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398例病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5.76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肾功能衰竭34例临床分析概述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指在短时间内肾功能突然减退,通常是由于肾泌尿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实质损害、尿路梗阻等因素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
AKI常常是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具有高发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给患者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对3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临床资料一、基本资料性别:男25例,女9例年龄:40-90岁,平均(65.7±10.9)岁二、临床表现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少尿或无尿,伴有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有肌肉萎缩、水肿、血压波动等表现。
三、病因分析34例患者中,肾小球性疾病21例,肾实质性疾病5例,肾结石4例,药物性肾损害2例,继发于感染性疾病1例,肾血管性疾病1例。
四、治疗方法治疗包括积极纠正病因、支持治疗及替代治疗等。
输液、应用药物干预、拔除梗阻性病因等方法也被采用。
五、病程观察患者的病程观察中发现,高龄、糖尿病、心脏疾病等患者的疾病发展较快,进展至肾衰竭的患者多数表现为典型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贫血等。
一旦病情进展需考虑透析治疗,实现对病情的及时干预。
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多因素、多系统参与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危害非常大。
本文分析了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了其治疗方法,提醒医师要根据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透析治疗等,争取降低疾病的危险程度,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预防、筛查,尽量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急性肾衰竭症状起因*导读:急性肾衰竭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急性肾衰竭症状的疾病有哪些?一、病因(一)肾前性急性肾衰竭l.急性血容量不足(1)消化道失液:如呕吐、腹泻。
(2)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大量出血引起的休克和血容量不足,有时两者共存,肾严重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变性及坏死,是常见急性肾衰竭的原因。
(3)皮肤大量失液:见于中暑及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血容量。
(4)第三间隙失液: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大量液体进人第三间隙引起严重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衰竭。
(5)过度利尿:利尿可引起失水、失盐。
2.心血管疾病由于心排血量严重不足,肾灌注不足见于:(1)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肌梗死: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更易合并急性肾衰竭。
(3)心包填塞:此时体循环淤血,严重影响心排血量。
(4)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5)大面积肺梗死。
(6)严重心律失常。
3.末梢血管扩张或感染中毒此时有效循环血量重新分布,见于血压降低过快过猛或感染中毒性休克。
4.肾血管阻力增加见于大手术后及麻醉时;肝肾综合征;前列腺素抑制剂引起前列腺素分泌减少如阿司匹林、吲跺美辛及布洛芬等。
(二)肾性急性肾衰竭系指原发病就在肾脏本身,分五大类: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小球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实质坏死及肾血管病变。
1.急性肾小管坏死见于各种休克,急性溶血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2.急性肾毒性物质(1)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氨基类抗生素,妥布霉素,头孢噻啶等。
(2)造影剂:包括各种含碘造影剂。
(3)重金属盐类:如汞、锅、铅、铀、铆、金、铂、铬、锤、砷、磷等。
(4)工业毒物:如氰化物、甲醇、酚、苯、氯仿、四氯化碳、甘油、杀虫剂、除草剂等。
(5)生物毒:如蛇毒、蜂毒、斑螫毒、鱼胆、毒等。
(6)其他:环孢素A,大剂量静点甘露醇等。
3.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血清病等4.急性问质性肾炎是一组引起肾间质损害的疾病,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如肾脏感染性疾病,肾脏毒性物质、X线长时间照射及各种药物中毒引起肾间质损害。
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由于肾脏突然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或疾病,导致肾脏功能突然下降,出现像蛋白尿、排尿减少、氮质血症、代谢酸中毒等症状并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功能的急性肾脏疾病。
其危害较大,导致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
本文将从疾病原因、分类、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来介绍急性肾功能衰竭。
疾病原因目前,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肾脏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为肾脏疾病,如肾血管性疾病、肾小球肾炎等,其中又以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间质疾病为主。
肾外因素包括肾前性和肾后性因素。
常见的肾前性因素有:低血容量、低血压、肾动脉狭窄、肾动脉血栓、心衰、肝病、烧伤、术后、感染、药物影响等;肾后性因素有:肿瘤、结石、下泌尿道梗阻、尿路感染等。
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直接损伤和药物代谢失败,常见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肾毒性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等。
其他因素还有毒素或代谢产物、移植排斥、肾上腺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造成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类根据国际肾脏病学会(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 2012年更新的《急性肾损伤AKI临床实践指南》把急性肾功能衰竭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初步期AKI(创伤性或非创伤性),一般指肾功能轻度损伤,但由于AKI具有极易蔓延的性质,有可能会加重为严重AKI;•稍显严重的AKI,也就是肾功能出现中度损伤;•重度AKI,指肾功能严重损伤或肾衰竭。
诊断1.评估尿量: 每小时尿量低于0.5-1ml/kg是肾衰竭的表现;2.血生化指标变化: 血肌酐值迅速上升,峰值出现的时间为数小时或数日,常常伴有血氮浓度和钾离子浓度的升高等现象;3.种类分析: 检查尿液形态学及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GFR)。
治疗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首要任务是耐心治疗病因,清除病因,尽早非特异性干预,及时控制感染和炎症,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并针对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内科急性肾衰知识点总结急性肾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功能急速下降的临床综合征。
在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升高等症状。
急性肾衰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往往需要紧急救治。
以下是内科急性肾衰的知识点总结: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 病因:急性肾衰常见的病因包括肾缺血、肾毒性损伤、泌尿系梗阻、肾小管间质疾病和急性肾盂肾炎等。
其他少见的原因包括肾小球疾病、外伤、感染、过敏反应和关节炎等。
2. 发病机制: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肾缺血缺氧、肾小管功能损害、肾小球病变和肾间质损伤等。
这些病变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以及尿路梗阻等。
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二、临床表现1. 少尿或无尿:患者常表现为尿量减少或者完全无尿,伴有血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升高。
2. 水电解质紊乱:由于肾脏功能减退,患者常伴有水钠潴留、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
3. 贫血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由于肾脏对红细胞生成激素的分泌受损,患者可伴有贫血。
同时,肾功能损害也会导致出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4. 病因相关的症状:根据急性肾衰的病因不同,患者可能会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腹痛、血尿、蛋白尿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尿量、血肌酐和尿素氮浓度以及伴随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 尿检:尿检可发现肾小管损伤的表现,如尿钠、尿渗透压、尿β2-微球蛋白等检测指标有助于明确病因。
3. 影像学检查: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发现肾脏结构的异常,以及泌尿系梗阻等情况。
4. 肾脏活检:对于病因不明或疑似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肾脏活检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急性肾衰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包括慢性肾衰、心源性肾衰、肾前性肾衰、高钾性肾衰、泌尿系梗阻等。
需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传统的病因分类将急肾衰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三大类:1.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也被称作肾前性氮质血症。
发生率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55%~50%。
产生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造成肾脏灌注压下降,使肾小球不能保持足够的滤过率,而肾实质的组织完整性却没有损害。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可能就是脱水、出血、各种休克和心力衰竭等。
由于脱水或失血引起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可以通过简单的扩容来治疗,而往往在应激状态下,当细胞外液容量大量膨胀,如在肝衰竭、肾病综合征和心衰时,可能因为动脉充盈不足而引发肾前性氮质血症。
与心衰有关的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则需要注意利尿药的用量、心脏负荷的降低以及血管收缩药物的注射,从而改善肾脏灌注压。
当和肝衰竭相关的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时则特别难治,如过于积极使用利尿药,则非常容易产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或肝肾综合征(HRS)。
肝肾综合征是肾前性氮质血症中特别严重的情况,此时肾脏血管的收缩及通过扩容引起心脏充盈都无法逆转,但是这种血管收缩可通过将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肾脏移植到一个肝功能良好的患者身上而得以逆转,肝肾综合征也可以通过肝移植而得到逆转,所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2.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肾实质病变所致,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性病变,发生率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35%~40%。
根据病因和病理变化不同,引起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可分为肾中毒型和肾缺血型两类:(1)肾中毒型:常见原因:①外源性毒素有重金属、X线造影剂、抗生素、磺胺类药、灭虫药、生物毒等。
②内源性毒素有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等。
(2)肾缺血型:常见的原因为:①血循环量因创伤、大出血、大手术、烧伤、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而减少;②肾血管、肾组织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流行性出血热、妊娠毒血症、肾动脉栓塞等。
急性肾衰竭病理生理引言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它指的是肾脏突然发生功能异常,导致体内废物、排泄物和药物等不能正常排出体外的病理生理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肾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以增强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诊断。
发病机制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缺血缺氧:最常见的急性肾衰竭原因之一是肾脏血供不足。
原发肾脏疾病、心力衰竭、休克等情况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引起组织缺氧,从而导致肾小管坏死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毒性损伤:一些药物、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化学物质进入肾脏,可直接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结构,导致急性肾衰竭。
3.感染和炎症反应:全身性感染和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浆中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引起肾脏的炎症反应,造成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变。
4.梗阻:尿路梗阻是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返流和肾脏内压力增加,造成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从而导致急性肾衰竭。
病理变化急性肾衰竭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肾小球损伤:急性肾衰竭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坏死和坏死物质在肾小球内沉积,形成血栓,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2.肾小管损伤:肾小管是肾脏的排泄单位,急性肾衰竭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进而影响尿液的浓缩和排泄功能。
3.血管损伤:急性肾衰竭时,肾小管周围的血管也会受到损伤,包括毛细血管和间质血管。
血管损伤可导致肾脏的血流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4.炎症反应:急性肾衰竭时,肾脏会出现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释放,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
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因患者个体差异和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1.尿量改变: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减少、无尿或多尿等情况,尿液可能呈现颜色深浅不一、气味恶臭等异常。
2.尿液异常:尿液中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
3.水肿: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水肿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下肢和腹部水肿。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分析与康复治疗一、病因分析急性肾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功能突然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主要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后肾性三类。
1. 肾前性原因:指导致血液灌注不足或容量减少,进而引起肾脏灌注下降,最终导致急性肾衰竭。
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失血、低血容量状态、心力衰竭等。
2. 肾性原因:指直接影响到肾单位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疾病,造成急性肾脏损伤。
常见的疾病包括急进型肾小球肾炎、超过75%的横纹肌溶解所引起的急性间质性损害等。
3. 后肾性原因:指由于尿路梗阻或排尿困难等问题导致尿液排出障碍,造成压力增加并损伤了肾组织。
常见的尿液排出障碍原因包括结石、前列腺增生等。
二、康复治疗急性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治疗急性肾衰竭的同时,康复治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肾功能,并解决由于肾衰竭引起的其他健康问题。
1. 药物治疗:在进行急性肾衰竭康复治疗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来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
例如,利尿剂可以帮助增加尿液排出,并减少体内水分负荷;护肾药物如甘露醇可以改善肾小管间质内血流灌注;而血管活性药物则能够扩张肾脏动脉和动静脉,提高灌注压力。
2. 功能训练:急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各种程度的肌力下降和体能减退。
为了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康复治疗通常包括功能训练,如肌力锻炼、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这些锻炼项目旨在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以便他们能够重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
3. 营养支持: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来说,合理的膳食和营养摄入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应包括膳食咨询,在满足基本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和营养成分。
例如,对于伴有高钾血症的患者,应限制高钾含量食物;对于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则应增加蛋白质供给。
4. 心理支持:急性肾衰竭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