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全部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日期:1.1.1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
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x>15.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
授课主题 椭圆及其性质教学目的 1.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了解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重、难点 重点:椭圆定义及性质 难点:椭圆的几何性质 授课时间星期日 17:00-19:00教学内容上节课复习与回顾课程导入引例1:1997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了一条消息,从1997年2月中旬起,海尔·波普彗星将逐渐接近地球,过4月以后,又将渐渐离去,并预测3000年后,它还将光临地球上空 1997年2月至3月间,许多人目睹了这一天文现象天文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彗星出现的准确时间呢?原来,海尔·波普彗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通过观察它运行中的一些有关数据,可以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的方程,从而算出它运行周期及轨道的的周长引例2:取一根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圆,如图,如果将细线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又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结论:平面内到两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 的点的轨迹为: (1)若122a F F >,则轨迹为椭圆; (2)若122a F F =,则轨迹为线段12F F ; (3)若122a F F >,则轨迹为不存在.本节知识点讲解1.椭圆的定义在平面内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集合P ={M ||MF 1|+|MF 2|=2a },|F 1F 2|=2c ,其中a >0,c >0,且a ,c 为常数:例题解析【例1】设Ρ是椭圆x 225+y216上的点.若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 1|+|PF 2|=________.【例2】一直点B,C 是两个定点,顶点A 为动点,|BC|=6,且△ABC 的周长为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学科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编写组责任人序号知识模块教案标题编写人1人教版 选修2-1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同步复习教案1( 基础)小榄校区(关潮辉)2人教版 选修2-1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同步复习教案1( 提高)小榄校区(关潮辉)7人教版 选修2-1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同步复习教案2( 基础)小榄校区(温艺铭)8人教版 选修2-1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同步复习教案2( 提高)小榄校区(温艺铭)9人教版 选修2-1第一章单元复习教案(基础)小榄校区(泰龙、马俊)10人教版 选修2-1第一章单元复习教案(提高)小榄校区(泰龙、马俊)11第一章单元测试卷(基础)小榄校区(泰龙、马俊)12第一章单元测试卷(提高)小榄校区(泰龙、马俊)13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1曲线与方程 同步教案(基础)石岐(基础)贺丽春起湾(提高)郑狄苗14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1曲线与方程同步教案(提高)石岐(基础)贺丽春起湾(提高)郑狄苗15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1椭圆同步教案(基础)石岐(基础)何善庆起湾(提高)郑狄苗16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1椭圆同步教案(提高)石岐(基础)何善庆起湾(提高)郑狄苗17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2双曲线同步教案(基础)石岐(基础)刘冬有起湾(提高)郑狄苗18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2双曲线同步教案(提高)石岐(基础)刘冬有起湾(提高)郑狄苗19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3抛物线同步教案(基础)石岐(基础)肖爱 起湾(提高)郑狄苗20人教版 选修2-1 第二章 2.3抛物线同步教案(提高)石岐(基础)肖爱 起湾(提高)郑狄苗星火教育高中标准教案目录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单元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刘冬有。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选修2-1全套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选修2-1全套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选修2-1全套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教案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
1命题及其关系1.1。
1 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
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6)x>15.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
织金二中高二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执笔人:李武松 田海斌参加人:陈元凤 方健 吕招贵 周越 余平 李承华 朱枝涛 程佳 班银 教学内容: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课时安排:8课时 课时内容:1.1命题及其关系 第1课时 1.1.1 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b a //,则直线a 与直线b 没有公共点 . (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12=x ,则1=x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
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二>探讨新知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例题解析(P例1)2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解略)(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15x.>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教案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得概念与命题得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就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得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得形式;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得例子,培养她们得辨析能力;以及培养她们得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得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得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得概念、命题得构成难点:分清命题得条件、结论与判断命题得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得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得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得兴趣。
(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得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得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您能判断她们得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得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5)两个全等三角形得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得表述都就是陈述句得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
其中(1)(3)(5)得判断为真,(2)(4)(6)得判断为假。
教师得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就是肯定一个事物就是什么或不就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得,可以判断真假得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得定义得要点:能判断真假得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得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得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就是否就是命题,从“判断”得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得理解. 5.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就是否为命题?(1)空集就是任何集合得子集. (2)若整数a就是素数,则就是a奇数.(3)指数函数就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 (6)x>15.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就是不就是命题,关键瞧两点:第一就是“陈述句”,第二就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就是命题.解略。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教案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 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
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x>15.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
求曲线方程常用的四种方法许成怀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高考导向:近几年高考对曲线与方程的知识直接考查较少,多是应用后面要学习的圆锥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判断曲线的形状等,常在解答题的第一问中出现,为研究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提供模型;四、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2)直接法;(3)相关点法;(4)参数法;五、常用方法的应用举例:1、定义法:例1 已知ABC Rt ∆中,C ∠为直角,且),0,1(),0,1(B A -求满足条件的C 的轨迹方程。
解析:以斜边AB 的中点为原点,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因为在ABC Rt ∆中,C ∠为直角,所以点C 到直线AB 的中点的距离为||AB 的一半,即1||=OC 。
所以点C 的轨迹是以O(0,0)为圆心,r=1为半径的圆,故圆的方程为:122=+y x 又因为点C 是ABC Rt ∆的顶点,所以A,B,C 不共线,即1±≠x 。
所以,点C 的轨迹方程为122=+y x (1±≠x )。
易错点提示:求出曲线方程后易忽视点C 为三角形的顶点,从而忘记去掉点(1,0)与(-1,0)。
总结:定义法求曲线方程:如果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要善于抓住曲线定义的特征。
变式训练1:已知点A (-5,0),B (5,0),曲线上任意一点M 与A,B 连接的线段MA,MB 互相垂直,求曲线的方程。
解析:依题意,BM AM ⊥,所以点M 的轨迹是以O 为圆心,半径52||==AB r 的圆。
所以,点M 的轨迹方程为:)5(2522±≠=+x y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