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2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学分】120 学时;【开课模式】必修【实验学时】36 学时【上机学时】【课程类型】专业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开课单位】石油化工学院【授课对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学品分析、煤化工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主的基础课程。
实验是无机化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报告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无机及分析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加深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使其初步具备作为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1、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
2、掌握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实验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独立的基础实验课。
课程的安排服从“一体化、渐定式、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活动,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研究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熟悉重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准确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的任务包括:(一)实验室一般知识介绍1.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2.简介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
3.介绍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生物科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授课学时:46+18(实验)=64学分: 3总纲课程的性质:《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命科学系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它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之优势和特点于一身,是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具备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的重要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基本保证。
课程基本任务: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化学概念和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将化学基础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应用分析化学的手段去研究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以及与生命的关系。
课程内容概要:《无机及分析化学》可分为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四大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配合物等;分析化学部分主要是误差及数据处理、四大滴定和一些仪器分析方法。
理论部分将由浅入深地做系统讲授,注重补充新知识,扩大信息量,加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使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自然成为一体,实现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并适当介绍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程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考核为笔试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采用总分百分制计分方式。
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态度等)占10%,课程实验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20%,考试成绩占70%。
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选用教材: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 呼世斌、黄崴苗,《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黄崴苗,冯贵颖,《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精解与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宁开桂,《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贾之慎,张仕勇,《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无机与分析化学是一门涵盖溶液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含热力学和动力学)、定量分析基础、四大化学平衡及滴定(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物质结构基础的一门学科。
考生应该控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定量分析的普通主意,具有基本的科学思维主意和理论联系实际、自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部分基本要求1.控制稀溶液的依数性2.控制化学反应的普通原理。
3.控制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
4.控制四大平衡基本原理及其滴定。
5.控制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
6.控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详细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物质的聚拢状态1.1凝聚系1.2稀溶液的性质1.3胶体溶液要求:控制稀溶液的依数性,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普通原理2.1基本概念2.2热化学2.3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2.4化学平衡2.5化学反应速率第1 页/共4 页2.6化学反应普通原理的应用要求:控制热化学的基本概念;控制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盖斯定律;控制熵变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变判据,了解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了解基元反应概念,控制质量作用定律,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第三章定量分析基础3.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3.2定量分析主意的分类3.3定量分析的普通过程3.4定量分析中的误差3.5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3.6有效数字及其运算3.7滴定分析主意概述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了解定量分析主意的分类;了解分析化学中误差产生的缘故与分类;控制确切度、精密度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的定义和相关计算;控制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矩;控制分析结果的检验主意;了解滴定分析主意的分类,控制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定义,控制滴定分析的计算主意。
第四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4.1电解质溶液4.2酸碱理论4.3溶液酸度的计算4.4缓冲溶液4.5弱酸碱溶液各分布型体的分布4.6酸碱滴定法要求:控制酸碱质子理论;了解酸碱溶液中酸碱的分布形式;控制酸碱溶液中酸碱pH的计算;控制酸碱缓冲溶液理论及其计算;了解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控制一元强酸(碱)滴定一元强碱(酸)体系的滴定;控制一元强酸(碱)滴定一元弱碱(酸)体系的滴定;了解多元弱酸(碱)的滴定;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40 学分:2.5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生物和化学类很多专业的基础课,课程融合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涵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物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掌握无机化合物和无机反应的一般规律,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物专业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教学(40学时)掌握稀溶液的4个依数性,溶液的性质和胶团结构,熟悉溶液各种浓度之间的换算, 3h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3个规律,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离子键的性质,共价键的价键理论要点及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能熟练书写核外电子排布式,了解波函数的意义,杂化轨道理论及分子间力和氢键的形成,了解3种晶体的物理特性。
8h掌握化学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活化能和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反应级数,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剂的特点。
4h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了解生物化学标准平衡常数。
6h 掌握定量分析的程序,定量分析中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法,有效数字表示及计算规则,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标定,熟悉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及滴定方式。
3h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能熟练计算溶液的pH值。
3h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了解酸碱滴定法的某些具体应用。
3h掌握溶度积的定义及溶度积规则,熟悉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了解沉淀滴定法中莫尔法、佛尔哈得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
4h掌握氧化数、氧化和还原、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原电池的原理,电极电势的应用,熟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针对化学类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内容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从而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2. 熟悉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技能;3. 学习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规范意识;5.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三、课程内容1. 无机化学概论(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2)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2.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2)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3)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3. 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1)离子反应和络合反应(2)酸碱反应和还原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分解反应4. 分析化学基础(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3)质谱和光谱分析5. 分析化学实验(1)分析样品的前处理(2)重量和容量分析方法的实验操作(3)常用分析技术的实验操作和分析结果处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PPT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
2. 实验操作:同时开展课程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规范意识。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意见,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主动发言和参与讨论等表现;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等表现;3. 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材1. 无机化学(第四版),郑光明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 分析化学导论(第七版),张吟之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验验证和探索化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主要涵盖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拓展实验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1、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2、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3、能够独立完成基础实验,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验设计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1、基础实验: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分类和保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
2、综合实验:涉及无机物的制备、分离和鉴定,以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等。
3、拓展实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如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实验课则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课程安排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通过考试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实验课则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教师职责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经验,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教师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环保;3、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4、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学生要求1、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2、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4、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其他同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标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涉及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分析等。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础: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周期性现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
2、分析化学:包括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质谱分析等。
3、实验技术: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建立等。
4、应用实例:结合实际应用,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环境、材料、生物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和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和应用。
3、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与课程相关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实践环节1、基础实验:安排一系列基础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术。
2、综合实验: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化学领域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七、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总学时:总学分:开设学期:09-10年第2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一、实验课程简介(通过开设本实验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培养学生训练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正确使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各种仪器;学会测定实验数据并加以正确的处理和表达;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参加生产、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并掌握有关内容):了解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实验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分析测定误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酒精灯、电炉等实验室常用的加热方法;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固液体试剂试样的取用,量筒、点滴板、干燥器、蒸发皿、滴管、台称、温度计、电水浴锅的使用方法;常用过滤和减压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离心机、可见分光光度计、酸度计以及电极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容量瓶、称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配位性等重要性质。
掌握一般无机物制备和提纯的基本方法。
掌握常规滴定分析(酸碱、沉淀、配位、氧化还原)基本操作方法与基本操作;试剂、试液的配制,了解电离常数、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溶度积常数、配位稳定常数等的测定方法。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中,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实验过程,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和扩大课堂中所获得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和各种常见仪器,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测定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和评价;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善于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共五篇]第一篇:《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编号:11020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24/0.75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与之相应《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材的配套教材,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室基本规则,安全常识,常用仪器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第二部分实验技能训练;第三部分常用数据及特殊试剂的配制,以方便学生查阅。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掌握化合物的一般分离和制备方法;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正确观察化学反应现象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初步学会查阅资料、手册,自行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实验,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序号实验项目学时实验类型备注验证设计演示综合创新必做选做1仪器的认领及仪器的洗涤干燥2√√2氯化钠的提纯3√√3光度法测定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3√√4醋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测定—pH计的使用3√√5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4√√6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3√√7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4√√8高锰酸钾法测定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2√√四、教学教法建议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命科学系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它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培养生物专业学生具备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的重要课程,因此系统地传授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是生物专业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基本保证。
《无机及分析化学》可分为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四大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配合物等;分析化学部分主要是误差及数据处理、四大滴定和一些仪器分析方法。
理论部分将由浅入深地做系统讲授,注重补充新知识,扩大信息量,加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使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自然成为一体,实现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并适当介绍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分析方法。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化学概念和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将化学基础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应用分析化学的手段去研究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与生命的关系。
2、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1)知识教学目标: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理解化学键、杂化轨道理论与物质结构;掌握四大平衡及四种滴定分析方法;掌握分光光度分析方法;掌握重要的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2)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运用化学科学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滴定分析法。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为中学化学,后续课程主要是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展示等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结合板书。
学习方法: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适当的多做习题。
6、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考核为笔试闭卷考试,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总成绩80%,平时考核成绩占20%。
命题要求覆盖大纲,题型灵活,难易适中,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7、参考教材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8、教学参考书[1] 呼世斌、黄崴苗,《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黄崴苗,冯贵颖,《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精解与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宁开桂,《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汪小兰,田荷珍,耿承延,《基础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庞锡涛,《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陈虹锦主编,《无机与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8] 史启祯编,《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营造较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教师与学生在比较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教育工作。
教师作为一个探索真理的指导者或引路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分析、去总结,去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统筹能力。
教育一定要有现代化气息,要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电化、电脑教学;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把当今最新知识、科技信息充实到教材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等。
课堂讨论课: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讨论课的准备工作。
辅导或习题课:目的: 解决课程的疑难问题。
形式: 讲解习题, 作业中存在问题, 自由解答疑难问题。
10、说明:(1)实验单独设课(2)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了解”内容做适当增减。
(3)文中带“*”部分为选学内容,不占课堂教学时数。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气体和溶液(4学时)教学目标1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
2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3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 熟悉胶体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
5 了解大分子溶液与凝胶。
本章重点道尔顿分压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稀溶液的依数性和溶胶的性质本章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讲授内容第一节气体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二、道尔顿分压定律第二节溶液一、分散系二、稀溶液的通性第三节胶体溶液一、溶胶的制备二、溶胶的性质三、胶团结构和电动电势四、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五、大分子溶液及凝胶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5+1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
2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
3 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
4 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
5 会用△r G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并了解温度对△r G的影响。
本章重点状态函数和熵的含义;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应用Δr G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本章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应用Δr G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讲授内容第一节热力学一些常用的术语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和功二、热力学能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四、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第三节热化学一、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和焓的概念二、热化学方程式三、盖斯定律四、生成焓五、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焓六、键能与反应焓变关系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二、熵三、热力学第二定律四、标准摩尔熵第五节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一、吉布斯自由能二、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三、△r G与温度的关系四、范托夫等温方程第六节习题课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6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以及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2 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从该表达式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3 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包括运用多重平衡规则进行计算。
4 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定性判断以及移动程度的定量计算。
5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6 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的速率方程式7 掌握阿累尼乌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章重点质量作用定律和速率方程式;阿累尼乌斯经验式;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及有关计算本章难点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讲授内容第一节化学平衡一、化学平衡的特征二、标准平衡常数及有关计算三、多重平衡规则第二节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二、化学平衡移动程度的计算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第四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一、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二、质量作用定律三、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式的确定*四、反应机理第五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六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一、碰撞理论二、过渡态理论第七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四章解离平衡(7+1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计算。
3 了解活度、离子强度等概念。
4 理解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缓冲溶液pH值计算,并能配置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
5 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会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以及有关计算。
本章重点缓冲溶液的原理和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
本章难点缓冲溶液的计算和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讲授内容第一节酸碱理论一、酸碱质子理论二、酸碱电子理论三、*软硬酸碱规则第二节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二、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三、两性物质的解离平衡四、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第三节强电解质溶液*一、离子氛概念二、活度和活度系数第四节缓冲溶液二、缓冲作用原理和计算公式三、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第五节沉淀溶解平衡一、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三、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第六节习题课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学时)教学目标1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
2 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斯特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3 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
4 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5 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本章重点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用能斯特公式进行计算;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本章难点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和用能斯特公式进行计算讲授内容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一、氧化和还原二、氧化数第二节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一、*氧化数法二、离子电子法第三节电极电势一、原电池二、电极电势三、能斯特方程式四、原电池的电动势与△rG的关系第四节电极电势的应用一、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四、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五、测定某些化学常数第五节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第六章原子结构(4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
2 能理解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3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物理意义,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轨道等含义。
4 能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
5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若干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章重点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和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轨道等的含义,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
本章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及书写一般元素的价电子构型讲授内容第一节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一、氢光谱和玻尔理论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第二节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二、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三、四个量子数第三节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第四节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一、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基本性质第七章分子结构(4+1学时)教学目标1 掌握离子键理论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
2 掌握电子配对法及共价键的特征。
3 能用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的构型。
4 了解离子极化、分子间力的概念,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征。
本章重点离子键理论,现代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用轨道杂化理论解释一般分子的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