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客运枢纽站前广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200.66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高铁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发布时间:2022-07-26T03:15:07.573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5期第3月作者:李济海[导读] 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创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高铁站的规划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换乘中心。
李济海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创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高铁站的规划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换乘中心。
以高速铁路为契机,通过高铁站的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结合周边的客运站及其他交通设施,形成新的城市副中心,并带动周边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建设满足功能性与实用性的站前广场,不仅能满足大流量的交通需要,同时也将作为区域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品质。
本文将从功能与人的空间感受入手,探索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方法。
1.站前广场的人文思想1.1 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街道对一座城市、当地居民以及其他使用者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场所。
所以当人们从车站走出后,需要的正是一处充满着魅力的环境或是能够迅速找到熟悉气息的空间。
站前广场是城市的玄关,它连接着车站与城市街道。
在这里人们相遇、分别;在这里匆匆路过、驻足停留。
一座城市的个性,都能从车站与街道中清晰的展现出来。
而站前广场就是城市个性的最佳展现场所。
1.2 平等而温馨的环境车站,是所有人都能平等利用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此举行大型的活动,可以在此寻找共同乐趣的朋友,可以迎接或是送别亲朋。
车站的站前广场就应该是充满着城市情感的温馨空间,站前广场是城市的玄关,而城市就是我们温馨的家。
因此也务必要考虑包括老人或是其他残障人士等所有广场利用者在内的多种利用形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1.3 方便安全的城市交通空间站前广场的设置,是实现多种交通工具换乘时重要的交通节点设施,因此其设计务必要实现与其他公共交通连接时的方便与安全。
而车站-站前广场所带来的大人流量,也为形成城市区域中心带来有利条件。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站改扩建规划研究——以铁路长春站改扩建为例韩超【摘要】随着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轨道交通引入,既有铁路综合客运站枢纽功能将发生重大变化,综合枢纽能否发挥出最高效率,其改扩建规划建设的研究尤为重要.从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站各种交通衔接、流线组织、换乘设计、客运枢纽的改建、新建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大型铁路客运交通枢纽站改扩建规划技术路线和方法,通过铁路长春客运枢纽站改扩建的归纳总结,对国内类似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站改扩建规划建设有借鉴意义.%With high-speed railway passenger-dedicated line and rail transit coming into being,the terminal function of the existing comprehensiv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will be changed significantly.Therefore,whether the comprehensive terminal gives its maximum efficiency or not largely depends on how its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lanning have been researched.By analyzing relevant issues,such as the connection among various traffic modes,streamline organization,interchange design,reconstruction and new construction and so on,the author suggests the technical strategy and metho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lanning of large comprehensive railway passenger terminal station.Also,the author makes a summariza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of Changchun Railway Passenger Terminal Station,which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research of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of similar large comprehensive railway passenger terminal station in our country.【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5页(P118-122)【关键词】铁路客运枢纽站;长春站;改扩建;交通换乘;交通组织【作者】韩超【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8.1长春铁路枢纽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连接京哈、长图、长白3个方向,旅客发送量日均5万人次,承载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由于新建哈大客运专线、新建长吉城际铁路线的引入,长春市拟建轨道交通1、3、4号线也在此接入,需完善长春站综合客运交通换乘中心的功能,对长春铁路客运交通枢纽站进行改扩建,成为服务东北三省城市群的综合交通枢纽站。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一、填空题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
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1.2 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时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3.75 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
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17、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18、在以放射式道路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外围建环行道路在于( A D )A缓解过境交通对市中心的压力B扩大市中心的交通容量C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D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19、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办法是( D )A城市工业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B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C就近布局工业区和生活区,减轻道路负担D建造高架道路,立交桥和地铁20、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A交通线路拥堵B交通工具发展滞后C交通设施比较陈旧D城市交通空间不够21、解决城市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是( A )A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B 限制人行道发展C建设高架道路D让主干道通过市区22、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原则有(BD )A增加市中心区的路网密度B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C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应俱全D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3、从( D )上,将城市综合交通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路面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
交通枢纽复习题《交通港站与枢纽》复习思考题第⼀章(这些题⽬的答案,我都是从PDF中弄下来的,上⾯没有的就都在书上,我也都标注了在哪⼀页,希望可以对同学们复习有⽤,还有希望同学们期末取得好成绩哈!呵呵)1)港站枢纽的概念交通枢纽:在两条或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储存、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2)港站枢纽的功能;P23)交通港站与枢纽的各种分类⽅法P3 1.2.3、1.2.5、1.2.6按交通枢纽的运输⽅式分:单⼀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按承担客货运输业务的状况分:中转港站与枢纽、地⽅性港站与枢纽和混合性港站与枢纽按交通运输⼲线与场站空间分布形态划分:终端式港站与枢纽、伸长式港站与枢纽、辐射式港站与枢纽、辐射环形港站与枢纽和辐射半环形港站与枢纽。
第⼆章概念:辐射范围、重⼼法1.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的内容与原则交通枢纽规划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地利⽤规划等上级规划的基础上进⾏的专门规划。
主要内容:1)总体布局规划& 2)枢纽的规划设计要求——长期发展规划,对建设、运营和管理起宏观指导——与交通运输⽹络的协调——与城市布局的协调——枢纽规划布局中各种运输⽅式之间的衔接紧凑、各站点布局分⼯协作恰当——旅客转乘、货物中转便利内容: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调查分析、发展预测、交通枢纽场站布局优化、枢纽系统设计、社会经济评价、建设项⽬实施计划和资⾦筹措等⼯作三个层次:——分析规划区域中各种交通⽅式的衔接关系,确定交通枢纽的主要功能、性质、与其它交通⽅式枢纽的相互关系。
——运作系统效益最优的前提下,对交通枢纽的场站总体布局(数量、位置、规模)进⾏优化;对交通枢纽中不同⼦系统的构成、营运管理进⾏初步规划和设计。
——确定布局⽅案后,对其建设实施步骤进⾏规划,以适当超前⼜避免闲置或过于缓慢带来的经济损失。
交通枢纽规划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规划区域(城市)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络中的地位——引导需求——适度超前——强调多交通⽅式的综合协调——规划建设和管理运⽤并重——满⾜规划区域(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2.交通港站与枢纽规划布局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P17—24(看书为主)各运输⽅式的运输活动都是在扩⼤的地域空间中进⾏的,⾃然条件是影响交通枢纽规划与布局的重要因素,⾃然条件影响交通枢纽场站的选址﹑建设投资﹑运输能⼒以及建成后的运输成本和运营费⽤⽀出。
客运站场规划设计(总13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公 路 运 输 站 场 规 划 课 程 设计 指导老师:***[键入文档标题][键入文档副标题][键入作者姓名]摘要对于客运站场的规划设计是分别对公路客运设计的回顾,对已知设计城市及其指标数据的计算,并对2018年客运量进行预测、对其规模进行确定,符合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
公路客运站属于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应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其位置的选择和站址除符合车站本身的技术要求外,还要符合城市布局远景规划要求,保证既方便旅客出行,又尽可能避免对城市居民的干扰;与城市交通系统联系密切,车辆流向合理,服从“人便于行”的旅客服务宗旨,尽量靠近市中心或市区边缘人口集中地区,便于旅客集散和换乘;应尽量与城市交通主要干道紧密衔接、并配套市内公共汽车运输,减轻城市道路通过压力;远近期结合,近期建设有足够场地,远期有发展余地;节约投资,保护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密度、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布局已经形成,有限的城市空间和昂贵的地皮给公路运输站场的布局带来极为苛刻的限制。
场站设施要有生产设施,辅助设施,服务设施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生产部分是主体部分,是建设的主要内容。
其设施包括广场、站房、发车位、停车站等;辅助设施包括维修车间、洗车台,油库、配电室、锅炉等;服务设施包括自来水、公寓、职工宿舍、浴室、食堂等。
客运站配备设施要有适用性,可靠性、通用性、经济性、有效性、可行性、先进性,而设备分为基本设备和智能设备,同时,对整个客运站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做了严格要求,应满足环境保护和绿化要求。
设计内容一、公路客运站规划设计回顾1、城市客运量与经济、社会、人口等经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预计到2020年会超过50%,而城镇人口也将会超过亿,城镇平均出行次数是农村的8~9倍,城市规模扩大将导致公路客运量显着增大。
规划设计说明一、概况本项目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境内,三养德村村东。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京沪高铁滕州东站站前区域,根据最新一轮的滕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该区域为今后滕州市城市副中心,以高速铁路为契机,高铁滕州东站为核心,大力发展该区域经济文化,拟建设站前广场、居住区及配套商业、教育、客运站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本次规划范围仅为站前广场及其南北两侧,占地面积约142000m2。
二、规划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滕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年)》(5)《滕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年)》(6)《滕州市东沙河镇总体规划》(审批中)三、规划设计原则1、明确区域定位根据上位规划方案定位该区域为城市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及其站房为契机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并能充分体现当地文化。
2、板块合理划分合理调整城市路网,重新明确定位各板块功能,既能有效解决交通问题,又使规划结构清晰,目标明确。
3、确定规划目标,打造以“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都”为城市推广概念的城市门户形象及城市客厅形象。
四、规划结构整个规划区域划分为三个片区,中部为站前广场,以满足高铁客运站人流集散、转乘换乘、并提供当地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等需求;北部为广场综合管理用房,负责整个站前广场以及附近区域的日常管理;南部为交通枢纽管理中心,设置出租车停车位120个,公交车停车位约120个,长途车停车位约80个,统筹管理高铁区域的内外交通,局满足高铁线大运量、高效率的运输服务要求,适应高铁站“快进快出”的交通特点。
五、设计理念该广场以解决其实际功能为主,基本与站房地面持平,由于地势关系故采用架高广场的形式,底部功能为社会停车场。
由东向西分为集散区域、中心区域及天桥。
集散区域为旅客抵达或出发的必经之地,是高铁站房、社会停车场及中心区域的连接纽带。
我国铁路客运站换乘的相关问题及发展趋势【摘要】铁路客运站是城市对外连接的门户,是城市中重要的客运枢纽。
铁路客运站的新建和扩建必须结合所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市内交通相互配合。
本文通过简述客运站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外客运站的相关案例,对我国客运站的枢纽存在的换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换乘;城市交通;客运枢纽;发展趋势1 引言城市客运交通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人们的出行,往往是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过程。
对比于水运、汽车、航空等客运方式,铁路客运因其安全、速度、运量、分布面等方面的诸多优势而被广泛选择。
但是我国铁路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运输能力相对不足,出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我国铁路客运站仍然是以纯粹的等候式空间为主,这种形式的客运站在我国铁路客运发展的初期和成长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的发达使交通建筑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
作为城市人口的交通建筑——铁路客运站的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
铁路的高速化发展使客运站自身的定位和空间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客运站在规模、功能及交通方式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当前运营的要求,新型铁路客运站的建设势在必行。
2客运站发展历史自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座车站建立以来,铁路客运站已经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
客运站的基本功能是人们交通出行的“门户”,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具有建筑的特性,但是随着交通和城市的发展,客运站越来越表现出其所具有的城市特征,客运站竞相建造宏伟的站房,体现其经济和政治的雄心。
随着商业再开发的实施,现代城市车站内部看起来更像是商业中心,具有微缩城市的特征,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铁路客运站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期的车站大多很简陋,只是在普通房屋旁加上一个木头的棚子,例如1830年英国利物浦的格劳恩街站。
第二阶段: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是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代,车站的设计己经日臻成熟,在站房与站场,站台与股道之间有了明确区分,室内功能日趋复杂,候车厅占用最多的建筑面积,且等级森严。
沈阳北站综合枢纽区域一体化交通规划设计李绍岩 刘威【摘要】沈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将对沈阳建设东北亚交通枢纽城市产生积极推进作用,也将对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产业发展、区域再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枢纽的建设,涉及城市用地布局、区域交通设施、交通组织、环境整治等多项内容。
针对沈阳北站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北站金融商贸开发区规划为基础,提出了北站综合枢纽的目标定位和规划原则,应用综合枢纽区域一体化交通规划设计的增量模型,分总体交通规划、交通组织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三个层次,进行了该地区的一体化交通规划设计,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沈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一体化;交通设计;增量模型沈阳北站枢纽是沈阳市最为重要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也是沈阳经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沈阳北站枢纽的交通规划与设计坚持以“立体交通,无缝换乘;突出功能,改善景观;尊重现状,有利实施”为思路,并通过逐层实施策略,将交通规划、交通组织、交通设计有机衔接,与工程设计和实施部门不断互动反馈,实现了由项目策划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跟踪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现实效果。
本文希望通过对北站枢纽交通规划与设计的简要分析介绍,为类似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沈阳北站区域交通特征分析1.1 交通设施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交通设施一体化,通过合理的交通设施协调布局,在枢纽内部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
北站综合枢纽将整合3条高铁(哈大客运专线、京沈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3条国铁(沈山铁路、长大铁路、沈吉铁路)、3条地铁(地铁2号线、地铁4号线、地铁6号线)以及地面公交、社会车、出租车、长客等多种交通方式,需要通过广场、站房、停车场等空间的立体化布局,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并综合利用地面、地下、高架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外部交通的无缝衔接。
1.2 地区功能复合化北站站前地区是沈阳市金融商贸开发区,包括金融、贸易、酒店、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是沈阳市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
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系统优化研究摘要:由于前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综合交通枢纽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易出现诸如换乘不便、集散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不能充分地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高效集约功能。
本文以成都东客站为例,分析现有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枢纽设施、枢纽布局和交通集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系统优化;枢纽布局;集散交通系统;成都东客站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成都高铁东站目前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
随着高铁枢纽周边地区开发强度的提升、城市空间布局的重构以及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未来的人口规模、出行需求及出行方式都会产生较大变化,对周边路网及现有枢纽交通组织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着重分析枢纽目前运营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远期的交通优化策略。
1.2 研究范围成都东客站交通枢纽的重点研究范围:北至迎晖路,东至三环路,西、南至锦江区区界,规划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并根据综合交通向外衔接的范围适度向外延伸。
2现状分析2.1 现状路网分析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目前有成都地铁2号线、7号线通过枢纽核心区并能实现无缝换乘,枢纽片区的路网已基本成型,形成了一高一快四主干的骨干路网,并能通过外围的快速集散系统:三环路、成渝立交、航天立交等的转换快速地实现和成都主要节点间的联系。
2.2 枢纽布局分析(1)平面布局枢纽的主体设施为高铁站房,高铁站房下有1座地铁换乘站,目前有成都地铁2号线、7号线可实现换乘,其他的换乘设施还包括1座公交首末站场、1座长途汽车站。
停车设施包括1座社会停车场、1座公交蓄车场。
(2)竖向布局1、地下四层B4为地铁站台层。
2、地下三层B3为地铁站厅层。
3、地下二层B2 为综合换乘层,与高铁地下到达层衔接,通过东西大通道联系东西广场。
综合换乘层作为高铁到达层,下可通地铁站厅层,上可通过梯道到达地下一层的出租车车道边和公交车车道边实现换乘。
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以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为例林涛 李道勇【摘要】佛山西站是国家“十二五”内建设的最大型高铁综合交通枢纽。
其选址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是佛山城市空间西拓和西翼崛起重要节点,成为支撑枢纽新城的重要引擎。
围绕打造珠三角门户枢纽及枢纽新城目标,通过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规划设计,实现区域-城际-城市间交通高效换乘服务的同时,以枢纽交通功能为主导,依托复合立体交通拓展,城市大整合设计,交通与城市商业联动扩展与延伸,将枢纽交通、城市及建筑等功能融合,实现佛山西站枢纽植入城市,开创了枢纽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枢纽新城;功能整合;规划设计1.引言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浪潮,城市间远程交通联系模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不仅带来传统交通模式改变,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和城市空间节点发展变化。
佛山西站是国铁贵广、南广线进入广佛都市圈的始发终到站,是珠三角地区的最重要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同时,佛山西站地处城市重要的发展节点,这一片区城市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因此,枢纽规划设计不仅要打造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还将形成佛山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节点。
本文通过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规划设计思路,一是就如何利用枢纽空间,实区域‐城际‐城市间高效联络和多种交通方式快速转换,同时,还就如何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扩展,实现枢纽、城市功能、建筑空间一体化整合,实现枢纽植入城市进行研究探讨。
2.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化发展趋势2.1枢纽与城市的功能解读(1)交通功能需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量人口聚集使得人们对交通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以其高效率、高运能、交通空间立体化、交通组织密集有序等优势在城市交通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经济增长,交流的密切,出现的短途、商务性为特征的城际间客流对传统交通枢纽提出了更加丰富的功能要求。
面对出行旅客性质的改变,综合交通枢纽以其合理组织各种快速交通方式,高效便捷的交通效率成为枢纽城市综合体出现的最本质原因[5]。
车站战前广场设计理念车站战前广场设计理念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车站广场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交通要求,更要体现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在战前广场的设计理念中,我将以人为本,注重环境与社区结合,打造一个舒适、便捷、绿色的城市交流空间。
首先,我将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通过设计优美的景观和舒适的休息区,创造一个宜人的空间。
在广场的中央设立一个大型喷泉,水流欢快地汩汩流淌,不仅能够增添广场的美感,还可以为广场带来清凉的氛围。
周围种植丰富多样的花草树木,形成一个绿色、花香四溢的植物园,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享受自然的场所。
此外,在广场的一角设立一座仿古亭台,并配以几个供人休息的石凳,游客可以在这里小憩片刻,欣赏广场的美景。
通过这些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在等待等候的时候也能感到愉悦和放松。
其次,我将注重环境与社区的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打造一个与周边建筑和谐共存的交流空间。
在广场的一侧设立一个小型商业区,为人们提供便捷的购物和饮食服务。
这个小型商业区可以采用仿古建筑的形式,与周边的建筑风格相呼应,打造出一个整体和谐的城市形象。
在商业区的另一侧,可以设立一个户外剧场,定期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为市民提供文化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场所。
通过这些社区结合的设计,可以使车站广场不仅仅是交通枢纽,还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最后,我将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打造一个环境友好的城市交流空间。
在广场的一侧设立几个垃圾分类回收箱,提醒市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在广场的边缘和角落布置一些太阳能灯和太阳能充电站,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广场的地面和屋顶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率,减轻城市的排水负担。
通过这些环保设计,将广场打造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交流空间。
总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环境与社区的结合,打造一个舒适、便捷、绿色的城市交流空间。
轨道交通枢纽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探索——以湘潭北站为例发布时间:2021-09-14T06:12:02.992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1年6期作者:沈缙琦[导读] 站前广场是轨道交通枢纽衔接空间,具有人流聚集、交通集散中心点和文化传播职能等职能沈缙琦悉地国际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00摘要:站前广场是轨道交通枢纽衔接空间,具有人流聚集、交通集散中心点和文化传播职能等职能,本论文主要以湘潭北站为例,将“莲”为主题,以莲茎为‘脉’、以莲叶为‘体’、莲花为“景”的手法,更加注重使用者的体验感为目标。
该项目建设和实施经验可为未来轨道交通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提供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交通枢纽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体验感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交通拥挤成为制约城市发展问题之一,这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体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拥有运量大、速度快且安全可靠、准时舒适等诸多优点的轨道交通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展开,成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新方向。
伴随着轨道交通的铺开,沿线轨道交通枢纽站陆续建设起来其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属性增强的主要方式,越来越成为民众的关注要点。
通常轨道交通枢纽站前广场承担着两个主要职能。
其一是功能性职能,作为人流聚集、交通集散中心点的站前广场,必须通过高效的交通疏导系统,引导人流方向,避免突然集中的人流造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站前广场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职能,对于首次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来说这是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对要远行的人而言,这里则是要离开的家乡,也是要去追寻的远方的开始。
景观设计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展现城市时代风采,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开拓创新文化特色。
此外,设计应当与周围环境融合性高,实现景观设计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站前广场在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的不仅仅是站前广场本身的造型与使用,还应当统筹考虑城市的交通、土地使用、城市景观和产权管理,甚至是站前广场片区与城市发展一体化的问题。
浅析中小型高铁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要点摘要:该文以济青高铁临淄北站前广场为例,实例分析了中小型高铁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要点及主要的设计内容,对其功能性、文化性进行了重点探讨,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站前广场;交通流线;齐文化0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高铁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对高铁站前广场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站前广场不仅作为交通流的集散地,也成为了周边居民的日常休闲场地,更是一张崭新亮丽的城市名片。
因此,研究分析如何更好的规划设计高铁站前广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济青高铁临淄北站前广场规划方案为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予类似的项目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1规划设计要点1.1交通集散功能高铁站作为交通枢纽,其站前广场的主要功能为交通集散功能,承载着大量的人车流集散与交通换乘功能。
而中小型高铁站前广场主要以公交场站、长途汽车站、出租车驻车及停车场、社会车辆停车场、大型车辆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旅客步行广场等场地为主。
多数布置在布局在一个水平面上,功能分区时主要考虑交通方式间的换乘,提供停车空间和乘客的停留空间,实现人车分离等。
1.2彰显地域文化高铁站常选择建设在城市边缘地区,并带动周边发展,而站前广场多以进出站人流与周边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一般设置了较多的景观和休闲功能。
因此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也相应具有城市广场的功能特点。
作为城市“门户”形象,在满足交通集散功能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城市魅力,使得人们在旅途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时代风貌。
1.3商业等服务功能高铁站周边地区常常形成商业、商务、文化等多功能发展区,为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中小型高铁站前广场商业多结合周边地块开发设置,主要以小型超市、餐饮、商店、旅馆为主,使旅客、游人、居民、工作人员等各种人群不同的需求得以满足。
2案例分析2.1项目概况济青高铁临淄北站前广场源于济青高铁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高铁与城市道路之间的有效连接与换乘,为旅客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以使高铁达到预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浅析站前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作者:陈晶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第14期摘要:随着交通工具种类多样化,站前广场交通组织越发复杂,通过对徐州高铁站区的地下空间设计为例,从交通组织和地下空间设计方面提出了公交优先、立体换乘、高效便捷的交通设计原则,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环境良好的地下换乘体系空间。
关键词:徐州;立体换乘;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6)14-90-02引言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著名的交通枢纽、商业都会、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京沪高铁使徐州与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时间距离缩短至2.5小时,大大提高徐州市在区域城市中的能级与影响力。
1项目背景1.1区位分析及位置优势徐州高铁客站地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东部,西距徐州老城区6公里,南距正在建设的徐州新区仅3公里,北距金山桥开发区仅1.5公里,东距规划的城东新区2.5公里。
以交通枢纽与城市互动发展为核心,对高铁客站地区进行综合一体化开发,与周边地区更好的衔接互动。
1.2对外交通条件京沪高铁与徐兰高铁的交汇点,使徐州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城市发展带的联系枢纽。
京福高速公路:片区东侧以京福高速公路为边界,与城市大道相交并在片区范围内设出人口。
长途客运站:与高铁客站配套的长途客运站,是未来徐州重要的公路客运枢纽。
规划中的轨道交通一号线从片区中部穿过,并在高速客站地下设站,换乘方便。
2工程概述本地下工程规划范围:徐州高铁站站前西广场区域,即西至站前路,北起站北路,南至站南路(包括站南路、站北路广场区段),东西宽218.7米,南北长315米。
项目为徐州高铁站区站前配套工程中的西广场地下空间设计,包括了地下停车场、进出站人流集散中心以及配套相关设备及办公用房。
该项目建于徐州高铁站区内,基地北侧为站北路,南侧为站南路,西侧为站前路,东侧连接站房,整个西广场地面面积约为9.3公顷,地下空间位于西广场的正下方,并与高铁站南侧的地铁站台层连接。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36浅谈站前广场规划设计研究——以新合肥西站西广场方案设计为例潘莉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我国铁路客站发展成就非凡,对站前广场的探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本文分析了目前站前广场的特点,以新合肥西站西广场设计为例,基于站城融合理论、紧凑城市理论、生态城市理论提出了方案的设计思路,并以此设计思路设计新合肥西站站前广场,使其成为城市门户,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中的重要节点。
关键词:站前广场;站城融合;紧凑城市;生态城市[中图分类号]TU941[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tation Square—— A Case of the Design of the West Square of New Hefei West Railway StationPan Liping(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s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square in front of railway stations has also experienced different development proces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station square, takes the west square design of new Hefei West Railway Station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of the scheme based on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theory, the compact city theory and the ecological city theory, and then designs the station square of new Hefei West Railway Station with this design idea, making it become the city portal and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 words: station squar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compact city; ecological city新一代的站前广场应注重场地的综合开发及景观的生态化布局,营造尺度相对较为紧凑、景观富于变化的站前广场,宜人的站前广场空间可以提升人对场所的认知,使站前广场不再仅仅是车站的交通集散区域,而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