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麻醉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9
老年病人麻醉的总结摘要:社会老龄化的程度加大,高龄病人手术日益增多,因此老年病人的手术麻醉研究也越来越重要,老年人的很多生理功能和药理特点都和其他人群有很多不同,所以在临床手术麻醉中要注意很多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药理特点的分析并结合文献中关于老年病人临床麻醉的研究总结一下老年病人的麻醉。
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一下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是,全身器官功能的衰减和组织细胞的退行性改变因此导致脏器储备功能降低、机体活力降低、易损性增强、手术麻醉风险增加。
老年人各个系统的生理特点一、循环系统:老年人的循环系统中常常心肌纤维化及淀粉样变,导致室壁增厚,顺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还有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弹性减小,SVR 增多、Bp增多、左心射血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冠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也会使心脏传导通路纤维组织浸润,传导速度减慢,HR下降;血浆生化成分改变导致高脂、高凝—血栓形成倾向。
所以老年常会出现一下这些循环系统问题1)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容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2)对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代偿降低3)围术期心肌缺血。
所以在评估老年人心血管功能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心脏的储备功能,以便在手术麻醉中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呼吸系统:老年人中常出现肺弹力纤维被结缔组织代替导致肺泡回缩力下降、肺泡增多、肺泡总面积减少而的肺气肿;有的还会有因椎间盘压缩、胸椎后凸、肋骨钙化导致胸腔总量减少、呼吸肌退变明显收缩性减弱VT、VM、TCL、RC 增多、气道阻力增加;老年人呼吸道对刺反应迟钝气管内纤毛活动力减弱,呼吸肌张力降低,胸廓活动受限,以至咳嗽无力,不能有效排痰。
三、神经系统:很多研究表明:增龄对脑、自主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生理功能影响包括:1、大脑形态学改变:脑萎缩。
2、大脑功能改变:皮质功能抑制,精神异常。
3、脑神经化学改变:合成神经递质分子的酶显著下降。
4、脑组织学改变:神经元特异性结构和神经纤维结构水平和构成消失。
高龄老年病人麻醉处理325例临床体会(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 543000)【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至2003年底对325例70岁-101岁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
着重探讨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和安全性。
方法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择期或急诊手术。
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按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随机采用了(一)强化复合局部麻醉或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局麻3例、颈丛麻醉12例、硬膜外麻醉210例、骶丛麻醉4例)。
(二)全凭静脉麻醉14例。
(三)静吸复合麻醉60例。
(四)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醉22例。
结果 21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病人穿刺、置管全部成功,麻醉效果好。
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和硬膜外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组,麻醉诱导平稳,气管插管顺利,但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大,循环不稳定,术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全麻组术中并发心跳骤停一例,硬外组术后死亡一例。
结论高龄老年病人麻醉风险大,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加强围术期监测,以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优于其它单一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70-02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外科手术领域的拓展,使得老年病人手术范围不断扩大,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越来越多,这就给麻醉学科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本文报告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期所收治的325例70岁-101岁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年龄>70岁的226例(69.5%),≥80岁的85例(26.2%),≥90岁的11例(3.38%),≥100岁的3例(0.92%),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手术时间1小时-12小时。
医院麻醉个人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医院麻醉的工作,并能够在此向大家总结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收获。
首先,作为麻醉科的一员,我深刻体会到了麻醉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专业的麻醉技术,我们能够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受到任何痛苦,同时保证他们的安全和稳定。
在麻醉工作中,我时刻注重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并尽力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
我的经验告诉我,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成功完成麻醉工作非常重要。
其次,我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我不仅不断学习和更新麻醉领域的知识,还能够结识一些同行和专家,从他们身上汲取宝贵经验。
在实践中,我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设备,在手术中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此外,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也是我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麻醉科是一个高度协同的团队,我与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紧密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麻醉护理。
我重视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协助医生完成麻醉操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最后,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责任。
作为一名麻醉科工作人员,我们承担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因此,我始终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职业操守,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总之,通过参与医院麻醉的工作,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会持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麻醉服务,并与团队成员共同致力于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高龄老年病人麻醉处理325例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1-11-01T08:47:30.39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祝积林[导读] 高龄老年病人麻醉风险大,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加强围术期监测,以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祝积林(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543000)【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至2003年底对325例70岁-101岁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
着重探讨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和安全性。
方法 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择期或急诊手术。
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按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随机采用了(一)强化复合局部麻醉或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局麻3例、颈丛麻醉12例、硬膜外麻醉210例、骶丛麻醉4例)。
(二)全凭静脉麻醉14例。
(三)静吸复合麻醉60例。
(四)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醉22例。
结果 21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病人穿刺、置管全部成功,麻醉效果好。
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和硬膜外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组,麻醉诱导平稳,气管插管顺利,但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大,循环不稳定,术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全麻组术中并发心跳骤停一例,硬外组术后死亡一例。
结论高龄老年病人麻醉风险大,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加强围术期监测,以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优于其它单一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70-02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外科手术领域的拓展,使得老年病人手术范围不断扩大,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越来越多,这就给麻醉学科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本文报告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期所收治的325例70岁-101岁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年龄>70岁的226例(69.5%),≥80岁的85例(26.2%),≥90岁的11例(3.38%),≥100岁的3例(0.92%),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手术时间1小时-12小时。
高龄患者临床麻醉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高龄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麻醉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也需要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麻醉药物的选择、术前评估以及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麻醉实践。
一、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普通成年人相比,存在一系列的改变,例如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处理信息能力减弱、肌肉骨骼组织萎缩等等。
由于各种体征参数发生变化,高龄患者的麻醉操作需要谨慎和细致。
1.心血管系统:高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功能下降,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血管壁变得僵硬,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等等。
应当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恰当调整,以避免患者在术中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者其他心血管事件。
2.呼吸系统:高龄患者往往肺活量降低,呼吸肌肉力量下降,吸气量减少等等。
因此,在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时需要考虑到其影响对于呼吸系统的影响,以避免出现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情况。
3.肾脏系统:高龄患者往往肾功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腎小管对药物的处理能力下降等等。
麻醉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
4.神经系统:高龄患者的神经系统处理信息能力减弱,对于镇静剂和麻醉药物的反应性增加。
因此,在麻醉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以避免意识障碍、运动抑制等不良反应。
二、麻醉药物的选择针对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麻醉医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以达到应有的镇痛效果,同时控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1.全麻: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对心血管、呼吸系统做出不良影响的药物。
常用的麻醉药物如异丙酚、丙泊酚等,具有快速起效、快速恢复的优点,但是需注意药物的剂量、麻醉的深度,避免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下降。
2.局麻:局麻药物在外科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尽可能使用渗透麻醉(peripheral nerve block),避免直接进入中枢系统的神经阻滞。
100例老年患者的麻醉体会【关键词】老年;麻醉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1-0162-0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医疗保障的发展进步,老年人手术范围不断扩大,手术适应证也逐步放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患病率也随之增长,据统计60~70岁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患有1~2种疾病,70岁以上的平均每人患有2~3种疾病。
大部分asa ⅲ级以上,且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机体细胞逐渐退化,器官功能减退。
以呼吸循环功能更为明显,加上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等疾病的影响,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高,术中应变能力差,危险性大。
老年人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因此,麻醉前病情评估和充分准备,合理的麻醉选择,合理的麻醉用药,围麻醉期患者循环功能的管理是老年人麻醉成功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老年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asa ⅱ~ⅲ级,60~70岁86例,70~80岁14例。
术前并发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80例(80%)。
麻醉选择,一般以对机体循环扰乱小的神经阻滞麻醉为主,对于危重及上腹部手术者则以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或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完成手术,其中连续硬膜外麻醉60例,复合麻醉40例。
1.2 方法1.2.1 麻醉前准备做好麻醉前访视,全面了解病情,对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均进行相应的治疗。
并发高血压患者,择期手术,均进行内科治疗。
使血压降至140~150/90~100 mm hg,并将治疗持续到麻醉前。
合并冠心病者,经内科治疗控制心率和血压,纠正心律不齐,防治心肌缺血或冠脉血管痉挛。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对呼吸道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伴支气管扩张者,控制感染,纠正营养不良等,改善全身情况和呼吸功能,择期再行手术。
对合并其他疾病者均进行相应的内科治疗,改善全身情况,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能力。
高龄患者麻醉心得(5篇)第一篇:高龄患者麻醉心得高龄患者股骨手术麻醉体会一、前言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寿命增加,而由于老年人的反应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加之股骨又是重要承重部位,外伤致股骨颈骨折几率很高,然而高龄病员麻醉耐受性差,手术麻醉风险大,很多医院股骨颈骨折病患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死于并发症患者几率非常高。
我院基于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生存率为目标,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病患,绝大多数都行手术治疗,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生存状态。
现将我院处理高龄患者股骨手术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一)选择对象: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高龄患者行股骨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半髋置换术)性别不限,年龄75~95岁;体重40一75 kg。
ASA2-3级。
排除对象:术中出血量大于800ml者,严重心肺疾患,术前不能纠正者。
(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老年人伴发疾病较多,如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衰、冠心病、糖尿病等,以及复杂的治疗用药情况。
重点询问有无 COPD 病史、吸烟情况、运动耐受性,检查肺功能和血气,如果PaCO2 >6.7 kPa(50 mmHg),预示术后呼吸功能可能发生严重障碍。
饮食情况直接关系到营养状态,体重、血浆蛋白量、Hb、皮下脂肪厚度是衡量标准。
注意有无皮下、牙龈出血症状,是否在使用抗凝药物,有无栓塞发生病史,这关系到椎管内阻滞麻醉的选择[1]。
如有合并患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1.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2.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3.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安全水平,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4.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2] ;5.伴有水电解至8.3mmol/L 以下,最高不超过 11.1mmol/L 质失衡和酸中毒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6.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况。
68 例老年人患者的临床麻醉处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68例老年患者临床麻醉处理。
方法:对68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进行手术麻醉。
结果:29例全身麻醉老年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大部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9例椎管内麻醉老年患者,其中36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3例效果相对较差。
结论: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先治疗各种合并症,选择合理的麻醉剂量和麻醉方法,科学规范操作等是获取老年患者满意麻醉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患者;临床;麻醉处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159-01 老年人体质虚弱,实施大手术的风险性较高,一般提倡保守治疗而尽可能的避免手术,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龄老年病人及其家属接受包括急症在内的手术治疗,手术种类涉及范围较广。
老年患者因其全身性生理功能退化,合并症较多,对于手术前麻醉耐受力较差,成为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且不同老年病人受营养、疾病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个体间生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较大差异。
因此,做好手术麻醉前准备,通过全面评估老年病人生理病理状态,确定准确的麻醉药用量,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实施麻醉,并加强术中术后麻醉指标的密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可预防老年病人麻醉并发症发生,确保老年病人手术麻醉期间生命安全。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室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实施手术麻醉的68例7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其中男性老年患者44例,女性老年患者26例;68例老年患者平均年龄为82.3岁,70~79岁的有49例,80~89岁的有18例,90岁以上的有1例。
经手术前检查诊断,所有老年病人均存在一种以上内科疾病,其中65例老年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33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冠心病,19例慢支肺气肿,13例肺心病,14例糖尿病患者。
需要全身麻醉的老年病人有29例,其中急诊老年患者14例,全身麻醉手术类型为:10例胃十二指肠、胆道手术,9例髋部和下肢骨科手术,4例阑尾、肠梗阻穿孔剖腹探查,3例妇产科子宫切除,3例脑科手术;需要椎管内麻醉的老年病人有39例,其中急诊老年患者7例,髋部和下肢骨科手术12例,前列腺膀胱手术1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臂丛神经阻滞1例,下腹部阑尾、疝气7例,子宫切除术4例。
87例老年手术病人麻醉体会目的:探讨老年手术病人麻醉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
方法:比较分析我院2009年1月-12月87例老年手术住院病人应用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麻醉副作用。
结果:本组87例老年患者术前病情评估准确,术中麻醉处理恰当,无一例死亡;9例全身麻醉全部达到优级麻醉效果,44例腰麻及硬膜外麻醉中优级40例,占90.91%;22例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优级16例,占72.73%,12例骶管或局麻中4例达到优级,占33.33%,2例麻醉效果差,占16.67%;87例病人中,2例全麻术后躁动,3例局麻术后寒战,4例局麻后切口II期愈合。
结论:老年病人机体功能衰退,麻醉药物的吸收和利用较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以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副作用。
标签:老年;手术;麻醉;体会2009年1月-12月,我院共开展老年手术病人麻醉87例,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7例手术麻醉病人均为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手术住院病人,年龄60~82岁,平均68.8岁。
男66例,女21例。
普外科37例,骨科21例,神经外科9例,肛肠科12例,妇产科8例。
其中择期手术62例,急症手术16例。
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42例,高血压34例,异常心电图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重度休克7例。
1.2术前评估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估价分级(ASA)对病人进行术前评估,Ⅰ~Ⅱ级13例,Ⅲ级62例,Ⅳ级12例,无Ⅴ级病例。
1.3麻醉方法神经外科行全身麻醉;普外科、妇产科及下肢骨折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甲状腺、上肢骨折行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肛肠手术行骶管麻醉或局麻。
1.4术中术后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检查,面罩吸氧,氧流量1~3L/min。
术中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律)、呼吸、血氧飽和度等生命体征及麻醉效果。
全麻者术毕进入麻醉恢复室观察1~2h,待清醒后送回病房。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变化: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包括心血管、呼吸、肾脏等器官的功能下降。
因此,在麻醉时需要更加谨慎,对老年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药物代谢变化:老年人的药物代谢速度较慢,药物在体内的清除时间比年轻人长。
因此,在选择麻醉药物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功能,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避免药物过量或药物在体内积累。
3. 患者合作度:由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可能受损或存在其他慢性病,他们对麻醉的理解和配合度可能较差。
因此,在麻醉前需要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麻醉的目的和过程,并尽量使其感到安心和放松。
4. 麻醉并发症风险:老年人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麻醉后容易发生并发症,如心肺功能不全、肺炎、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麻醉策略。
5. 麻醉后恢复:老年人的麻醉后恢复较慢,容易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麻醉结束后,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保持良好的气道通畅,提供适当的镇痛和支持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的体会点滴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占整个外科手术患者的比例也日益增加,高龄患者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是年轻人的3倍,其中2%与手术麻醉有关,麻醉手术期间的心、肺、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和免疫减退,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糖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酸碱平衡失调、低血容量等,可使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细胞代谢紊乱,内环境失去平衡。
以上是麻醉手术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这对麻醉而言,无疑是个新的挑战,因此在老年人麻醉手术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机体生理对老年人的影响老年人由于血管壁弹性的下降和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高血压等原因,使老年人心排出量下降,虽然平静状态下可满足机体功能需要,但在出血、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心排出量却不能作出相应增加的反应,导致心血管储备能力的下降。
老年人的肺储备能力也逐渐减退,容易形成老年性“低氧血症”,加之胸廓和肺顺应性下降等因素,老年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易导致缺氧。
其次,老年人的咳嗽和清除气管分泌物能力下降,再加上纤毛运动减弱,降低了咳嗽反射,易发生误吸和术后肺部感染。
高龄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在于脑萎缩,脑血流也随之下降,围术期易发生中风等脑血管意外事件,由于脑萎缩,使神经传导系统功能衰退,所以对中枢神经抑制药包括全身麻醉药、镇痛药及镇静药极为敏感,用药量应适当减小。
老年人肝肾功能的下降,影响麻醉药物的排出及生物转化,使麻醉时间延长,苏醒缓慢,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麻醉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更易引起体温下降,故在围术期监护老年人体温变化特别重要。
2 麻醉用药对老年人影响老年人的生理、病理改变常导致麻醉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化,老年人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必然上升,导致临床效价或不良反应增加。
由于老年人血容量相对减少,因此,相同剂量下,老年人血药浓度将明显高于年轻人,临床用药量宜减少。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的清除半衰期相对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相对延长,由于脑血流量和脑氧耗量的下降,同样剂量的全身麻醉药作用于年轻人会显示麻醉浅,作用于老年人却显得麻醉过深。
一例101岁老年患者急诊阑尾切除手术的麻醉体会【摘要】目前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国家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健全,老年患者需实施手术不断增加,不乏会碰到超高龄患者手术。
本文总结2019年8月25日为一例101岁患者急诊阑尾切除术成功实施麻醉的体会。
麻醉体会包括:本着有利于患者,让患者尽快苏醒的原则,来制定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的方案;充分了解手术方案有利制定麻醉方案,使患者最大获益,快速康复;术前与患者家属进行耐心沟通,取得理解,信任与支持,加强医患合作,有利于临床麻醉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老年患者急诊手术麻醉体会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01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半年,加重伴全腹痛2+天。
于2019年8月25日14:05入外科,查体:T:38.7℃ P:88次/分 R:20次/分 BP:149/102mmHg,T :42kg。
血常规:WC:13.00*109/L;中性粒细胞数目:11.8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1%;淋巴细胞百分比:5.2%;HB:123g/L;PLT:136*109/L; C反应蛋白:300mg/L ,超敏C反应蛋白10.0mg/L。
彩超:肝外胆管结石伴扩张可能性大。
腹部CT平扫报告:回盲部肠管壁稍增厚改变,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考虑急性阑尾炎,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左下腹腔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直径约3.2cm与邻近肠管及左侧腰大肌分界欠清,性质?甲肝、乙肝、丙肝阴性,HIV阴性、凝血功能检查正常,AFP、CEA阴性,肺功能:混合性通气障碍、F+++重度,胸片:双肺纹理增强,肝功:ALT:4.4U/L,AST46.5U/L,ALT/AST:0.09 总胆红素:31.35umol/L 间接胆红素:25.09umol/L 前白蛋白:134.9mg/L 肾功:Cr:118.6umol/L,GLU:10.52mmol/L,HDL:2.12mmol/L;电解质正常。
ECG: 窦速(114次/分)T波异常(Ⅰ,AVL,V2-V6).术前诊断: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2.全腹膜炎3肝外胆管结石?4.冠心病,5.糖尿病?通过充分沟通后,病人及家属选择手术治疗并表示积极配合,拟行急诊阑尾切除术,经我科室讨论拟施全身麻醉联合局麻的方案。
高龄患者麻醉心得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高龄患者股骨手术麻醉体会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寿命增加,而由于老年人的反应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加之股骨又是重要承重部位,外伤致股骨颈骨折几率很高,然而高龄病员麻醉耐受性差,手术麻醉风险大,很多医院股骨颈骨折病患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死于并发症患者几率非常高。
我院基于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生存率为目标,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病患,绝大多数都行手术治疗,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生存状态。
现将我院处理高龄患者股骨手术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一)选择对象:
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高龄患者行股骨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半髋置换术)性别不限,年龄75~95岁;体重40一75 kg。
ASA2-3级。
排除对象:术中出血量大于800ml者,严重心肺疾患,术前不能纠正者。
(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老年人伴发疾病较多,如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衰、冠心病、糖尿病等,以及复杂的治疗用药情况。
重点询问有无 COPD 病史、吸烟情况、运动耐受性,检查肺功能和血气,如果
PaCO2> kPa(50 mmHg),预示术后呼吸功能可能发生严重障碍。
饮食情况直接关系到营养状态,体重、血浆蛋白量、Hb、皮下脂肪厚度是衡量标准。
注意有无皮下、牙龈出血症状,是否在使用抗凝药物,有无栓塞发生病史,这关系到椎管内阻滞麻醉的选择[1]。
如有合并患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1.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2.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3.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安全水平,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4. 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至L 以下,最高不超过 L [2];5.伴有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6.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况。
(三)麻醉方法共分为3组(注意:均由高年资主治以上麻醉医师完成麻醉操作和全程参与麻醉管理):
l组为持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CEA操作成功者)19例(包括先行CESA准备,硬膜外穿刺成功而蛛网膜下腔穿刺失败的2例)。
选择L1-2间隙穿刺,使用侧入法,硬膜外置管
3cm,使用2%利多卡因试验量,平面在控制在T8以下,每2小时追加%罗哌卡因6 ml。
2组硬膜外联合腰麻组(CESA组)(CESA操作成功者)15例。
选择L3-4,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将腰穿刺针穿透硬脊膜至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罗哌卡因等比重液,在10s左右推完,硬膜外导管向上置入3ml,不同时间测试麻醉平面,控制于T8以下。
3组为气管插管全麻组GA14例(包括椎管内麻醉穿刺失败者3例)。
用咪唑安定kg,芬太尼2 ug/kg,维库溴铵kg,依托咪酯,诱导插管,术中七氟醚%-2%吸入,持续泵注瑞芬太尼,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麻醉。
(四)麻醉效果评定:
对于麻醉效果我们将其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为优秀,患者在手术中没有疼痛感且手术顺利进行;第二等级为良好,患者在手术中有疼痛感,但在其忍耐范围,手术基本顺利;第三个等级为较差,在手术过程当中,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疼痛感,且手术终止。
[3]
运动阻滞评级用改良Bromage法测定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无阻滞为0分;不能抬腿、抬肩而仅能屈膝、踝关节为1分;不能屈膝而能屈踝关节为2分;下肢完全不能动为3分;(五)术中管理:
术中常规监测心电、有创动静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体温。
麻醉中注意保暖措施,维持体温高于35-37度,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若出现异常,及时予以对症处理,术中根据尿量、出血情况适量补充平衡液和羟乙基淀粉或者输注血液制品。
椎管内麻醉期间面罩吸氧2L/min,全麻组氧流量为1-2 L/min,;椎管内麻醉用药量单次给药约为壮年用药的
1/3,且间隔时间加长到2小时;全身麻醉用药采用静脉泵注给药和七氟醚吸入,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加量,总用药量均少于壮年约1/3药量。
三、结果:
1、2、3组高龄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通过临床对比观察,三组麻醉优良率均无明显差异;术中运动阻滞评分,GA组与椎管内麻醉组有明显差异,GA组运动阻滞评分明显低于CEA与CES组。
CEA组和CESA组血压较基础值下降30%以上者,约10%,但均可以通过运用少量麻黄碱等缩血管药物及时纠正;CEA组和CESA组麻醉前、中、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术毕在麻醉后恢复室观察2h后,麻醉平面开始消退,全部安全返回病房;GA 组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则较椎管内麻醉者高,麻醉前、中、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等生命体征
变化,经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心律失常以窦缓居多,运用阿托品均可以纠正,血压升高通过调控麻醉药物用量不能纠正者占50%,麻醉药物不能纠正的高血压术中运用硝酸脂类降压药均可以调控到理想水平,但运用阿托品的全麻高龄病例,麻醉苏醒期瞻望发生率较高,导致不能正常拔管的约60%,未使用阿托品的全麻患者术毕带管吸氧状态下自主呼吸时,SPO2低于85%的约为70%,而术毕2小时能够拔管的不足20%,术中运用降压药的全麻患者,术毕2小时能够控制血压低于基础血压30%而停止输注降压药的不足10%。
全麻组所有病员术后均进入ICU加强治疗,平均26小时后离开ICU,安全返回病房。
四、分析讨论: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衰退。
人体发育的成熟期在30岁,以后机体器官的功能开始缓慢衰退,50 岁后开始加速衰退,70岁后有非常明显的衰退。
对于耐受麻醉而言,主要决定于机体的代偿潜力,这个潜力与年龄有关,青壮年人的潜力强,老年人弱,保证老人的麻醉安全就是在其代偿潜力内进行调整。
[4]
(二)股骨手术为老年人常见手术。
高龄患者因机体功能退化,对手术和麻醉耐受能力降低,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是保证患者术中生命安全的前提。
ASAⅡ-Ⅲ级患者施行腰麻、膜外
阻滞并非禁忌。
[5]而老年病人髋及下肢手术的麻醉目的主要是镇痛,轻度肌肉松弛或无需肌肉松弛,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伴随的全身性疾病相应增多,特别是循环功能储备底下,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降低,麻醉的关键是在于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肺功能的干扰。
然而椎管内麻醉与全麻比较有以下优点:1.椎管内麻醉对阻断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极强,因应激反应所致的内分泌变化以及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均较全麻为轻,对心肺功能干扰小;2.而全麻容易出现通气 / 血流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因此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较椎管内麻醉多见。
(三)但老年人椎管内麻醉有许多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椎间孔变窄至闭塞,致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甚广且易向头侧扩散,又老年人的蛛网膜绒毛明显增大,致使局麻药容易渗透过硬脊膜。
故老年人硬膜外阻滞试验量一般用%利多卡因3-4ml,情况较差或瘦小病人的试验量应减少到2-
3ml,按具体情况及试验量后出现平面追加麻醉药剂量,每次不宜太多或分次给药,以免平面过广引起低血压。
[6]且随年龄增长阻滞每一对脊神经所需的药量逐渐减少。
(四)经总结,为减少高龄病人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率,应做到以下几点:1.术前准确评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2.合理选择麻醉方法,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麻醉医师完成,椎管内
麻醉首选。
3.正确及时的麻醉中处理,如椎管内麻醉应严格控制平面,为避免术后并发症,所有操作,气管内插管和吸痰操作都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岁以上老年人施行椎管内麻醉用药量必须减少至1/3 ~ 1/2 左右,随后根据阻滞平面和血压情况
决定追加剂量。
5.全麻应根据老年人药代和药效学特点,选择副作用最小的麻醉药物,低浓度使用,严格掌握用药量。
6.加强术中和术后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恰当处理,以确保病人安全。
综上所诉基于对老年病人脆弱脏器功能的保护,在能够满足外科麻醉的前提下,椎管内麻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 [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1-1458.
[2]. 盛卓人 . 重新认识老年麻醉 .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9:58.
[3]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60-262.
[4]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60-262.
[5]Ben-DavidB,FrankelR, spinal anesthesia for surgical reapir of hip fracture in the ,2000,92:6-10.
[6]刘新民 . 最新医院临床麻醉方法与麻醉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特殊病人麻醉 ,2011,.
徐天
201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