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实习教程(郝建民主讲)实习3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产状、厚度及埋深
- 格式:ppt
- 大小:7.43 MB
- 文档页数:38
一、前言实习时间:2023年7月15日至2023年7月30日实习地点:XX省地质实习基地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地质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习目的及任务(1)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分析方法;(2)了解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3)学会野外地质调查、观测、记录和描述方法;(4)提高地质绘图、剖面图绘制和地质报告撰写能力。
2.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我们首先进行了地质基础知识复习,包括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构造分析方法等;(2)随后,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观察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现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等;(3)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野外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进行了岩层产状测量和地质素描;(4)实习中期,我们对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绘制了地质剖面图;(5)实习后期,我们结合实习成果,撰写了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1. 地质构造现象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地质构造现象:(1)褶皱:实习区域主要发育有轴向为北东方向的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2)断层:实习区域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层,断层带宽窄不一,部分断层带有明显的位移现象;(3)节理:实习区域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的节理,部分节理与断层相伴生。
2. 地质剖面图绘制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观测结果,我们绘制了实习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包括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要素。
3. 实习报告撰写结合实习成果,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习目的及任务;(2)实习区域地质概况;(3)实习过程及成果;(4)实习心得与体会。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野外实际操作能力;2. 野外地质调查和观测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如何进行地质素描和描述;3.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4.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我国地质构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增强了专业兴趣和责任感。
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学期授课进度计划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编写教师:郝建民审批(签字)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2012 年 3 月 1 日授课目的、要求和说明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构造地质学的学习重点和要求(一)、学习重点1、以“三基”为重点。
要求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以构造几何学为重点,适当兼顾分析运动学过程和演化历史。
在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构造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史(地质发展史)分析这四个主要研究方面中,以几何学为主,也适当兼顾分析运动学过程和演化历史,以深化对构造的认识和理解;3、以认识和研究中型和小型构造方法为重点。
中型和小型构造是最实际、最具体的构造,是与生产实践和相关学科存在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构造。
因此,中型和小型构造是学习重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要求同学逐步具备以下能力:1、观察构造的能力。
构造几何特征观察是研究构造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建立明确的立体空间概念,能对构造的三维形象进行观测和描述,并能初步建立各级、各类构造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概念,进而能从运动和发展的观念动态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各种构造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2、分辨构造的能力。
要求学生初步、系统地掌握各类构造的基本特点和识别标志,以便能用类比、求异的原理和方法去识别所观察构造的类型,确定其属性。
3、分析构造的能力: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反序法分析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形成环境、变形条件和变形机制。
我们今天看到的构造是长期、多次变形的终结产物。
要认识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变形条件,只能由已知到未知,追本溯源,通过反演、类比、求证等方法去探索构造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现代普遍采用的构造解析的原则和方法就是这种反序法的具体化。
4、处理构造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对所收集的各种构造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对所研究的构造采用各种图表予以正确表示或填绘,能从不同层次、不同机制、不同世代、不同环境、不同体制等方面分类构造,建立研究区构造的格架、构造序列和演化模式。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实习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
4.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5. 掌握构造地质学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1. 地质图和地形图。
2. 地质罗盘。
3. 野外调查记录本。
4. 岩石和构造标本。
5. 登山鞋、雨具和防晒用品等。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 实习前期准备:学习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一天: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实习地点的地形地貌。
3. 实习第二天: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
4. 实习第三天:识别和描述实习地点的地层、岩石和构造特征,采集地质标本。
5. 实习第四天: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地质图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
五、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实习规定,听从指导教师安排。
2. 实习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地质景观。
3. 实习期间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5. 实习报告要真实记录实习过程和观测数据,严禁抄袭。
六、实习任务分配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实习任务:每组负责实习地点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
a. 读取和分析该区域的地质图和地形图。
b.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c. 识别和描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采集相关地质标本。
d. 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构造要素的识别。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能够分析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方法。
3. 构造要素识别: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识别和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地质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5. 构造格局分析:现场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构造格局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构造要素的特征。
2. 演示:展示地质图和构造要素的实例,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践操作。
4. 分析:学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构造地质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地质图:准备一些地质图作为教学示例。
3. 地质罗盘:为学生提供地质罗盘进行实践操作。
4.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准备相关地质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和识别构造要素。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学生能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技巧。
3. 介绍构造要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4. 演示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罗盘的结构、测量技巧和数据记录。
5. 进行现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操练习。
七、实习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识别构造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