,覆盖范围较广的优质烃源岩与接触较为紧密的生储盖相互组合;第三方面,油气藏的主要形成地点为规模较大的陆相浅水河流三角洲地区;第四方面,大范围准层状成岩型以及毛细管压力型和岩性型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共存;第五方面,拥有着非达西渗流以及达西渗流的两种类型的渗流机理;第六方面,不同种类型油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油水关系的分布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第七方面,带状富集以及宏观连片和甜点高产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整体勘探布置。
第28卷 第2期O I L &G AS GE OLOGY 2007年4月 收稿日期:2007-02-15 第一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教授,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05-0876)文章编号:0253-9985(2007)02-0139-04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定位赵靖舟,张春林,曹 青,高 乐(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
当前,石油地质学已由成盆、成烃研究阶段进入了以研究成藏为主的阶段,明确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定位将有助于推动石油地质学的发展。
关键词:内涵;定位;油气成藏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Connota ti on s of hydrocarbon accu m ul a ti on geologyand its positi on i n petroleum geologyZhao J ingzhou,Zhang Chunlin,Cao Q ing,Gao Le(School of Petroleum Resources,X i ’a n Shiyou U niversity,X i ′an,Shaanxi 710065)Abstract:A s a maj or branch of petr oleu m geol ogy,the geol ogy of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 is f 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hydr ocarbon pooling and distributi on,including the funda mental ele ments or basic conditi ons,geo 2chr onol ogy,geoche m istry,dyna m ics of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and the patterns of f or mati on and distributi on of reservoirs .Currently,the focus of petr oleu m geol ogy has shifted fr om the f or mati on of basins and generati on of hydr ocarbon t o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 on and positi on of hydr ocarbon ac 2cu mulati on geol ogy is hel pful t o the devel opment of petr oleu m geol ogy .Key words:connotati on;positi on;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 geol ogy;petr oleum geol ogy1 成藏地质学的提出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油气勘探难度的进一步加大,成藏研究日益引起石油地质界和勘探界的重视,出现了含油气系统理论[1~20]、流体封存箱理论[21~27]、幕式成藏理论[28~37]等重要的成藏地质理论,以及成藏年代学[38~41]、成藏地球化学[42~49]、成藏动力学[50~67]等一些前缘性的研究领域。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原因和过程,为勘探人员提供找矿的依据。
而富集规律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油气在地下富集的规律和特点,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分别讨论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相关内容。
在油气成藏模式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断块构造型和盆地构造型两种常见的油气成藏模式,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成因。
在富集规律的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介绍了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图,即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两个部分。
油气成藏模式部分详细介绍了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
在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探讨了断块构造对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在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在富集规律部分,探讨了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两个方面。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学说或重力学说为代表,并提出了陆相成油理论;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同时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主要表现在通过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物理模拟技术进行系统的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和相互之间有机配置关系的研究,同时进行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定量和半定量研究。
但是由于油气藏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研究难度大,致使油气成藏机理仍为石油地质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现状特别是近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 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说明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3月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孟健摘要: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发展史的了解,为更好的理解地质地质构造对油气的聚集、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得到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油气产生。
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在构造发育过程中的,其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裂缝等成藏要素的发育程度,从而影响油气运聚和油水分布规律。
通过该油气资源的腹部状况,提出该地区的主导构造类型并对与其相识的构造类型判断其油气存储情况。
关键词:构造成因;油气形成;理论研究;大庆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在地质构造上,大庆位于松辽盆地的中央拗陷区。
盆地周围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千山、努鲁儿虎山环抱。
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后期,形成了松嫩大湖。
在中生代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湖水中和湖的周围繁衍了大量生物、介形虫和鱼类。
这些中生代生物的繁衍和死亡,积累了大量的生油物质。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新生代的第四纪,松嫩大湖因地势抬升和松花江、嫩江两大水系带来大量泥沙的淤积而消失。
盆地内的地史沉积物厚达 6 000米,地表的现代沉积物1 400米。
大量有机物质在这样厚的沉积层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封闭缺氧等条件生成了丰富的石油。
经过以后的大地构造运动,发生褶皱和断裂,又逐渐形成了石油聚储的条件。
遵义断裂带流体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位于黔中隆起东缘的遵义断裂带由一系列规模不一的压型断裂组成。
通过对断裂带内方解石脉及围岩的碳氧锶同位素测试分析:脉体的δ18OSMOW (14.9‰~17.88‰)较围岩的δ18OSMOW(22.3‰~24.4‰)明显偏小;脉体的δ13CPDB(﹣4.1‰~1‰)和围岩的δ13CPDB(﹣0.3‰~4.2‰)均在正常海相碳酸盐范围内;脉体的87Sr/86Sr(0.707902~0.708147)在三叠纪正常古海水范围内,表明断裂带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水与三叠系围岩之间水-岩相互作用。
流体来源特征说明该断裂处于开启状态,油气封堵性差。
标签:遵义断裂带碳氧锶同位素黔中隆起断裂活动过程中往往伴随大量流体活动,流体的迁移、演化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特征已成为断裂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
断裂带中流体的来源[1]主要包括下渗的地表大气水、断裂带两侧的地层流体、断裂带下方的深部壳源及幔源流体。
流体在裂缝中形成的方解石脉体能够有效记录流体作用过程,因此通过对比方解石脉和围岩背景δ13C、δ18O和87Sr/86Sr值可以追踪断裂带内流体来源。
其次,断裂带内的方解石脉、石英脉等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同位素组成等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断裂的活动过程。
遵义断裂作为黔中地区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断裂,通过对该断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黔中隆起及周缘的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过程。
因此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本文在对断裂带内方解石脉和围岩的碳氧锶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基础上,对该断裂带流体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探讨。
1遵义断裂带基本特征遵义断裂位于黔中隆起东缘,为黔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南北向断层之一。
断裂带由北向南穿越黔北坳陷、黔中隆起、黔南坳陷(图1)。
2脉体及样品特征断裂带内方解石脉发育,脉体宏观特征差异较大,主要有两种类型:顺断裂擦痕面;顺层或垂直层面分布。
前者脉体宽度在0.5~1.5cm之间,延伸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