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22
浅谈初中物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急迫和复杂的工作,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海伦·凯勒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乐学的倡导者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其中“乐”即兴趣,兴趣是获知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内驱力,是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催化剂。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掌握该事物的可能性就有了成功的保证.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学习时精力集中,感受深刻,记忆牢固,而且联想丰富,达到“心骛八级,神游万仞”的境界。
在现代教学中,适时恰当的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电脑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
此外,多媒体刺激强度大,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在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对课件进行精心设计,可以把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接受过程和单一的知识“储存”过程变为主动地思辨性的发现过程。
下面我就多媒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多媒体课件在引课中的作用: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不是用好胜心去诱导学生的竞争心理,而是用好奇心去激励学生的科学兴趣,追求真理,探索奥秘,才是更高的境界。
”可见,好奇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以获取知识为满足和快乐。
多媒体课件具有鲜明的色彩、动静交替的画面,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是听觉、视觉的同时传递。
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置身于一种多方位、立体感的境界,产生新奇的感觉,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当今教育的全面变革。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物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物理思维的形成过程,使物理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
我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利用截取的视频文件,给学生展示了海市蜃楼的美妙景观,使学生对光的折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种做法我体会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物理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应用,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物理问题,选择物理问题就成为物理教学活动的关键。
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套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材第十五章《电磁感应》。
具体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与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以及电磁感应在实际应用中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与应用、楞次定律理解;2.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理解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案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感应实验器材、演示用电磁感应装置、多媒体课件;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作业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激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好奇心。
2. 例题讲解: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4.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磁感应在实际应用中案例,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原理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现象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楞次定律4. 电磁感应在实际应用中案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发现者;(2)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感应电动势表达式;(3)解释楞次定律,并举例说明;(4)列举电磁感应在实际应用中三个案例。
答案:(1)电磁感应现象是指在磁场中,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发现者是迈克尔·法拉第。
(2)感应电动势 E = Blv(B:磁感应强度,l:导体长度,v:导体速度)。
(3)楞次定律:在闭合回路中,感应电动势方向总是与改变它磁通量效果相反。
(4)案例:发电机、变压器、电磁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理解还需加强,下节课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练习。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套精美课件全集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运动的概念、分类及描述方法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摩擦力的计算与应用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案例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浮力的实际应用案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摩擦力、浮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浮力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球、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和浮力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 力与运动: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举例说明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浮力:讲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2) 计算给定情境下的摩擦力和浮力。
3) 分析浮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1) 略2) 略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物理实验的成败决定着物理课堂教学之优劣。
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实验兴趣和探究热情,使物理实验教学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但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是物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人在多年实践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归纳如下,希望对广大初中物理老师有所裨益。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效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初中学生知识面窄,直接经验少,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而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用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非常有效。
“飞行员手抓子弹”可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奥运赛场的飞人大战能激发学生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兴趣;世博会现场丰富的内容也能激发学生观察光、热、电效应……但是,学生接触多媒体课件多了,新鲜感自然减弱,如果教师的课件不能及时“升级换代”,老是“飞入”、“缩放”,风铃声聒噪、百叶窗花眼……学生就会产生感觉疲劳,继之乏味,甚至厌烦。
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方式方法要不断翻新,才有可持续性。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然后精心制作课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可“复制”可“共享”,既是优势,又是缺点。
它能节省教师的时间、精力,但也容易使教师懈怠,不假思索“粘贴”过来,随便“共享”,反而弊大于利。
例如,2004年刘翔得世界冠军,那短短的十几秒跨栏镜头激动了国人的心,当时用这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比较非常有效,但时过境迁,今天再用它就激不起学生多少反应了。
还有“怎样增大与减小压强”,滑雪、沙漠巨轮车、大型牵引车等都是较典型的例子,但我们县地处长江与巢湖之间,是一片圩区,周围大河环绕,其中沟渠纵横,池塘星罗棋布,却从未见过滑雪、巨轮车、牵引车之类的物体,所以教师制作课件时就不能以它们为重点了,而要在桥梁、涵洞、船只上做文章。
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起到“激活”的作用。
当然,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多多益善。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通过计算机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技术。
它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了学生物理能力培养。
它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将物理教学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教学、运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和网络时代。
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多媒体技术被运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方法。
已成为物理教师的得力助手,不仅辅助教师传授知识,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物理能力的培养。
现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物理情境,优化新课引入引入新课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并建立与以前的知识结构的实质性联系,在常规教学中要做好这一点不容易。
而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通过仔细观察幻灯片投影放映,启发思考,唤起与以前的知识的联系,在比较与联系中提高了理解力。
例如《浮力》这节课开始时,我先播放一段录像,创设物理情境:“漂亮的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浮出水面,有的潜入更深处。
小木板、帆船、万吨货轮,一条比一条大,一艘比一艘重,它们都浮在水面上。
接着,画面上出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底部,漂亮的鹅卵石静静的躺在那里”。
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巨大的万吨货轮能浮在水面上,而一粒小小的石子却会沉入水底?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与物理有关系吗?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先播放一段“蜡烛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烧杯中被点燃,并在水中燃烧”的视频。
2024年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主要涉及第十章第一节: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示意图绘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2. 使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生活中力的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 新课内容:(2)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力的测量: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演示实验。
(4)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动手绘制。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力的计算和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示意图、生活中常见的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使用测力计测量一本物理课本的重力,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一本物理课本的重力约为3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加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力的作用。
2. 在力的测量和示意图绘制环节,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力,如何应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文将会探讨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点通过动画、图像等形式形象地进行呈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万有引力的作用过程,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2. 实验演示: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实验过程通过视频等形式进行演示,使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实验过程及结果,从而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3. 互动学习: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小测验、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之一部分,实际上,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应用,比如通过3D动画的方式呈现物理现象、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物理拓展学习等。
种种应用方式的采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1. 提升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 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能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物理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 开拓思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一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够更加灵活地思考和提问。
这样便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以及测量;重点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举重、拉弓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引出力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及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变化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6. 实验演示: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说明其作用效果。
(2)已知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5N,另一个力为10N,且两个力的夹角为60度。
求物体的合力。
2. 答案:(1)实例:踢足球、拉弓、推门。
作用效果:足球运动、弓形变、门开启。
(2)合力:约为11.6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介绍牛顿三定律,引导学生探索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