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135.78 KB
- 文档页数:9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高风险人群,面临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等问题,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在评价早产儿体格生长时,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
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早产儿的追赶生长应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
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应根据营养风险程度进行分类。
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
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可以采用人乳强化剂(HMF)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以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
强化后人乳中主要营养素含量详见表2.SGA儿童的喂养策略应该根据胎龄而非出生体重来制定,以促进适度生长,特别是线性生长,从而确保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并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对于早产SGA儿童,喂养应考虑到不同胎龄的成熟度来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
对于胎龄小于34周的SGA早产儿,他们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应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以促进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到P10以上,特别是头围和身长的增长,以有利于远期健康。
对于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其成熟度、生长轨迹和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异。
为了避免短期过快的体重增长增加后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推荐在足月SGA出院后常规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2母乳喂养是首选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母乳喂养对于SGA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早产儿即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其发育不完全,自身抵抗力较弱,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一、保持早产儿的温暖1.应尽量让早产儿与母亲保持皮肤接触,进行“袋式护理”,将婴儿放置在母亲的胸前,让母亲用双手捧住婴儿。
2.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3.使用保温设备,如保温箱或温带,保持婴儿体温稳定。
二、合理喂养1.初期使用经过咨询的医生或护士推荐的人工奶或乳汁进行喂养,可以使用尿管、鼻胃管等途径进食。
2.逐渐过渡到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均衡。
3.喂养间隔约2-3小时,每天喂养次数不少于8次。
4.对于不能进食自己的早产儿,可以采取胃管喂养或经口喂药的方式。
三、保持早产儿的卫生1.保持婴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但避免风力过大。
3.定期更换婴儿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洁净。
四、注意早产儿的睡眠和休息1.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婴儿的睡眠。
2.进行规律的作息安排,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让婴儿多进行体力活动,促进其身体发育。
五、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1.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体检和复查,包括测体重、测身高、查体等。
2.如有发现身体异常或疾病,请及时就医。
六、注意早产儿的心理健康1.给予婴儿关爱和呵护,增强其安全感。
2.和婴儿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3.避免长时间的孤独,尽量让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陪伴。
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照顾1.家庭成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状态,避免传染疾病。
2.家庭要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避免意外伤害。
3.给予婴儿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培养婴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八、定期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1.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及时调整早产儿的管理措施。
2.参加相关的学习班或小组,了解更多关于早产儿管理的知识。
以上是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家长和照护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发育。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是指孕期不足37周的婴儿,而低出生体重儿则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出院后喂养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帮助父母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过程中保持宝宝的健康。
1.母乳喂养优先:母乳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是最好的食物。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能提供宝宝所需要的免疫保护因子。
尽量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如果宝宝无法立即吸吮,可以尝试使用乳汁采集器收集母乳,然后通过医院提供的管道给宝宝喂食。
同时,妈妈要保持充足的液体摄入来促进母乳产量。
2.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比足月婴儿更多的热量和营养来支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通常,医生会推荐在喂奶中添加高能量配方奶粉或膳食补充剂。
确保宝宝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满足他们独特的营养需求。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在准确称量和计算后喂养宝宝。
3.坚持规律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小更频繁的进食,因为他们的胃容量较小。
起初,每次喂食量可能只有几毫升,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喂食量会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宝宝的能量需求,夜间喂食也很重要。
确保与婴儿医生或营养师一起制定喂食计划,并根据宝宝的需求进行调整。
4.睡前喂饱:在孩子睡觉之前喂饱他们尤为重要。
给予宝宝充足的食物和热量,可以使他们在夜间有更长的睡眠时间。
这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发育和恢复,同时也可以让父母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
5.喂养环境:为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一个温暖、安静、舒适的喂养环境。
避免刺激宝宝,确保喂食时间专心致志。
确保你和宝宝的胸背部分贴服,让宝宝感受到安全和亲近的感觉。
6.加强卫生:由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比足月婴儿更容易感染。
因此,喂养前务必洗手,确保餐具和奶瓶清洁。
避免将奶瓶放在嘴里,减少传播细菌的可能性。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在出院后需要特别的喂养关注和建议。
由于他们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或未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这些婴儿需要额外的关注和照顾来保证他们的健康和发育。
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建议如下:1.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可以帮助婴儿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
尽量鼓励母亲提供乳汁,如果母亲无法产生足够的乳汁,可以尝试使用乳房泵来刺激乳腺。
如果没有足够的母乳供应,可以考虑使用婴儿配方奶粉。
2.频繁而小量地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胃容量较小,所以需要更频繁但是量更小的喂养。
通常每天需要喂养8-12次,每次喂养的量根据婴儿的体重和健康状况而定。
刚出生的早产儿可能需要通过管饲来喂养,但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可以逐渐过渡到吸吮乳汁。
3.定时喂养和观察:为了保持婴儿的稳定营养供应和促进生长,建议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来喂养。
同时,观察婴儿的饥饿和饱腹信号,例如舔唇、张口和吮吸手指等。
这样可以确保婴儿在正确的时间和适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营养不足。
7.提供安静和舒适的喂养环境: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神经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刺激。
为了促进婴儿吃饭时的舒适感和集中精力,提供一个安静、温暖和舒适的喂养环境。
避免嘈杂声音和刺激性物品。
8.家庭支持和婴儿关爱: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婴儿的喂养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
定期带婴儿接受儿科医生和营养师的检查,并遵循他们的建议。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一、保持适宜的环境早产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保持温暖、安静、舒适的环境。
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保持室温保持在28-30摄氏度,床温为32-34摄氏度。
在床上加盖保暖薄被,遮挡门窗,避免风寒。
此外,噪音和光线刺激对早产儿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注意,要尽量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二、维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的呼吸道较狭小,容易发生呼吸困难。
因此,需要经常观察早产儿的呼吸情况,保持气道开放。
可以采用头高位、半侧卧位等姿势,通过改变体位来促进呼吸道通畅。
需要经常检查氧饱和度,如有需要,可给予辅助氧气治疗。
三、监测进食情况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消化系统未充分发育,需要精心监测其进食情况。
早产儿常常出现吞咽困难、反流等问题,所以要注意采取小量多餐的喂养方式,避免胀气和过多负担。
如果早产儿无法正常进食,可能需要通过管饲或静脉输液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四、预防感染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弱,易受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手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衣物、尿布等物品。
并且要控制探视的人数,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早产儿还需要接种各种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五、监测生长发育随着早产儿的成长,对于其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测量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早产儿的生长情况。
如有需要,可以调整喂养量和营养成分,以促进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六、建立亲子关系总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需要全面关注早产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早产儿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定期评估早产儿的状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早产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同时,也需要与家属积极沟通,共同为早产儿提供最佳的护理和关怀。
喂养早产儿的方式1、母乳对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母乳仍是出院后首先的选择。
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2、母乳+母乳强化剂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出院前评价营养状况不满意者需要继续强化母乳喂养至胎龄40周。
此后母乳强化的热卡密度应较住院期间略低,如半量强化73kcal/100ml,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由于母乳喂养对早产宝宝尤其重要,因此在宝宝住院期间,妈妈要坚持每天把奶挤出来送到医院。
吃不完可以将母乳冷冻,在6个月内没有问题。
这样妈妈的奶水才会越来越多,当宝宝出院后可以继续吃到母乳。
3、早产配方奶人工喂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喂至胎龄40周;如母乳喂养体重增长不满意可混合喂养早产配方奶不超过每日总量的1/2,作为母乳的补充。
4、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适用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
5、婴儿配方奶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出院后体重增长满意、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不足时的补充。
1、早产儿喂养,注意喂奶时间早产儿的喂奶时间要根据宝宝的体重来判断。
如果早产儿体重在1.5千克以上,那么产后24小时即可为宝宝喂奶;如果早产儿体重在1-1.5千克,产后36小时可以给宝宝喂奶;如果早产儿的体重在1千克以下,那么产后48小时才可以给宝宝喂奶。
2、早产儿喂养,要少量多次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胃部容量很小,但是又需要让宝宝每日所需营养能够达到,妈妈们需要给早产儿少量多次喂奶才可以。
3、早产儿喂养,喂奶量的把握早产儿由于身体虚弱,消化能力也较弱,最好能够通过母乳来喂养宝宝。
第一次给宝宝喂奶的量不可过多,如果宝宝的体重在1.5千克,那么初次喂奶量约为4ml,之后每次增加2ml,每天最多增长至16ml,具体根据宝宝的体重情况进行酌情增减。
白天在两次喂奶之间,可以喂少量的葡萄糖水。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喂完后,最好让婴儿侧卧,避免吐奶时引起窒息。
4、早产儿喂养,营养成分的补充早产儿除了早期最好采用母乳喂养外,还需要及时补充一些VE,在宝宝满月后可每天补充VA、VD,具体添加量需要通过宝宝的具体情况,遵医嘱来进行添加。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的喂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他们的健康和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需要更加特殊和细致的喂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下是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一些建议。
1.母乳喂养优先:母乳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是最好的食物。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可以增强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并有助于预防感染和其他疾病。
建议妈妈尽早开始泵奶,以促进乳汁产量。
如果母亲的乳汁不足或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可以考虑添加人工奶粉。
2.提供充足的热量: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比足月婴儿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建议母亲在喂养过程中增加饮食热量,可以增加摄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的食物,如坚果、鸡蛋、牛奶、鱼和肉类。
如果母亲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可以由医生开具合适的营养补充剂。
3.频繁且小量喂养: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消化系统较弱,需要经常进食来保持血糖水平稳定。
建议每天喂养8-12次,每次喂食的量适量而频繁。
早产儿的胃容量较小,一次进食过多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或呕吐。
4.耐心和轻柔的喂养方式:喂养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因为他们可能会较慢地进食。
建议使用针筒、婴儿勺子或特殊的奶瓶来喂养,以减少窒息的风险。
同时,轻柔地按摩或拍打早产儿的背部,以帮助他们排出嗳气和减少胃食管逆流。
5.监测体重和尿布湿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是监测喂养是否足够的重要指标。
建议每天测量一次体重,并与医生讨论孩子的体重增长情况。
此外,监测尿布的湿重也可以帮助判断婴儿是否摄取了足够的食物。
6.避免过度刺激:早产儿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容易引起呕吐和不安。
建议在喂养过程中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干扰和刺激。
7.密切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健康状况: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和患病。
建议定期检查并监测婴儿的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
如果婴儿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的高风险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基本概念1早产儿校正年龄早产儿体格生长的评价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计算方法为: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早产周数=足月胎龄(40W)-出生胎龄。
举例如下:某胎龄32周早产儿,如果实际年龄为生后3月龄;早产周数=足月胎龄-出生胎龄,即:40周-32周=8周(2个月);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即:3个月(12周)-2个月(8周) =1个月(4周)。
该早产儿校正月龄为1个月,评价该3月龄的早产儿时应与1月龄正常婴儿的生长标准来进行比较。
一般情况下,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2早产儿追赶生长一般认为充分发挥早产儿个体的生长潜力,各项体格发育指标都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
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
第1年是早产儿脑发育的关键期,追赶生长直接关系到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
如出院后喂养得当、有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无严重疾病因素影响,大多数适于胎龄的早产儿能在1~2年内追赶上同年龄的婴幼儿。
3早产儿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略)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图1)图1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指导流程图1乳类选择(1)人乳:出院后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
(2)强化人乳: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采用人乳强化剂(HMF)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可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
强化后人乳中主要营养素含量见表2。
(3)早产儿配方:适用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应用。
与普通婴儿配方相比,此种早产儿配方(PF)增加了能量密度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以满足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生长代谢的需求。
(4)早产儿过渡配方: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或出院后早产儿,如长期采用PF可导致过多的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增加代谢负荷。
故目前有介于PF与普通婴儿配方之间的过渡配方,即早产儿过渡配方(PTF),或早产儿出院后配方(PDF),以满足早产儿继续追赶生长的营养需要。
(5)婴儿配方:以牛乳等为基础的配方可满足一般婴儿生长发育需要,用于无法进行人乳喂养的婴儿。
(6)其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如去乳糖配方、水解蛋白配方、氨基酸配方等,特殊情况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个体化喂养方案(1)根据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评估选择喂养方案(表3):(2)强化营养的时间和乳类转换:强化营养是指出院后采用强化人乳、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的方法。
一般来说,中危、生长速率满意的早产儿需强化喂养至校正月龄3个月左右;而高危、并发症较多和有宫内外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则需强化的时间较长,可至校正月龄6个月左右,个别早产儿可至1岁。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营养风险程度相同的早产儿其强化营养的时间也存在个体差异,要根据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校正同月龄的百分位数决定是否继续或停止强化营养,最好达到P25~P50,小于胎龄儿>P10,再参考个体增长速率的情况,注意避免体重/身长>P90。
达到追赶目标,则可逐渐终止强化喂养。
准备停止强化喂养时应逐渐降低配方的能量密度至280 kJ/100 ml,即转换为纯母乳或普通婴儿配方。
转换期间需监测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血生化指标,如生长速率和各项指标的百分位数出现下降及血生化异常等,可酌情恢复部分强化,直至生长速度恢复正常。
3半固体食物和固体食物引入一般为校正月龄4~6个月,胎龄小的早产儿发育成熟较差,引入时间相对延迟。
引入半固体食物过早会影响摄入奶量,或导致消化不良;引入过晚会影响多种营养素的吸收或造成进食技能发育不良。
引入方法可参照2009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撰写的"婴幼儿喂养建议"。
注意观察对各种食物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地添加。
进食技能的培养是逐步的过程,要根据早产儿的发育成熟度,适时锻炼咀嚼功能和口腔运动能力。
4其他营养素补充(1)维生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 U/d,3月龄后改为400 U/d,直至2岁。
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中的维生素D含量。
2010年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协会(ESPGHAN)推荐早产儿维生素A摄入量1332~3330 U/(kg·d),出院后可按下限补充。
(2)矿物质:早产儿生后2~4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 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
钙推荐摄入量70~120 mg/(kg·d),磷35~75 mg/(kg·d)。
所有矿物质推荐量包括配方奶、人乳强化剂、食物和铁钙磷制剂中的含量。
(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早产儿神经发育有重要作用,尤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两者应在早产儿喂养时进行补充。
母乳喂养是获得LC-PUFA的最佳途径,早产母乳中DHA 高于足月母乳,但受母亲膳食影响较大,建议进行哺乳期营养指导。
目前对早产儿的推荐量:DHA 55~60 mg/(kg·d),ARA 35~45 mg/(kg·d),直至胎龄40周。
小于胎龄儿(SGA)的喂养特点SGA生后的营养支持与预后密切相关,如延续宫内的营养不良状态,则追赶生长不足,可致体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落后;如果营养过剩,追赶生长过快,则增加成年期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1根据胎龄制定喂养策略SGA的喂养策略应主要根据胎龄而不是出生体重,既要促进适度生长,尤其线性生长,以保证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同时又要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早产SGA的喂养要考虑到不同胎龄的成熟度来选择其喂养方式,胎龄<34周SGA早产儿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也需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至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P10,尤其头围和身长的增长,以利于远期健康。
另外,对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来说,其成熟度、生长轨迹和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异。
为避免短期过快的体重增长增加后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推荐在足月SGA出院后常规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2首选母乳喂养无论住院期间和出院以后,母乳喂养对SGA非常重要,除了早期改善喂养进程、减少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医院感染之外,也对降低日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哮喘和某些肿瘤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尽可能母乳喂养至1岁以上。
同时注意补充铁剂和其他重要微量营养素。
3促进合理的追赶生长多数SGA通过合理适宜的喂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追赶生长,在2~3年内达到正常水平。
虽出院后按个体化强化营养方案,部分严重宫内生长受限(<P3)的SGA早产儿仍生长缓慢时应仔细分析原因,除外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及时转诊治疗。
一般发生在妊娠早期的严重宫内生长受限多与遗传和胚胎发育本身的因素有关,强化营养并不能完全改变生长低下状况。
当SGA线性生长速率正常,即使未达到同月龄的追赶目标,也不易延长强化喂养时间。
出院后定期评估(略)转诊对于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短肠综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等疾病状态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常会有很多喂养困难和特殊问题。
针对这些医学问题所导致的生长迟缓或营养不良应进行多学科会诊或转诊至专科进行诊治。
家长教育1出院前教育早产儿刚出院时,由于环境、生活节律和喂养方式的改变,可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如喂养不顺利、哺乳困难、进食奶量明显减少、呛奶、呕吐、大便不通畅等,甚至会导致短期内体重减轻,使再次入院几率增加。
尤其是小胎龄、出院时尚未足月的早产儿、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者,出院后仍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
因此,在出院前应对早产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学会喂养和护理方法。
要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和异常情况,预防和紧急处理喂养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2喂养指导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在出院前应尝试母婴间的接触和进行哺乳指导,鼓励袋鼠式护理,通过母婴的皮肤接触,促进母亲泌乳,使早产儿尽快学会正确的含接、吸吮及其与吞咽和呼吸的协调。
在随访中,除了对早产儿的定期评估之外,应注意指导母亲的膳食和营养,了解泌乳情况,鼓励家庭成员的支持,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至1岁以上。
教育家长应遵从医生的指导,学习强化喂养的方法。
3提高随访的依从性早产儿在出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生长落后、神经发育迟缓和发病率增加的风险,尤其出生后第1年是追赶生长的关键期,定期监测和评估,针对性的喂养指导和干预,能有效帮助大多数早产儿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改善其预后。
应使家长了解随访的重要意义,增加依从性。
根据各医疗机构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开展早产儿家长的教育,共同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总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适宜的追赶生长;预防各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保证神经系统的良好结局;有利于远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