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古雅”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人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要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论述。
我们来谈谈“古雅”。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的集中体现。
他认为,古人之所以具有“古雅”,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眼光。
古代文人相信,有真情实感、有诗意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美。
他们对事物的审美追求主要是以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为基础,注重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洞察,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这种古雅的审美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雅的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认为,人们应该向古代文人学习,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从而纠正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浮躁和功利之风。
只有通过对古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借鉴,才能拥有一种超然的审美视角,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艺术的美妙。
古雅还需要通过一种“修炼”的方式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对自己的心境、情感和智慧的培养和提升。
只有当个体内外在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时,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古人所追求的那种“古雅”的美感。
与“古雅”相辅相成的是“意境”。
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意境。
他认为,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抒发情感和追求真理的内在需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到心灵的震撼和触动。
这种意境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境界,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并使人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在王国维看来,一个艺术作品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艺术家应该通过精心创作和表达,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
这种意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更是一种以引人入胜和触动观众内心为目标的审美追求。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集,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诗歌世界。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就是以自然和宁静的美感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王国维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极具美感的宝库,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源泉,他热爱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感受。
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他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美丽的风景,还有生机勃勃的鸟兽描绘得非常生动,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其次,王国维也极尊重宁静之美。
他认为,宁静是所有美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也是灵感的源泉。
他的诗歌里,常常能看到他对宁静的追求,他把梦中的宁静海洋、宁静的湖泊、宁静的夜晚等描绘得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的恬淡美感。
最后,王国维也认为,人们应当以理智的审美来衡量美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抨击空洞的浮华,赞美纯粹的审美,他认为,只有经过理智审美的过滤,才能把美的真谛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和理智审美完美融合起来,把自然和宁静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他的诗歌激发了读者对美的追求,也指示我们正确认识和追求美的真谛。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美学批评领域里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古雅”和“意境”是他最为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意义。
“古雅”是王国维所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它承袭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王国维认为,“古雅”首先要具备的是一种清新脱俗、自然优美的视觉感受。
这种古朴、古雅的美感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由文化传承者利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心灵体验把握,并传递下去。
王国维认为,“古雅”美感可以从文化、精神、艺术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例如古诗词、古乐器等。
在王国维看来,“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
他认为,“意境”既是诗歌中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情感,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他同时认为,“意境”并非只是诗歌的题材或者主旨,而是包含在诗歌的文艺形式之中。
因此,他提出“文学艺术气息”的概念,这包括了诗歌语言的音韵、形象、情感等方面,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境和视听感受。
王国维认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备古雅的美感和独特的意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经典之作。
“古雅”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不仅仅是美感体验的表述,更是代表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通过“古雅”这个美学概念,王国维强调了以自然朴实的审美为中心的态度,其中包括对于文化传承的巩固和推广。
这种以清新、自然、优美为美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有精神。
而通过“意境”这个概念,王国维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整体性和内在价值的体现。
他提出的“文学艺术气息”的概念,也为我们深入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目标。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曾著有《人间词话》,提出了“古雅”与“意境”等一系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详细地论述了“古雅”与“意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入手,探讨他对“古雅”与“意境”的研究及其在中国文学美学中的意义。
一、“古雅”与“意境”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1. 古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古雅”定义为:“古者,正也;雅者,美也。
他们千年来至此代及未来万精、万美不可详极他们叠加於细微丝缕中,滋长益美、区别淀雅。
”(《人间词话》卷一)这里的“古雅”并不是简单的古老和优美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精华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典范。
王国维认为,“古雅”的作用是能够激发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养。
2. 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是:“人之形骸,可感而役谐;其所谓风化,实感而通要。
具此理,韵味所发,正是意境之感。
”(《人间词话》卷一)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由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构成的。
这种情感和思想并非表面的文字和词句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蕴。
意境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到一种特有的心灵境界,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感情体验。
“古雅”和“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二、王国维美学要论对现代文学与美学的启示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上。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美学家,在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古雅”和“意境”两个美学概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雅”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所提出的美学概念。
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古雅,即古代文化给人以高雅、深邃之感。
古雅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与妆著、作品等无关,而是与人自身的修养和品味相关。
王国维认为,古雅美是通过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沉淀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美。
古雅美体现了古人对人类生活的高度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是古代文化对人类心灵的塑造和教育的体现。
古雅美的核心在于其高尚的情感和内涵,它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使人们能够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和品味,感知和欣赏古代文化的美。
与“古雅”概念相辅相成的是王国维提出的“意境”美学概念。
他认为,意境美是一种超越形式、追求内在意义的美。
意境美不依赖于形式的艺术表现,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感悟和创造,将精神世界中的情感和意义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和形象,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
王国维认为,意境美是一种深邃的审美体验,它超越了感官层面的美感体验,而是通过精神感悟和心灵共振来达到。
意境美与古雅美相辅相成,它们都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精神追求,都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外观上。
王国维的“古雅”和“意境”美学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醒人们要积极学习和传承古代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它们也对当代艺术和审美体验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和启示,要求人们超越形式和外在的表象,注重内在情感和意义的追求,通过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在王国维的美学理论中,“古雅”和“意境”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它们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美学家。
他的学术成就、诗歌创作和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间词话》和《笔记》两部作品中,其中关于“古雅”和“意境”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古雅”——呈现的是一种内在的审美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审美品质特征,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他将“古雅”看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气息。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情感,它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标准。
古雅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而是一种内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审美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古雅”是一种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认同,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气质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阐释和理解,人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审美情感和内在情感,体味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情感魅力。
三、结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美学思想通过对“古雅”和“意境”的探讨,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理解。
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学习和领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让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的审美视野和文化情感。
希望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学习和领悟,使我们更加热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术的舞台上展现出更为绚丽多彩的光彩。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开创性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之一,他的《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曲品》、《浮生六记》等文学评论和批评作品,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
批评的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以及中国艺术、美学和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古雅和意境。
古雅是指具有古典风范和高
雅品味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则是一种具有和谐、完整和深刻的概念境界。
古雅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应该追求技
巧和形式上的完美,还要有一种古雅的风格,这种风格兼具古典的庄重和高雅品味。
例如,他曾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时说:“白氏,雅正清华,深沉穆静,尤有古人之风骨”。
这句话中,王国维明确提出了古雅风格的三个特征:雅正、清华和古人之风骨。
意境是王国维另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所呈现出的意境,
即一种生动感人而又超越具象的情感、心境或境界。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王国维认
为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赤壁赋》等都具有出色的意境。
综上所述,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古雅和意境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
关注于艺术作品中古典的品味和意境的表达。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
示意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和艺术创作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地方。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
本文从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入手,探讨了他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认为美学不应被功利目的所束缚的观点。
文章也分析了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影响,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文章总结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独特的贡献,指出其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王国维的美学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价值,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王国维,超功利美学观,美学观念,当代艺术,实践意义,个人生活,独特贡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王国维(1881-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宗师”。
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的桥梁。
王国维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强调艺术的内在境界和灵性追求,与当代功利主义浮躁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注重审美的高尚情操和内心的触动,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
他主张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引发思考和启发。
王国维批评功利主义对艺术的极端功利化,强调艺术应该超越物质利益和功利心态,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把艺术视为一种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启迪。
王国维的美学观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快速的成功和物质享受,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王国维的美学理念提醒人们,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回归内心、感受灵魂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对个人生活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欲望所困扰,迷失了内心的方向和情感的纯粹。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通过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启迪。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一、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滿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在王国维看来,人生难免是悲剧,无论是圣贤还是普罗众生,概莫能外。
如何能够化解悲剧使人们得以解脱,这就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
在此,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理想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出世。
《红楼梦》这部作品,就刚好揭示了这一原理。
但是出世绝不等同于自杀,相反,自杀绝不是一种自我解脱。
出世作为解脱之道,只是通过摒除欲望来得到救赎。
“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
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
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
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
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
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去。
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王国维。
忧郁的性格,悲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担,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性格上也异常敏锐。
恰恰在他青年时代,正好又面临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根本找不到出路。
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热爱自由,有着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抱负。
陈寅恪为其撰写的碑文写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王国维思想的形成,除了他自身性格造就外,还必须要提到的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文化名人,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古雅和意境这两个概念的阐述更是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视角对古雅和意境进行探讨和漫谈。
古雅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古雅是指具有古人所具备的品质和风采,是对于古人道德、品性、文化的一种追溯和致敬。
古雅不仅仅是一个审美标准,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和修养的体现。
在王国维看来,古雅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思想、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道德。
古雅是一种精神修养和追求,是一种饱含着情感、智慧和品味的审美体验。
古雅并不等同于糟粕陈旧、墨守成规,也不等同于过时和保守。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一种与时俱进、与社会相适应的审美标准。
古雅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追溯,更是对于现代文化的审视和反思。
古雅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古代文化的回归,更是对于现代生活的启迪和指引。
古雅与时俱进,能够赋予现代社会以更多的品味和内涵。
意境是王国维美学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感觉、情绪和精神境界。
它超越了字面意义和表面的形式,通过诗意的语言和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和内涵,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氛围和情感体验。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一种独特韵味和美感,它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让人们感受到诗意的美和心灵的宁静。
意境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感受,它通过美学的方式来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它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地域的局限。
意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意境,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走进艺术的世界,与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相融合。
意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沟通,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体味到不同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体验。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人"和"诗词意境"等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首先,王国维主张"以美育人"。
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存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提倡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美,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认为,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能够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促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
王国维的"以美育人"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奠定了一种以美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诗词意境"的概念。
他认为,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还要追求一种高度的意境,即通过表现特定的意象和意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要追求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他通过对诗词的解析,强调了表达意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还重视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有层次的,通过艺术的安排和选择,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体的,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高度的艺术整体。
他在批评古代诗词时,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种注重形式和结构的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其"以美育人"的思想和对"诗词意境"的追求,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
他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1. 引言1.1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性王国维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国维提出的古雅与意境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一种经典的美感标准。
古雅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质感和情感,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古雅的审美特征在于温润典雅、深沉秀丽,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与古雅相对应的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意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意境的构建方式主要依靠语言的表现和形象的塑造,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氛围。
王国维美学思想强调古雅与意境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古雅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真正深刻的意境。
古雅与意境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使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思想性,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魂魄,为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2 古雅与意境的定义"古雅"一词源自《庄子》,描述一种古老而高雅的美感。
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古雅被理解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美感,是一种既具有古代文化传统的沉淀,又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美学特征。
古雅并非单纯地追求古朴、典雅,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内在品味的提升。
对于意境的定义,王国维将其理解为文学艺术作品所独具的一种抒情情境和心灵意趣。
意境是通过文字、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段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内容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文的美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和戏曲方面,卓有贡献。
虽然,他的美学理论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对人生有着悲观色彩,具体论断亦不一定都准确,但是,其对封建主义儒家文学理论专讲“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种突破。
此前,梁启超、黄遵宪致力于“诗界革命”,偏重于内容带有政治色彩,而对于诗中美的境界的艺术塑造探讨很少。
近代讲美学是从王国维开始的。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文艺批评是有历史贡献的,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1)以《红楼梦评论》为例《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的一篇重要美学论文。
王国维借对《红楼梦》的评论,表达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
他以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为基础,融含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人生作出的分析是:人既有身,就必有欲望,有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追求。
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就会有其他的欲望随之而产生,如此生生不已、循环往复,人就永远处于欲望不能被满足的苦痛之中。
但是,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获得了满足,人不再有新的欲求对象了,人也不会感到幸福。
因为当人无所事事的时候,空虚、无聊、厌倦之情就会立刻同人袭来,这时生活本身就将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这同样是一种痛苦。
由此,王国维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即欲望,人生即痛苦。
王国维将入生的本质归于欲望与痛苦当然片面,但这种敢于直面人生、不粉饰和掩盖人生患难的生存态度是比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要深刻的。
王国维还把对《红楼梦》美学价值的体认与对国民性的剖析结合起来。
他认为中华国民的精神是世间的、乐天的,表现在艺术趣味上,则是喜欢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结局。
《红楼梦》却一反这种传统的乐天文化,以悲剧告终,从而使人透彻地看待人生与痛苦的关系,虽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但这正是其深刻美学价值之所在。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王国维的时代开始接受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而真正对王国维产生影响或者说被他所接受的只有叔本华一家之说,而对于康德、尼采等并未接受太多,基本采取了与叔本华一致的观念。
在接受叔本华思想中,王国维将重点落在了叔本华美学中,并与传统审美经验做论述,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叔本华美学的转化上,他主要将叔本华美学思想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在文学批判中展示美学主张,极少抽象地谈论美的概念、美的本质。
虽然王国维深受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曾两度以前清遗老身份投江殉情,但在对待传统审美趣味上,王国维大胆以西方美学价值标准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一切美皆形式之美”,并把美的形式分成“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
第一形式指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客观现实中的美;第二形式指客观现实反映在各种艺术中的美的形式,也就是由客观自然之美的第一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并系统地将西方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综观历史,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日渐衰落,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每况愈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审美上的停滞、疲劳。
王国维感慨:"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长久以来,美学一直附庸于儒家的政治主张需要与伦理实际需求。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地位,致使艺术形式停留在如何生计、如何服务的层次,不能进入存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最终沦落为情感表达与宣泄的工具,失去了更为纯洁、质朴的精神品位,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无意识伤害。
《红楼梦》的成书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似乎又回到了《山海经》的混沌缥缈、《诗经》的柔情浪漫另一方面又对权力、政治的一反常规地否认。
对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讲:“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
——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
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
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前两种悲剧是偶然的,较为罕见的。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如蛇蝎的恶人;也不一定
都遇到突然的变故,这两种悲剧不足以解释人生悲剧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第三种悲剧,是在人日常生活相互制约之中而构成的悲剧,这种悲剧随时随地有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也随时会加诸人。
叔本华把悲剧置于诗歌的顶峰,认为悲剧的本质就是展示一种巨大的不幸,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痛苦本质。
王国维根据叔本华的悲剧观,将《红楼梦》定义为第三种悲剧,它向我们揭示的正是“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是“悲剧中之悲剧”。
在文章中,他高度评价《红楼梦》,说它是一“绝大著作”,王国维认为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悲剧美。
他说,《红楼梦》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又说在该书中壮美多于优美。
由于受叔本华的人生即痛苦的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王国维比较推重以悲剧结尾的作品。
《红楼梦》就是“人生的悲剧”的一个典范,它写的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
这种悲剧既非命中注定,亦非过失造成,而是“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这就是《红楼梦》这种人生悲剧较之把悲剧的结局归之于宿命或某种偶然原因的古往今来的其他悲剧要深刻的地方。
在中国近代文艺批评史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是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独创的“境界说”更是成为他词学理论的核心。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借鉴。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这样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何谓“真景物”?不是表面现象, 只有那些可以展现自然理念的,体现自然界本质力量的景物才能称为“真景物”。
何谓“真感情”?王国维接着说:“真正之诗人又以人类感情为一己之感情。
”每一种个性化的情感都有“真感情”与“假感情”之分, 只有写出“真感情”者,才能达到“有境界”的层次。
所谓的“真感情”也就是“人类感情”的个性表现,此和叔本华“意志的客观化”密不可分。
要使“境界”生成,诗人作为审美主体必须要做到“能感之”。
这里的“能感之”指的是审美主体在对象面前要做到“能观”。
叔本华认为,艺术审美的观照是在主体抑制或排除了一切由意志带来的欲念,在不去考虑会产生任何后果或满足任何利益的状态下所发生的。
这时,审美主体对客体抱有一种非功利的、“无利害关系”的态度,只关注事物在感知中自我表现的方式,没有任何占有之欲和
求之不得的痛苦。
与之相应地,王国维的“能观”也指的是一种超越意志、摆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以高度和谐而又宁静的心境进行的审美观照。
在审美主体方面,叔本华十分强调“天才”的作用,认为审美主体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审美直观的效果。
他将“天才”与“俗子”对立,认为天才具有常人所没有或所不能及的审美直观的能力,并相信艺术创作需要“天才”来完成。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天才的事业,王国维也持同样主张。
他说:“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现之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超然于利害之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诗人之境”和与之对立的“常人之境”。
他用“诗人”、“大诗人”等词来指代叔本华艺术美学中的“天才”,他们具有博大的心胸和情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体认到“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的境界,并将此境界“镌诸不朽之文字”。
《人间词话》中论述了“境界”的“有我”与“无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划分,首先是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
这里的“我”不止是审美主体自身和他在此时所有的某种感情,而是指人们普遍拥有的意志和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意志,是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主体要通过审美的方式摆脱意志的束缚,逃离人生的痛苦。
那些需要强力挣脱意志、欲望的束缚才能达到的境界是“有我之境”,是对人生痛苦的一种宣泄;那些自然而然就能轻易摆脱意志、欲望的束缚而达到的境界是“无我之境”,则是对人生痛苦的一种承担。
在“有我之境”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的意志;在“无我之境”中,则是对象化的意志。
“有我之境”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体相对不和谐的状态,是主体与外物对立,客体在主体强烈的感情主宰下适应主体的需求功能,满足主体的抒情愿望;“无我之境”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体和谐的“观物”的状态,是主体与外物的俱化,主体主观的情感与意志已不是那么强烈,甚至主体已经摆脱个人意志的束缚。
王国维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这里“优美”和“宏壮”这对美学概念的提出则是借鉴了叔本华美学中“优美”和“壮美”的概念。
“宏壮”是从意志中强力挣脱的过程,
是“动”;“优美”是对意志的自然遗忘,是“静”。
如果说这种强力挣脱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那么这种自然遗忘就是为了摆脱人生长恨。
王国维在继承了叔本华的思想的同时和中国传统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辨方式。
作为我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大师,王国维艺术美学观点的思辨基点源自叔本华,然而他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接受是创造性的,是伟大的。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4.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梁涓《王国维" 境界说" 及其与叔本华美学之关系》江汉论坛2001
6.李华《从叔本华美学思想中走出来的王国维》安徽文学2009
7.梁军《浅析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文学观的影响》安徽文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