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43
王国维的诗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研究王国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化名人,他的诗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王国维的诗学思想,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国维的诗学思想。
王国维提出了“以诗为体”的观点,强调诗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
他认为,诗是文学的精华所在,是人类情感和思维的高度集中体现。
他还进一步指出,“以诗为体”的文学艺术观念可以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例如绘画和音乐等。
这种观点影响了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诗歌对于整个文化的重要性。
王国维还提出了“诗意”的概念。
他认为,“诗意”是一种超越诗歌形式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将“诗意”与传统文化中的“道”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诗意”是一种自然、纯粹的感受,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他的这一观点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使人们更加重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另一方面,王国维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易理》、《古文观止》等重要著作,不仅使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得到了重视,也对于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文献的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诗学批评。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思想和价值观,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诗学批评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和审美价值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化名人,他的诗学思想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试分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文学思想《《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满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王国维试论王国维⽂学思想【摘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学、美学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之⼀,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师,其在⽂学、哲学、美学等各⽅⾯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是我国最早运⽤西⽅⽂学、哲学、美学观点和⽅法来剖析评论中国古典⽂学的⾸开风⽓者,亦是中国近代戏曲研究的开⼭⿐祖。
【关键词】:王国维⽂学思想⼈间词话悲剧思想引⽂: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学、哲学思想体系,他的作品如:《⼈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等促进了中国⽂学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中国近代⽂学研究和近代美学思想的形成拉开了序幕,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开创性的地位,本⽂仅对其作品《⼈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作以阐释,试析其⽂学思想。
《⼈间词话》中的“境界论”王国维的《⼈间词话》⼀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学、美学思想,其中的“境界说”⼴为流传,《⼈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均是围绕“境界说”⽽展开。
其为《⼈间词话》的理论核⼼,其要求⽂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次把它推到了宇宙⼈⽣的深处,“境界说”对⽂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王国维在《⼈间词话》⾥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告诫⼈们:做学问成⼤事业者,⾸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望远,瞰察路径,明确⽬标与⽅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种境界:“⾐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这引⽤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
告诫⼈们:成⼤事业、⼤学问者,不是轻⽽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番⾟勤劳动,废寝忘⾷,孜孜以求,直⾄⼈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它【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学术三变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四个层面,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在当代,许多学者对王国维的学术三变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也有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在当代社会已经不适用。
无论如何,王国维的学术三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今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未来,对王国维学术三变的进一步研究将继续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并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在当今学术研究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挖掘。
【关键词】王国维、学术三变、中国文化传统、当代学术研究、学术理论、影响、评价、比较、启示、地位、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它相关性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学术三变理论是其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学术三变指的是“变法、变辞、变文”,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用以阐释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变革和传承。
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的繁荣与传承需要进行变法、变辞和变文的处理,才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不断为后人所借鉴和传承。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他相关学术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当代学术界,不少学者对王国维的三变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认为其思想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也有学者对王国维的学术三变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其理论存在局限和不足之处。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与碰撞。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具体探讨王国维的学术三变的概念及内容、其他学者对其评价、与其他学术理论的比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启示,从不同角度揭示王国维的学术三变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意义。
2. 正文2.1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的概念及内容王国维的学术三变,是他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包括“变易”、“变化”和“变质”三个方面。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先驱”。
王国维的思想以“格物致知”、“格物”为核心,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达到对天地万物的全面把握,从而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修养。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生平、思想核心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一、王国维生平王国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聪颖,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后来考入清华学校学习,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他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国留学,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回国后,王国维曾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王国维的一生饱受挫折和磨难,最终于1927年在北京逝世。
二、王国维哲学思想核心1. 格物致知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一思想源自王国维对于中国传统经典如《易经》、《孟子》等的深刻阐释和理解,他在研究这些经典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一独特的思想理论。
2. 文化自信王国维主张中华文化的自信,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他特别推崇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认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王国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光大,希望能够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觉醒做出贡献。
3. 文化整合王国维主张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他希望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把中西文化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格物致知”思想启发了一批思想家和学者,引领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贡献了独特的哲学智慧。
试论王国维的文学观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同时也是中国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文学研究者,他的文学观是一种普遍性的、多元的文化观,以及一种对封建而又新奇的文学理论形式。
王国维的文学观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是博爱主义。
王国维主张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坚持“博爱”原则,要把文学作品及其意义归结为一种伦理心态,来调动学生的感情,增强文学的审美价值。
二是通古宇今。
王国维认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古今语文的比较研究上,而不是把注意力局限在新旧文本之间的变化大小上。
他认为,要实现尊重过去文化传承与追求新时代文化发展之间的平衡,应该在古今文学交流中发掘出新兴文化方面的内涵与价值。
三是结合现实。
王国维提出,通过教学,文言文在被传授的同时,也应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使学生有机会将对文言文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学习的有效应用和社会的有用性。
综上所述,王国维的文学观是一种既包容又有活力的文学理论,是非常有利于教育实践中学生文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中,应秉承他那样对文言文教育现象进行深入、全面、开放的探讨,努力实现文言文教育的深度化与多元化。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如下是关于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对学术界影响非常大。
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人间词话》一书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
其文学与美学思想如下:一、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王国维是从康德、叔本华的文艺观、美学思想中获得了文学创作起源于“天才”的观点。
但是,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移用,他打破了叔本华“天才”观的神秘主义成分而把“天才”人格化,一方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扬天才敢于融“无限之动机”与“民族之道德”为一体的主体性。
“天才说”是王国维论文学创作起源的一大理论,而“游戏说”又是另一大理论。
这是受康德一席勒一斯宾塞“游戏说”影响的产物。
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叔本华与尼采》两文中较详细地说明了“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文学、美术是最高尚的嗜好,“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要求主体把自己的精神自由对象化于文学创作。
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追求欲望必然会带来痛苦,“欲”偿之不足,是苦痛;如愿以偿,是厌倦,也是一种苦痛;要追求“快乐”的努力,是苦痛;“快乐”以后,又是苦痛。
而这种苦痛,随着文化愈进,知识弥广,苦痛更深,结论只能是:世界是地狱,生活是无穷的苦痛。
他的“苦痛说”植根于深广的社会现实,建立于主体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要求对生活本质即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深刻的自我升华与解脱,不要以“乐天色彩”为文学的特质,而是以“苦痛”为矩度去创造能够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系统地运用结构主义文论方法
的文学批评家。
他曾任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及文化评论家,作品最
著名的是文学著作《人间词话》(1906年)、《新青年词话》(1913年)以及多篇文学评论。
王国维一生致力于把学究式文学批评引入中国文坛,他将结构主
义文论应用于审视文学作品,他注重应用文学理论分析结构和语言特征,他运用文体分类和比较的评价方法,偏重揭示作品的文学成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充分展示了他对文学批评的独到见解,
他强调要从审美、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
中抒发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情感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文学形式。
王国维他指出,文学作品是艺术家的意志的体现,他的文本不仅
是文学的价值,还是作者的思想的跃动。
他坚持以艺术家本意为准则,力图鉴赏出作品的艺术资质。
学术界认为,继承清代的传统,王国维拒绝自由派文学评论,他
按照自己的理论标准,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作为文本评价的依据。
这
种思想,极大地催生了中国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体系的发展。
总之,
王国维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极大贡献,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阐析王国维先生一代之文学理论王国维先生一代之文学理论王国维(1877年-1927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知名的学者,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更是近代新文学理论的创始者。
王国维先生用一代史学维度分析了清末民初的文学文化活动,说服大众的文学理论,也把几十余年来的思想历史概念汇编成一代理论,特别强调“以新复古”的文艺改革精神,把文艺复兴运动作为解决中国文学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则。
王国维先生以其出色的学术能力,阐释了19世纪中国文学运动,以及新文学在20世纪初的繁荣。
他的文学理论,从翻译到创作,涉及到不同领域,融合多种思想,主张新旧文学文化的结合,认为新文学要有“新的思想”,既要以古典的传统为依据,又要汲取西方思想以解决当代发展文艺的问题。
他把以前的四种文风–激情文艺、现实主义、实验主义和叙事文学–串接起来,形成成熟的新文学理论。
王国维先生强调,新文学要坚持实践思维,开创全新的文学,摒弃传统。
他敦促作家们对文艺自由开放,抗拒专治文艺和拘泥传统文风,倡导创作不可成风,主张文艺自由、新文艺运动,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文学发展,更将中国的文学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王国维先生一代之文学理论以其丰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到了20世纪的文学发展中。
他的理论间接地激励后来的一代文学家等的文艺创作活动,他的文学理论使他成为一个具有鼓舞作用的模范者,他这一代的文学理论改动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方向,影响了当代后继者,也影响了20世纪以后中国文学发展。
总之,王国维先生一代之文学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让我们更加清楚,一代文学理论思想不仅改进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活动,而且引发了新的思考、新的文学观念,新的文学流派,更为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质性贡献。
王国维文化大师文学批评家王国维:文化大师与文学批评家王国维(1877年-1927年),中国近现代文化界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和“文化大师”。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文学批评领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文学批评观点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学术思想王国维生于晚清时期,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文学等新思潮。
他独特的学术思想源于对传统与现代的综合思考,既秉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又汲取了西方学术的精华。
王国维主张“中西合璧”,认为能否融合中西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人间词话》一书中,他以“词”这一文学形式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批评。
他提出了“意境理论”,主张作品应该追求“意在笔先”,通过“境”的构建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他反对零碎的描写,主张追求整体感受,强调意境的凝练与深化。
二、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观点王国维对文学批评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理想作家”、“即景诗”和“境界”等概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国维强调作家的“理想性”,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王国维主张作家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影响读者的心灵。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即景诗”的概念,他认为诗歌应该立足于观察当下的事物,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他主张诗歌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可感知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还强调了“境界”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追求超脱的境界感,通过文学的表达来引导读者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
他提倡通过审美体验来启迪人的灵魂,使读者获得心灵的升华。
三、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王国维视文学为影响人类心灵的媒介,他坚信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世界。
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理论阐述
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理论是指王国维先生一生对文学领域产生过空前绝后的影响,他赋予文
学新的理论价值,重新审视文学理念,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文学发展。
他的文学理论极其
重要,他首先强调要以人为本,以文字为表达方式,在作品中要展示出真诚、善良和责任心,用一种抒情的态度来一一传达作家的情思与伟大理念。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也就是他的“因果观”,他认为法则的存在对动物、人和文学都是一样的,这即使文学表现也一样,也就是说作品的形式也需要有一定的规律,该规律可以增强
作品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但不能伤害作品本身的大略比例,造成局部不和谐。
王国维认为,作家必须要注意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作者要穿透当下的文学形式,融洽、凝聚整个客
观世界,这才能增强作品实质性、说服力和可持续性,使之成为艺术家具有诗意和美学价
值的作品。
另外,王国维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待文学,他认为民族文学应该具有民族的独特韵味,同时
也应有一定的鲜明特点,这才能长久地吸引读者,不被被淹没在众多文学之中。
在民族文
学发展过程中,只有将文学与文化、社会、历史融合在一起,并且重视细节内容和穿越艺
术价值的表达,才能使其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读者。
补充一点,王国维的文学理论还主张影响力的最重要来源是人。
他认为,每个作家都是由
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影响的,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就必须拥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是文学的根本所在。
谈谈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的理解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理念,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无我之境的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无我之境”的概念,他认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个人的自我,融入到无限的宇宙之中。
在这种境界下,艺术家不再受限于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而是能够超越自我,与宇宙相通。
这种境界的达到,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在王国维看来,艺术家要达到无我之境,首先需要具备高度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净化。
只有通过对自我欲望的超越和情感的升华,艺术家才能真正融入到宇宙之中,与宇宙共鸣。
这种境界的达到,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超越个人的普遍性和深远的内涵。
二、以物观物的理解王国维提出的“以物观物”理念,强调了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观察和深入理解。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描绘事物,而不是受到主观情感和个人意识的干扰。
只有通过对事物的真实观察和深入理解,艺术家才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在王国维看来,艺术家要以物观物,首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只有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艺术家才能够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这种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三、无我之境与以物观物的关系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王国维学术思想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无我之境强调了艺术家超越个人的自我,与宇宙相通;而以物观物则强调了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观察和深入理解。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王国维学术思想的核心。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通过无我之境的境界,超越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融入到宇宙之中。
只有在这种境界下,艺术家才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描绘事物,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的结合,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中,王国维即提出了词的“境界”问题,原话是这样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
与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才能“成高格”,立“境界”才是诗词的核心内涵。
在王国维看来,文辞华美只是词的表象,词必须体现内涵,而且内在的体现应该是词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地堆砌辞藻、追求华美。
王国维在此处主要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词作者应将境界作为最高的出发点,而作为读者在理解词的时候也要具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否则难以体现词的神韵和风采。
王国维注重词的境界,认为词的境界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更是一种情感的展示,应注重境界的体现。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之后,对其进行深化,提高对境界的认识,展现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使“境界”定位有所提升。
王国维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和观点剖析“境界”,认为艺术创作必须注重境界,形成境界,提高境界,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和美感。
所以,王国维将境界作为作品评定的最高标准,具有代表性的则为“三境界”说法。
这一说法在《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开篇,王国维原话是这样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王国维分别引用了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北宋词人柳永《蝶恋花》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
在这三种境界之中,第一种境界更多地表现缺少知己,缺少理解,孤寂的情怀,但却有一种大彻大悟,登高怀远的境界;第二种境界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眷恋和情感,痴心而执着;第三种境界是一种顿悟,经过思考、追求之后,终于有所得,这种所得是一种境界,是自己的一种超脱和觉悟。
这三重境界是王国维对事业、学问之追求、奋斗、成功过程的高度概括与形象展示,但他又是从艺术层面、并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来阐释的,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表达对人生、生命境界的认识与理解。
阐析王国维先生一代之文学理论
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理论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文艺思想家。
他毕业于马六甲开立的中外文学学校,受英国进步主义文艺批评思潮的影响,也被日本影响的圈子的影响,有着渊深的文学理论研究,并给当时的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国维先生一代的文学理论被称为审美现实主义思想,他的文学理论渊源于对自然审美的认识,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体系,以实际的文学活动作为媒介,实现审美的实践。
他强调作品应该在艺术形式和审美体验上体现其无穷的美妙,并在实际形式中体现出审美的价值。
王国维先生倡导以诗性为主的文学活动,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兼具叙事性、宣传性、表现性和创造性,而不仅仅局限在情节的叙述上。
他以宾萨鲁格文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矛盾冲突性,应把文学作品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使其具有抽象意义和审美感受力。
王国维先生还强调,文学作品也应具有社会内涵,考虑社会实情,反映社会现实,以此来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良知。
王国维先生在文学事业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当时的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也预示了新时期的文艺理论的发展方向。
他以宾萨鲁格为基础,提出将文学作品置于审美价值体系中,强调文学的实践价值,以及具有抽象意义和审美感受力,传达文学审美精神,以此来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良知,使文学在社会现实中起到宣传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的作用,为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王国维先生一代的文学理论受到国内外文艺理论家们
的高度认可,其内涵深远,对现代文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说,王国维先生一代的文学理论,为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十九讲王国维的文论思想1、王国维的词论思想王国维的哲学、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哲学、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
追求欲望必然带来痛苦。
“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红楼梦评论》)。
只有艺术,可以帮助人摆脱这种生活的痛苦。
他说,“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使人暂时超出利害的范围,摆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
他反对把艺术作为政治道德的手段,主张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王国维的文论思想以词论影响最大。
下面介绍《人间词话》重要的词学观点。
(1)“境界说”《本编9》:“沧浪所谓兴趣,阮亭(王世祯)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删稿13》)。
“境界”作为一个评论词的美学范畴被王国维提出来。
“境界”与“意境”的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主要使用“境界”这个词语。
只有《本编42》,“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境界”与“意境”,在王国维那里有时是同义词,有时又有区别。
区别主要在于:“意境”只能用于艺术作品,“境界”则可用于艺术作品,也可指艺术家描写的对象。
就是说,“境界”既可指艺术意象,也可指外界或艺术家心中的审美对象。
如“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本编1》)。
这里的“境界”与“意境”同。
再如“夫境界之呈现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附录16》)。
这里的“境界”不同于“意境”。
总之,“境界”的涵义大于或等同于“意境”。
“境界”的涵义。
主要有三层:其一、“境界”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和统一。
其二、“境界”要求表现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