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无常形话文体
- 格式:doc
- 大小:4.00 KB
- 文档页数:3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形象者,犹水之形也。
水之行,无有常形,随物而变。
兵之形象,亦然。
故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云:“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
”此言兵之形象,如水之流动,须避害趋利,以智取胜。
今将兵形象之文言文,译为白话文,以明其义。
原文:“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
”译文:军队的态势就像水的流动,水流动时避开高处而趋向低处,军队行动时避开坚实之处而攻击虚弱之地。
原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译文:水根据地形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决定胜利。
原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军队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被称为神明。
原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避敌之所长,击敌之所短,避实而击虚,此兵家之胜也。
”译文:因此,军队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避开敌人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避开坚实之处而攻击虚弱之地,这就是军事家取胜的方法。
原文:“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文:军事是诡诈之道。
因此,能够做到的却装作不能,要用的时候却装作不用,近在眼前却装作遥远,遥远的地方却装作近在咫尺。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故能使敌人莫测。
”译文:军事是诡诈之道,所以能够做到的却装作不能,要用的时候却装作不用,近在眼前却装作遥远,遥远的地方却装作近在咫尺,因此能够使敌人无法预测。
原文:“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译文:军队的态势就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避开高处而趋向低处,军队的态势避开坚实之处而攻击虚弱之地,因此军队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翻译文言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使现代读者易于理解。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读《孙子兵法》有感《虚实》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六篇。
“虚实”是指在战场上通过分散、集中兵力的战术变化造成我强敌弱的形势来战胜敌人。
孙武《孙子兵法·虚实第六》摘抄如下: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武认为“兵形象水”,对兵形的掌握运用,其规律就像水的流动一样。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战争的胜利,是避开敌人牢固设防处而攻其虚懈薄弱环节。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采取制胜方略。
由此孙武得出结论:“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因此,用兵作战没有定势,正如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流向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才叫作用兵如神。
以上说法为千百年来兵家所熟知。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了《孙子兵法》竹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易为“兵无成势,无恒形”,脱开了水的比喻,但仍归结于用兵的“形”和“势”。
形势在变化,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也应跟着变,否则就会出现能力不足、思路不对、方法不当等问题。
现实中,一些人眼里只有成绩而无问题,一些人掉入问题陷阱看不到出路,还有人摸不准方向、抓不到点上,患上了刚愎自用的盲动症,结果事与愿违。
怎样化解新问题,如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如果不懂规律、缺乏知识、缺乏本领,习惯于用老思路解决新问题,那么越是苦干蛮干就越是南辕北辙。
所以,不能作茧自缚、抱残守缺,而应该时刻根据形势变化增长本领才干。
水无常形器有形文无定式思有式主体段一般为三段,高考作文必须写好三个重点段。
“写三段”的方法简捷易行,可以称之为“高考作文必胜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一是聚集了各种优秀段落的特点;二是将各种优秀分析段的特点模式化;三是一学就会,一做就有提高;四是经过了高考学生的应试实践,效果很好。
对一篇议论文而言,主体段的写作应是提出分论点并论证的过程,字数可控制在300字左右为宜。
其构成模式是“主旨句+过渡句+材料句+分析句”:①主旨句——支撑中心论点的一个分论点,应放在句首;②过渡句——连接中心句和材料句的一根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③材料句——摆事实的部分;④分析句——讲道理的部分,可分析原因,也可正例反设或反例正设,还可分析几个事例异同。
下面以济源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用“写三段”的方法模式来进行写作指导。
【事件回放】2011年3月15日,央视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南京许多市场上销售的“健美猪”是用“瘦肉精”喂养的,且有一部分“瘦肉精”猪肉流进了双汇集团旗下的河南济源双汇公司。
据报道,一头猪从出生到进入市场,要经历养殖、收购、贩运、屠宰、销售等18个环节,层层有监管,却都形同虚设,令消费者后怕。
据称,双汇2010年企业利润达500亿元,而此次事件,将至少吞噬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多。
一、第一段写作模式——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最能体现作者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某一件事,可以把它当成“果”,从而“溯因”;也可以把它当成“因”,从而“求果”。
这种“溯因求果”的方法,就是因果分析法。
写作示例: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消费者的生命就是企业的生命。
(①观点)只有把尊重消费者的生命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企业才可能长远发展。
(②阐释)2011年3月15日,央视曝光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济源双汇使用瘦肉精猪肉生产产品。
据估计,此次事件将至少吞噬掉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的五分之一。
(③概述事例)为什么一次瘦肉精事件会使企业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表面上看是(因为)济源双汇和政府执法部门抽查、监管不力,乃至“18道检验却管不了一头猪”,实则是(因为)政府执法部门和企业对消费者生命的漠视,心中只有钱权,而置百姓生命于不顾。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第五节作文语言有文采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假如没有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无论多么精妙的构思、深邃的思想,也只能停留在作者的头脑中,读者无从了解。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有“语言流畅”的要求,在进展等级中把“有文采”列为一个重要的标准。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语言是猎取高分的最关键因素,高考优秀作文都是要么在修辞运用上,要么在句式选择上有特色的文章。
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都趋向于材料作文,缘由之一就是防止考生宿构。
在考场作文中,有些考生的确暴露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通病”。
比如,有些考生套用或照搬已有的精彩文段,虽然作文评阅不限制考生对那些精彩文段的仿照借鉴,但绝不允许考生忽视表达需要,直接套用或照搬,导致词不达意,内容与题意脱离。
还有些考生的作文则通篇白话,几乎不锤炼字词,不使用修辞手法,导致语言没有文采。
这样的作文普遍得分不会很高,考生要留意这一问题。
考生在备考时肯定要留意锤炼作文的语言,提升表达的意蕴,增加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从文体上看,记叙文的语言要通过对词语的锤炼,描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创设意境,进而塑造人物形象,使语言具有画面感、流淌感(词语使用精确生动,句子形式自由)、含蓄性(记叙文表达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语言忌直白浅露。
当然,点题的语言不行过于含蓄);谈论文要通过对句式(长句与短句相结合,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机敏交替使用)、修辞的锤炼,提升论证的深刻性、严密性,进而增加文章的气概和说服力。
无人处,赏西湖2022·江苏一考生西湖多姿,引游人如织前往。
大多数人都踏着前人的路。
同一种风景,不同人赏。
虽有不同的心,但最终都奔着同一种美而去。
或华丽或清秀的言辞皆被前人道尽,再添一笔反而多余。
其中道理,张岱领悟得通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洁净到底的白。
此时人们或许都在围炉谈天,吟一句烂熟于心的“坐看青丝变琼枝”吧。
2008/1166 中国散文化小说中的水情结黄春慧 韩伟表摘 要: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
纵观散文化小说,它们无不体现出一种“水性”。
这种“水性”在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在深层上却表现为文本中弥漫着的阴柔气质,表现为单纯美善的人物和散化随意的结构。
本文透过对散文化小说“水情结”的剖析,透视散文化小说诗性世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感召力。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水情结;水式结构中图分类号:I 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1-166-03作 者:黄春慧,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浙江,温州,325025/韩伟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62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
自鲁迅《社戏》、《故乡》始,经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何立伟一脉相承。
散文化小说以近乎散文的形式与诗的语言,使小说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情节叙事的依赖,获得与传统小说完全不同的审美空间。
纵观散文化小说,他们大都无不体现出一种“水性”。
这种“水性”在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水边,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戏》以水为背景,“左右都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小伙伴们划着小船,在水中看戏;废名《桥》架在水上;《边城》人家的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荷花淀》(孙犁)“芦花飘飞,水光荡漾”;《大淖记事》(汪曾祺)的“淖”是一片大水;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以“护城河”开头,以“河边的人影”结束。
散文诗的这种“水性”,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在深层上却表现为文本中弥漫着的阴柔气质,表现为单纯美善的人物和散化随意的结构。
一 散文化小说家的“水情结”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水被列为五行之首。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
水被看成是创生万物和万物得以生存的凭借,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管子・水地》篇中论述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申论语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可以用来论证灵活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
它强调了在战争或其他竞争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或方法。
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 蕴含的哲理:这句话揭示了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能生搬硬套。
2. 指导实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中,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3. 强调创新:这句话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打破常规。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被传统的思维模式所束缚,而应该寻找新的方法和思路。
4. 培养应变能力: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以便在面对各种变化时能够迅速调整,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不断创新,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申论写作中,可以引用这句话来强调灵活应对问题的重要性。
议论文答题技巧一: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1、注意问题:( 1 )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
如:谈骨气,怀疑与学问,美的断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不是论点。
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 2 )论点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陈述性判断句。
如:抱着长不大,不应该压制大胆设想,孝心无价可作为论点2、论点的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概括注意: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是呼应论点。
(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四个地方,(一)、开门见山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开篇就闪亮登场。
《敬业与乐业》首节末尾用“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揭示出中心论点。
(二)、承前启后,中部出示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提出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三)、篇末现中心论点。
有些议论文,先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水到渠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伤仲永》在叙事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就在篇末总结。
)二:论据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证据材料。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见题型:(1)可否替换论据(2)能否证明论点(3)引用这一论据作用(4)补充论据。
(1)调换论据答题方式: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2)补充论据方法:A、人物+事例+简短评价B、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C、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三论证方法: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具体有力、真实可信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3.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论点4.对比论证:把……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quotamp‟quot-./.01爱情宣言生命体悟———简女贞《四月裂帛》赏析兼谈其散文的文体特色茅林莺华侨大学文学院教师quot简女贞本名简敏女贞著有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私房书》等多种。
被认为是“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是“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新生代‟的风云人物”。
《四月裂帛》是简女贞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其创作特色的一篇散文。
在这篇长达万余字的文章里简女贞以独白这种更能表现深层的、本真的、下意识的心理内容的言语姿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内在、隐秘而本真的情感流程大胆而坦诚地表白了自己对爱情、婚姻的全新而透彻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探询、体悟和思索。
一爱情是指男女之间由爱慕、向往和思念而产生的美好感情。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领域里从《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民歌民谣到不朽的世界名著《红楼梦》从文人骚客到凡夫俗妇都以自己的方式对爱情作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描写与诠释爱情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呈现着不同的风貌“或含蓄或直白或低沉或高亢或冷静或炽烈浅吟低唱地倾诉爱的思求、迷惘、追忆。
”quot及至台湾新生代著名女作家简女贞由于深受欧风美雨中新女性主义意识的培植与滋养在精神上树立了全面的“人”的观念与形象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于传统的爱情观其代表作《四月裂帛》可说是台湾新生代女性大胆的爱情宣言。
拜伦曾说“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存。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
”在传统的男权制话语下女人被认为是为爱情而生的为了爱情女人应该舍弃一切“女人陷入情网时必须忘掉自己的人格。
这是自然法则。
”2塞西尔??索瓦热语3简女贞摒弃了这一“自然法则”她认为女子不需要再为感情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相爱的双方首先必须保持着张扬的人格独立意识任何一方都不能要求对方牺牲自我“你们都航行于真理的海沿着不同的鲸路。
水是包容的,它几乎是不加分辩地接受一切,尽管也会因容留了污物而脏兮兮的、苦着脸儿郁闷着,可它不悔。
水是喜悦的,它纯净纯真得通体透明,日光沏过,笑意满盈。
水是好奇的,它无孔不入,象孩子一样不懂得敲门的礼节,总是悄悄地渗到这里、溜进那里,四处打量。
水是随遇而安的,你把它盛到玻璃杯里,它也便亮晶晶地呆着,丝毫不减活泼的神色。
水又是不安分的,因了它亲和的性格,朋友最多。
你把它困到杯子里,看上去是安静的,其实杯口的水面上正有无数的好友忙碌着,把它从杯子里拉起来,拥簇着悄悄飞走。
尽管你看不到她,可她还是紧张地瞥着你,捂着小嘴儿、屏着呼吸,好像逃跑是错的似的。
水是自由的,从来不受伤害。
它在山涧一路欢快地流下,为每一处涧石留下兴致勃勃的问候、在每一处障碍上绽开毫无来由的欢笑。
让木呐的山石郁闷的是,它总把每一块山石都吻得湿淋淋的。
它喧闹着、歌唱着,歌声简单却充满了喜悦,它从悬崖上惊呼着跌落,撞散开又惊又喜的欢声。
山脚下的小溪却往往安静,水在里边流畅地匆匆着,好像有个急迫的目的,可是当你疑惑地俯身相问时,水面上一闪而过的尽是它狡黠的眼神,好像在嘻笑着说:“嘻嘻,我们假装的呐,没啥大事儿!”,却还是匆匆。
更有一两个漩涡如一群促狭的少女彼此拥挤着、窃语着,前仰后合地巧笑着飘过,真的很怀疑,她们在笑你。
我喜欢水,也喜欢把一切喜爱的用这偏爱的水作比。
比如文字,比如散文和诗。
不得不承认,文章的体裁,如画的格局,影响着文字的美、也影响着文章的感染力。
如果不把诗句象河流一样地排列着,便少了那种流动的美。
诗如河流,河流的湍急正因河床的束缚,诗歌的激情亦被紧拥着的诗体挤迫着,格外地汹涌。
可是仅仅把句子象诗一样地摆放着,也仍然不是诗:毕竟,仅有枯涸的河床,也不能叫做河流。
八十年代的诗坛,虚假的繁荣留下了一片干涸的遗迹,那时候颇有所谓的诗人以晦涩为美,其实只是些枯黄苍白的灵魂无聊的呵欠,甚至是草率地在地上扒一道沟痕便得意洋洋地宣称:“这就是一首最前卫的诗”,毫无疑问,这些令人生厌的东西泛滥以后,人们便纷纷躲避了。
真正想要诉说的人,从来不会故意地让文字晦涩难懂。
绝句们譬如整齐的决口,有着现代工程学一样严格的规则,好比把心凿开一道口子,让满盈于内的喷薄而出,极度震撼、最是动人。
相信大家也会发现,有一些诗,只不过一道口子罢了。
当然也有以纯粹的文字的美取胜的,好比雕琢得异常精致的决口,尽管没有东西流出,仍然是值得欣赏的。
词则稍微宽松了些,它们更接近自然的河流,弯弯曲曲地流淌着,多了分清丽婉约,所诉的也如河,或急或缓。
比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
便如一道潺潺于幽林间的小溪,暗伤在内,“泪痕红浥鲛绡透”,真可谓一字一幅画,更奇妙的是它的韵,读来声声咬唇、难舍难分。
“错”字、“莫”字,恰似偶尔溅飞的水花,又如溪流尽头的小潭,溅起落下、皆如泪。
读到这首词,水却又是多情的,水波幽暗,流得那么急,只顾低着头沉浸在伤心里、不理你,如躲避、似奔逃,凄凄然并没有目的。
还有一些词,如苏轼的,则大气磅礴如长江大河,若不是它们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韵脚,有些长词已经很接近散文了。
散文却是最自由的文体,仿佛解脱了河床的约束,水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漫开,或作小塘、或成湖泊,波光粼粼、闪烁不定,那是作者们智慧与文字金风玉露般的相逢。
至于小说,它的顶峰便是丰满的人生,每一部优秀的小说都创造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象大海,最好的小说总是生养着鱼汛般丰盛鲜活的思想。
有人评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认为作者插入了过多的独白,影响了整体的流畅,甚至认为它们干扰了读者,然而这类人未免过度地偏向于小说的故事性了,作者们写小说,仅仅是为了编故事么?不是,即使最简单的故事也必定含有作者对于生活的感触、体会,托尔斯泰是一个甚至可以用天真形容的人,他停下来观察他的鱼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应该说文章是人类用来做比较认真正式的交流的,文如流水,既要成文先得有水,文体只是文章的形式,思想才是它的灵魂。
当然,美文如好画,笔法、布局是应该讲究的,可是照片曾经给过画坛不小的冲击,让画家们明白,画,追求的并不仅仅是逼真和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