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34.44 KB
- 文档页数:24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 明确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了解构造地质学分析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3. 明确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2.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3. 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4. 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三、主要内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四、本章要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何为地质构造?2. 对地质构造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3. 什么是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各有哪些种类?第二章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教学目标1. 明确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2. 了解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与底面2. 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3.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4. 地层的接触关系5. 沉积岩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6. 岩浆岩中的原生构造三、主要内容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标志;软沉积变形的种类;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意义;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即“V”字形法则)四、本章要点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识别标志;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五、本章思考题1. 走向、倾向和倾角的含义是什么?2. 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3. 如何在地形地质图上判定地层是否是水平地层?4. 沉积岩层有哪些基本的接触关系?如何识别它们?各反映了什么构造意义?5. 如何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6. “V”字形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 软沉积变形主要有哪些几种?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力状态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应力莫尔圆的含义与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2. 主应力、主方向和主平面的概念与应力状态3. 应力莫尔圆的概念与特点4. 应力场、应力轨迹与应力集中三、主要内容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主应力、主方向的概念;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四、本章重点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分析的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五、本章思考题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2. 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莫尔圆上任意一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 影响应力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变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3. 明确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外界因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变形、位移和应变的概念2. 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3. 递进变形、全量应变与增量应变4. 岩石的变形阶段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外部因素三、主要内容变形(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和位移(平移、旋转、形变和体变);应变的度量(线应变与剪应变);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裂变形;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的概念;旋转应变和非旋转应变;递进应变(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四、本章重点线应变和剪应变的概念;脆性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弹性、塑性和破裂变形);单剪与纯剪变形的概念;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五、本章思考题1. 变形和位移各有哪几种方式?2. 线应变与剪应变、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单剪与纯剪)、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的含义是什么?3. 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4. 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岩石变形的?第五章劈理、节理和线理一、教学目标明确劈理、节理、线理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劈理(1)劈理的结构特点与分类(2)劈理的成因(3)面理置换2. 节理张节理与剪节理的概念与特点3. 线理(1)小型线理与大型线理的主要类型(2)线理的成因三、主要内容劈理、线理、节理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劈理、节理、线理与褶皱、断层构造的相互关系;劈理、线理和节理的形成机制四、本章重点劈理、节理、线理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五、本章思考题1. 劈理按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与节理如何区别?2. 劈理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形成的?劈理有何应变意义?3. 常见大型线理构造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4. 张节理与剪节理如何区别?5. 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6. 如何利用层间劈理判断地层是否正常?第六章褶皱一、教学目标1. 明确褶皱的类型2. 明确褶皱的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3. 褶皱的分类4. 几种特殊类型的褶皱——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5. 褶皱的组合形式6. 褶皱的形成机制7. 叠加褶皱8. 褶皱作用的时间三、主要内容褶皱的几何学分析(褶皱要素、褶皱描述、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褶皱的组合型式(侏罗山式褶皱)褶皱的形成机制(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与褶皱伴生的劈理、擦痕等构造;褶皱层中的应力分布特征四、本章要点枢纽、轴面的含义;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褶皱的产状分类;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褶皱中的应力分布与伴生构造;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不同褶皱作用机制形成褶皱的特点五、本章思考题1. 褶皱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有哪些类型?分类依据是什么?3. 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哪些组合形态?4. 如何判定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七章断层概述一、教学目标1. 明确断层的类型和各类型的主要特点2. 明确断层的识别标志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要素2. 断层的类型及其应力环境3. 同沉积断层4. 断层的识别标志5.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三、主要内容断层的几何学要素(断层带、断层线与断盘)和运动学要素(位移);正断层、逆断层与平移断层的概念及其应力状态的Anderson 模式;断层岩;断层效应;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或反牵引构造);断距的确定;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同沉积断层的概念与特点断层分类;断层的运动学要素;断层的识别标志五、本章思考题1. 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如何判断其性质?2.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分别形成于何种应力环境中?3. 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有何不同?4. 怎样确定断层发育的时间?5. 同沉积断层有何特点?第八章伸展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2. 大陆伸展构造模式3. 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机制与表现4. 构造反转三、主要内容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型式;地堑与地垒、断陷盆地、裂谷变质核杂岩、岩墙群的概念;大陆伸展构造的三种模式(纯剪式、单剪式和分层剪切或滑动模式);拆沉作用;构造反转四、本章要点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构造反转五、本章思考题1. 伸展构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型式?2. 伸展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哪几种?3. 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有哪些主要的差别?第九章逆冲推覆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2.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3. 逆冲推覆的驱动机制4. 逆冲推覆与重力滑覆的区别三、主要内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与组合型式;双重逆冲构造、反冲构造的概念;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断弯、断展与断滑褶皱作用);逆冲推覆的驱动力、位移与速率;推覆与滑覆的差别;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四、本章要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机制;断层相关褶皱理论1.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组合型式?2. 什么是双重逆冲构造?3. 什么是反冲断层与构造三角带?4. 逆冲推覆构造沿冲断方向可以分成哪几个带?5.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扩展方式?6. 何谓断弯褶皱作用、断展褶皱作用与断滑褶皱作用?7. 如何区别挤压推覆与重力滑覆?第十章走向滑动断层一、教学目标明确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和伴生构造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左行走滑断层与右行走滑断层2. 走滑断层的几何学特征3. 走滑断层的形成环境4. 一种特殊的走滑断层——转换断层三、主要内容走滑断层的基本特点;走滑断裂带的弯曲部和端部的应力状态;拉分盆地与花状构造的概念与特点;雁列式褶皱与牵引式弯曲;走滑双重构造四、本章要点左行与右行、左阶与右阶的概念;走滑断层伴生构造;花状构造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走滑断层有哪些基本特点?2. 走滑断裂带弯曲部和端部有哪些应力状态?3. 拉分盆地有何地质特点?如何识别拉分盆地?4. 走滑双重构造与逆冲双重构造有何差别?第十一章韧性剪切带一、教学目标1. 明确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和伴生构造特点2. 明确韧性剪切带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剪切带与韧性剪切带的概念2. 韧性剪切带的特点3. 糜棱岩的特点4. 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判别标志三、主要内容剪切带的类型(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的种类;鞘褶皱;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确定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的概念;韧性剪切带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五、本章思考题1. 如何识别糜棱岩?2. 如何判断韧性剪切带的剪切方向?第十二章室内实习与课间野外实习本课程共安排了10次室内实习和1次课间野外教学实习。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构造地质学》教案《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学) 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2004.10 长安大学实验教学大纲审核表大纲撰写人:刘继庆 编写日期:2003年9月17日理论课名称构造地质学实验课名称构造地质学实验室名称地质专业基础实验室课程总学时60实验总学时20实验项目数10次自选、开放实验占总学时比例1/4实验者类别1. 本科、2. 专科、3. 研究生、4. 进修生、5. 其它适应专业地质学专业本大纲属1、统编 2、自编 3、借用实验类型及所占比例1.演示型 %2.验证型 %3.设计型 %4.综合型 100%课程类型1非独力设课实验考试考核方式1.考试2.考核实验成绩占课程比例20~30%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构造地质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读各类地质图件,研究各类构造变形的产状,形态、类型及组合规律,建立各类构造变形的平面,剖面三维空间概念。
实验要求:通过作图,学会解剖各类构造地质现象的平、剖面组合特征,掌握正确标绘的方法。
学会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形成、发展与演化规律。
掌握各类构造现象、构造组合及形成力学原理的正确文字表述院、部审核组意见:组长签名:年 月 日 《构造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名称:构造地质学 Structural Geology二、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三、适用专业:四年制本科 地质学专业四、采用教材:徐开礼 朱志澄 构造地质学实习(验)指导书 地质出版社1992。
五、学时学分:(1)课程总学时;60 。
课程总学分;3 。
实验课总学时:20。
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属性实验类别每组人数必开选开1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2用间接方法求岩层产状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3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4赤平投影使用方法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5读褶皱地区地质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 必开6绘制褶皱地区图切剖面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7节理图件的编制和应力场分析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8读断层地质图并求断面产状及断距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9用赤平投影方法确定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10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专业类综合本科1人/组必开七、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及地质工程专业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构造地质学B》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6222118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B英文名称:Structural Geology B开课学期:春季学期学时学分:48学时/2.5学分(其中实验课16学时)课程类型:选修开课专业:土木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应用地球化学、选用教材:李德伦,王恩林主编,《构造地质学》,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 E. W. 斯宾塞(E. W.Spenoer),1977,地球构造导论,朱志澄等译,1981,北京:地质出版社2. J. G. 兰姆赛,M. I. 胡伯著,1991,徐树桐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北京:地质出版社3. J. G.兰姆赛,1967,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1985,北京:地质出版社4. J. G.兰姆赛、M. I.胡伯,1983,现代构造地质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刘瑞旬、常志忠、张荣昌译,1991,北京:地质出版社5. L .U. 狄塞特尔(张文佑译),1964,构造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6. 俞鸿年、芦华夏,1998,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7. 郑亚东、常志忠,1985,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北京:地质出版社8. 朱志澄,宋鸿林.1991,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9. 朱志澄.1999,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执笔人:梁一鸿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构造地质学B是为土木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应用地球化学等地学相关专业开设的构造地质学选修课程。
该课程重点讲述构造几何学以及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方法以及基本地质图件的制作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为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在室内授课时,要想方设法建立学生的立体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模型和和标本等配合教学。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以正北为0°,正东90°,正南180°,正西270°。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2.教学日历3.授课教师信息一览表4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意义;了解构造地质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方法;了解新构造观和构造解析。
教学重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教学难点:构造层次第二章地质体基本产状教学要求:理解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理解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理解软沉积变形;掌握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在地表的露头形态;掌握地层的整和、不整和关系及其观察研究。
教学重点:面、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空间几何关系、测定方法。
岩层露头“V”字形法则,不整和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
教学难点:岩层露头“V”字形法则第三章应力分析教学要求:掌握面力和体力、应力概念、点的应力状态;掌握二维、三维应力分析;理解应力场、应力轨迹、应力集中。
教学重点:应力、应力场的概念、二维应力分析、二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图解。
教学难点:应力、应力场的概念、二维应力分析、二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图解。
第四章应变分析教学要求:掌握变形和位移;掌握线应变和剪应变及其度量;理解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理解应变椭球体及其形态类型和其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理解旋转变形和非旋转变形;理解递进变形;掌握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教学重点:变形和位移概念、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及其在地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旋转变形和非旋转变形、递进变形。
教学难点: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及其在地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递进变形。
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教学要求:了解岩石力学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了解岩石的粘性和能干性;理解岩石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教学重点: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岩石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教学难点: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及岩石变形的因素,岩石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第六章劈理教学要求:掌握劈理的类型和应变意义;掌握劈理的形成机理;掌握劈理的野外观察。
教学重点:劈理的结构、类型,劈理的形成机理及其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构造地质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210Z10课程名称:(中、英) 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与学分:32\2 实验学时:8先修课程要求:普通地质学适应专业:地质工程类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构造地质学>》长安大学苏生瑞主编(第一版)地质出版社。
参考书:1、《构造地质学》徐开礼、朱志贤主编地质出版社2、《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M J 兰姆塞、M I 胡伯著,刘瑞珣、常志忠、张荣昌译。
3、《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褶皱和断层,MJ兰姆塞、Mi胡伯著,徐树桐主译。
4、《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许志琴编著。
二、课程设置目的和意义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枝学科,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地质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地学理论发展上,构造地质学研究是探讨地壳的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动力来源的基础;实践上,在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问题方面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内地质构造,研究各种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基本要求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力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各类构造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构造现象的识别等。
素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构造地质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技能。
如地质图、剖面图、赤平投影图等各种图件的判读和绘制。
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如根据节理资料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变形结果推断变形过程,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和有关资料恢复构造发展史。
要求学生了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新进展,了解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构造地质学》教案地质学专业(基地班)适用编写人:于在平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1)绪论一、教学安排1、绪论;2、介绍课程特点、主要内容;3、介绍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方法),学时安排,考核方式;4、介绍多媒体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等二、授课内容(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岩石/岩层/岩体在外力(岩石圈中)作用下变形产生的各种构造(现象),研究其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E.g. 各种褶皱的问题可包括:形态描述组合:线状、穹盆形成机制 纵弯或剪滑力:水平或垂直重力 区域上水平纯剪或单剪形成过程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构造层次又如:断层性质活动性、地震、滑坡、渗透性、工程、大坝建设、级次、Scale-中小为主,涉及大尺度、全球及微观尺度 (二)时、空演化的新构造观新构造观的要点:水平为主导 渐进突变的旋回式发展层圈:各层不协调、横向不均一多因、多级、多时、多性挤压、伸展、平移均广泛存在,同具重要性新构造观的核心:――活动论。
板块构造(三)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野外、找出规律进行综合,构造配套,总体解释多学科知识相互映证,构造模拟(四)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复杂 物分解为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几何、运动、动力学(五)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理论(对地质构造自然过程的认知)和实践(应用)(六)课程特点: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学科较多(沉积岩石学,火成岩岩石学,平面和立体几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许多构造现象无法在实验室中重现,对其成因和作用过程的解释往往根据经验分析和推断,容易引起疑问 ;构造分析要求有良好的时空想象能力,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课程内容的类型(按教学性质):(1)知识和认识型,包括力学分析的基础知识;推覆构造,叠加褶皱等各类构造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构造现象的识别等;(2)技能型,例如地质图、剖面图、赤平投影图等各种图件的判读和绘制;(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节理资料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变形结果推断变形过程,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和有关资料恢复构造发展史。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711160 适用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与地质学专业计划学时: 60学时计划学分: 3.0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枝科学,是地质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各类地质构造。
研究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以及其演化历史。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构造地质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构造形态、产状、规模及其组合型式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
同时学会根据变形研究其变形时的位移、转动和应变等进行运动学分析。
学习各种基础图件的制作,并在图件中进行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和成因。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倾斜岩层的露头型式;②变形分析力学基础;③综合图件分析;④综合分析报告编写。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的选修课程为:学习沉积岩石学基本知识,学习古生物基本知识,用以打好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绪论及构造地质学发展史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特点、分析和研究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分析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构造地质学相关概念;(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3)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分析研究方法;(4)构造地质学发展历史;教学方法:多媒体理论讲述。
2.沉积岩原生构造及产状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积岩的原生构造、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概念及表示方法、各类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1)沉积岩的原生构造;(2)沉积岩及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概念及表示方法;(3)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及倾斜岩层的概念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4)“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理论讲述、模型演示。
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积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的概念,整合、平行不整合及角度不整合的概念及所代表的地质意义。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适用)课程编号:14009 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理科基地本科生的必修课。
它是建立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普通物理学、力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基础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构造分析、构造物理学、区域大地构造学、实验构造学、岩石圈流变学等课程和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断裂、褶皱、面理、线理等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的描述和分析;面理、线理产状测量、V字形法则、极射赤平投影等构造几何学方法;构造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流变分析的力学基础、典型构造力学分析示范以及基本构造现象的野外观测。
具体内容如下:绪论(2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意义概述第一章原生沉积构造与线理、面理产状(4学时)层理类型、岩层变新方向的确定、岩层接触关系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原生沉积构造与软沉积变形;线理和面理产状要素、测量方法与图面表示第二章赤平投影、地质读图、图切剖面与构造等值线(12学时)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与基本操作,赤平投影的应用与计算机实现;读地质图、V字型法则;图切剖面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构造等值线及其计算机实现第三章断裂构造基础(6学时)断层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岩、断层面特征;节理及其组合第四章断裂系统分析(6学时)逆冲系统几何学、逆冲双重构造、反冲和冲起、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逆冲系统中的转换断层;伸展系统几何学、伸展双重构造、犁式扇、半地堑、滚动背斜、伸展系统中的转换断层;走滑系统几何学、走滑断层尾端效应、拉分盆地、转换拉伸与转换压缩、花状构造、走滑双重构造第五章褶皱构造(10学时)褶皱几何要素、褶皱产状要素、褶皱面向、褶皱分类、等斜线及其编制方法、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对称褶皱与不对称褶皱、褶皱倒向、寄生褶皱、轴隆区与轴陷区、协调褶皱与不协调褶皱、叠加褶皱、褶皱形成机制与褶皱系统、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与弯流第六章面理、线理与组构(6学时)面理与线理的基本术语;四类主要劈理:板劈理、破劈理、褶劈理与压溶劈理;透入性与非透入性;连续劈理与间隔劈理;缝合线构造;面理与褶皱的关系;线理主要类型:断面檫线与层面檫线、皱纹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交面线理;杆状构造、窗棂构造与香肠构造;压力影构造;组构、自由组构、优选组构、均匀组构与非均匀组构;构造标本观察与描述第七章应力分析基础(6学时)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主平面、主方向、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应力状态、应力椭圆、应力椭球、应力莫尔圆;应力场与应力轨迹、典型构造应力分析(以雁列脉与旋卷构造为例)第八章应变分析基础(4学时)应变、线应变、剪应变、无穷小应变与有限应变;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应变椭球、主应变;简单剪切、纯剪切、递进变形、弗林图解;应变场第九章韧性剪切带(2学时)韧性剪切带的概念、韧性构造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场特征第十章岩石流变性质(2学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粘性、塑性、韧性、粘弹性;蠕变与松弛;温度、围压、应变速率、孔隙流体压力等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岩石变形微观机制简介第十一章构造标本观测分析和构造模拟实验(4学时)观测分析脆性、韧性和脆韧性变形的构造标本,进行描述和初步的成因分析;了解构造模拟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构造模拟方法和思路的学习。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能初步认识天然地质构造的基本表现形式,了解各种类型的褶皱、断层、节理和各种面理、线理构造的形态特征、组合方式及形成原因,初步了解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流变学、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了解计算机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初步应用,了解初步的构造野外观测技能和实验模拟技术。
掌握基本的构造地质学专业英语词汇,基本上能阅读构造地质学专业文献,基本上能用英语讨论和交流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讲课、室内实习、野外现场教学和自学比例为22:9:6:1。
其中,野外现场教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其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Introduction (lecture) 2 periods2.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lecture) 2 periods3.Attitude of planes and lines (lecture and practice)2 periods4.Interpretation of geolo gical map, Rule of V’s (practice)2 periods5.Structural contour (practice) 2 period6.Construction of cross-section (lecture) 2 periods7.Construction of cross-section (practice) 2 periods8.Fault geometry and Fault rocks (lecture) 2 periods9.Fault kinematics (lecture) 2 periods10.Thrust system (lecture) 2 periods11.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lecture) 2 periods12.Strike-slip fault system (lecture) 2 periods13.Inversion and joints (lecture) 2 periods14.Basic folds geometry and fold orientation (lecture)2 periods15.Classification of folds (lecture)3periods16.Construction of dip isogons (practice) 1 period17.Description of fold systems and folds inthree dimensions (lecture) 2 periods18.Fold mechanics(lecture) 2 periods19.Stereogram (1)(lecture) 2 periods20.Stereogram(2)(practice) 2 periods21.Foliation (lecture) 2 periods22.Lineation and fabric(lecture) 2 periods23.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structural sample (practice) 2 periods24.Nanwangshan field practice half a day25.Stress at a point and stress field(lecture) 2 periods26.Stress acting on a given plane (lecture) 2 periods27.Stress analy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en echelon veinsand for vortex structures(lecture) 2 periods28.Strain (lecture) 2 periods29.Pure shear and simple shear, progressive deformationand finite strain(lecture) 2 periods30.Shear zone experiment (Tectonic Modeling Lab)(experiment) 2 periods31.Mechanical behaviors of materials (self-study) 2 periods32.Tieshan field practice (practice) 2 days33.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practice) 4 periods五、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Foundations of Structural Geology,third ed. by R.G.Park,1997Twiss R.J. and Moores E.M.,2007, Structural Geology, 2nd Ed;Freeman and Company曾佐勋等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曾佐勋等编著,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曾佐勋主编,2005,英汉构造地质学专业词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易顺华等,2004,构造地质学CAI课件(英汉对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校馆藏参考资料和相关网址Twiss R.J. and Moores E.M.,2007, Structural Geology, 2nd, Ed: W.H.Freeman and Company.Lacombe O. et al., 2007, Thrust Belt and Foreland Basins, Ed: Springer.Stuwe K., 2007, Geodynamics of the Lithosphere, 2nd, Ed: Springer.Groshong R.H.,Jr.,2006, 3-D Structural Geology, 2nd, Ed: Springer.Lisle,R.J., 1988,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ps, Ed: Pergamon Press.Park R.G., 1997, Foundations of Structural Geology, 3rd, Ed: Chapman and Hall.Rowland S.M.et al., 2007,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3rd, Ed: Blackwell Publishing.Richard H. Groshong, Jr, 2006, 3-D structural geology:a practical guide to quantitativ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map interpretation, Ed: Springer-Verlag.Cees W. Passchier, Rudolph A. J. Trouw, 2005, Microtectonics, Ed: Springer-Verlag.Michael A, 2000, Geomorphology and global tectonics, Ed: Summerfield John Wiley & SonsA. J. Barker, 1998, Introduction to metamorphic tex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Ed: Stanley Thornes (Publishers) Ltd.Richard H. Groshong, 2006, 3-D structural geology:a practical guide toquantitativ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map interpretation, Ed: Springer-Verlag Antonio Ribeiro, 2002, Soft plate and impact tectonics, Ed: Springer-VerlagDavis,G.H. and Reynolds, 1996,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2nd, Ed:John Wiley & Sons.Inc.J.G.Ramsay et al., 1983, 1989,2000,The Techniques of 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 (Ⅰ、Ⅱ、III), Ed:Academic Press, LondonR.D.Hatcher,1995,Structural Geology, 2nd, Ed: Prentice Hall Inc.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TectonicsTectonophysics朱志澄等,1999,构造地质学,第二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1989,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1984,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巫建华,刘帅编,2008,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地质出版社张训华等编著,2008,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海洋出版社谢仁海等编,1991,构造地质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谢仁海, 渠天祥, 钱光谟编,2007,构造地质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冯明,张先,吴继伟主编,2007,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胡明, 廖太平主编,2007,构造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戴俊生主编,2006,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戴俊生, 李理编,2002,油区构造分析,石油大学出版社李德伦,王恩林主编,2001,构造地质学,吉林大学出版社马杏垣遗著,2004,解析构造学,地质出版社万天丰,2004,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地质出版社任纪舜等编,1999,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地质出版社胡玲编著,1998,显微构造地质学概论,地质出版社许靖华等主编,1998,中国大地构造相图,科学出版社傅昭仁,蔡学林编著,1996,变质岩区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陆克政主编,1996,构造地质学教程,石油大学出版社郭颖,李智陵主编,1995,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陈国能,张珂编著,1994,大地构造学原理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黄汲清,1994,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地质出版社单文琅等著,1991,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英)兰姆塞(Ramsay, J. G.),胡伯(Huber , M.T.)著,刘瑞询等译,1991,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地质出版社(英)兰姆塞(Ramsay, J. G.),胡伯(Huber , M.T.)著,徐树桐译,1991,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褶皱和断裂),地质出版社(英)兰姆赛(Ramsay, J.G.)著,单文琅等译,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地质出版社钟增球,郭宝罗编著,1991,构造岩与显微构造,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谢仁海编,1989,大地构造学派概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段嘉瑞,何绍勋主编,1989,构造地质学自学指导与练习,地质出版社(法) A.尼古拉(Nicolas)著,嵇少丞译,1989,构造地质学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张恺等编著,1989,石油构造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刘瑞询编著,1988,显微构造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英)R.G.帕克(P.G.Park)著,李东旭等译,1988,构造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美)G.H.戴维斯(G.H. Davis)著,张樵英等译,1988,区域和岩石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单文琅,傅昭仁,1987,构造地质学基础教程,武汉地质学院区地教研室车自成, 姜洪训著,1987,大地构造学概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张文佑等著,1986,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科学出版社俞鸿年,卢华复主编,1986,构造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法)利布特里(Lliboutry , L.)著,孙坦译,1986,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地质出版社武汉地质学院,1983,变质岩构造地质学,武汉地质学院张文佑等编著,1985,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石油工亚出版社吴得辰编著,1984,构造地质,煤炭工业出版社D.M.拉根(Ragan)著,邓海泉,徐开礼等译,1984,构造地质学:几何方法导论,地质出版社黄邦强等编,1984,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地质出版社金性春,1984,板块构造学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许志琴编著,1984,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地质出版社傅昭仁著,1983,变质岩构造地质学,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室编制,1983,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室编制,1979,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同济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研室,1982,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澳)B.E.霍布斯(B.E. Hobbs)等著,刘和甫,吴正文等译,1982,石油工业出版社杨森楠,,杨巍然等编,1982,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藤田至则著,1981,构造地质,共立出版株式会社E.W.斯宾塞著,朱志澄等译,1981,地球构造导论,地质出版社(澳)E.希尔斯著,1981,构造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孙超著,1981,构造地质,地质出版社(西班牙)J.卡雷拉斯等著,何永年等译,1980,组构和显微构造,科学出版社武汉地质学院区地教研室编,1980,构造变形分析:构造物理专题讲义,武汉地质学院区地教研室岸木文男著,青木斌,金光不二夫译,1979,构造地质学原理,共立出版株式会社昆明地质学校主编,1979,构造地质及地质力学,地质出版社武汉地质学院等合编,1979,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武汉地质学院区地教研室,1978,构造地质学,武汉地质学院(苏)Г.Д.阿日吉列(Г.Д.Ажгирей)著,秦其玉等译,1966,构造地质学,中国工业出版社(荷)狄塞特尔(L.U.DE SITTER)著,张文佑译,1964,构造地质学,科学出版社(美)W.L.罗塞尔(William L. Russell)著,徐韦曼等译,1964,石油构造地质学,科学出版社成都地质学院编,1961,构造地质学及地质制图学,中国工业出版社成都地质学院编,1961,构造地质学及地质制图学实验课指导书,中国工业出版社M.P.毕令斯(MARLAND P.BILLINGS)著,张炳喜等译,1959,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李承三编著,1958,构造地质学及地质制图学,四川人民出版社(澳)E.S.希尔斯(E.SHERBON HILIS)著,潘广明译,1957,构造地质学纲要,地质出版社(澳)E.S.希尔斯(E.SHERBON HILIS)著,潘广明译,1951,构造地质学纲要,地质出版社(苏)维索茨基(И.В.ВЫСОЦКИЙ)著,刘治辅等译,1955,构造地质测量,地质出版社(苏)布雅洛夫(И.И.БУЯЛОВ)著,徐秉涛,林澈译,1955,构造地质学和野外地质学·上册,地质出版社(苏)布雅洛夫(И.И.БУЯЛОВ)著,徐秉涛,林澈译,1955,构造地质学和野外地质学·下册,地质出版社张寿常编著,1954,构造地质学,商务印书馆国内网址1./doc/c713536492.html,/08jpkc/zuoxun/10_Curr iculum/ 中国地质大学精品课程2. /doc/c713536492.html,/jxyd/ebook/stru/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3. /doc/c713536492.html,/common/gzdzx/ 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4. http://202.194.145.70/jpkc/C68/Course/Index.htm 中国石油大学精品课程5. /doc/c713536492.html,/test4/index.php 吉林大学精品课程6. http://202.112.14.223/C975/kcms-3.htm 西南石油大学精品课程7. http://202.117.64.98/ec/C90/jsdw-3.htm 长安大学精品课程网站国外网址1./doc/c713536492.html,/structure/learnstructure/2./doc/c713536492.html,/Ben/gs351/gs351 .htm3./doc/c713536492.html,/dutchs/structge/l abman.htm4./doc/c713536492.html,/NAGTWorkshops /structure/5./doc/c713536492.html,/6./doc/c713536492.html,/geologylinks.htm7./doc/c713536492.html,/geology/mcconn ell/structGeo/syllabus/8./doc/c713536492.html,/geol101i/09_stru ctural.htm9./doc/c713536492.html,/visualstructure/10./doc/c713536492.html,/geology/classes /RWA/GS_624/GS624.html11./doc/c713536492.html,/Courses/G434/s yllabus.xml12./doc/c713536492.html,/~millerm/Struct ure.html13./doc/c713536492.html,/构造地质学A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提要: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断裂、褶皱、面理、线理等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的描述和分析;面理、线理产状测量、V字形法则、极射赤平投影等构造几何学方法;构造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流变分析的力学基础、典型构造力学分析示范以及基本构造现象的野外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