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思想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作为全书的起始,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
因此学好本课,才能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
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
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
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合作探究〉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探究点拨: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
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形成意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月亮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合作探究〉①人的文化素养是怎样形成的?②人的文化素养怎样表现出来?③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有什么关系?〈形成意念〉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
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学生分析】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文化“万花筒”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学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节体味文化【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时期。
3.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和而言的,是指。
2.文化的范围:文化包括和两个部分。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属于。
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相当于“人化〞或“人类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是的产物。
文化必须要具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是后天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特别是通过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它们都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1〕从静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等。
〔2〕从动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的过程。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没有毫无意义的文化。
3.认识文化的力量〔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但是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思考讨论】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这种说法对吗?2.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吗?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生活探究】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从事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的没错。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析】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
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发现”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课堂总结】: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第一节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
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