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上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格式:ppt
- 大小:6.79 MB
- 文档页数:35
考点:《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地位1.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的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2)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1)背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制定者: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3)颁布的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法典内容:法典宣扬“君权神授”。
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人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等。
(5)法典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例题1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汉谟拉比法典》所确立的惩罚方式。
这部法典诞生于()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中国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故选B。
例题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
这项规定突出地说明()A.该法律是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B.理发师的地位极端低下C.理发师与奴隶地位相差无几D.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目的。
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该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选D。
1.《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是()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2.古巴比伦文明的摇篮是()A.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B.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C.阿姆河和锡尔河D.印度河和恒河3.下图是某文物的图片(局部)。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人类早期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产生,在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全书讲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奠定基础。
这是一课富有人文素材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学会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
二、课程标准1.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三、学习目标掌握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
通过文明古国地理位置的学习,使学习了解孕育人类文明的大江大河,我们必须保护母亲河,珍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条条大河汇聚成人类历史的长河,水波荡漾与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长河,去探索人类古老的文明,追寻那份逝去的辉煌!(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教师:在西亚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奔流直下,进入波斯湾,它们如同一对脾气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幼发拉底河平和温顺、不紧不慢、袅袅婷婷地由北向南缓缓流动,而底格里斯河则显得暴躁而任性。
两河下游的冲积平原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思是两河之间,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公元前3500年前,在这里升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历史长河,走进美索不达亚,重读古代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那本“利益的圣经”。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学习目标:1、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知道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2、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3、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都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
学习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学习难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一、自主学习1、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洲的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2、埃及国王的陵墓称为是权利的象征。
3.亚洲西部“新月沃地”东部,河和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阶级利益的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约从公元前2500年,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人进入古代印度后,产生的等级制度叫,它激化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矛盾。
二、合作探究1、“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2、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了呢?3、什么叫种姓制度?其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4、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产生于大河流域?三、梳理结构四、巩固训练1、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A.雅典卫城B.金字塔C.空中花园D.长城2、一个考古队从中国出发,自东向西去考察亚洲文明古国的发源地,最后一站是()A.黄河流域B.印度河流域C.两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3、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文明成就突出表现在()A.形成种姓制度B.制定《汉谟拉比法典》C.建造金字塔D.实行民主政治4、尼罗河畔巍峨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这种建筑是用来作为()A.宗教寺庙B.天文标记C.法老陵墓D.神坛5、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1.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
2.历史概况: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
3.文明的象征——金字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新月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2.历史概况: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文明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意义: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地理位置:亚洲南部印度河流域。
2.国家出现: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文明的象征——种姓制度(1)形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内容(3)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都产生于大河流域?探究:(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都处于北纬20°~40°之间,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的生存。
(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之所以被称为金字塔,是因为 ( )。
A.它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B.胡夫的身价像金子一样贵重C.它的外形像汉字“金”字一样D.它在当今世界比较稀少答案:C2.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后,在留言本上写道:“不看________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请你填空( )。
A.金字塔B.尼罗河C.开罗市D.汉谟拉比法典解析:金字塔、尼罗河和开罗市都与埃及有关,而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因此,可首先排除D项。
考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比较1.四大文明古国的比较:2.大河流域能够孕育四大文明的原因:大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大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产。
例题1“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
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这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的主题曲。
如果我们想去看“法老的陵墓”应该选择()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C.黄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答案:A解析:材料中“法老的陵墓”指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古埃及位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故A项正确。
例题2 亚非文明代表有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
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的地理因素是()A.海洋B.沙漠C.高山D.河流答案:D解析:题干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出现在黄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故选D。
1.一考古队从中国出发,从东向西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的顺序是()①尼罗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黄河流域④两河流域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②④①2.人类早期文明最早诞生在亚非的大河流域。
下图是哪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A.古巴比伦王国B.古埃及C.古印度D.古代中国3.学习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后,某班同学以此为素材,设计了活动课。
下列选项不符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主题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B.从巴比伦到印度河之旅C.世界文明的多元化D.汉谟拉比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开始4.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①地处大河流域②以农业经济为主③对外进行军事扩张④都存在等级制度,阶级分化明显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D.对人类文化贡献最大6.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人类文明。
考点: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与内容1.孕育印度文明的河流:亚洲南部的印度河和恒河。
2.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小国的时间:约公元前2500年。
3.印度文明的文明标志:种姓制度(1)产生的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部落入侵古印度,征服了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的内容:易错微析在“种姓制度”中,各个等级的阶层及职责易错。
印度种姓制度中,祭司属于婆罗门,掌握神权。
国王属于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
农民属于吠舍。
奴隶属于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
例题1 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A.吠舍B.刹帝利C.首陀罗D.婆罗门答案:C解析: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
婆罗门即祭司和贵族,为第一等级,地位最高;刹帝利即国王、武士和官吏,为第二等级;吠舍即农民、牧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第三等级;首陀罗即奴隶为第四等级,地位最低,故此题选C。
例题2 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故此题选D。
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
从高到低的等级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2.阿育王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请问,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种姓?()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
其中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分别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属于统治阶级的是()①首陀罗②刹帝利③婆罗门④吠舍A.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5.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日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课题《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介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国家的建立及兴亡历史,阐述尼罗河对古埃及的重要意义以及世界文明奇迹埃及金字塔;介绍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国家的建立及兴亡历史,重点学习古巴比伦王国以及《汉谟拉比法典》;介绍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以及古代印度国家的建立及兴亡历史,重点学习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清晰认知三大文明古国国家的建立以及兴亡的历史顺序,重点掌握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原因以及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2、方法过程目标:通过对比三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以及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使用阶级分析法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金字塔”、“空中花园”、《汉谟拉比法典》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的态度。
教学重点1、《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原因及重要意义;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三大文明古国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教法学法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板书设计一、金字塔的国度:1、古埃及金字塔2、埃及的建立和兴亡3、思考题:尼罗河对古埃及的重要意义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新月沃地概貌2、两河流域国家的出现3、古巴比伦王国4、汉谟拉比法典三、古印度的种姓制度1、地理位置2、国家的出现3、种姓制度一、构造情境,导入课程。
(一)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世界文明的八大奇迹,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讲述一下:这八大奇迹出现在哪些地域?学生:空中花园位于伊拉克,亚历山大港灯塔、金字塔位于埃及,罗德岛太阳神像、教学过程奥林匹亚宙斯像、阿尔忒弥斯神庙位于希腊,摩索拉斯陵墓位于土耳其,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能力提升知识讲解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对这些事迹应怎样评价?⑴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
他在位期间,经过多年战争,统一了两河流域。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⑵汉谟拉比创立中央集权的政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⑶在统一的国家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商业更加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⑷汉谟拉比制订了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
这部法典是维护奴隶主统治、巩固奴隶制经济的有利工具,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例1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件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 )A.两河流域B.黄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 D。
尼罗河流域解析本题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由此可以判断出该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然后回顾所学知识可知道,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从而确定答案为两河流域。
本题的特点在于在命题技巧上一改以往直白的提问方式,抓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精心设计了新情景,既能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考查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答案:A知识讲解2埃及国王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们不满足于生前的奢华生活,幻想死后能复活成神,在阴间也做统治者,永远庇护着他的子孙后代.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金字塔是他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这便是每个国王继位后就着手为自己建筑陵墓的认识方面的原因.在古代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条件下,要修造金字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强大的权力作为后盾,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伟大工程的。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编写:侯云霞●学习目标:1、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2、理解本课出现的两条谚语的含义3、掌握四大文明区域所处的位置、时间、代表性成就4、发现四大文明共同点:都产生于大河流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利用第7页导读框中内容导入新课二、揭示目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目标三、自学交流(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本7—11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把相关问题的答案标注在课本相应位置上。
1、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时间、位置、河流、文明标志。
2、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时间、文明的创造者、位置、河流、文明成就及意义。
3、古代印度明产生的时间、位置、河流、文明标志及影响。
(二)学生合作交流以上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提问,学生回答,都不会或不准确的,教师明确。
四、释疑训练(一)教师点拨疑难问题:4、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5、“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哪儿?这部法典有何价值?它的实质是什么?6、四大文明除了教材提到的三个以外,还有哪一个?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从未中断的古代文明是什么?7、列举四大文明产生的顺序(二)学生读背这几个问题。
五、归纳总结(一)学生总结回归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二)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它包括文明、文明、文明和文明。
它们都属于,也叫东方文明和农业文明。
六、拓展延伸1、课本12页练一练。
2、中考链接:一位游客在巴黎罗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文物是出自()A 两河流域B 黄河流域C 印度河流域D 尼罗河流域●课后练习:1、基础训练(C层)⑴某考古小组想去考察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他们应该去()A 两河流域B 黄河流域C 印度河流域D 尼罗河流域⑵金字塔的神秘和宏伟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家一直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它的故乡是()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代中国⑶下列大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与中华文明起源有关的是()A尼罗河流域B幼发拉底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黄河流域⑷你看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印度电影《阿育王》吗?按照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阶层()A婆罗门 B首陀罗 C 吠舍 D刹帝利2、能力提高﹙B层﹚⑸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