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EASL乙肝诊治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253.71 KB
- 文档页数:6
2009年EASL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指南(欧洲肝病研究学
会)
张琴;巫善明
【期刊名称】《世界感染杂志》
【年(卷),期】2009(9)5
【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了解及其疾病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自2002年EASL国际乙犁肝炎共识会议以后,几种有效的抗病毒新药已得到了评估和临床应用许可.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制定的临床治疗指南迄今已成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最佳治疗建议.本临床指南并未涉及预防与疫苗接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有一些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但临床医师、患者及公共卫生权威可根据尚未完全成熟的临床证据作出选择.
【总页数】9页(P286-294)
【作者】张琴;巫善明
【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2015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R453
【相关文献】
1.欧洲肝病学会(EASL)临床实践指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1) [J], 陆伦根;田丽艳;徐铭益;冯赟n;徐正婕;孟祥军
2.欧洲肝病学会(EASL)临床实践指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一) [J], 欧洲肝病学会;陆伦根;田丽艳;徐铭益;冯赟;徐正捷;孟详军
3.欧洲肝病学会(EASL)临床实践指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二) [J], 欧洲肝病学会;田丽艳;徐铭益;冯赟;徐正婕;孟祥军
4.2009年EASL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指南(欧洲肝病研究学会) [J], 张琴(译);巫善明(审校)
5.欧洲肝病学会(EASL)临床实践指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1) [J], 陆伦根;田丽艳;徐铭益;冯赟;徐正婕;孟祥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EASL乙肝诊治指南》(一)为什么出现58周这个时间点,而不是48周?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于今年2月推出新版乙肝防治指南。
《指南》刊登于其官方杂志《肝脏病学杂志》(JHepatol)2009年第2期。
新版指南在乙肝治疗终点、治疗选择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均有所更新。
我们特别邀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金清龙教授摘译《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进行审校,并请两位教授对《指南》内容进行简要点评。
我们将分期摘登《指南》主要内容,敬请关注。
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持续复制和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密切相关。
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纵向研究表明,患者被确诊后,肝硬化累积5年发生率为8%~20%,肝脏失代偿5年累积发生率约为20%。
代偿性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80%~86%,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不好,5年生存率为14%~35%。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较高,在已经确定的肝硬化患者中其发生率为2%~5%,不过,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与地域以及肝病分期均相关。
新版指南阐述了慢性乙肝诊治中的10个重要问题:1.治疗前如何对肝病进行评价?2.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是什么?3.如何定义治疗应答?4.一线治疗的最理想选择是什么?5.疗效的预测因素是什么?6.耐药相关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处理耐药?7.如何进行治疗监测?8.何时停药?9.特殊人群如何治疗?10.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肝脏疾病治疗前评估首要一步,应确定肝病与HBV感染的的因果关系并评价肝病的严重性。
并非所有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都持续增高。
免疫耐受期患者ALT可持续正常,一部分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ALT可间断正常。
因此,适当的、纵向长期随访是重要的。
(1)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的生化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AL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血细胞计数。
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解读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疾病,该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在欧洲,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可能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等。
因此,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一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以指导医生更好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
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其主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
该指南推荐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曲他滨等)或干扰素类(如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好地抵抗病毒的侵袭。
该指南推荐使用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常伴随着一些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该指南推荐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解读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患者张先生是一位3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他因为感到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等症状到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乙肝病毒DNA定量较高,肝功能异常。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抗病毒治疗:医生可以给张先生使用核苷类似物或干扰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
免疫调节治疗:同时,医生可以给张先生使用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疗,以增强他的免疫力,更好地抵抗病毒的侵袭。
对症治疗:针对张先生的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等症状,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给予维生素、护肝药和降黄药等,以缓解他的不适症状。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实际应用。
张先生通过接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对症治疗,有望控制住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对于指导医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 EASL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中国医学论坛报刊登了欧洲肝病学会(EASL)今年2月推出的新版乙肝防治指南,对目前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治疗终点、治疗选择和疗效预测以及治疗指征及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及耐药问题进行详细的叙述,对我们目前慢性乙肝的认识有较大的帮助,值得医务人员和乙肝患者了解和研读。
尹有宽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于今年2月推出新版乙肝防治指南。
《指南》刊登于其官方杂志《肝脏病学杂志》(J Hepatol)2009年第2期。
新版指南在乙肝治疗终点、治疗选择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均有所更新。
我们特别邀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金清龙教授摘译《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进行审校,并请两位教授对《指南》内容进行简要点评。
我们将分期摘登《指南》主要内容,敬请关注。
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持续复制和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密切相关。
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纵向研究表明,患者被确诊后,肝硬化累积5年发生率为8%~20%,肝脏失代偿5年累积发生率约为20%。
代偿性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80%~86%,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不好,5年生存率为14%~35%。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较高,在已经确定的肝硬化患者中其发生率为2%~5%,不过,HBV 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与地域以及肝病分期均相关。
新版指南阐述了慢性乙肝诊治中的10个重要问题:1. 治疗前如何对肝病进行评价?2. 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是什么?3. 如何定义治疗应答?4. 一线治疗的最理想选择是什么?5. 疗效的预测因素是什么?6. 耐药相关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处理耐药?7. 如何进行治疗监测?8. 何时停药?9. 特殊人群如何治疗?10.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 治疗前评估首要一步,应确定肝病与HBV感染的的因果关系并评价肝病的严重性。
并非所有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都持续增高。
《2009EASL乙肝诊治指南》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于今年2月推出新版乙肝防治指南。
《指南》刊登于其官方杂志《肝脏病学杂志》(J Hepatol)2009年第2期。
新版指南在乙肝治疗终点、治疗选择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均有所更新。
我们特别邀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金清龙教授摘译《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进行审校,并请两位教授对《指南》内容进行简要点评。
我们将分期摘登《指南》主要内容,敬请关注。
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持续复制和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密切相关。
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纵向研究表明,患者被确诊后,肝硬化累积5年发生率为8%~20%,肝脏失代偿5年累积发生率约为20%。
代偿性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80%~86%,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不好,5年生存率为14%~35%。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较高,在已经确定的肝硬化患者中其发生率为2%~5%,不过,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与地域以及肝病分期均相关。
1.治疗前评估首要一步,应确定肝病与HBV感染的的因果关系并评价肝病的严重性。
并非所有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都持续增高。
免疫耐受期患者ALT可持续正常,一部分HBe 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ALT可间断正常。
因此,适当的、纵向长期随访是重要的。
(1)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的生化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AL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血细胞计数。
通常,ALT高于AST。
然而,当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时,AST/ALT 比值逆转,此外,还可观察到血清白蛋白降低、PT延长以及血小板计数降低。
还可采用肝脏超声进行评估。
(2)检测HBV DNA水平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决定和后期监测是必要的。
强力推荐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随访,主要因为其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精确性以及其较宽的动态范围。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一个表达HBV DNA水平的国际正常标准。
应用IU/ml表示血清HBV DNA水平,以确保所测数值具有可比性。
对同一例患者应采用一种测量方法,以便评估抗病毒效果。
(3)应全面检查是否存在引起慢性肝病的其他原因包括HDV、HCV或HIV混合感染,是否并存酒精性、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脂肪性肝病。
(4)肝脏的形态学检测结果有助于决定是否开始治疗,因此对于ALT升高或者HBV DNA大于2000IU/ml(或者两者兼有)的患者,推荐其接受肝组织活检以确定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
肝组织活检也常应用于评估其他可能原因的肝病如脂肪变或脂肪肝。
尽管肝穿是一项侵袭性操作,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很小(1/4000-10000),肝穿针的大小应当能够达到精确分析肝脏的损伤和纤维化程度的目的。
对于具有纤维化临床证据的患者,或具有治疗指征无须考虑炎症活动度或纤维化分期的患者,通常不需要进行肝穿。
应用无创方法包括血清学指标、瞬时弹性成像法,评估肝纤维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方法是对肝活检的补充,可以避免肝活检。
2.治疗目的治疗乙肝的目的是,阻止疾病向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癌、死亡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如果乙肝病毒能够被持久抑制,则慢性肝炎组织学活动性、肝硬化发生危险、肝癌发生危险均降低,治疗乙肝的目的就达到了。
然而,由于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中,HBV感染不能完全被清除。
3.治疗终点通过治疗必须将HBV DNA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理想的是低于PCR检测低限(10~15IU/ml),病毒被抑制的程度应确保能使生化指标复常、组织学改善和并发症得以预防。
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治疗使HBV DNA降至低水平与疾病缓解有关。
持续保持HBV DNA低至检测不到水平,是降低病毒对核苷类似物发生耐药危险的关键。
持续保持HBV DNA低至检测不到水平也增加了HBe Ag阳性患者发生HBe Ag血清转换、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HBsAg转阴的可能性。
如果无法采用实时PCR 法,应尽可能应用敏感的方法检测HBV DNA。
(1)对于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最理想的治疗终点是持续的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抗体出现。
这关系到慢性肝炎活动性完全并明确的缓解和长期转归的改善。
(2)在HBe Ag阳性患者中,持久的HBe Ag血清转换是满意的终点,因为已经证实其与预后改善相关。
(3)未达到HBe Ag血清转换的HBe Ag阳性患者以及HBe Ag阴性患者,经核苷类似物治疗后,维持HBV DNA在检测不到水平或经干扰素治疗后,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是另一个最满意的治疗终点。
4.应答的定义两类药物可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干扰素α和核苷/核苷酸类似物(本指南中统称为NUC)。
对抗病毒治疗产生应答的定义,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1)干扰素治疗●原发性无应答是指治疗3个月后,HBV DNA较基线降低不到1log10IU/ml。
●病毒学应答是指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小于2000IU/ml。
●血清学应答是指HBe 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
(2)核苷类似物治疗●原发性无应答是指治疗3个月后,HBV DNA较基线降低不到1log10IU/ml。
●病毒学应答是指治疗48周时实时PCR法检测不到HBV DNA。
●部分病毒学应答是指HBV DNA降低超过1log10IU/ml但通过实时PCR检测仍可检测到HBV DNA。
采用中等强度药物或耐药基因屏障低的药物(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治疗时,应在24周时评估是否存在部分病毒学应答,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采用强效抗病毒药物或耐药基因屏障高或耐药出现较晚的药物(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治疗时,应在48周时评估是否存在部分病毒学应答,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病毒学突破是指在治疗过程中HBV DNA水平比最低值升高超过1log10IU/ml。
病毒学突破常常发生于生化学突破(ALT水平升高)之前。
核苷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毒学突破的主要原因是,治疗的依从性差和出现HBV耐药病毒株。
5.最新治疗结果目前有7种药物可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包括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治疗HBV感染的核苷类似物有三类:L-核苷类(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曲他滨),脱氧鸟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和开环磷酸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已被欧盟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混合片剂已被批准治疗HIV感染。
以上药物的疗效已被1年期(替比夫定为两年)的随机对照试验所评价。
在某些亚组患者中,已得到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的长期治疗结果(接近5年)。
图1和图2为在不同试验中上述药物的应答率,这些试验采用不同的HBV DNA测定方法,所有的药物也并非头对头比较。
(1)对于HBe Ag阳性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2b、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治疗1年时病毒学应答率(不同试验和现有不同指南对病毒学应答的定义也不同)分别为24%、36%~39%、21%、67%、60%和74%。
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的HBe Ag血清转换率为30%,核苷类似物约为20%,随着核苷类似物治疗时间的延长,HBe Ag血清转换率可以增高,但如果发生耐药则会受影响。
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1年时HBsAg消失率为3%~4%,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均为0,替诺福韦为3%。
(2)对于HBe Ag阴性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治疗1年时病毒学应答率(不同试验和现有不同指南对病毒学应答的定义也不同)分别为63%、72%、51%、90%、88%和91%。
1年时聚乙二醇干扰素的HBsAg消失率为3%,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均为0。
图1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和替诺福韦(TDF)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1年时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检测不到率和ALT复常率比较。
这些研究采用不同的HBV DNA检测方法,所有药物并非头对头比较。
图2采用PEG-IFN、LAM、ADV、ETV、LDT和TDF治疗HBe 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1年时HBV DNA检测不到率和ALT复常率比较。
这些研究采用不同的HBV DNA检测方法,所有药物并非头对头比较。
6.治疗适应证治疗适应证同样适用于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主要基于三个标准: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ALT 水平和组织学分级分期。
当患者HBV DNA水平高于2000IU/ml(大约10000copies/ml)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1倍正常值上限(ULN),肝活检(或已在HBV感染患者中经过证实的无创标志物)显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坏死炎症和(或)纤维化(采用标准评分系统,例如METAVIR评分至少A2级或F2期)时,应考虑治疗。
同时需要考虑到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和各国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状况。
应考虑到下列特殊患者群:免疫耐受患者对于大多数30岁以下ALT持续正常、HBV DNA水平较高(通常超过107IU/ml)、没有肝脏疾病的任何疑点,也没有肝癌或肝硬化家族史的患者,不要求即刻行肝活检或治疗,但必须进行随访。
轻度慢性肝炎患者对于ALT轻度升高(小于2×ULN)、组织学检查示轻度病变(METAVIR评分低于A2F2)的患者,可以不治疗,但必须随访。
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如果检测到HBV DNA,即使ALT水平正常和(或)HBV DNA水平低于2000IU/m l(约10000copies/ml),也应考虑治疗。
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迫切需要抗病毒治疗。
对此类患者尤其应迅速而强效地抑制病毒,并应有效预防耐药的发生。
临床症状的显著改善与病毒复制得到控制密切相关,但极晚期肝病患者可能不会从治疗中受益,应考虑进行肝脏移植。
7.预测应答目前已发现一些基线特征和治疗中指标,是治疗后应答的预测因素。
抗病毒治疗在不同时间点应答的预测因素,因抗病毒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1)以干扰素α为基础的治疗预测发生HBe Ag血清转换的治疗前因素是低病毒载量(HBV DNA低于107IU/ml或7log10IU/ml),高血清ALT水平(>3×ULN),肝活检示活动性评分较高(至少A2)。
治疗过程中,12周时HBV DNA降至20000IU/ml以下,对于HBe Ag阳性患者,发生HBe Ag血清转换的概率为50%;对于HBe Ag阴性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概率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