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病人手术麻醉医生面临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临床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手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却相对较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对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对于提高老年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手术麻醉过程中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3.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老年患者大脑功能减退、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较为常见,手术麻醉过程中易出现意识丧失、认知功能障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5. 其他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全身情况较差,手术麻醉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体温调节失常、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
二、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的风险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全身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代谢能力下降,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明显降低。
2. 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增加了手术麻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 药物应用:老年患者常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凝药等,这些药物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药效产生影响,增加了手术麻醉并发症的风险。
4. 心理状态: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状态的不稳定也可能导致手术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5. 手术种类:部分手术对老年患者来说是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这些手术本身所带来的创伤和应激也会增加手术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1. 术前评估:对老年患者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血管、呼吸、肝肾功能等方面的评估,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
2. 麻醉技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避免使用易引起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的药物,避免过度镇静和肌肉松弛。
3. 监测手段: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生命体征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体温管理:老年患者对体温的调节功能较差,手术期间易发生体温过低,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麻醉科对老年患者的特殊处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的需求和关注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麻醉科中,老年患者的特殊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在老年患者中的特殊处理方法。
一、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普遍下降,包括心脏功能、肺功能、肾功能等。
他们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并且有可能服用多种药物治疗。
因此,在麻醉中需要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的心脏和呼吸系统功能,以及对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
二、麻醉药物的选择老年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因此,在选择麻醉药物时需要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情况。
一般来说,短效药物更适合老年患者,因为它们可以更快地从体内清除。
此外,麻醉药物的剂量也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体重和生理状态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药物过量的情况。
三、镇痛管理老年患者的镇痛需求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考虑到老年患者常伴随有慢性疼痛和多种慢性疾病,麻醉科需要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在手术后的镇痛管理中,可以选择局部麻醉、静脉输注镇痛药物或口服镇痛药物等方式,但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四、围手术期护理老年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都需要特别的护理。
在手术前,麻醉科需要评估老年患者的疾病风险,进行术前准备。
在手术中,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干预。
在手术后,麻醉科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护理,确保老年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五、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在麻醉科中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这包括积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六、心理支持老年患者在面对手术和麻醉时可能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惧。
麻醉科医生和护士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他们可以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患者的疑虑,并提供安慰和鼓励。
麻醉科中的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注意事项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患者在医院内接受各类治疗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其中,麻醉管理是老年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常见的合并症,麻醉管理策略也需相应调整。
本文旨在探讨麻醉科中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注意事项,以提高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与效果。
一、老年患者生理变化与麻醉管理1.老年患者生理变化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功能等方面。
心脏舒张功能的减退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降低心脏耐受力;呼吸道肌肉力量和弹性下降,容易导致术后肺部感染;肾脏的滤过率和排泄功能减弱,易引起药物在体内的堆积等。
这些生理变化对于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提出了挑战。
2.麻醉管理策略(1)术前评估:麻醉科医生在手术前需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其评估其手术风险。
此外,老年患者还需要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片、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以确定其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
(2)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由于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进行相应调整。
老年患者对吗啡类、苯二氮䓬类和巴比妥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谨慎选择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
(3)麻醉的监测与管理:老年患者麻醉中需进行全程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此外,麻醉深度的评估也很关键,可以通过瞳孔灵敏度、BIS监测和全身运动反应等指标进行评估。
二、老年患者麻醉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在老年患者手术前,需提前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风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抗心衰、抗感染和抗凝等治疗。
患者在手术前需要空腹,并避免使用引起胃排空延缓的药物。
2.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调整老年患者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谨慎调整,以避免副作用和药物堆积。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对吗啡类、苯二氮䓬类和巴比妥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所以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适当降低剂量。
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在医学领域中,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老年病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众多慢性疾病的存在,对麻醉药物和手术操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麻醉科医生需要特别注意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和药物反应,以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特殊处理的相关内容。
一、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病人生理特点的了解对麻醉医师非常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器官血流量减少,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免疫功能和肺功能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些因素会影响老年病人对麻醉的反应和耐受性,增加麻醉中的风险。
二、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老年病人对麻醉药物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上需要特别慎重。
一方面,老年病人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可能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变慢,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
因此,麻醉医师需要根据老年病人的肝肾功能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引起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老年病人的脑功能较差,对药物的反应性也较强,需要减少药物使用的依赖程度,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三、监测和评估老年病人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比年轻人更加不稳定,因此在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麻醉医师需要监测老年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调整。
此外,老年病人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失能状态等,麻醉医师还需要通过与家属的沟通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确保麻醉计划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四、围手术期管理老年病人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也需要特别关注。
在麻醉操作之前,麻醉医师应与老年病人充分沟通、了解其患病史和手术相关情况,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麻醉计划。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密切监测老年病人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
术后,麻醉医师应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术后监护和康复护理,确保老年病人的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结语麻醉科对老年病人的特殊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医学工作,在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探讨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高龄病人不管是身体功能、还是身体素质都大不如前,同时在病理及生理特点等方面,也会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对老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时,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强化分析和利用进行麻醉处理的有效方法,以期保障对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就对于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分析。
一、老年人生理特征与合并疾病老年人的组织细胞出现了一定的退行性改变,同时器官功能也明显衰弱,所以若想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就应提前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合并疾病,并且还应深入认知老龄病人麻醉处理的特殊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伴随脑血流的明显缓慢,会产生脑萎缩的状况,同时也会导致神经元物质随之流失,甚至会对突触的传递造成影响,导致神经递质未有较高的合成率,所以神经传导的实际速度也会因此变慢,上述情况均为伴随病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产生的改变。
因此,针对上方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的一些药物,针对老年人的抑制作用是相对突出的。
再者,老年人的呼吸系统也会产生较大变化,如不管是大气道、还是小气道较之从前均会更松软,导致老年人的最大呼吸流速随之降低,也会加大余气量,肺泡的数量明显减少,因而肺活量也会随其下降,如此会致使发生低氧血症。
老年人也容易在肺部产生并发症,这通常是指支气管哮喘以及慢性气管炎等。
二、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方法对于全身麻醉的高龄病人,需对此类病人运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在实施麻醉用药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咪唑安定实施静脉推注,还需运用阿曲库铵、或氯化琥珀胆碱来实施气管插管,在维持期一般会运用到靶控丙泊酚复合液来实施有效麻醉,还能够吸入浓度不高的氨氟醚。
对于椎管内麻醉的高龄病人,在手术的过程中,能够针对高龄病人的真实状况予以氨酚合剂加以辅助麻醉,还应在围手术期对病人予以吸氧支持。
二、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注意事项对高龄病人实施麻醉处理的注意事项较多,主要体现在下述内容中:其一,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高龄病人的合并症一般较多,易于致使发生器官衰竭的状况,所以在对此类病人实施麻醉处理时,也会有很高的风险性,在此情况下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就显得尤为关键。
麻醉科的老年人与特殊病人麻醉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特殊疾病患者的增多,麻醉科在老年人和特殊病人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麻醉科的视角,探讨老年人与特殊病人麻醉的相关问题。
一、老年人麻醉的特点与注意事项老年人麻醉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患者来说具有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
首先,老年人器官功能相对减弱,对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因此药物的使用需谨慎。
其次,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麻醉医生需要充分了解病史,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在老年人麻醉中,需要注意术前的全面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
同时,在麻醉过程中,监测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至关重要,特别是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二、特殊病人麻醉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特殊病人麻醉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孕妇、肥胖患者、心脏病患者等。
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都需要麻醉医生有针对性地制定麻醉方案。
对于儿童患者,麻醉过程需要更细致地进行计划和操作。
首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并掌握正确的给药途径是关键。
其次,在麻醉诱导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环境,例如使用儿童友好的游戏方式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对于孕妇患者,麻醉时需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
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调整麻醉深度是保护胎儿的关键。
此外,对于分娩手术等特殊情况,麻醉医生还需要紧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
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身体脂肪较多,麻醉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加,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此外,肥胖患者在麻醉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呼吸道堵塞等问题,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和氧饱和度。
对于心脏病患者,麻醉过程需要特别谨慎。
麻醉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制定安全的麻醉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监测心电图、动脉压力等指标对于预防心脏并发症至关重要。
三、老年人与特殊病人麻醉的团队合作在老年人与特殊病人麻醉中,团队合作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士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制定麻醉方案,并对术后的监测和护理进行协调。
老年患者麻醉风险更大,如何管理才合理发布时间:2022-12-02T06:11:41.11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2期作者:论妹措[导读] 老年人本身由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退化,抵抗能力下降,一旦生病,治疗周期较长,同时治疗期间所面临各类风险也相对偏多。
尤其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在进行麻醉时,所要考量的风险因素更多,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老年患者生命安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论妹措阿坝州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四川阿坝州 623400老年人本身由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退化,抵抗能力下降,一旦生病,治疗周期较长,同时治疗期间所面临各类风险也相对偏多。
尤其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在进行麻醉时,所要考量的风险因素更多,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老年患者生命安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本文将对老年患者麻醉风险管理进行相关科普分析,以便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相关基础医学知识,降低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发生率。
1、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定义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即麻醉期间患者生理功能遭到损害,自身生命安全受到一定威胁。
之于老年患者而言,麻醉风险一旦出现,且未能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严重的甚至会致使患者死亡,所以了解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危害及成因,并做好老年患者麻醉风险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危害2.1影响患者机体健康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危害较为典型,一般情况下,由于老年患者本身机能退化、体质偏弱,麻醉期间常会出现误吸等现象,且在麻醉后也多会发生短暂功能性障碍,这都对老年患者机体健康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影响到其康复进度。
比如部分老年患者麻醉前未按医嘱行事,不能积极配合医生按要求禁食禁水,便易造成麻醉过后手术期间食物返流入肺部;加之很多麻醉药效持续时间较长,术后患者神经系统无法及时恢复,一些神经系统较弱的老年患者,在麻醉作用下,可能出现暂时性语言障碍、意识模糊等现象。
2.2导致患者死亡比较严重的麻醉风险会导致老年患者死亡,麻醉前为确保老年者安全,往往会先对其做麻醉耐受评估。
高龄患者临床麻醉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高龄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麻醉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也需要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麻醉药物的选择、术前评估以及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麻醉实践。
一、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普通成年人相比,存在一系列的改变,例如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处理信息能力减弱、肌肉骨骼组织萎缩等等。
由于各种体征参数发生变化,高龄患者的麻醉操作需要谨慎和细致。
1.心血管系统:高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功能下降,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血管壁变得僵硬,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等等。
应当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恰当调整,以避免患者在术中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者其他心血管事件。
2.呼吸系统:高龄患者往往肺活量降低,呼吸肌肉力量下降,吸气量减少等等。
因此,在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时需要考虑到其影响对于呼吸系统的影响,以避免出现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情况。
3.肾脏系统:高龄患者往往肾功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腎小管对药物的处理能力下降等等。
麻醉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
4.神经系统:高龄患者的神经系统处理信息能力减弱,对于镇静剂和麻醉药物的反应性增加。
因此,在麻醉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以避免意识障碍、运动抑制等不良反应。
二、麻醉药物的选择针对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麻醉医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以达到应有的镇痛效果,同时控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1.全麻: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对心血管、呼吸系统做出不良影响的药物。
常用的麻醉药物如异丙酚、丙泊酚等,具有快速起效、快速恢复的优点,但是需注意药物的剂量、麻醉的深度,避免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下降。
2.局麻:局麻药物在外科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尽可能使用渗透麻醉(peripheral nerve block),避免直接进入中枢系统的神经阻滞。
老年人麻醉风险与注意要点郑敏发布时间:2023-07-10T03:54:21.190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7期作者:郑敏[导读] 老年麻醉注意事项有很多,因为与年轻人相比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麻醉注意事项有很多,因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其生理机能,功能储备等等都可能相对衰退。
生理机能的衰退使其更不容易耐受手术和麻醉的刺激,功能储备的下降可能使其在经受手术麻醉的刺激中更容易出现功能的失调,因而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
下面就老年人麻醉的相关知识做科普介绍。
一、老年患者自身状态存在的麻醉风险1、心血管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心血管水平逐渐下降,血管中血液流速有所降低,无法与青壮年人群的血容量代谢相比,且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血管类疾病情况增多。
这种情况下,在患者手术麻醉的时候,患者很容易因自身疾病导致出现休克,心脏停止跳动,对老年患者疾病的治疗极为不利,麻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具有一定致死性以及致残性,所以需要采取科学麻醉方法以及术前检查进行风险防控。
防控策略:术前加强访视环节工作,让麻醉人员了解患者疾病史,治疗史,同时重视术前患者相关手术指标的检查,这样可以检查患者是否满足手术条件,例如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查,了解患者心脏功能的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血压情况,如果患者血压过高,不建议患者立即手术,需要为患者进行降压处理。
而且还需要综合患者疾病情况为患者选择科学的麻醉药物以及麻醉剂量,预防老年麻醉的不良反应发生2、麻醉药物吸收降低老年人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手受年龄的影响,加上身体机能降低,呼吸功能以及肺部情况都受到影响,在麻醉过程中一旦麻醉药物的剂量使用过多就很有可能导致患者中枢神经造成影响。
很多患者在手术麻醉前应该都是比较担忧麻醉药物会不会影响自身智力与行为等问题。
老年麻醉中也同样存在麻醉影响智力与行为的风险。
控制方法:这种情况下,需要麻醉人员在麻醉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代谢情况以及麻醉药物吸收能力,再结合患者手术内容等一系列指标科学进行麻醉药物选择以及麻醉注射方式选择,这样可以进一步预防老年麻醉出现影响智力以及行为等情况的发生。
高龄病人的麻醉管理古人云:“醉卧之朝,少壮之晚。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老者的身体机能衰退,多种疾病发生的几率不断上升。
以高龄病人为患者进行麻醉管理,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科学地进行设计实施。
一、选择麻醉方法1. 选择麻醉方法时要评估患者的基础病史,如有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疾病,以便明确麻醉药物使用的剂量,同时发现出疾病的改变,以确保麻醉管理的安全性。
2. 根据高龄病人的身体情况,考虑药物的剂量,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联合麻醉等方法,既能减少患者损伤,又能保证手术安全。
3. 内科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如肝病、心血管病等,因涉及药物代谢,则应当用小剂量麻醉化学药品,并结合其余患者临床情况,采取正确的科学的麻醉管理。
二、预防和处理并发症1. 因高龄患者机体脆弱,容易出现并发症,应遵守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合理安全措施,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恶变。
2. 严格控制外源性病原体的介入,防止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 注意监测高龄患者中病变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4. 高龄患者机体脆弱,容易出现低血压和晕厥等情况,正确配置血浆和去氧核苷酸(DOP),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代谢,以缓解这些症状。
三、精心护理1. 对于高龄患者,护士在进行术前准备、术后围手术期和护理时,要根据其基础疾病及年龄,采取必要的措施,妥善照料患者,减少并发其它病情。
2.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状态,即时识别和及时处理危险点,有效预防和准确解决护理难题。
3. 护士要及时给予进食、饮水、服药等应有的护理措施,尊重患者心理,加强护理指导,从而让患者的恢复更轻松。
四、总结以高龄患者为受试者进行麻醉管理,必须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基础病史,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麻醉药品及使用方法,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发生的状况,以确保高龄患者麻醉管理的安全可靠性。
中国老年麻醉面临的挑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麻醉技术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同时老年麻醉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直接关系着未来老年麻醉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老年麻醉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麻醉工作经验,给出一点小建议,以为中国老年麻醉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老年麻醉面临的主要挑战麻醉属于手术准备工作,表面上看麻醉十分简单,通过相应的麻醉药物与麻醉仪器便可以轻松搞定,但实则麻醉远非如此。
麻醉工作可以顺利推进,离不开老年病人与麻醉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已经逐渐下降,在麻醉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较多,因此中国老年麻醉依旧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
1.残留麻痹问题依旧存在麻醉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麻醉药物,目前临床上可以用于老年病人手术前麻醉使用的药物有很多种,而这些麻醉药物总的来说,均是对病人神经系统产生阻滞,进而达到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失去知觉的目的。
但同时,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大多数病人在麻醉后会出现头晕脑涨、语言障碍、肌肉的暂时性麻痹疼痛等症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残留麻痹问题,这一问题从麻醉药物使用之初到现在一直存在,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
老年病人由于身体各项功能下降、体质较弱,在麻醉后出现残留麻痹情况的概率要更高一些。
2.老年麻醉学术研究还不够多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在医学研究上也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相比之下关于中国老年麻醉相关学术研究还不够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老年麻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关于老年麻醉学术研究不够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关于老年病人麻醉相关技术研究,在高龄老年病人麻醉研究上数量略有不足。
在麻醉学术研究中关于先85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麻醉相关研究鲜有见到,说明在高龄老年患者麻醉研究中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老年麻醉研究还不够全面,一些麻醉中细节之处的研究并不多见。
麻醉属于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整个老年病人麻醉准备、处理、复苏等麻醉周期较长,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环节多,、要素多,而当前麻醉学术研究中还不能做到每一处麻醉细节均能已经进行了深度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麻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高龄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注意什么?发布时间:2021-07-15T06:56:14.012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5期作者:吴迎春[导读](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62900)当前医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因为高龄患者的全身器官功能和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下降,在手术时麻醉会提升风险。
因此,要想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就需要了解和掌握高龄患者的病理以及生理特点,明确其麻醉的特殊性。
1、高龄患者的麻醉要点了解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
比如,肝脏功能改变,产生退行性改变,肝血流量降低、肝细胞数量变少,酶活性降低,功能下降;神经功能变化,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会降低,脑血流变少,脑萎缩,精神元物质日益减少,作用于系统的药物对患者的抑制作用提升;脂肪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变重,还会影响到呼吸;肾功能变化,肾组织会变得萎缩,肾血管硬化,血流量变少。
由于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减弱,使得药物排泄速度变慢,药效加强,作用时间变长;内分泌系统变化,高龄患者体内水钠代谢调节功能会逐渐变弱,水电解质失衡问题的出现几率提升。
有效的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系统。
对高龄患者而言,心血管系统属于常见的发病部位,尤其是高龄非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术期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心律失常。
对于具有高血压控制不稳、心电图有异常、心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在对其麻醉之前需要先进行检查,结合检查结果,有目的性的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就要注重控制患者的血压,如果需要,可以全天动态监测。
这是因为患者血压在手术期间容易产生波动,血压越高,麻醉时越容易出现因为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导致的低血压。
麻醉处于轻度状态下,气管插管和其他手术会让患者血压提升,给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带去影响;对于心动太缓慢的患者,即每分钟小于60次,需要先实施阿托品试验,留意患者有没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如果需要,可应用临时起搏器;对于心律不正常的患者,应该检查动态心电图,了解患者发作规律。
浅议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前言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手术治疗。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伴随着慢性疾病的增多,手术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老年人的麻醉处理与年轻人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麻醉不恰当,容易引起并发症,给老年病人的治疗带来难度和风险。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病人麻醉处理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病人麻醉的特点敏感性增加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代谢速度慢,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
麻醉药剂量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条件进行调整,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呼吸麻痹或心悸。
神经功能下降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下降,反应迟缓,对麻醉药物的反应时间变慢。
在麻醉药物的使用中需要考虑到因为代谢速度变慢而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过量反应。
慢性疾病多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肺部疾病等,麻醉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以防引起副作用,如果需要使用镇静剂,要特别注意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手术风险高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年轻人更高。
因为老年人适应能力差,恢复期延长,对创伤机械致伤更加敏感,从而导致手术引发的合并症更加复杂。
老年病人麻醉处理的注意事项进行全面的评估在麻醉处理前,需要对老年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长期用药情况等。
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尽量减少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减少麻醉药剂量老年人的代谢速度慢,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要比年轻人慢,因此需要减少麻醉药剂量。
在手术过程中,要时刻监测老年病人的麻醉深度,及时调整麻醉剂量,以确保麻醉的安全性。
使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在选择麻醉方法时,需要考虑老年病人的身体状况、病史、长期用药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可以采用单纯的局部麻醉或对全身进行麻醉。
需要使用镇静药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使药物在生理上不会引起问题。
防止术后并发症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创伤适应能力较差,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在术后麻醉方案的制定中,需要注重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麻醉科中的老年患者特殊处理在麻醉科的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需求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治疗时,我们必须给予他们特殊的处理,以确保其安全和舒适。
本文将对麻醉科中的老年患者特殊处理进行探讨。
一、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来说,生理上存在一些显著变化。
首先,老年患者的麻醉耐受性降低。
由于年龄增大,老年患者的麻醉代谢能力减弱,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减缓,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更长。
其次,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心脏血管意外事件。
此外,老年患者的肺功能也呈现下降趋势,对通气和氧合的需求增加。
因此,在给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时,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特殊处理。
二、老年患者的术前评估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治疗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首先,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老年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诊断以及药物使用情况等。
其次,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神经系统评估、喉部和口腔检查等,以评估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状况。
此外,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以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老年患者的麻醉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是确保麻醉治疗安全的关键。
在选择麻醉药物时,我们应优先选择对老年患者有较小副作用的药物。
同时,对于药物的剂量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考虑到老年患者的麻醉药物代谢能力较差,我们需要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过长时间累积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老年患者,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选择性和特异性,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四、监测和护理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治疗时,监测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老年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心电图的变化。
在麻醉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老年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是确保其安全的关键。
麻醉医生面临的问题1 术前检查(1)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对病人进行全面临床评估。
因为一些严重的心脏病,呼吸道疾病及肾脏疾病术前可能尚未发现,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认知功能。
(2)尽管术前做了相关化验和物理检查,但也不能完全正确反映出病人的实际功能贮备状况。
2 麻醉方式选择老年高龄患者潜在的手术麻醉风险极大,其中心血管、呼吸、泌尿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功能减退是影响手术及麻醉选择的主要因素。
对于自主神经受损,动脉顺应性降低的老年人选择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易发生低血压,但术后意识障碍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少;若病人有严重心血管病,选择全麻还是明智之举,这更有利于维持循环的稳定性,所以麻醉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
有资料报道这两种麻醉方式在术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病死率相当。
3 药物选择选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循环影响小的药物;药量酌情减量至成年人的1/3~1/2。
因老年人心输出量降低影响肾血供,加之肾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减退也易发生缺血改变,这样药物蛋白结合率下降药物代谢减少;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功能损害,血中游离药物水平增高,毒性随之增大。
4 预防呼吸道并发症老年病人本身肺弹性、肺和胸壁顺应性、肺功能均降低,结果使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失调,低氧血症,所以围术期肺不张、肺栓塞、肺感染较常见,尤其是胸腹部手术,所以麻醉中避免或尽量少用影响和刺激呼吸道的药物。
而术后早期活动和良好的镇痛可减少肺呼吸道并发症。
5 拮抗肌松药和镇静剂全麻结束后一定用新斯的明和佳苏伦拮抗残留肌松药和镇静药,避免因药物重新再次分配入血后导致呼吸抑制,有条件尽量将病人放在ICU监护,完全平稳后再送回病房。
6 心血管系统高龄病人多因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存病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全身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顺应性降低心输出量降低;另外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和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对低血容量的正常生理反应迟钝;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病人中相当多见可引起围手术期血压波动及心律失常;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性减退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麻醉时会引起血压突然大幅度下降尤其在血容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所以高龄病人在麻醉过程中辅用氯胺酮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镇静、镇痛、麻醉药物、尤其是小剂量(1mg/1kg)使用无明显呼吸抑制和致幻作用,还有利循环稳定。
全麻时选用异氟醚吸入较适合老年人,它不经体内代谢,可控性强,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心血管抑制轻。
目前临床上将年龄超过90岁称为超高龄。
超高龄老人生理及组织的改变甚为明显,麻醉的风险极大,近似婴幼儿麻醉,有时甚至比婴幼儿更危险。
主要原因有:一是增龄的生理影响,生理储备量低,日常生活不明显,一遇应激,机体就会无力应付;二是伴发疾病多,严重伴发病的有无,这在老年麻醉危险性的评估中,占重大比重;三是手术的严重打击及麻醉的直接干扰[2]。
过去临床上将超高龄老人列为麻醉的禁忌,近几年来,为超高龄患者实施麻醉时有报道。
术前病人的准备必须充分、合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保证麻醉安全的重中之重。
必要时请内科会诊,协助治疗。
手术前心功能达到Ⅱ~Ⅲ级,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血红蛋白在80 g/L以下贫血的病人除输入红细胞外,还可输入适量新鲜冰冻血浆,以增加凝血因子,以防术中失血过多。
麻醉前备好吸引器、麻醉机及气管插管器械,并应检查手术床的体位调节操作是否灵敏,以防手术床故障致麻醉后体位调节困难,引起严重后果。
1.术前准备及合并症的诊治高龄直肠癌病人起病隐匿,感觉迟钝,病程较长,以中晚期癌多见,多合并不完全或完全肠梗阻,并且具有较多的合并症如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而手术的并发症主要与术前未能控制并发症有关。
本例病人具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因此入院后常规心脏多谱勒彩超,肺功能检查,并做血糖检测。
对于心功能Ⅱ~Ⅲ级予抗炎,控制血压,适当强心,利尿并维持水电介质平衡,通过极化液、1.6-FDP等营养心肌,基本控制心功能Ⅱ级以内(心超检查射血分数EF>60%),一般能平稳度过手术期,对于COPD、哮喘等肺功能不全病人,术前抗生素控制感染,化痰,解痉处理,测肺功能中级以上,MVV>60%以上再手术;高血糖病人通过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保持在<8.4mmol/l;能进行肠道准备的,常规肠道准备,即50%硫酸镁50ml/d口服+ORS液2包/d冲服+庆大霉素8万U×3/d口服+灭滴灵片2片×3/d口服并注意维持水电介质平衡,完全肠梗阻的病人无法肠道准备则视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单纯性造瘘或者行Hartman术或者术中结肠冲洗Ⅰ期吻合)。
2.麻醉的选择合并症较严重的,即使术前有较好的控制,必须常规麻醉科会诊,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本组对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多采取硬膜外加气管插管联合麻醉,在加强监测并妥善运用的条件下,能取长补短减少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的用量,有利于保持个体系统功能的稳定;并且术中常规颈内静脉置管及桡动脉置管,保证检测生命体征稳定。
3.手术方法单纯高龄不是手术危险因素,与手术病死率无关。
而手术熟练程度及手术时间的长短与术后恢复密切相关。
4.术后处理手术后处理与手术及手术前处理一样重要,也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1)生命体征的检测及维持:手术及麻醉的应激可能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率失常或加重心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因此术后心电多功能监护(血压,2导联心电图,氧饱和度,呼吸)及血气分析,必要时定期测中心静脉压(CVP),保持CVP于6~9mmH2O之间。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雾化吸入,化痰,同时治疗呼吸系统疾患,必要时定期吸痰。
注意血压的波动,如果术前血压较高(尤其收缩压>180mmHg)则术后收缩压控制在140~150mmHg,不求降至正常,以防脑供血不足。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的维持:术后注意水分出入量的平衡,补液不宜过快,依据尿量及中心静脉压调整补液速度。
注意钠钾钙等重要电解质的正常,如出现失代偿代谢性酸中毒且无明显通气、换气障碍,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但不可过快以防引起脑水肿。
血糖的控制也很重要,本组术后血糖较高的病人(包括术前诊断糖尿病及手术应激性血糖升高)术后禁食期间每日输糖量保持在150~200g之间,胰岛素和糖的比例以1:3~1:4为宜[8],同时测快速血糖,1次/2h并且正规胰岛素微泵维持(生理盐水40ml+胰岛素40U),维持血糖6~9mmol/l之间,进食后改测三餐前半小时快速血糖及22:00快速血糖并根据结果予胰岛素皮下注射(通常优必林R 4U-4U-4U及优必林N 4U皮下注射,根据所测血糖结果增减用量),吻合口及手术切口愈合后改测尿糖及口服降糖药,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3)营养支持:直肠癌病人术后禁食期间营养支持,关系到吻合口的愈合。
作者对本组病人术后常规进行3d的小剂量血浆静脉补给(200ml血浆/d),长期予氨基酸,脂肪乳剂5%葡萄糖液(高血糖病人按3∶1加入正规胰岛素)或者予静脉高营养,肛门排气后停胃肠减压,给少量饮水后逐渐加无渣饮食,向正常半流质过度,同步减少静脉营养(一般术后7d半流质)。
李宁[9]认为:肠道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支持肠黏膜屏障,明显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本组病人肛门排气后早日予无渣饮食,效果满意。
(4)广谱抗生素的运用:一般使用青霉素或头孢2或3代(过敏病人换用喹诺酮类)+甲硝唑,并根据病人的肾功能,肠道准备的满意程度以及血糖情况决定是否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注意病人体温、血象,必要时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调整抗生素。
一般体温正常3d后立刻停抗生素,预防引起二重感染。
(5)重视护理部的护理:术后肺部扣打,定时翻身,口腔、会阴护理,对预防肺部感染,褥疮形成,口腔、泌尿系统感染很重要,也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认为高龄不再是直肠癌病人手术治疗的绝对制约因素,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技巧的提高,配合现代综合治疗的手段,将取得理想的疗效,并且提高5年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2 讨论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并存疾病给手术增加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
2.1并存心血管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并存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故高龄病人围手术期应做好如下护理。
2.1.1术前①做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了解心脏的病变和功能状态,心功能不全者积极内科治疗。
②详细询问病史,心肌梗死发作1~2个月内不宜手术,至少稳定6个月后才能手术,但癌症病人应限制手术。
我们常规由心内科、麻醉科、外科医生和责任护士一起术前讨论,共同制定围手术期治疗、护理方案,以便及时手术。
③纠正影响心肌血供和增加心肌耗氧的不利因素,如心动过速、贫血、高血压、体液失衡、低血容量等。
④稳妥地补充血容量使血液维持正常范围,保证冠状动脉灌注。
⑤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防止输液过多引起心力衰竭。
⑥术前无心、脑、肾并发症的I、II级高血压不需特殊处理,III级高血压病人应控制血压下降至原血压的20%左右,一般要求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1]且平稳1~2周,待病情稳定后择期施行手术。
2.1.2术中①心电图监测,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②注意输液速度,减轻心脏负担。
2.1.3术后①术后3天按重症病人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注意冠心病诱因和心电图微小的改变,警惕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
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液、心电图、体液平衡情况。
③调节输血、输液速度,既要保证充足的血容量,又要避免心脏负担过重而致心力衰竭。
2.2并存呼吸系统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2.2.1术前①常规胸部X线检查,做呼吸功能测定、血气分析。
②嘱病人戒烟,教会病人咳嗽,咳痰,必要时雾化吸入及体位引流。
③术前3天应用抗生素。
④注意保暖,保持口、鼻卫生,防止呼吸道感染。
2.2.2术中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进行正确的麻醉管理,严格镇静剂和麻醉剂的剂量,防止产生呼吸抑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体。
2.2.3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6~8小时后取半坐卧位,术后48小时给予氧气吸人,雾化吸入,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监测血氧饱和度,低速补液,适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严密观察呼吸,若有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发钳明显,心率增快paO2显著降低,吸氧难以改善,双肺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湿音,要警惕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
病人一旦出现呼吸衰竭,应积极做好抢救工作。
2.3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高龄糖尿病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差,机体抵抗力低下,引起代谢紊乱的机率增加,手术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因此对该类病人应切实做好围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