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17
人生没有彩排,你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现场直播。
你的心有多大,你的梦想就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聊书的平台,感谢同仁再次把聊书的机会让给我,感谢您,在场的每一位热心的听众,能够在此酷热炎天听我聊书。
站在这个舞台,我思绪万千,感觉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很多,可是我又不能海阔天空。
还是这样吧,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话说公元前506年 (鲁定公四年)秋的一天下午,孔子带着弟子们和儿子孔鲤,侄儿孔忠去鲁桓公庙。
路上,孔鲤问:“昨天去了太庙,今天为啥又去看桓公庙啊!”孔子严肃地说:“看庙,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嘛!庙内的一些器物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来到庙内,大家在祭器前列队,一起向桓公塑像行礼后,孔子指着这尊精致新奇的祭器说:“这就是宥坐,(思考:有没有必要把宥坐的图片打出来?)可以打出来是用青铜铸成的,口是方形,底部是圆形,两边的铜轴助转动。
这青铜祭器能呈现三种状态——空时歪斜、盛水适量时直正、盛滴水时翻底。
”孔子说完,让一弟子向守庙人借木桶提水,当场做试验,结果是:往宥坐内倒水至半时,宥坐由原来空着时的歪斜状态变得垂直稳正了;再往宥坐内倒水至满口时,宥坐“哗”的一声翻底,孔子把宥坐内注满的水倒光了。
孔子说:“控制水满而不翻倒的方法就是不断减少,到它快翻倒时就停止。
做人也如同这样,要做到聪明智慧,就要以愚笨作为操守;功业覆盖天下,就要保持谦让的态度;有盖世的勇力,就要保持怯弱的样子;富有四海,就要保持谦逊的作风。
这就是不断地舀水而减少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满而覆,是常见的现象,聪明人也要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大家从往宥坐内注水的试验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冉雍说:“这就是‘持满’之理。
满了,就是装的水达到了祭器容量的顶点,铜轴转动,水自然会洒,会覆的。
这个试验说明的道理是满招损,谦受益。
”高柴说:“老师帮我从宥坐的寓意中看到了自己有时产生骄傲自满的毛病。
”孔鲤说:“我学习有欠刻苦、不深入的毛病,缺乏虚怀若谷的修养。
”孔忠说:“我学习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也是自满的想法在作怪啊!”弟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议论着。
这个说:“我也有自满的毛病。
”那个说:“我以前对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认识得太肤浅!”我的故事讲完了,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您有何感想?孔子讲学,从不拘泥于成规。
“观物悟道”(ppt展示),是他常用来启发学生认识深刻道理的教学方法之一。
说到此不禁想起前些天,学校在主楼前修建了几个池塘做养鱼之用,但是池塘里的水除了供养鱼儿之用外,还不断地沿池壁渗入到地下,结果很多鱼儿夭折。
今天我们暂不研究如何修建这池塘,单这水,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涓涓细流,茫茫大海,飞流瀑布,奔腾黄河、长江(ppt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您也许会说,水是生命之源,生物离不开水。
您也许会想到“上善若水”,但是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又有何深层次的内涵?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今天聊得不是某本具体的书,而仅一个字“水”,由此水字,与同仁共品国学文化,感悟人生真谛。
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ppt)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善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韧德”所在。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
水最著名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三,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
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心态和行为。
“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水的至柔、至善、至韧。
(柔、善、(突出善,善就是一种德行,一种品质,一种爱,一种宽容,一种责任)韧ppt)就是我今天所要赞扬的水的美德。
一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水是柔弱渺小的,柔弱渺小得似乎有些逆来顺受。
它遇石则绕、遇堤则停、入渠而顺,它永远都只卑下的向着低处顺势流去,好像不懂表现、不懂逆反。
然而,它也并非无能,更非甘愿受人摆布。
它只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当它的承载超出它的极限,你会看到,它将无所畏惧地释放出它惊人的力量。
它能在瞬息之间冲坝毁堤,将山川夷为平地,也能以弱小之身凭着坚定的毅力滴穿磐石,无所不能,纵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它力量的爆发。
水是无形的,但水又是有形的,它能因物随形。
苏轼说:“万物皆有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水能遇冷成冰、遇热成汽,它在方则方、入园则圆,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如的应对与变通而不伤毫发。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有15处说到水。
这中间分两种情况,一是使用“水”的本义,主要见于《行军篇》和《火攻篇》。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等《行军篇》,“以水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火攻篇》。
而是采用明喻类比的方式,辩证地以水喻兵,借水的形象阐述自己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主要见于《形篇》、《势篇》和《虚实篇》。
孙子认为“兵”、“水”同形,两种事物的运动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即“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虚实篇》)他又指出兵和水一样,以柔克刚的关键是时间、速度和方式、和方法,即“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篇》);“激水之急,至于漂石”(《势篇》)。
水不争而好下这种自然特性,使其一旦拥有悬河泻水之形,必然造成云垂海立之势,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性和不可逆转性。
而这种从至柔到至刚,从形变到质变的飞跃,正是孙子等古代兵家所追求的上乘用兵境界,是形与势的最佳转换形态。
如果说孙子对水的战争思考,更多地借助了古代盛行的象形思维方式,从水的自然特性体悟到了兵家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和以柔克刚的战术策略观,那么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毛泽东同志在非凡的战争指导实践和军事理论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以水的形象为媒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他对战争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
水的特征是融争于不争之中,融刚于柔之中,融强于弱之中。
战争中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发展转换过程在水的身上得到生动体现。
毛泽东以水的形象说明战争规律,阐发了人民战争、游击战争方面一系列重要原则。
毛泽东能够利用人民群众,体现了水能载舟(思考:我不知道怎么加内容了?这里已经说到了水的启发,你还想谈多少呢?举一个长征的例子就可以)古人曾深感对包括战争在内的事物规律把握之难,说“天下莫柔弱与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ppt)》。
实践证明,毛泽东非但知之,且能行之。
“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水是柔弱渺小的,柔弱渺小得似乎有些逆来顺受。
它遇石则绕、遇堤则停、入渠而顺,它永远都只卑下的向着低处顺势流去,好像不懂表现、不懂逆反。
然而,它也并非无能,更非甘愿受人摆布。
它只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当它的承载超出它的极限,你会看到,它将无所畏惧地释放出它惊人的力量。
它能在瞬息之间冲坝毁堤,将山川夷为平地,也能以弱小之身凭着坚定的毅力滴穿磐石,无所不能,纵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它力量的爆发。
水是无形的,但水又是有形的,它能因物随形。
苏轼说:“万物皆有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水能遇冷成冰、遇热成汽,它在方则方、入园则圆,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如的应对与变通而不伤毫发。
二善会意字,读作shàn,从言从羊。
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
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
《道德经》中写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
“善姓”为罕有姓氏。
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厚德载物”的含义“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这句成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