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麻醉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8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而言,麻醉医师最关注两大问题,即麻醉诱导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麻醉后复苏的问题。
因此本章节主要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两方面阐述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理学特点。
一、异氟烷异氟烷具有镇静催眠、镇痛、肌松及顺行性遗忘作用。
其MAC为1.15%,血/气分配系数较小,肺泡内浓度很快上升并接近吸入气浓度,吸入后药物浓度在血脑间迅速达到平衡,故诱导迅速,苏醒亦快。
由于异氟烷在体内生物转化极少,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肺呼出,所以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
鉴于以上特点,异氟烷适用于老年患者,然而需注意以下药理学特点。
(一)随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对所有吸入麻醉药而言,老年患者仅需较低的吸入浓度便可达到预定的麻醉深度,有荟萃分析显示达到1.0MAC所需要的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一致性降低。
不仅如此,40岁以后,吸入麻醉药的MAC值每10年下降4%~5%。
有临床研究显示对于80岁的老年人,异氟烷的MAC为0.92,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药效动力学发生变化,对异氟烷的敏感性提高。
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异氟烷的吸入浓度应低于年轻人。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其他吸入麻醉药一样,异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可引起血管扩张,诱发全身性低血压和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减少心肌氧供。
虽然异氟烷不如氟烷那样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较明显的兴奋作用,但是仍可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导致剂量依赖性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
此外,异氟烷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在存在冠脉狭窄的动物模型中,异氟烷会引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即冠脉窃血,使缺血区心肌血供进一步减少,甚至导致局部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提示吸入麻醉药对心脏、脑以及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已成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热点。
动物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阻断之前给狗吸入30分钟异氟烷,停止吸入后30分钟阻断冠脉血供,与对照组相比,异氟烷预处理组心肌梗死的范围较小,提示异氟烷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功能会随之降低,同时身体可能会合并多种慢性病,所以在接受手术治疗时,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影响手术麻醉的因素较多,而且麻醉药物更容易对老年人的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手术麻醉前会有一些注意事项:一、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一)术前准备1、一定要做好术前评估,好的术前评估对老年人全身重要脏器、器官功能状态有大致了解和中性评判;2、根据术前了解,尤其是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要积极进行术前准备,最大限度改善由疾病造成的生理改变;3、在保证患者安全和满足手术需要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对其生理功能干扰最小,同时又能保证手术需求的麻醉方法;4、选择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麻醉药物,用药剂量应该相应酌减,同时给药时间间隔相应延长;5、在诱导期要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血压过高或者过低波动,避免发生缺氧时间延长;6、要注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量;7、苏醒期要注意防止呼吸功能恢复不全,引起并发症或造成严重后果。
8、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的患者,术前应积极进行治疗,并使病情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9、麻醉前用阿托品,如无禁忌不可缺少。
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谨慎使用。
10、全面检查并估计患者重要脏器的代偿能力。
(二)麻醉方法的选择1、短小手术可选用局麻,可适当降低麻醉药的浓度和总量。
2、全麻:以气管插管全麻为主。
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特点,尽量维持麻醉手术期间重要脏器功能的稳定。
3、中下腹部以下手术可选用椎管内麻醉。
要注意控制麻醉平面,避免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辅助用药需慎用。
(三)几种常见的麻醉药:(1)吸入性麻醉药:由于功能残气量增加,吸入麻醉加深较慢,苏醒过程也延长,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减低,40岁以后每10年减低4%,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抑制效应增强。
(2)静脉麻醉药:镇静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敏感性增强。
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的选择麻醉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麻醉做好后才可以开展手术治疗。
麻醉需要严格控制并把握麻醉的禁忌症,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麻醉风险性也会相应的增加。
老年人受到生理衰老的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组织均出现功能衰退,机体对于麻醉的耐受力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麻醉风险。
在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应该慎重选择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
对于麻醉方式以及麻醉药物的选择现进行如下的介绍,让更多人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方式及药物选择有相应的了解。
1麻醉方式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复合麻醉,基础麻醉。
全身麻醉方式包括静脉全身麻醉和吸入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包括面麻醉,局部浸润,神经阻滞麻醉等;椎管内麻醉也是常用手段,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等。
1.1全身麻醉是通过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发生其抑制而使患者全身疼痛消失的一种麻醉方式。
实施麻醉前应严格控制指征及禁忌症,对患者的病史,用药史,身体状态等全面检查并了解,做好评估。
老年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时,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全身麻醉期间,患者完全丧失意识、感觉,可以根据手术治疗的实际需要,调节药物浓度,进而控制麻醉深度,全麻患者能够保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状态。
但是在气管插管、拔管等操作过程中,容易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进而诱发应激反应,影响到麻醉效果,同时也会增加手术治疗的风险。
与此同时,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全身麻醉的风险。
1.2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经硬脊膜外间隙给药(骶管裂孔、低位T12~L5、中位T6~T12或高位C5~T6),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部,产生阻滞作用,神经的支配区域失去感觉。
相比于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对于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较为轻微,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