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神经节
- 格式:pdf
- 大小:414.47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精选】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是较古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而尾核和壳核则进化较新,称为新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有关。
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类疾病: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性疾病,如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等;另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性疾病,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临床病理的研究指出,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的病变主要位于纹状体,而震颤麻痹的病变主要位于黑质。
震颤麻痹患者的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患者常伴有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及头部;震颤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入睡后停止。
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
舞蹈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降低等。
病理研究证明,遗传性舞蹈病患者有显著的纹状体神经元病变,新纹状体严重萎缩,而黑质一纹状体通路是完好的,脑内多巴胺含量一般也正常。
舞蹈病病变主要是纹状体内的胆碱能和γ一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jidi shenjingjie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前脑中的一群核团。
它们在机体的运动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鸟类以下动物,由于皮层没有很好发育,基底神经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成为运动功能最高级整合中枢。
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发展后,基底神经节退居皮层下地位,但对运动功能仍有重要调节作用。
基底神经节包括尾核、壳核和苍白球。
尾核与壳核在进化上较先进并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合称为新纹状体。
苍白球较为古老,称作旧纹状体。
此外,底丘脑核、黑质、红核等与纹状体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也往往被包括在基底神经节的系统之中。
大脑底部的基底神经节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位于大脑底部的一系列核团,包括纹状体、苍白球、丘脑下核、黑质等。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最早被发现的功能是调控运动,这也是基底神经节广为流传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中的纹状体接受运动皮层的投射,随后经过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导,通过丘脑返回运动皮层。
基底神经节依此通路来调控运动。
基底神经节的病变,经常出现在许多运动障碍疾病中。
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退化,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不足,在行为水平上病人会出现身体僵硬、颤抖、动作缓慢等症状。
再例如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遗传基因的原因致使基底神经节退化,病人无法自主控制运动,身体经常出现不自觉地抽搐、扭动。
Huntington's disease下面,我们深入到基底神经节内的神经环路,来探究一下基底神经节是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的。
基底神经节内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我们从基底神经节的信号收集器——纹状体(striatum)说起。
纹状体接受来自很大范围的皮层输入,然后伸出纤维给基底神经节的输出核团——苍白球和黑质。
•纹状体中棘神经元离开纹状体的输出纤维来自于一种名为中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的投射神经元。
中棘神经元是纹状体内最主要的神经元,占纹状体的95%,是一种抑制性神经元。
中棘神经元兴奋时,会抑制和它有突触连接的下游神经元。
纹状体中棘神经元(MSN)示意图纹状体中棘神经元又分为两类,一类细胞膜上表达多巴胺的D1受体,另一类表达多巴胺D2受体。
我们简称为D1中棘神经元和D2中棘神经元。
这两类神经元的分布是混杂在一起的。
伏隔核(NAc)内交错分布的D1(红色)和D2(绿色)中棘神经元D1与D2中棘神经元的投射轴突有着不同的走向。
•D2中棘神经元和直接通路D1中棘神经元投向内苍白球(GPi, internal globus pallidus)和黑质网状部(SNr,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抑制其中的神经元。
基底神经节解剖结构基底神经节有3个复杂点:解剖复杂、名字复杂和功能复杂解剖复杂基底神经节是由多种皮层下神经核组成的功能整体。
主要包括尾状核、壳、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伏隔核、杏仁核等结构名字复杂尾状核和壳功能相似,且两者之间有很多纤维桥连接,进化上较新,故称为新纹状体,也可简称纹状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背侧纹状体与新纹状体对应的就有旧纹状体,它就是苍白球,只是因为进化上较古老与背侧纹状体对应的是腹侧纹状体,它是由伏隔核和嗅结节组成杏仁核同时又是大脑边缘系统的组成成分这些神经核只是主要组成部分!!!功能复杂主要参与不同神经功能环路的调控,例如运动调控环路参与运动功能调节、认知调控环路参与认知功能调节和情感行为调控环路参与相关调节等等。
这一周为了搞明白这部分解剖,脑子彻底宕机很多次!!!目前仍然一知半解状态!各位发现任何错误,请给我留言!谢谢!如何学习这部分解剖抓主要,放次要尾状核和壳功能非常相近,所以一般放一起,并可简称纹状体(新纹状体/背侧纹状体)伏隔核和嗅结节合并一起称作腹侧纹状体,但神经外科手术经常涉及伏隔核,所以本文主要写伏隔核苍白球也称旧纹状体,我没有发现任何与“旧纹状体”这个名字有关的作用,所以可以不用记这个名字。
但是苍白球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这点很重要,因为涉及不同的神经通路简化后的基底神经节包括这些结构如何记忆这些结构6个字:黑苍蚊求幸福黑质-苍白球-纹状体-丘脑底核-杏仁核-伏隔核这些主要结构都在哪里位于岛叶里面,侧脑室和三脑室周围冠状位轴位黑质在哪里?位于中脑上部冠状位10丘脑,14:尾状核,29黑质轴位SN黑质,R红核,CP 大脑脚,VTA腹侧被盖区,MB乳头体伏隔核在哪里丘脑底核在哪里(丘脑的下面)这份资料我花了差不多一周才整理完,所展示的解剖结构都和神经外科临床相关,我会在后面逐一解释详细相关性,内容复杂,如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教!谢谢!Enjoy!Reference1. Mathys,C., et al., An age-related shift of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the subthalamic nucleus: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compensating motorperformanc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Front Aging Neurosci, 2014. 6: p.178.&img=Brain%20MRI%20Inversion%20Recovery。
基底神经节的机能“基底神经节”这一神经解剖学术语是前脑中一组皮层下神经结构的总称。
神经解剖学家们对于哪些神经结构属于基底神经节尚未形成十分统一的意见,但他们都认为基底神经节至少应包括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壳核(putaman)和苍白球(globus pallidus)(见图5)。
这些神经结构彼此间进行信息交流,并且与丘脑和大脑皮层也进行信息交流。
尾状核和壳核接受来自丘脑和大脑皮层的感觉输入,苍白球向丘脑输出神经信息,后者继而向大脑运动皮层和前额叶发送信息。
由于神经信息在基底神经节和大脑运动皮层之间来回传递,因此基底神经节的机能类似于运动皮层、前运动皮层和前额叶皮层,这些神经部位的机能是储存感觉信息、用其所储存的信息来指导运动、学习运动规则、将多个动作组织为顺畅而自发的整体运动序列等。
当人们在学习驾驶的时候,起先他(她)必须思考所学的每一个动作,待其学成后就能轻松操纵方向盘、打方向灯、换档以及完成其他所有驾车动作。
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层对于此类动作习惯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神经机能。
在反应选择(做出或抑制某个反应)过程中,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活动就会增强。
基底神经节受损的人在选择和启动某个动作时表现迟缓。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脑外科手术中观察了病人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活动。
研究者给予病人不同的信号,以指示其做出或抑制某个动作(例如,手指动一下)。
当要求其做动作的信号偶尔呈现时,病人尾状核的神经活动大为增强。
然而如果提高该信号刺激频率,尾状核的兴奋程度就会降低;该信号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尾状核开始对不作反应的信号增强其神经活动。
在另一项研究中,被试用计算机鼠标在屏幕上画线,研究者通过PET来观察此时他们的大脑活动。
在被试第一次画一条线的时候,他(她)的基底神经节被激活,而其小脑兴奋水平并不升高。
然而,当被试按要求尽可能准确地重描某条线时,他(她)的小脑的神经活动远比基底神经节更为活跃。
由此可见,基底神经节对于运动选择显得至关重要,而小脑对于运动精确定位,以及使用反馈信息以指导进一步发生的动作行为,则具有更重要的机能意义。
1.基底核的组成
基底核是指位于大脑半球下部、丘脑外侧部的成簇的皮层下核团。
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复合体,纹状体(见于图1)形成了具有控制运动和行为意识方面的功能复合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壳和苍白球组成。
由于壳和苍白球距离较近,壳和苍白球合称为豆状核。
但是现已证实壳和尾状核具有共同的化学递质(γ-氨基丁酸)和纤维联系,近似为一整体,因此壳和尾状核又合称为新纹状体。
纹状体由于接受大量的传入纤维,所以被认为是基底核中主要的传入结构,它的传出纤维主要到达苍白球和黑质的网状部。
基底核病变,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临床表现多样,既有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ex:PD),也有非正常的不自主运动(运动障碍)。
2.新纹状体
新纹状体与维持机体的固定姿势有关。
尾状核头部的变性、萎缩,可出现舞蹈样动作(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壳核的病变则与临床所见的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扭转痉挛、舞蹈病等不自主运动有关。
3.旧纹状体(苍白球)
苍白球的功能与肢体的肌张力姿势反射有关。
PD患者到了中晚期几乎都有苍白球的变性。
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纤维起源于黑质致密部(A9)细胞群(见于图2),终止于纹状体,其主要作用是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共同调节肌紧张及共济活动。
(相关于PD发病机制)
图1 左侧大脑半球中的纹状体
图2 经间脑和基底核的斜切图(SLIC:内囊豆状核下部,EX:苍白球外侧部)
注:图1,图2摘自Gray's Anato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