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管理-控制不显性失水
- 格式:ppt
- 大小:447.52 KB
- 文档页数:10
超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超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早产儿,由于生长及发育不完善,易出现呼吸、循环、代谢等方面的问题,而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超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精细化护理干预是提高其生存率及预后的关键。
1. 早期护理措施:在早期对超低体重儿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
特别是在手术分娩后,应立即进行无菌湿润环境的提供,加强呼吸道管理,并配备必要的呼吸机、间歇正压通气等设备。
2. 组织氧输送优化:超低体重儿由于生长不完善,往往处于低氧状态下,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及压力支持水平等措施,同时应加强氧输送,包括监测及及时调整氧浓度及流量,保证氧输送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3. 液体管理:合理的液体管理有助于维持超低体重儿循环稳定,从而缓解呼吸渠道中的水肿和炎症反应,改善肺泡通气、通气/血流比及氧输送能力。
在液体管理上应逐步加强进食量,但同时需注意控制水份以避免水肿。
4. 营养支持:超低体重儿在产前、产中及产后期均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相应的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除提供足够的蛋白质、盐和水份外,必要时还应提供人工营养治疗。
5. 避免感染:超低体重儿由于免疫能力不强,易合并感染,进而影响其呼吸过程。
因此,应严格控制引起感染的因素如异位感染、婴儿换尿布后的洗手、定期消毒等。
6. 心理支持:由于超低体重儿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所以心理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护士应该为家长们提供适当的安慰、鼓励与咨询,帮助他们积极的面对困难。
超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医护工作者应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对超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与管理,提高其生存率,减轻家长和社会负担。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近年早产儿管理已成为新生儿病房的重要问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克的小早产儿病死率仍然较高,临床处理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讨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些主要临床问题及管理。
一、保暖出生后即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6~28oC,湿度50~60%,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立即放在预热的暖箱中。
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3~35oC左右,暖箱相对湿度70~80%,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湿度要80-90%。
为保持暖箱温度恒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如须暂时离开暖箱亦应保暖。
二、呼吸管理1、头罩或鼻导管吸氧:吸室内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低于85%者,应给予吸氧,一般用头罩吸氧,应尽可能采用有空氧混合的头罩气源,总流量为4-6L/min,根据Sp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氧浓度,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1.0L/分。
要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将SpO2维持在90%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轻症或早期NRDS、湿肺、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压力以3-5cmH2O为宜,吸入氧浓度尽可能低一些,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PaO2下降,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如常频通气效果不理想,可改用高频通气。
4、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
剂量每次100mg/kg左右,按需给药,如吸入氧浓度>0.4或平均气道压>0.78 kPa (8 cmH2O),可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有些病例需给2-3次。
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策略背景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婴儿,由于其出生时的生理状态及发育不够健全,这类婴儿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脑室内出血等。
在早期的护理干预中,对VLBW儿的肠内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策略进行探讨,并对该领域的护理干预提出一些建议。
护理干预策略1.早期喂养策略由于VLBW儿出生时的生理状态及发育水平不够健全,因此需要进行早期喂养。
在早期喂养中,可以采用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方式,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对于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婴儿,可以通过胃管或吸附在管的方式进行喂养,保证婴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2.定期监测营养状态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婴儿的营养状态,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并进行调整和处理,保证婴儿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3.防治肠道并发症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防止和治疗肠道并发症,如腹泻、肠炎等。
这些并发症会影响婴儿的肠道功能和吸收能力,影响肠内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需要加强对肠道并发症的护理与干预,保证肠道功能的健康。
4.常规补充微量元素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需要对婴儿进行常规的微量元素的补充,如铁、锌、铜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都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保证婴儿能够获得充足的微量元素。
5.加强家长教育对于VLBW儿的家长来说,了解和掌握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以及如何观察宝宝的营养状态和肠道功能。
实施护理干预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上述护理干预策略,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1.建立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流程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流程,包括对VLBW儿的早期喂养、监测、防治并发症等方面的操作规程,确保婴儿能够得到规范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