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症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4.82 KB
- 文档页数:1
不寐(失眠)中医临床路径一、不寐(失眠)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寐(TCD 编码:BNX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失眠(ICD-10 编码:F5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不寐(失眠)诊疗方案”。
不寐(失眠)临床常见证候: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胃气失和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不寐(失眠)诊疗方案”及中。
(ZYYXH/T20-2008)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不寐(失眠)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不寐(TCD 编码:BNX040)和失眠(ICD-10 编码:F51.0)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2)SPIEGEL 量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多导睡眠监测(PSG)、阿森斯失眠量表、中医症状评分、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头颅CT、P300、MRI、甲状腺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
(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
(3)胃气失和证:和胃降逆。
中医关于“不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可行多导睡眠图、脑电图等检查。
如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延长超过30分钟;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短于6.5小时/夜;测定觉醒时间增多,超过30分钟/夜等。
二、鉴别诊断
1.一过性失眠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可因一时性情志不舒、居住环境改变,或因饮用浓茶、咖啡和服用药物等引起。
一般有明显诱因,且病程不长。
一过性失眠不属病态,一般不需任何治疗,可通过身体自然调节而复常
2.生理性少寐
多见于老年人,虽少寐早醒,但无明显痛苦或不适,属生理现象。
【推荐】不寐-中医护理方法不寐又称失眠、不得眠。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特征的病证。
轻者难以入寐、或寐而易醒,醒后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寐之不实者;严重者则彻夜不虑。
本证可单独出现,但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乏力等症状。
1、病因病机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而导致阳不交阴或神不守舍而发生不寐。
(1)情志不遂、肝火扰动:情志内伤,肝郁不舒,郁而化火,肝火扰动心神;或素体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扰动神明而不寐。
(2)胃中不和、夜卧不安:暴饮暴食,脾胃受伤;或宿食停滞、酿成热痰,壅遏中焦;痰热上扰,胃气不和,则夜卧不安。
(3)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心血暗耗,心阴亏虚神不守舍;脾伤则生化乏源,营血亏少,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而心神不宁。
(4)肾阴亏虚,心阳独亢:素体肾亏或久病肾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扰动神明,心神不宁而不得寐。
(5)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胆气虚,暴受惊骇,情绪紧张善惊易恐,惊恐伤神,心虚不宁而寐不安。
2、辩证论治(1)肝郁化火证:证候:不寐心烦,性情急躁易努,头眩胁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2)痰热内扰证:证候:不寐头胀沉重,痰多胸闷,心烦口苦,恶食嗳气,吞酸恶心,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证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证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
(5)心胆气虚证:证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心悸胆怯,遇事善惊,气短倦苔,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2)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暧气吞酸,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疲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舌质淡,脉细弱。
(5)心胆气虚: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
方药举例:柴胡15〜25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交藤30g,炒枣仁50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茯神20g等。
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10g,泽泻10g,车前草10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加天麻10g、钩藤20g、大黄(后下)15g、芒硝5g(冲服)。
不寐中医鉴别诊断
不寐是指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在中医上有不同的鉴别诊断
方法。
1. 热病之不寐
热病不祥之会导致气血煽动,影响人体产生入眠的条件。
症状表
现为夜晚易出汗、口渴、舌质红、脉象洪大等。
治疗方法:可采用清热解毒、平抑肝经、养阴清热的治疗法,如
清热降火汤、二妙丸等。
2. 肝郁之不寐
肝郁可导致睡眠障碍,影响人体神志的调节。
症状表现为易怒、
口苦、胁肋疼痛、月经紊乱等。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调肝解郁、行气化滞、安神定志的治疗法,
如柴芩地黄汤、逍遥散等。
3. 脾虚之不寐
脾虚可导致血糖不足、神志不清,导致人体产生不良的入眠条件。
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面色无华、体倦乏力等。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补脾益气、健脾化湿的治疗法,如六君子汤、四神汤等。
4. 心血虚之不寐
心血虚可导致心肺功能衰退,影响人体产生充足的气血供应。
症状表现为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头晕等。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补心养血、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如养心安神丸、归脾丸等。
在中医诊疗中,不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诊断时需症状分型,根据中医理论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饮食过度等导致不寐的因素。
不寐的中医辨证分型不寐,即失眠,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等。
中医认为,不寐的成因复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将不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心脾两虚型:此类不寐多因思虑过度、劳心伤脾所致,表现为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上宜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常用方药有归脾汤、养心汤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心神,导致失眠。
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安神,常用方药有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
3. 痰热内扰型: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头重胸闷、口苦口黏、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宜清热化痰、安神定志,常用方药有温胆汤、清心滚痰丸等。
4. 心肾不交型:心火亢盛,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导致失眠。
症状包括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常用方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5. 心胆气虚型:心胆气虚,神志不宁,表现为失眠多梦、易惊易醒、胆怯心悸、遇事善忘、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疗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常用方药有安神定志丸、补心丹等。
6. 肝血不足型:肝血亏虚,魂不守舍,导致失眠。
症状表现为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宜养血安神,常用方药有四物汤、归脾丸等。
7.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饮食不节,胃气不和,影响睡眠。
表现为失眠、胸闷、嗳气、口干、舌苔黄腻、脉滑。
治疗宜和胃安神,常用方药有保和丸、半夏秫米汤等。
中医治疗不寐,不仅重视药物的选用,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调养、情志调摄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身心和谐,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对不寐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肝火扰心证:主要症状为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是疏肝泻热,镇心安神。
心脾两虚证:主要症状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心肾不交证: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胆气虚证:主要症状为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触事易惊,终日惕惕,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痰热扰心证: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是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不寐的部分证型和症状描述。
在具体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建议寻求专业中医的建议和指导。
不寐中医中药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入睡时间不够或睡眠不熟的一种疾病。
轻者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眠。
西医的神经衰弱及许多慢性病中出现失眠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不寐治疗的诊断要点经常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人睡,或时睡时醒。
整夜不能入睡。
不寐治疗的辨证分析不寐一证,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
临床辨证需分清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不寐治疗的辨证论治心脾两虚【证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面色少华。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方药】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当归各12克,远志6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5克,合欢皮12克,大枣5枚。
水煎服。
2.中成药(1)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柏子养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养心宁坤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1)莲子元肉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处方:莲子20粒,龙眼肉15克,加水煮熟,睡前服食,并饮其汤。
(2)鸡胎补脑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鸡胚胎(干燥粉)90克,胎盘粉60克,党参15克,白术60克,茯神60克,天麻50克,酸枣仁60克,麦冬50克,五味子30克,广陈皮50克,猪脑脊髓粉60克,甘草15克。
将党参、麦冬、五味子放铜锅微火熔干,次下白术、茯神、天麻、酸枣仁、陈皮、甘草共炒熟研成细粉,然后将鸡胚胎粉、胎盘粉、猪脑脊髓粉,按份量加入和匀,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瓷瓶密封备用。
每次12克,早晚分2次开水送服。
阴虚火旺【证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1.主方黄连阿胶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黄连10克,黄芩12克,生地黄、白芍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龟板25克,柏子仁15克,麦冬12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