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串讲第十一章 合同之债法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合同之债的法律适用债是指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请求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❶。
依照法律的一般规定,债是按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国际私法上的债是指在参与国际民商事活动的当事人之间,依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所产生的、一方有权请求他方为一定的行为,他方有义务为相应行为的法律关系。
可见,国际私法上的债与国内民法上的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国际私法上的债是具有国际因素的债,即涉外之债。
其涉外性之表现符合一般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由于涉外之债往往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发生联系,一旦在债的法律规定存在歧异时,就必然会产生债的法律适用的冲突。
因此,涉外之债的法律适用问题,一直是国际私法调整涉外民商事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涉外合同之债的概念一、涉外合同的概念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它是当事人产生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债权产生的依据之一。
罗马法称合同为“Contractus”,即指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的合意。
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定义基本源于此;英美法系国家较为流行的定义是:合同是由法律保障其执行的一个允诺或一系列允诺。
这一定义表明合同是当事人承担债务的单方意思表示。
但现在,英美法系的一些学者认为,合同是由法律强制执行或者认可的债务之合意。
因此,大陆法系的合同概念和英美法系的合同概念正趋于统一❶。
在我国,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合同专指产生民法债权债务关系的合同;广义上的合同则泛指产生某种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其“既包括狭义合同,也包括诸如劳动合同,单位内的承包合同,以至夫妻协议、师徒合同等”❷。
本书所指合同为狭义上而非广义上的合同,即债权合同。
国际私法中的合同是指那些具有涉外因素的合同,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涉外因素。
即合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这三项因素中,至少有一项与外国发生联系。
合同之债法律适用的原则和方法在所有的债权债务关系当中,合同之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谓合同之债,指的是因订立合同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了解完合同之债的定义后,那么合同之债法律适用的原则和方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合同之债法律适用的原则和方法涉外合同之债的法律适用是指如何确定涉外合同的准据法。
在这个问题上,世界各国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三种学说,即意思自治说、客观标志说和最密切联系说。
(一)意思自治说。
所谓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由双方当事人共同选择的国家的国内立法作为合同的准据法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换言之,即是以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所共同选用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
涉外合同首先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只有在当事人既无明示的选择又无默示的合意时,才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
这一原则是16世纪法国学者杜摩兰首先提出来的。
到了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原则得到确立,合同法律适用上的当事人意思自治也逐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可以说,19世纪以后,在合同法律适用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从各国的立法及实践看, 各国国内立法和有关国际条约在采纳这一原则的同时, 又分别对这一原则规定有若干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限制。
1、对合同当事人选择法律方式的限制。
选择法律方式是指合同当事人表达自己选择合同准据法的意向形式, 通常包括明示和默示两种。
各国对当事人选择法律方式的限制主要表现在是否或如何承认默示选择法律方式上。
有的国家如美国、法国、瑞士以及1995 年《海牙动产买卖公约》则是有限度地承认默示选择法律的方式。
2、对合同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限制。
对合同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限制通常涉及两个问题: 其一是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后能否选择支配合同的法律。
其二是在合同订立后, 当事人能否通过协议变更合同订立时原选择支配合同的法律。
五、公共秩序保留《民法通则》第 150 条规定,如果适用该外国法或国际惯例违反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合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则不予以适用,而应适用我国相应的法律作为合同准据法。
《法律适用法》第 5条:外国法律的适用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注意: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上,原则上不能再以公共秩序保留为由排除国际惯例的适用。
合同之债法律适用重点总结法律适用的顺序例外(1)与外资有关的合同:2007《合同适用司法解释》第8条(2)消费者合同:A、由消费者选择,且只能选择商品、服务提供地法;B、无选择,看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有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a有经营,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b无经营,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
(3)劳动合同:A、不允许意思自治;B、原则上适用劳动者工作地法;C、例外:用人单位主营业地法(劳动者工作地难以确定)、劳务派遣合同可以适用劳务派出地法律或者劳动者工作地法 1、意思自治原则 2、最密切联系原则依“特征性履行原则”确定最密切联系地; 17种合同最密切联系地:2007《合同适用司法解释》第5条
谢谢听讲!。
第十一章合同之债法律
一、概念
国际私法上讨论的合同,一般来说,多指营业所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间订立的以提供有形或无形财产或服务(包括劳务)为标的,并且必然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或有关国际条约的适用的协议。
(选择)
二、国际私法中合同的法律适用上理论:(选择)
单一论或整体论、分割论。
分割论占主流地位
客观论、主观论。
主观论居主流地位。
三、合同的成立与效力和“合同准据法”的概念(选择)
anb
1、最早对合同的成立与效力方面的事项曾主张应由“合同缔结地法”来判定。
2、现在“合同准据法”已被普遍认为是经当事人协议选择以及在当事人未作选择时依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标准由立法规定或法院选取用来支配合同成立与效力的法律。
3、在英国即“合同准据法”即国内目前国际私法学上通称的“合同自体法”。
它是用来泛指“决定合同各种最重要、最具实质意义的问题的法律”。
4、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主张合同准据法可用来解决涉及合同是否成立及成立的时间、合同内容的解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责任以及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终止等方面的争议。
四、“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合同准据法的最基本原则(简答)
(一)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方式
(二)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
(三)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效力、范围和限制
五、最密切联系原则和特征履行说(简答)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在确定合同准据法上的作用。
(二)特征履行说。
(三)英国特有的“合同自体法” 的一些基本知识。
六、合同缔约能力
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1、适用缔约地法。
这来源于古老的“场所支配行为”原则。
2、适用当事人属人法。
3、在多种法律中选择适用
从1861年法国法院审理李查蒂案后,现代立法对此已广泛采取灵活而更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的立场。
七、合同形式
1、合同形式可以分为口头形式与书面形式。
我国1985年原《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凡涉外经济合同得以书面形式签订,但1999年《合同法》则允许以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订立合同。
2、对合同形式的法律适用的主张。
八、中国有关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论述)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
(二)当事人未选择法律时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13种合同)
(三)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