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6潜山油气藏
- 格式:ppt
- 大小:27.75 MB
- 文档页数:6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历年考研试题(1999-2005)1999年一、名词解释(2.5×8=20)(8、9题任选一题)1、低—未熟油2、相渗透率3、油气田4、圈闭5、生油窗6、油气聚集带7、油气系统8、控制储量9、干酪根二、填空题(1×30=30)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_、____、____所制约。
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过渡气。
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____________的比值。
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_等。
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____、____、____等。
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
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等。
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
三、简答题(50)(4、5任选一题)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2000年一、名词解释(4×5=20)1、油气藏2、干酪根3、生油门限4、相渗透率5、固态气体水合物二、简答题(7×5=35)1、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
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其特点。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三、论述题(15×3=45)1、是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基本要点。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潜山的概念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
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
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
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
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
潜山油气藏名词解释1、油气藏:潜山油气藏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天然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所在的位置深度、形态特征和性质都有别于常规天然气储集层,其开采技术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
2、重力油气藏:埋藏于深厚沉积岩中,没有或只有微弱的压力差异的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油气藏是埋藏在沉积盆地中央坳陷里的重力低渗透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藏。
该类型的油气藏储量巨大,在世界各国石油勘探中占有相当比重。
重力油气藏往往与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断块油气田共生。
这些断块油气田是利用沉积岩中重力场与常规天然气储层之间的压力差来增加生产的。
重力油气藏与圈闭油气藏不同,其没有任何封盖层和保护性遮挡。
因此,其分布范围广,油气开发难度大,对储层要求高。
3、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岩层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基底太古代褶皱和断裂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它不仅导致了区域构造变形,而且还影响到油气藏的发育与分布。
这类油气藏主要见于新生代断陷盆地内。
如渤海湾盆地,北海道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其储量在各大盆地中最为丰富。
4、圈闭油气藏:由于油气藏与地表发育的构造圈闭有着密切关系,故称之为圈闭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就属于圈闭油气藏。
油气藏本身就是地下构造圈闭的一部分。
5、裂缝性油气藏:通常指原始地应力作用较强的储集层,因受张性断裂作用形成的裂缝而储集起来的油气藏。
裂缝是潜山油气藏存在的普遍现象,裂缝性油气藏是潜山油气藏的一种重要类型,目前在我国新疆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油气藏资源区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利用。
如果把天然裂缝再进行人工改造,即可改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这样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裂缝性油气藏。
6、热水性油气藏:是指深埋在沉积盆地内部或断陷盆地边缘热水性岩体中的油气藏。
这些热水岩体的热水活动强烈,孔隙度大,裂缝密度高,岩性软硬不一,裂缝带两侧的岩石性质有明显的区别。
这些均对油气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7、构造油气藏:即背斜圈闭油气藏,它是指圈闭与地层产状平行的层状地层受地层倾角和走向控制而形成的层间油气藏,如背斜顶部、断层两盘、夹层等。
2017 至2018 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_石油地质学__性质_专业必修课__
总学时64 讲课_48 _实验10 习题 6
授课班级资源勘查工程1-5、创新学生人数27
任课教师姜福杰职称副教授
所在院(系、部) 地球科学学院___________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名称:《石油地质学》(第四版)作者:柳广弟等
出版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sjk@。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二、论述题: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一、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渤深6潜山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条件王力;金强;万丛礼;胡晓庆;王秀红【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23)001【摘要】孤西断裂带深层天然气来源多,成因复杂,混源现象普遍.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天然气组分、稳定碳同位素、轻烃组成、稀有气体同位素和伴生原油生物标志物等多种指标,与邻区天然气进行对比,认为该区带中渤深6潜山下古生界天然气主要为高成熟油型气,混有部分伴生气;天然气与原油同源,主要源自渤南洼陷ES4上烃源岩,也存在ES3T烃源岩的贡献.成藏条件分析表明:气源条件充足,储盖组合良好,沟通油气源的断层和不整合面发育,生烃期晚,天然气保存有利,是该区油气富集的关键.【总页数】6页(P1-5,11)【作者】王力;金强;万丛礼;胡晓庆;王秀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山东,东营,257000;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P618.13【相关文献】1.东营凹陷潜山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分析 [J], 范存堂;冯有良;付瑾平2.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 [J], 谢玉洪3.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渤中19-6深层潜山凝析气藏的充注成藏过程 [J], 薛永安;王奇;牛成民;苗全芸;刘梦醒;殷杰4.渤中13-2双层结构太古宇潜山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发现 [J], 施和生;阎建国;牛成民;侯明才;高阳东;赖维成;陈安清;徐国盛;许鹏;曹海洋5.滑脱型潜山成藏研究——以沾化凹陷渤深6潜山为例 [J], 单宝杰;徐刚;刘魁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