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7上科学物质的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34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一、学问点构造图二、根底学问点1、物质的构成1.1 Q:什么是分子?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1.2 Q:分子的性质有什么?A:①分子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③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④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1.3 Q:气体或液体扩散速度跟温度的关系是什么?A:温度越高,气体或液体扩散的越快。
1.4 Q:气体液体固体三者分子之间空隙排列是怎样的?A: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拟小。
1.5 Q: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A: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1.6 Q:我们通常把分子的运动也叫作什么?A: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猛烈。
1.7 Q:既然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A: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引力,同事也存在斥力。
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的很近。
2、质量的测量2.1 Q:什么是质量?A: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2 Q:质量会随物体形态的变更而变更吗?A: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态,状态,温度,位置的变更而变更。
2.3 Q:物质的单位及单位换算A: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1克=1000毫克2.4 Q:托盘天平的根本构造是A: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
2.5 Q:运用天平留意事项A:留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玛法不能用手干脆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刚好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
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
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化学药品不能干脆放在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一样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再称量)。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状态的改变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性质,这些性质可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二、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其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2.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一些类似细胞形成的,具有相似生物功能的细胞组合而成的。
器官是一组组织的结合,具有特定的功能。
三、能源与能转化1. 能量的转化与能源能源是使物体做功的物理量,包括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2.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机械能的转化是在物体运动或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
四、科学探究1. 科学实验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2.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
五、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 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不同季节地球的日照和太阳高度角有所不同。
以上是七年级浙教版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很抱歉,我似乎重复了之前的内容。
以下是更多的扩展内容。
能源与能转化在能源与能转化这一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能源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能源是指可以执行工作的物理量,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形式中,包括化学能、动能、电能、热能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利用各种能源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能量。
然而,能源的使用和转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还有离子和原子)同种物质构成的分子种类相同,冰、水、水蒸气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性质:(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只能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再固体分子)(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3、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热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扩散现象。
正因为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就为分子的运动提供了“空间”而气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小,所以气体物质扩散较快,而固体和液体物质扩散较慢。
4、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5、清晨树叶上的露珠看起来呈球状,对此解释合理:体现了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露珠缩小到其表面积最小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7、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第2节:质量的测量一、质量概念理解和单位换算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6毫克1克=1000毫克以上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千克=1公斤,1斤=500克,1两=50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一、单选题1.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分子之间有空隙B 红墨水滴入水中扩散分子在不停运动C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分子之间有引力D 水很难被压缩分子之间有斥力A. AB. BC. CD. D2.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面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B. 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倒立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C. 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D. 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3.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 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4.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荷花飘香C. 秋天,黄沙扑面D. 冬天,雪花纷飞5.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B. 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C.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6.国家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均为无烟学校,各学校均张贴了如图所示的禁止吸烟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在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 分子之间有间隙C.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D.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7.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B. 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C. 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D. 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8.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A. ②③B. ①③C. ②④D. 以上都是9.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B.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二、填空题10.用所学知识填空。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4章物质的特性4.1物质的构成目录 (1) (2) (3) (5) (9)一、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等。
1.小颗粒用放大镜可看见,细胞要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只有用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所以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等。
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俗称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重要提醒】无论物质的状态如何,构成同种物质的分子种类相同。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体积小:水分子的直径约是2.8×10-10米,1亿个水分子排一排约2.8厘米长。
质量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6千克。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如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等。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空隙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空隙较小,因此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分子间的空隙会随温度、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在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空隙会变大。
【重要提醒】当大小不同的两种分子混合时,小分子进入大分子的空隙里去,使总体积减小。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互相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人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会发生扩散。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
【重要提醒】①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越快,运动过程中分子结构并不改变,分子间的间隔可能会改变。
②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管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这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
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构成难点:分子的性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五、教学过程引课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展开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202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培优提高”秋季班讲义(十)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一、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中的一种。
分子很小(比细胞小的多,例如甘蔗的细胞中液泡中的细胞液中有很多个水分子和蔗糖分子),只有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1、分子之间有空隙(1)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
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2)固体分子之间.液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且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小,而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
(3)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说明冰分子间空隙大,水分子间空隙小。
酒精与水的混合芝麻与黄豆的混合(类比)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1)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外一处的现象。
喷香水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铅片与金片相互渗透(2)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飞扬的灰尘,是物体运动的结果(布朗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固体要用力才能弄断,胶水可以粘贴物体。
(2)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质量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和温度改变而改变.(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还有几个其他的常用单位,如吨(t)、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三、质量的测量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杆秤、台秤、电子秤、磅砰、天平等,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是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2)天平的使用方法①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4
[设计意图]:
第一通过一个“铁树开花”的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急于查找答案的激情进入新课学习。
分子属于微观领域,学生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蔗糖的三个实验,师生逐步分析、推理,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使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起到了总结和巩固作用。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严密的推理。
总结了分子运动论内容之后,让学生说明“铁树开花”的缘故。
[教学目标]:
1、明白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专门小的。
明白得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培养学生观看、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猎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实验观看过程中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白得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说明扩散现象。
[教学预备]:蔗糖(包括碾碎的)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酒精红墨水针筒黄豆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