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33.42 KB
- 文档页数:6
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一、古希腊时期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将隐喻作为研究内容提出,他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让表达更具有吸引力。
2. 希腊历史学家维基里乌斯把叙述性、比喻性和谐喻性语言称为“三种写作形式”,他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区别,指出了隐喻的重要作用。
3. 古希腊哲学家保罗把隐喻理解为艺术家的手段,以勾勒事物本质。
二、中世纪1. 中世纪哲学家迪乌卡斯认为,隐喻可以表达神的真理,是展现神恩的有效方式。
2. 加夫里尤斯把隐喻理解为暗示的手段,他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表达未知或复杂知识。
三、文艺复兴时期1.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尼采将隐喻理解为一种象征形式,他强调隐喻的双向作用,既可以表达原象上的意义,也可以表达隐喻的语义。
2.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象征学”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隐喻形象来表达。
四、19世纪1. 19世纪,日本“写意文学”思潮兴起。
藤原秀铭引入“写意”,把隐喻理解为一种情感性的表达方式。
2. 英国诗人威廉·奥斯特和德国哲学家尼采分析了隐喻的存在价值,把其解释成“一体包含表象及其实质的事物”。
3. 法国文学家兰斯·夏特米尔将隐喻理解为理性的媒介,他认为,隐喻可以帮助理性思考,把复杂的想法转换为简单、易懂的表达。
五、20世纪1. 20世纪的研究大量引入心理学的概念,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将隐喻理解为表达情感的方式,他指出,通过隐喻可以表达不可言说的内心需求。
2.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奇尔梅特把隐喻研究进行了规范化,对隐喻的结构、功能、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比较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新观点。
3.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唐纳德·斯托克把隐喻理解为一种在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表达方式,他指出,隐喻通过暗喻的方式使语言更加有表现力。
六、21世纪1. 21世纪,隐喻研究从语言学渐渐转变为跨学科实证性研究,利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新技术,从建构主义角度研究隐喻的含义、形式、功能和意义。
浅析隐喻对心理学的影响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隐喻跨越了物理与想像、视觉与非视觉之间的鸿沟。
跨越了活体与死物之间的鸿沟,跨越了人与机器、人与动物、物体与理念之间的鸿沟。
隐喻给那些无法感觉的事物赋予了视、味的感觉,给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了生机。
心理学,从本性上便离不开隐喻。
无论从它的前提假设.还是从它的理论建构,或者是它的实践应用,都离不开隐喻。
每一个心理学的隐喻都只能用来描述人类心理的某一方面特性。
没有哪一个隐喻.可以将人类的全部特性都描述出来。
“机器”隐喻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人类的行为特征,然而却看不见心灵与意识的影子:“动物”隐喻可以形象地描述人类的发展特性.然而却忽略了人类还有高级的智能;“计算机”隐喻可以记录人类高级的理性智能,却忽略了人类更加特别的非理性情感。
只能强调片面的特征,这或许是隐喻的一个基本特性。
隐喻的基础是“相似”。
“相似”的本质是相同与不同的结合。
所以.隐喻在本性上便决定了它对目标域的描述只能是片面的。
如果一个隐喻能够描述其目标域方方面面所有的特征,那么这个隐喻的目标域与源域一定是同一的,换句话说,就是用自身来比喻自身。
这便不能被称作隐喻了,只不过是对其本身的说明。
就好像直接通过人本身,而不是借助任何其他事物来说明人本身。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的.通过人本身来说明。
然而,通过自己对自己进行说明,常常导致的结果便是什么也说不出来。
正如一把有自己刻度的尺子.如果用其他的尺子来说明它的刻度,即使可能出错。
但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说明。
而如果这把尺子用它自身的刻度来说明自身,则什么也说明不了。
所以.如前所述。
心理学总是要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受到哲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等学科的影响,因为心理学在本性上就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其他事物来隐喻地描述自身,通过其他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分别来描述自身各种各样不同方面的特征。
正是这种特性,决定了心理学在实质上就是隐喻的,也正是心理学的隐喻实质,也决定了心理学在本质上便离不开隐喻.决定了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隐喻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义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地研究与应用。
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思维和理解的基础。
在社会心理学中,隐喻研究往往涉及话语的解读和理解、群体和文化的交互影响、以及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等方面,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与形式、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隐喻研究前景的展望。
二、隐喻的概念与形式1. 隐喻概念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或对象来代指另一种概念或对象的表达方式,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现象简单地与另一种联系起来。
隐喻在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可以理解为“万物皆喻”。
2. 隐喻形式隐喻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可以是单词、词组、句子、篇章或图形等多种形式。
例如:在一个热烈的争论中,一方说:“你的观点没有一点逻辑”,这里“逻辑”就是一种隐喻,指代对方观点的不合理、不严密。
在另一个环境中,“牛逼(即厉害)”的说法也是一种隐喻,通过对动物的比喻来代指一个人的卓越表现或能力。
三、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1. 隐喻与话语解读隐喻是话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其解读与理解对于沟通和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研究关注于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理解和解读话语中的内涵和含义的。
例如:Sperber和Wilson(2002)提出“说话人的意图论”,并认为隐喻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信息和意图的一种重要方式。
2. 隐喻与群体与文化交互影响隐喻也经常被用来描绘或理解群体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
例如:Sousa(2005)观察了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化中的隐喻可以反映出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认知风格。
3. 隐喻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之中。
例如:语言中的隐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Rucker和Galinsky (2008)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处理隐喻时倾向于将信息结合,这种行为可能影响他们对品牌或产品的态度和行为。
简述个体隐喻表征的发展
个体隐喻表征是一种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表达和解决个体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将抽象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形式。
个体隐喻表征的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在他们的著作《基于隐喻的思维》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在这本书中,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的,即人们通过将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概念。
随后,个体隐喻表征的概念在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被用于研究各种心理学问题,如认知发展、语言学习、情绪调节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个体隐喻表征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且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说,个体隐喻表征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表明,个体隐喻表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概念。
此外,研究还表明,个体隐喻表征与人们的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关,因此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个体隐喻表征方式。
这也意味着,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可能会用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同一个概念,因此在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最后,研究也表明,个体隐喻表征可能与人们的情绪调节、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有关,因此研究个体隐喻表征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心理过程,并且可能为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隐喻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隐喻在沟通和表达中的作用。
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但直到近几个世纪,隐喻才开始引起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隐喻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
然而,这种研究仍然局限于修辞学的领域,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
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开始对隐喻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
康德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他将其视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中隐含着各种隐喻,这些隐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
弗雷格尔和邓纳姆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隐喻在日常沟通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思考。
20世纪中期,隐喻研究获得了更大的关注。
拉卡托斯基提出了“隐喻即真理”(metaphor is truth)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他还提出了类比和隐喻之间的区别,类比是一种将一个领域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隐喻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格洛斯和拉卡夫编写的《隐喻与思维》一书,系统总结了隐喻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基础,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们还提出了认知隐喻的概念,认为隐喻不仅表达了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概念转移,还能够塑造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式。
随着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人文学科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现在,人们正在研究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隐喻的生成和理解。
麻彦坤: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摘要:心理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理论、每一个流派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
心理隐喻经历了由物到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个体到社会的历史变迁,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转移、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取向的更替。
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走过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范式更迭,流派纷呈,理论变迁层出不穷,构筑了心理学发展的独特景观。
细细品味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每一种理论、每一个流派背后都蕴涵着一个有关心理的隐喻,每个研究范式都有默认的形象、隐喻、惯例和假设渗透和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
揭示这些研究范式内蕴的心理隐喻,梳理心理隐喻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展望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一、心理隐喻的变迁心理学历史的分析显示,源自其他领域的隐喻在心理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894年至1975年心理学家共使用了265个心理现象的隐喻[1]。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心理隐喻变迁的历史,心理隐喻的变迁成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见证。
下面以心理学历史上几个主要流派为例简单加以回顾。
(一)行为主义:人是机器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之后,拉美特利进一步断言:人是机器。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继承并发展了上述思想,在《行为主义》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甚至只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就可以晓得,人类的身体,虽然是由各种器官很巧妙地结合在一块以使其能做许多事情,但并不是一个神秘之窟,而只是一种很平常的有机的机械”[2]。
这样的隐喻引发了心理学发展史上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华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宣称传统的意识心理学为安乐椅上的玄思,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旗帜鲜明地提出心理学不是研究无法观察的内部意识,而是研究可以观察的外部行为。
人的行为就像机器一样是由外部刺激发动、制约与控制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反应就是行为。
收稿日期:20050517作者简介:孟维杰(1973—),男,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马甜语(1970—),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2005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5No .5论心理学中的“隐喻”孟维杰1,马甜语2(1.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心理学科学化以来,精致性、确定性和中立性的科技理性和逻辑思维一直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剥夺、放逐了心理学语言中另一种权力———隐喻权力。
在心理科学领域,隐喻的存在总有它的道理。
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逻辑演绎和科技理性的一种超越,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
其创造、代替、表达及模式等作用,越来越以一种丰富性、内隐性及不可穷尽性等特征,使心理学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
关键词:心理学;隐喻;逻辑思维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5)05010106 心理科学发展一百余年来,一直秉持着自然科学研究精神旨趣,其语言表述必须“尽可能接近数学语言的明确性”[1](p.458),才能合法、合理地存在,由此,确定了精致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的逻辑语言在心理学领域的绝对话语权,而剥夺、放逐了语言中另一种权力———隐喻权力———修饰性、形象性及比喻性语言,原因只有一个,赋予隐喻语言存在空间,就会丧失心理学作为一门事实表述学科的特征,隐喻语言必须被逻辑语言关在理性王国之外。
事实上,“逻辑权力”或许能成功地征服外在事物,却难于独立而有效地阐释内在事情。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隐喻权力不是一种需要逻辑征服和能够被征服的权力,而是一种必须得到充分尊重、恰当运用和表达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