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神经节解剖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7.69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一、大纲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3.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与内部结构4.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了解脊髓的功能。
6.掌握脑干的外形、结构。
7.理解小脑、间脑的位置、外形与结构。
8.掌握端脑的外形与结构。
9.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10.理解脑脊液及其循环。
11.理解脑和脊髓的血管。
12.了解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3.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
14.理解脊神经丛的位置及分支、分布。
15.理解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性质及其功能。
16.了解内脏神经。
二、内容概要脑中枢神经脊髓1.神经系统脑神经按与中枢关系脊神经周围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按分布范围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位置——椎管内2) 2.脊髓 2) 8节 12节 腰髓5 5 1前角——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联络神经元 内部结构 侧角——交感神经元 前索 白质 后索 侧索位置——颅后窝内延髓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菱形窝 外形 脑桥 背侧:菱形窝 腹侧:基底部,小脑中脚 中脑 腹侧:大脑脚,脚间窝 背侧:上丘,下丘 灰质 脑神经核 内部结构 白质内侧面三面背外侧面下面外侧沟叶间沟中央沟顶枕沟额叶外形顶叶五叶颞叶枕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6.端脑主要脑回颞横回角回缘上回皮质灰质豆状核基底核尾状核杏仁体内部结构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侧脑室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大脑镰硬脑膜小脑幕7.脑和脊髓被膜硬脑膜窦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软膜软脊膜软脑膜——脉络丛8.脑脊液循环(1)产生部位:各脑室脉络丛(2)循环途径:左室间孔中脑水管正中孔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9.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皮肤的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0.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皮肤的痛、温、触觉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后角固有核交叉脊髓丘脑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1.头面部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痛、温、触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群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下1/3部12.视觉传导通路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杆细胞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两侧皮质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13.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大部分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躯干、四肢骨骼肌 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14.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 皮质核束内囊膝 脑干大部分终止双侧的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头、颈、咽、喉肌15.脊神经器18三、测试题(一) 名词解释1. 灰质2. 白质3. 神经核4. 神经节5. 网状结构6. 内囊7. 纹状体8. 硬膜外隙9. 蛛网膜下隙10. 大脑动脉环11. 牵涉痛12. 上运动神经元13. 下运动神经元14. 交感干(二)填空1.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大脑功能结构详解大脑功能结构详解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
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间的隆凸部分称脑回。
大脑半球的背侧面,各有一条斜向的沟,称为侧裂(lateral fissure)。
侧裂的上方,约当半球的中心处,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脑沟,称为中心沟(central fissure)。
每一半球又分为四个叶(lobe)。
在中心沟之前与侧裂之上的部位,成为额叶(frontal lobe),为四个脑叶中之最大者,约占大脑半球的三分之一;侧裂以下的部位,称为颞叶(temporal lobe);中心沟之后与侧裂之上的部分,称为顶叶(parietal lobe);顶叶与颞叶之后,在小脑之上大脑后端的部分,称为枕叶(occipital lobe)。
以上各脑叶,均向半球的内侧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脑叶区域内,各有许多小的脑沟,其中蕴藏着各种神经中枢,分担不同的任务,形成了大脑皮质的分区专司功能。
各叶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1、额叶:也叫前额叶。
位于中心沟以前。
在中心沟和中心前沟之间为中心前回。
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
额叶前端为额极。
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
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
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心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心小叶。
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2、顶叶:位于中心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导读: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
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脑部脑干脑室系统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人脑区域图神经分布图小脑皮质结构小脑脑岛基底核海马和穹窿各种剖面图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形象记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CT表现脑损伤不同部位脑病的瞳孔变化常见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各种颅内出血几种类型脑出血的CT表现急性颅内高压所致脑疝的分型颅顶层次面神经——一巴掌就能记住神经病变时瞳孔对光的反射脑脊液循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的鉴别头痛困扰,你属于哪一种脊柱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一、大脑(一)额叶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休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⑧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
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巾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
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CJae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痛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
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牛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
强握反射(graa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gr0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r句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第四章神经系统结构12对脑神经:(1)嗅神经:主要负责鼻子的嗅觉。
(2)视神经:主管眼睛的视物功能。
(3)动眼神经:主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内等方向的运动和上睑上提及瞳孔的缩小。
(4)滑车神经:主管眼球向外下方的运动。
(5)三叉神经:分为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负责面部的痛、温、触等感觉;较小的一部分主管吃东西时的咀嚼动作。
(6)外展神经:主管眼球向外方向的运动。
(7)面神经:主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此外还主管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以及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感觉。
(8)听神经=前庭蜗神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做听神经,主管耳对声音的感受。
另一部分叫做前庭神经,其主要作用是保持人体的平衡。
(9)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粘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亦与第十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
(10)迷走神经:除与第九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
(11)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12)舌下神经:主管舌肌运动。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31对脊神经:颈神经(C1-C8)、胸神经(T1-T12)、腰神经(L1-L5)、仙骨神经(S1-5)、尾骨神经(Co1)一、脊髓:24块脊椎;31节脊髓(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尾1节)功能:分配运动纤维至机体的效应器官(肌肉和腺体),以及集合躯体感觉信息上传至大脑。
背根:传入感觉纤维腹根:传出运动纤维 “H” 灰质高位截瘫: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下半身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二、外周神经系统脊神经 (spinal nerve)——和脊髓相连的外周神经脑神经 (cranial nerve)——直接与脑相连的外周神经躯体神经系统 (somatic nervous system)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交感神经分支 (sympathetic division)副交感神经分支 (parasympathetic division)(1)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a)交感神经分支 (sympathetic division):主要参与消耗机体所存储的能量活动。
左下叶前基底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左下叶前基底段(left ventral anterior basal ganglia segment)是大脑中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
它位于大脑的底部,与左下叶、左侧前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相连。
左下叶前基底段在大脑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运动控制、情感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执行。
在解剖结构上,左下叶前基底段由多个核团组成,包括壳核(caudate nucleus)、尾状核(putamen)和球状核(globus pallidus)。
这些核团通过神经纤维和其他脑区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回路。
这些回路与大脑其他区域的沟通和调节,使左下叶前基底段成为一个重要的功能中枢。
左下叶前基底段在运动控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与额叶皮层和运动皮质相互连接,参与调节和调整运动的执行。
这种调节在保持平衡、协调无缝运动以及控制肌肉力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左下叶前基底段也与情感调节紧密相关。
对于情感的产生、情绪的调控以及愉悦和奖赏的感受等方面,其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左下叶前基底段在认知功能的执行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它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连接使得它在学习、记忆、注意力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些认知功能的正常运行与左下叶前基底段的稳定性和调节密切相关。
然而,左下叶前基底段也容易受到神经疾病的影响。
许多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都与左下叶前基底段的损坏或功能异常有关。
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情绪波动和认知能力下降。
因此,深入研究左下叶前基底段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与神经疾病的关系,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左下叶前基底段在大脑的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运动控制、情感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执行。
深入了解左下叶前基底段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对于神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基底神经节解剖结构
基底神经节有3个复杂点:解剖复杂、名字复杂和功能复杂解剖复杂基底神经节是由多种皮层下神经核组成的功能整体。
主要包括尾状核、壳、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伏隔核、杏仁核等结构名字复杂尾状核和壳功能相似,且两者之间有很多纤维桥连接,进化上较新,故称为新纹状体,也可简称纹状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背侧纹状体与新纹状体对应的就有旧纹状体,它就是苍白球,只是因为进化上较古老与背侧纹状体对应的是腹侧纹状体,它是由伏隔核和嗅结节组成杏仁核同时又是大脑边缘系统的组成成分这些神经核只是主要组成部分!!!功能复杂主要参与不同神经功能环路的调控,例如运动调控环路参与运动功能调节、认知调控环路参与认知功能调节和情感行为调控环路参与相关调节等等。
这一周为了搞明白这部分解剖,脑子彻底宕机很多次!!!目前仍然一知半解状态!各位发现任何错误,请给我留言!谢谢!如何学习这部分解剖抓主要,放次要尾状核和壳功能非常相近,所以一般放一起,并可简称纹状体(新纹状体/背侧纹状体)伏隔核和嗅结节合并一起称作腹侧纹状体,但神经外科手术经常涉及伏隔核,所以本文主要写伏隔核苍白球也称旧纹状体,我没有发现任何与“旧纹状体”这个名字有关的作用,所以可以不用记这个名字。
但是苍白球
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这点很重要,因为涉及不同的神经通路简化后的基底神经节包括这些结构
如何记忆这些结构6个字:黑苍蚊求幸福黑质-苍白球-纹状体-丘脑底核-杏仁核-伏隔核
这些主要结构都在哪里位于岛叶里面,侧脑室和三脑室周围冠状位轴位黑质在哪里?位于中脑上部冠状位
10丘脑,14:尾状核,29黑质轴位SN黑质,R红核,CP 大脑脚,VTA腹侧被盖区,MB乳头体伏隔核在哪里丘脑底核在哪里(丘脑的下面)这份资料我花了差不多一周才整理完,所展示的解剖结构都和神经外科临床相关,我会在后面逐一解释详细相关性,内容复杂,如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教!谢谢!Enjoy!Reference1. Mathys,C., et al., An age-related shift of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the subthalamic nucleus: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compensating motorperformanc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Front Aging Neurosci, 2014. 6: p.
178.&img=Brain%20MRI%20Inversion%20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