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对成藏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363.14 KB
- 文档页数:5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作者:李立立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5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1-070-01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光是中国,世界其他各国的油气勘探业都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更为严重,其中就包括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资源来说,其局艮}生为油气的勘探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面临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引进新的石油勘探理论。
但是随着石油勘探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勘探对象也逐渐的更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快速的发展“向斜成藏等”等勘探理论,进而不断的推动石油勘探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向斜成藏油气地质理论及意义一、向斜成藏理论的研究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油气藏)的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主要涵盖与构造和岩层没有关系的非常规油气藏,而且在油气运聚的过程当中,并不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面积的在区域上连续的存在着。
现今,向斜成藏理论主要拥有着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赵文智以及邹才能等人提出的满凹含油观点,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梁晓东以及吴河勇等人提出的向斜区的滞留成藏观点;第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卓勤功以及其团队提出的隐蔽油气藏理论观点,然而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向斜成藏的油气藏通常发育在物性都不好,在储集层中存在着“低孔低渗”现象,现今,在我国主要研究和开发这种非常规油气藏,将其作为低渗透油藏。
如果严格的讲,这种低渗透砂岩的油气藏并不能够完全的归属于深盆油气藏,因为还有成岩圈闭油气藏以及复合圈闭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油气藏。
然而,针对低渗透油气藏来说,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多的学者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特征、成藏机制以及储层成因和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出低渗透油气田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质特征:第一方面,范围广、丰度低、大油气区以及小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第二方面,覆盖范围较广的优质烃源岩与接触较为紧密的生储盖相互组合;第三方面,油气藏的主要形成地点为规模较大的陆相浅水河流三角洲地区;第四方面,大范围准层状成岩型以及毛细管压力型和岩性型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共存;第五方面,拥有着非达西渗流以及达西渗流的两种类型的渗流机理;第六方面,不同种类型油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油水关系的分布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第七方面,带状富集以及宏观连片和甜点高产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整体勘探布置。
收稿日期:1999 11 04作者简介:陈建平(1970-),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和盆地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0 5870(2000)04 0075 0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陈建平1, 查 明1, 柳广弟2, 谷亚青1, 张卫海1(1.石油大学石油资源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1; 2.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北京102200)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研究表明,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关,百口泉组油藏是通过不整合面运移聚集的,油气性质以富含轻质组分和低密度为特征。
不整合圈闭发育的扇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油气富集是在不整合面附近。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不整合面;油气运移;油气藏类型中图分类号:T E 122.3+3 文献标识码:A引 言近年来,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方面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6]。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先后发现了玛北、五区南、小拐等二叠系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但是,油气是如何沿不整合面运移以及油气沿不同通道(不整合面、断层、储层)运移对油气性质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的作用、不整合面运移油气聚集成藏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不整合油气藏进行研究。
1 地质概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位于玛湖生油凹陷的北侧,为一北西向南东倾的单斜。
在石炭系基岩之上发育有七大岩系,它们之间都是以区域性不整合相接触[5]。
二叠系内部各组之间都存在局部区域性不整合,佳木河组、风城组及乌尔禾组地层在此处尖灭,并且在尖灭线附近发现了众多油气藏,如五区南油气藏等(图1)。
图1 西北缘斜坡部分地区地层尖灭线与油气藏分布2000年 第24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4 No.4 第4期 Journal of the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 Aug.2000西北缘斜坡区二叠纪扇体发育在不整合圈闭上,较大的扇体有五区南冲积扇群、玛湖扇三角洲、小拐断崖扇等(见图2)。
源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及地质评价——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为例作者:沈扬, 贾东, 宋国奇, 丁咸宝, 李茂榕, SHEN Yang, JIA Dong, SONG Guoqi,DING Xianbao, LI Maorong作者单位:沈扬,SHEN Yang(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贾东,JIA Dong(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宋国奇,SONG Guoqi(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 丁咸宝,李茂榕,DINGXianbao,LI Maorong(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刊名:地质论评英文刊名:GEOLOGICAL REVIEW年,卷(期):2010,56(1)被引用次数:37次1.曹剑,胡文瑄,张义杰,姚素平,张越迁,唐勇准噶尔盆地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地球化学研究[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05(5)2.陈建平,邓春萍,梁狄刚,王绪龙,石新璞,靳涛,钟宁宁彩南油田:一个典型三元混合油田[期刊论文]-沉积学报2004(z1)3.陈中红,查明,吴孔友,张年富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4.陈中红,查明,朱筱敏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关系[期刊论文]-古地理学报 2003(1)5.陈中红,吴孔友,查明,朱筱敏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断裂-不整合面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期刊论文]-地球学报2006(1)6.崔炳富,王海东,康素芳,丁靖,郭晓燕准噶尔盆地车拐地区石油运聚规律研究[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05(1)7.杜宏宇三塘湖盆地裂缝油藏非均质特征及成藏探讨 2003(04)8.付广,孟庆芬徐家围子地区深层运移输导系统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2)9.付广,王有功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为例[期刊论文]-地质论评2008(5)10.付广,薛永超,付晓飞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01(1)11.付晓飞,王朋岩,申家年,付广,吕延防简单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为例[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06(4)12.郭春清,沈忠民,张林晔,徐兴友,孔祥星,朱日房准噶尔盆地南缘烃源岩生源特征及原油分类[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13.胡朝元;孔志平;廖曦油气成藏原理 200214.胡文瑄,金之钧,张义杰,姚素平,张越迁,曹剑油气幕式成藏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记录--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藏为例[期刊论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4)15.孔祥星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断褶带油源分析[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4)16.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胡国艺,严启团,刘锐蛾,陈红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4)17.廖健德,向宝力,王莉,王海静,刘翠敏,康素芳应用中性含氮化合物探讨陆梁油田油气运移[期刊论文]-新疆石油18.罗凯声不整合研究在准噶尔盆地勘探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03(6)19.马贡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岩到圈闭 199820.牟敦山,孙建军,刘璟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模式[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4(3)21.牟中海,何琰,唐勇,陈世加,浦世照,赵卫军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5(3)22.石昕,张立平,何登发,杜社宽,王绪龙,张朝军,管树巍,杨庚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4)23.陶士振,邹才能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成藏及分布规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4)24.王雪玲,刘中戎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 2006(2)25.王宜林,姜建衡,张义杰,王绪龙,张年富,匡立春,燕启胜准噶尔盆地“九五”油气勘探进展及“十五”勘探方向[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01(4)26.王宜林,张义杰,王国辉,王绪龙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及前景(为祝贺新疆油田分公司年产原油一千万吨而作)[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02(6)27.吴孔友,查明,洪梅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及油气成藏意义[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 2003(4)28.杨斌,严志民,尤绮妹,韩军,关强,任江玲,吴建英准东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为祝贺新疆油田分公司年产原油一千万吨而作)[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02(6)29.张立平;王社教;瞿辉准噶尔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讨论 2000(03)30.张年富,张越迁,徐常胜,王斌,查明陆梁隆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2003(4)31.张善文,王永诗,石砥石,徐怀民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1)32.张卫海,查明,曲江秀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03(2)33.张义杰,向书政,王绪龙,吴晓智,燕启胜准噶尔盆地含油气系统特点与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勘探 2002(4)34.张义杰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规律研究[学位论文] 200135.赵忠新,王华,郭齐军,甘华军,韩晋阳,田晓雪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 2002(6)36.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陶士振,谷志东,侯启军,赵占银,宋立忠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4)37.况军;王绪龙;杨海波准噶尔盆地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 200038.沈扬;赵宏亮;徐希坤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20031.徐照营车排子地区近地表多次波特征及压制方法[期刊论文]-石油物探 2014(4)2.方锡贤春光油田勘探思考[期刊论文]-资源导刊·地球科技版 2012(09)3.曹海防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内江科技 2011(03)4.于群达,贾艳霞,李秋菊,赵平,安艳君,何坚准噶尔盆地西缘春光区块沙湾组沉积相及含油规律分析[期刊论文]-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05)5.叶茂松,解习农,李祥权,吴蕾,杨晓培,张辉松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沙湾组沉积特征新认识[期刊论文] -沉积学报 2015(5)6.沈扬,林会喜,赵乐强,曾治平,宫亚军,郭瑞超,闵飞琼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油气运聚特征与成藏模式[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 2015(5)7.田琨,殷进垠,曾溅辉基于颗粒荧光定量技术的油气运移路径--以车排子凸起沙湾组砂岩输导层为例[期刊论文]-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5(01)8.宋爱学车排子凸起排601井区沙湾组储层预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9.杨振峰,吴楠,肖学,于群达,程欣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原油类型差异性分析[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 2014(05)10.孙雨,陈晨,马世忠,丛琳,赵慧,于利民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油气运移机制与成藏模式研究[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13(03)11.赵子骏,杨少春,温雅茹,刘桓,赵晓东准噶尔盆地车北地区火山岩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期刊论文]-河南科学2015(5)12.王勇,李风勋,丁洁荧,金芸芸,陈丽丽,陈叙安准噶尔盆地西缘春光探区沉积演化及含油砂体分布特征[期刊论文]-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04)13.胡欣蕾,付广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 2014(03)14.于景维,郑荣才,祁利祺,张宗斌,文华国,李云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带中侏罗统头屯河组高分辨层序与沉积微相精细分析[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14(06)15.马立驰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二段油气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期刊论文]-现代地质 2013(05)16.隋风贵,林会喜,赵乐强,张奎华,乔玉雷准噶尔盆地周缘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地质2015(01)17.席伟军,张枝焕,史翠娥,焦国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轻质油运移方向研究[期刊论文]-复杂油气藏 2012(02)18.孙雨,马世忠,张大智,赵慧,于利民,张永波源外岩性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10(04)19.董艳蕾,朱筱敏,赵东娜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分布及油气成藏模式[期刊论文]-现代地质2015(01)20.敖丽英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沙湾组二段沉积体系研究——以第三砂层组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1121.张善文,林会喜,沈扬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机制剖析及其对盆地油气勘探的启示[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13(03)22.陈方文,卢双舫,薛海涛,李吉君,王民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样式及有利成藏部位[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6)23.蒙启安,赵波,梁江平,孙国昕,彭建亮,包丽,李迎霜,霍丽明,马永义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要素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为例[期刊论文]-地质学报 2014(03)24.肖坤叶,赵健,余朝华,盛艳敏,胡瑛,袁志云,侯福斗,张桂林中非裂谷系Bongor盆地强反转裂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14(03)25.陈方文,卢双舫,薛海涛,李吉君,王民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样式及有利成藏部位[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6)26.麻江古油藏油源识别与油气运聚分析:来自油气地球化学的证据[期刊论文]-中国地质 2014(03)27.隋风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期刊论文]-地质学报 2015(04)28.史超群春风油田沙湾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引用本文格式:沈扬.贾东.宋国奇.丁咸宝.李茂榕.SHEN Yang.JIA Dong.SONG Guoqi.DING Xianbao.LI Maorong 源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及地质评价——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为例[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10(1)。
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付广;牟敦山【摘要】通过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南屯组源岩、裂缝及断层圈闭和源断裂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贝尔凹陷裂缝和断层圈闭与南屯组源岩在空间上有4种接触关系,第一种是布达特群裂缝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侧上方,由T5—T1源断裂连接;第二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内,由T23-T1源断裂连接;第三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外侧,由T23—T1断裂沟通的砂体连接;第四种是大磨拐河组二段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之上,由T23-T1断裂连接。
贝尔凹陷3个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南屯组源岩分布控制着油藏分布;②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③圈闭距南屯组源岩距离越近越有利于油藏形成。
%Beier Depression is one of second tectonic units in Lake Beier depress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bottom of the bed rock of the Upper Triassic Budate Group ( T3 b), the Tongbomiao group(J2t) of Upper Jurassic, Nantun group ( Kin) , Damoguaihe group(Kid) and Yimin group( K1y) of Lower Cretaceous, Qingyuangang group( K1q)Forma- tion of the Yimin group and the upper Cretaceous. Combined with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considers source rock, trap, and the source fault are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Beir depression. Oil and gas mainly from dark mudstone of Klrt and source rock with better conditions, to provide sufficient oil source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Beir depression. Traps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type, crack traps and fault traps include fault block, fault seal and fault lithologic traps in Beir depression. The reservoirs of T3 b and K1 d andsource rocks of K1 n located in different layers, faults should be oil migration transporting main pathway. By studies on spatial matching relation of oil reservoir forming factors in Beier depression--K1 n source rock, fracture, fault trap and source fault, it was considered that fracture and fault traps had 4 contact relations with K1n source rocks in space in Beier depression. The first is that fracture traps of Budate group are located at the side of the top of K1 n source rocks. They are connected by T5-T1 faults. The second is that Ki n fault traps are located in K1 n source rocks. They are con- nected by T23-T1 faults The third is that K1 rt fault traps are located outside of K1 n source rocks. They are connected by sand body connected by T23-T1 faults. The forth is that K1 d2 fault traps are located above of K1n source rocks. They are connected by T23-Ti faults . The control effect of space matching relation of 3 reservoir forming factors on oil accu- 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as showed as follows three aspects.(1)Distribution of oil reservoir was controlled by the dis- tribution of K1 n source rock. (2)Oil reservoirs are all distributed along source faults. The shorter the distance from trap to K1 rt source rock, the better it is to form oil reservoir.【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7页(P1149-1155)【关键词】贝尔凹陷;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南屯组源岩;裂缝圈闭;断层圈闭;源断裂【作者】付广;牟敦山【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位于贝尔湖坳陷的南部,是盆地内最大的一个凹陷,我国境内面积3 010 km2。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火山岩天然气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徐家围子地区深层为例付广;王有功【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33)3【摘要】通过研究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气藏3个主要成藏要素——沙河子组气源岩、火山岩圈闭和断裂输导通道的时空匹配关系,得到该区火山岩圈闭与沙河子组气源岩在空间上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在空间上相距一定距离,但均由断裂沟通连接.沙河子组气源岩、火山岩圈闭和断裂输导通道在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中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三者时间匹配关系最好,有利于天然气在火山岩中大规模富集成藏.通过3个主要成藏要素时空分布与火山岩气藏分布之间关系研究得到,沙河子组气源岩区、Ⅰ、Ⅱ类火山岩储集圈闭和断裂分布在空间上共同控制着火山岩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末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应是该区火山岩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3个主要成藏要素良好的时空匹配关系是造成该区深层火山岩中能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根本原因.【总页数】7页(P342-348)【关键词】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成藏要素;匹配关系;圈闭;断裂;源岩【作者】付广;王有功【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18【相关文献】1.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断盖时空匹配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王雪峰2.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机制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J], 付广;石巍3.火山岩体对火山岩气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深层徐家围子断陷兴城和升平火山岩气藏为例 [J], 孙粉锦;罗霞;齐景顺;邵明礼;曾富英;姜晓华;郝翠果4.徐家围子地区深层运移输导系统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J], 付广;孟庆芬5.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J], 付广;张超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斜坡带隐蔽油气藏勘探与实践斜坡带是岩性油藏发育的重要区带,也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
本文以埕岛东部斜坡带东营组为例,通过研究斜坡带的构造特征、沉积体系特征、储层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成藏的关系,指出较深水湖浊积扇及扇三角洲前缘滑埸浊积扇砂体是形成岩性油藏的基础,油源断层附近及最大湖泛面上下控制了岩性油藏的分布。
并且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东营组岩性油藏储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预测,对该地区下步的勘探部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斜坡带隐蔽油气藏浊积扇东营组最大湖泛面引言埕岛油田位于胜利滩浅海地区,是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近几年,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该地区的勘探重点已从寻找构造油藏向寻找岩性等隐蔽性油藏转变。
目前,在埕岛主体被探明,斜坡带岩性油藏逐渐成为该地区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
因此,如何对斜坡带岩性油藏的成藏特征进行分析,如何运用新理论和新技术指导油气勘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地质特征埕岛东部斜坡带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埕北低凸起东北部向渤中坳陷的倾伏端,其西临埕岛潜山,南以埕北断层与埕北凹陷相接,东南以断层与桩东凹陷毗邻,东北以斜坡带向渤中凹陷过渡,有利勘探面积约180km2。
其基底为埕岛潜山及埕北30潜山,是潜山向渤中凹陷过渡的宽缓斜坡。
下第三系沙一段~东营组Ⅲ2砂组自东北向西南逐层上超,形成超覆地质构造单元,下第三系东营组Ⅲ1~Ⅰ+Ⅱ砂组继承性发育,形成披覆构造单元。
地层向北东方向倾伏,倾角约5~6°,受古地貌控制,发育了北东向展布的沟谷和高地,二者相间分布,自南向北发育了4条大型沟谷。
斜坡带内构造相对不发育,沟通基底的断裂仅有近东西向的埕北8断层、北西向的胜海8南、胜海10断层及北东走向的胜海8北断层等4条。
这些断层及其次级断层附近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在这种构造背景的控制下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扇体,有湖底扇、水下扇、浊积扇等,加之该区处于渤中凹陷油气向南运移的通道上,且东营组Ⅳ砂组以下地层埋深已达3500m以下,具备自生自储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因此该区是寻找岩性、地层等隐蔽油藏的有利地区。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特征及对成藏的作用
付广;于丹;孟庆芬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05(012)004
【摘要】通过油源对比,得知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油气运移存在五个主要方向,第一个为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经平洋至江桥的运移方向;第二个为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经他拉红、白音诺勒至阿拉新的运移方向;第三个为齐家凹陷生成的油气经泰康隆起带的北部至富拉尔基的运移方向;第四个为齐家凹陷生成的油气经泰康至阿拉新的运移方向;第五个为阿拉新至富拉尔基的再运移方向.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起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油气主要有两期运移,第一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第二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老第三纪初期.油气运移方向是控制西斜坡区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只有位于油气运移方向上的那些圈闭聚集油气才是有效的;也是今后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付广;于丹;孟庆芬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机制 [J], 王文广;高宁
2.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及对成藏的作用 [J], 傅广
3.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及其主控因素 [J], 孙建国;付广;刘江涛
4.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规律 [J], 刘玉萍;雷琳
5.源外斜坡区油侧向优势运移路径及控藏作用——以松辽盆地台9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例 [J], 王明臣;刘峻桥;付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石物性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以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为例杨海军;李勇;单家增;敬兵;冯晓军;汪道京【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07(023)004【摘要】岩石物性能够影响和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依据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古油气藏自新近纪上新世末期(大约2.0Ma)至今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油气动态调整过程,这一过程将该区域在此之前形成的油气藏进行了重要改造,形成了现今油气藏.该区域的古油气藏动态调整与输导层和储层岩石的孔隙度φ密切相关,当岩石的孔隙度φ≤10%时,构成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阻挡边界,油气沿阻挡边界运移,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的复合型油气藏,在麦盖提斜坡群5井以北区域有发育和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总页数】8页(P823-830)【作者】杨海军;李勇;单家增;敬兵;冯晓军;汪道京【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相关文献】1.源外斜坡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肇源南扶余油层为例[J], 肖佃师;卢双舫;陈海峰;王婵娟2.二次生烃与古油藏原油裂解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为例 [J], 曹自成;徐勤琪;余腾孝;秦华;耿锋;郝建龙;邓尚3.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塔里木盆地塔中Ⅰ断裂带为例 [J], 赵凯4.塔里木盆地地温场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以古城墟隆起为例 [J], 庄新兵;顾忆;邵志兵;尤东华;丁勇;万旸璐5.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以泌阳凹陷北部斜坡为例 [J], 李磊;李满顺;贾艳霞;严以胜;殷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