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玉米膜下滴灌增产潜力发挥的原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96.39 KB
- 文档页数:2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简介膜下滴灌是现代节水灌溉中的一次新的突破,它结合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一、膜下滴灌的主要作用玉米种植方法" height="3501606/19152A3E-0.jpg"width="580" />1、保水作用膜下滴灌灌水适度后,保持了土壤毛细管的上下通畅,使土壤中的水可源源不断上升到地表。
覆膜后,土壤与大气隔开,土壤水分不能蒸发散失到空气中,而膜内以“液-气-液”的方式循环往复,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
对于自然降水,其中少量水分从苗孔渗入到土壤中,大部分则流入垄沟,以横向形式渗入覆膜区,由地膜保护起来,进而被作物有效利用。
2、增温作用土壤耕作层的热量主要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
地膜阻隔土壤热能与大气交换,阳光中的辐射透过地膜使地温升高,土壤自身的传导作用使深层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保存在土壤中,灌溉水通过管道及毛管滴头系统缓慢滴入膜下土壤中,起到水流增温、汽化热损失极少、温度下降缓慢的作用。
据农业部门测算,全生育期可提高积温150~200℃。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衡量土壤耕性和生产能力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
地膜覆盖后,地表不会受到降雨冲刷和渗水的压力,滴灌的渗水压力极小,保证了土壤的疏松状态,透气性良好、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同时,地膜覆盖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偏盐碱地种植覆膜玉米可提早15d成熟,而且比露地玉米增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滴灌堵塞物理堵塞:物理堵塞是引起滴灌堵塞的主要原因。
灌溉水质差而过滤系统又不完善时,泥沙等杂物被水泵抽取进入管道及滴灌管后,在通过内镶式滴头锯齿状流道时,杂物将流道堵塞导致滴头无法出水。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
本文将重点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技术推广不到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并不是到位,很多农民仍然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下进行玉米种植,导致产量低、品质差。
有些地区的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缺乏对新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使得新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2. 缺乏专业技术支持由于农民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缺乏科学种植的指导,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3. 肥料施用不当由于农民对于肥料的施用不当,导致了玉米土壤贫瘠、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4.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由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农民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病虫害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推广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示范田、宣传教育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到新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提升他们的种植技能和认知水平。
2.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解决他们在种植玉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种植效益和产量。
3. 加强肥料管理农民需要了解玉米对于各种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进行合理施肥,以防止肥料施用不当造成的土壤贫瘠、养分不足等问题。
4. 加强病虫害防治政府可以加大对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力度,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对于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5. 提高农民收入适当提高玉米价格,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6. 强化监管和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对于玉米种植的监管力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发展科学的种植模式,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滴灌带生产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 滴灌带产量不均匀问题:可能原因包括材料不均匀、拉伸不均匀、模具设计不合理、加工工艺不正确等。
处理方法包括优化材料制备、调整拉伸工艺参数、改进模具设计、升级生产设备等。
2. 滴灌带漏洞或堵塞问题:可能原因包括生产设备和模具磨损、粘合不牢、材料质量低劣等。
处理方法包括改善设备维护、优化粘合工艺、提高材料品质等。
3. 滴灌带表面光洁度差问题:可能原因包括材料表面不光滑、模具不均匀、模具不清洁等。
处理方法包括选择高质量材料、升级设备、加强模具维护等。
4. 滴灌带耐老化性能不佳问题:可能原因包括材料质量差、加工工艺不合理等。
处理方法包括选择高品质材料、控制生产工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等。
5. 滴灌带长度不足问题:可能原因包括设备调整不当、污染导致堵塞等。
处理方法包括精细控制设备参数、加强生产场地卫生等。
6. 滴灌带耐压能力不足问题:可能原因包括材料质量差、加工工艺不合理等。
处理方法包括选择高质量材料、优化生产工艺、加强产品测试等。
7. 滴灌带加工难度大问题:可能原因包括材料粘性强、模具设计不合理、设备调整不当等。
处理方法包括改进材料质量、升级模具设计、调整设备参数等。
玉米延长灌浆的原理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中,灌浆阶段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延长玉米的灌浆期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本文将从温度、光照、水分和植物激素等方面探讨延长玉米灌浆期的原理。
温度是影响玉米灌浆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的温度有助于玉米籽粒的充实和灌浆。
研究表明,当温度在25-30摄氏度时,玉米的灌浆速度最快,产量也相对较高。
因此,农民在种植玉米时,可以选择适宜的品种和适宜的种植时间,以确保温度在适宜范围内,从而延长玉米的灌浆期。
光照是影响玉米灌浆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光照不足会导致玉米籽粒充实不良,影响灌浆速度和品质。
因此,农民在种植玉米时应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适当的行距,以确保玉米植株之间的光照充足。
此外,及时清除杂草和病虫害也有助于提高玉米植株的光能利用效率,促进灌浆过程。
水分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在玉米灌浆期,水分供应充足对于籽粒充实和灌浆速度至关重要。
过早干旱或过度湿润都会对玉米的灌浆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农民在种植玉米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管理。
避免水分不足或过多,以维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助于延长玉米的灌浆期。
植物激素也对玉米灌浆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激素是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内源性物质,其中赤霉素和乙烯对玉米的灌浆过程影响较大。
赤霉素能够促进玉米籽粒的充实和灌浆速度,而乙烯则具有抑制灌浆的作用。
因此,合理使用植物激素,调控赤霉素和乙烯的含量和平衡,可以延长玉米的灌浆期。
延长玉米灌浆期的原理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和植物激素等因素的调控。
农民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时间,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管理,以及合理使用植物激素等措施,来延长玉米的灌浆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这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节水栽培增产因素分析及主要技术措施作者:陈耀民来源:《中国农资》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针对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特点,对玉米膜下滴灌大幅度增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玉米;膜下滴灌;增产因素;技术措施1 玉米膜下滴灌大幅度增产的因素1.1 增加有效株数实现增产玉米膜下滴灌在整地上采取“玉米大垄宽窄行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小行距为40至50厘米,大行距为80至90厘米。
这样可提高通透性,增加通风。
同时,选用紧凑型耐密品种,增加亩保苗株数,亩保苗比常规栽培增加700至1000株,株距在22至24厘米,亩保苗达到4000至4500株,靠群体实现增产。
1.2 增加有效积温实现增产玉米覆膜可减少土壤热量向大气的传导散失,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块,5厘米土壤地温,覆膜地块比不覆膜地块高出6至7度。
因此可以选用生育期较长,生产潜力较大的中、晚熟品种,种植生育期比常规栽培品种长10—15天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1.3 地膜覆盖保墒实现增产一般在同一地块、同一时间内,覆膜土壤0至10厘米土壤含水量比不覆膜高出14%以上,为玉米小苗营造了一个温暖湿润的温床,保证了玉米提早正常发芽出土,实现了苗齐、苗壮,保证了有效亩保苗株数。
1.4 滴灌节水抗旱实现增产目前玉米高产品种都是高喜肥、喜水品种,通过多点调查,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栽培亩可节约用水80立方米,平均亩可节本增效45元,采取液体追肥,在玉米需肥时期,通过滴灌系统,随水施入土壤中,可提高尿素肥料利用率20%以上。
同时,通过滴灌,能够做到按照作物生长需水规律,及时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实现增产的目的,如遇干旱年份抗旱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在此基础上,玉米覆膜大垄宽窄行栽培,可使玉米植株生长在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里,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玉米籽实水分,提高了玉米品质,实现了增产增收、节本增收和提质增收。
玉米膜下滴灌增产原理及栽培技术-种植技术1玉米膜下滴灌增产原理膜下滴灌技术打破了露地种植的传统方式,破除了水源、温度全凭自然给予、旱涝靠天的传统观念,通过对自然环境人为地进行科学干预,从而营造出独特的小气候。
与地膜覆盖技术的不同之处是,膜下滴灌技术必须安装抗旱增产设施。
首先打好若干机电井,然后在项目区四周安装输送水源的配套设施,每一定面积的耕地装一个立挺,在薄膜之下连接一个能够滴水的软管。
需要用水的时候,把机电井的电闸一合,源源不断的水源就输送到田陇上和苗根处。
这种种植方式既能提高积温又能保障水源,为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提早成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丰产丰收得到保证。
1.1达到增温的目的一方面,白天太阳辐射的光能透过薄膜投射到陇上,转化为热能,形成聚集效应,这样使有薄膜的陇上温度要高于裸着的其他方式的田垄;另一方面,白天积累的一部分热量在夜间能保存下来,并向土壤下层传递。
所以,地膜覆盖的土层温度都高于裸地。
一般情况下,播种后60d地表下5cm平均积温比没覆膜多128~129℃,平均每日增加2.1~2.2℃。
实践证明,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种植的玉米出苗早、苗色正、苗齐、苗全、苗壮,尤其在春季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没有一块地出现粉种现象,抢积温达240℃以上,延长生育期10~14d。
这样增温效应可使铁源3号这个晚熟玉米品种早出苗4~6d、早抽穗2~4d、早成熟8d。
1.2实现保墒的效果两个方面实现保墒效果。
一是土壤水分蒸发量降低形成的保墒效果。
地膜覆盖使土壤水分垂直蒸发受阻,使总的蒸发量下降,同时,来自土壤中的气态水遇冷凝成水珠,在重力影响下又流回土壤,从而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
二是膜下滴管创造的保墒效果。
林源镇自2008年以来就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在薄膜的下面、垄台的上面安装了能够滴水的管子,一头连接机电井,天旱的时候,拉闸输送地下水源就可解除旱情。
据实测,覆膜土壤0~14cm含水量比常规地块高出14%以上。
浅谈滴灌在农业灌溉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王英来源:《发展》2018年第10期滴灌是最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它以灌溉效率高,最大限度挖掘节水潜力,高投入高效益等特点而著称。
滴灌工程在农业灌溉中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鉴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滴灌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后续运行费用较高通过多年实践,群众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灌水技术不断改进,有效地推动了全县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工程的运行,首部、滴灌管等设备逐年老化,影响工程正常运行。
更换地面设施,运行管理费用相对较高,难以承受后续运行费用,加之县财政困难,工程后期维护资金难以筹措,势必影响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二)施肥技术尚不到位目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尚不到位,影响了高效节灌工程效益的发挥。
一是缺乏水肥一体化方面专业技术指导,农户学习途径很少,操作不到位,设备利用率和追肥效率不高;二是目前适宜滴灌速溶、液体肥料,价格比较昂贵,用户接受起来非常困难,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受到制约。
(三)土地流转程度较低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农村土地全部由农户分散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单井控制灌溉范围内,各农户耕地面积不等,种植作物不统一,造成灌水定额、施肥量与灌溉作物不相匹配,导致滴灌工程运行中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矛盾。
(四)参与式管理尚不到位因对协会负责人员未进行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绝大部分协会还缺乏有威信、有号召力、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带头人,协会负责人员参与式管理的作用尚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推广使用滴灌技术的对策与建议(一)加大滴灌工程后续运行帙持在大田滴灌刚刚起步,运行管理基本步入正常的关键时刻,只有通过项目资金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才能解决更换滴灌管的问题。
结合项目实施,加大对滴灌工程建设的补助,保证农户在短期内见到效益。
申请国家建立稳定的财政补助机制,对已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进行后续扶持,确保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正常发挥效益,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1.选地、选茬玉米适应性很强,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
但要使膜下滴灌玉米达到增产增收,应当选择耕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地块。
在选茬上,最好不选用连作3a以上的玉米茬,应选择大豆、马铃薯等肥茬。
2.精细整地,整平细耙整地的质量是关键,直接影响到播种质量、覆膜质量和玉米生长发育。
要做好根茬粉碎还田,必要时人工拣净搂除根茬残体。
秋整地应深松整地,做到上实下虚,无坷垃、土块,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准时镇压,达到待播状态,为高质量覆膜制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3.膜下滴灌管道的铺设及留意事项3.1膜下滴灌主管道的铺设依据水源位置和地块外形的不同,膜下滴灌主管道铺设方法主要有独立式和复合式两种。
(1)独立式主管道铺设。
独立式主管道的铺设主要用于狭长地块,其主管只有一条并深埋在地下,其余主管毛管均分布在地面上。
此种铺设方法具有省工、省料、操作简便等优点,缺点是不适合大面积作业。
采纳独立式主管道铺设主要是以中小型移动滴灌设备为主。
有效浇灌面积一般为20-27hm2,平均一次性投入每亩地成本450元左右。
复合式主管道铺设。
采纳复合式主管道的铺设可进行大面积膜下滴灌作业,有效弥补了独立式主管道铺设存在的缺点。
此种方法具有滴灌速度快、水压损失小、滴灌匀称等特点。
适合于水源与地块较近,田间有可供配备使用动力电源的固定场所。
一台机具一般可掌握200hm2左右的条田。
这种铺设方法适用于各种条田和不规章地块,适用范围较广。
一次性投入每亩成本500-600元。
(2)小型移动式管道铺设。
小型移动式管道铺设主要适用于小地块,面积一般不超过6.7hm2,随便性大,主管道一般分布在地面上且依据地形铺设,当年使用完后可回收存放其次年再次使用。
这种方法一次性投入小,但作业成本较高,采纳帮助人工成本较前两种铺设方法要多,因此,此种浇灌模式目前使用较少。
自压滴灌。
利用高度差进行自压滴灌,主管道铺设方法大多为复合式。
浅谈滴灌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滴灌技术成为农业灌溉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其节能受到人们的喜爱。
但是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滴灌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其的正常的使用。
本文就滴灌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标签:滴管;技术;过滤1、滴灌技术的优点1.1 保持土壤结构。
由于传统沟洼灌受到比较大的灌水量的作用力,导致设施土壤很容易受到冲刷、压实以及侵蚀,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土地出现板结的现象,防止土壤结构被破坏,必须对土壤进行及时的松土,提高土壤的通气性。
而滴灌技术属于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的渗入到土壤当中,没有有效的保持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水、肥、热环境。
1.2 节水、节肥、省工。
滴灌技术是通过使用全管道将水运输局部进行微量灌溉,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水分的渗漏以及损失。
滴灌系统能够适时的为作物根系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的损失,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灌溉系统还可以进行施肥,可以把化肥进行溶解,然后灌入到灌溉系统,化肥与灌溉水充分的结合在了一起,肥料直接均匀的被施加到了作物的根系层,从而实现了水和肥料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肥料得利用率,与此同时,滴灌的局部范围比较小,在进行滴灌时,有效的减少水肥的浪费,最终节省了化肥的用量,并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滴灌系统可以只通过人工控制阀门或者自动系统进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量,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1.3 改善品质、增产增效。
滴灌技术有效的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并且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明显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总而言之,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采用滴灌技术能够大大的提高农产品的產量,并且提早了农产品的上市时间,最终提高了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滴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2.1 设备质量问题。
通过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并且对其不断的消化和吸收,目前已经能够独立的生产成套的滴灌设备,而且一些滴灌设备产品的水平已经与国外的同类设备的水平差不多了,但是仍有一些滴灌设备的关键部位,尤其是首部枢纽设备以及自动控制设备与国外的产品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
浙江农业学报!"#$!%&'"()#(&$*+,*-'$.%*./'/!!"!#!#$"%#$&$'!)&$'(*++,$--.../012345/62雷联/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7'/浙江农业学报!!"!#!#$"%#$&$'!)&$'(/89:$&";#(<(-1/=>>2/&""'?&$!';!"!!&#<$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C@A &T O "%##作者简介雷联"&(<%+#!男!甘肃民乐人!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节水灌溉,D ?E F =G $&"<<$$$C$<&IJJ/6H E 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植株生长 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雷K 联"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甘肃民乐%#'$""#摘K 要 为探寻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充分灌溉"\U #为对照!设置轻度水分亏缺"占田间持水率的<"L M %"L #%中度水分亏缺"占田间持水率的$"L M <"L #!个调亏梯度!在制种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开展不同调亏梯度试验!共<个处理"含\U #,在每个生育期测定制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收获后测定制种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苗期轻度调亏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与\U 无显著差异"G l ";"$#!而苗期中度调亏处理%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拔节期中度调亏处理%苗期中度b 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的产量较\U 显著"G k ";"$#降低%;"%L M !#;("L ,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考虑!苗期轻度水分亏缺的调亏方式!即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L M %"L !其他生育期保持在%"L M C"L 的方式可作为河西绿洲灌区适宜制种玉米的灌溉方式,关键词 调亏灌溉(制种玉米(植株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中图分类号 N$&#文献标志码 O 文章编号&""'?&$!'"!"!##"%?&$'!?"C !""#$%&'"*#130,%#((#")$)%(*)-)**)1,%)'+3+(#*")06'+-0,+%1*':%.!/)#0(,+(:,%#*3&#'"&##(5-*'(3$)+16,)L #P D :P =F 2"!AC '.'/#&$#'1.12[1.%/,(',*J '7*&123'.)*91(.#8!3'.)*`E<X;;!H $./(!9,'.$#78&%*,$%$:2H ]^W ]+H W 4,G H ]W +*W W B B W 6+>H B ]W S VG F +W ^^W B =6=+=]]=S F +=H 2F +^=B B W ]W 2+S ]H .+*>+F S W >H 2+*W 3=W G ^F 2^.F +W ]V>W W B B =6=W 263H B >W W ^?,]H ^V6=2S E F =0W =2Y W 4=\H ]]=^H ]!B VG G =]]=S F +=H 2"\U #.F >>W G W 6+W ^F >+*W 6H 2+]H G !+.H ^W B =6=+F ^1V>+E W 2+S ]F ^=W 2+>H B E =G ^.F +W ]^W B =6=+"F 66H V2+=2S B H ]<"L )%"L H B B =W G ^6F ,F 6=+3#F 2^E H ^W ]F +W .F +W ]^W B =6=+"F 66H V2+=2S B H ]$"L )<"L H B B =W G ^6F ,F 6=+3#.W ]W >W +V,!F 2^^=B B W ]W 2+^W B =6=+F ^1V>+E W 2+S ]F ^=W 2++W >+>.W ]W 6F ]?]=W ^H V+F +>W W ^G =2S >+F S W F 2^1H =2+=2S >+F S W /:2+H +F G !>=4+]W F +E W 2+>.W ]W >W +=26G V^=2S 6H 2+]H G /P W F B F ]W F =2^W 4F 2^^]3E F ++W ]F 66VE VG F +=H 2H B E F =0W .W ]W E W F >V]W ^F +W F 6*S ]H .+*>+F S W !F 2^+*W 3=W G ^F 2^=+>6H E ,H 2W 2+>.W ]W E W F >?V]W ^F B +W ]*F ]`W >+/:+.F >>*H .2+*F ++*W 3=W G ^!.F +W ]V>W W B B =6=W 263!F 2^=]]=S F +=H 2.F +W ]V>W W B B =6=W 263H B E F =0W V2?^W ]E =G ^.F +W ]^W B =6=+F +>W W ^G =2S >+F S W .W ]W 2H +>=S 2=B =6F 2+G 3*=S *W ]+*F 2+*H >W H B \U "G l ";"$#/R *=G W !+*W 3=W G ^H B E F =0W V2^W ]E H ^W ]F +W .F +W ]^W B =6=+F +>W W ^G =2S >+F S W !E =G ^.F +W ]^W B =6=+F +1H =2+=2S >+F S W !E H ^W ]F +W .F +W ]^W B =6=+F +1H =2+=2S >+F S W !E =G ^.F +W ]^W B =6=+F +>W W ^G =2S >+F S W b E H ^W ]F +W .F +W ]^W B =6=+F +1H =2+=2S >+F S W .F >>=S 2=B =6F 2+G 3"G k ";"$#G H .W ]+*F 2+*F +H B \U53%;"%L )!#;("L/Z =`W 23=W G ^F 2^.F +W ]V>W W B B =6=W 263!+*W ]W S VG F +W ^=]]=S F +=H 2H B E =G ^.F +W ]^W B =6=+F +>W W ^G =2S >+F S W !=/W />H =G .F +W ]6H 2+W 2+.F >E F =2+F =2W ^F +<"L )%"L H B B =W G ^6F ,F 6=+3F +>W W ^?G =2S >+F S W F 2^%"L )C"L F +H +*W ]S ]H .+*>+F S W >!.F >>V=+F 5G W =2+*W 6VG +=`F +=H 2H B >W W ^?,]H ^V6=2S E F =0W =2+*W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 F+=H2F]W F H B H F>=>=2Y W4=\H]]=^H]/9#/:'*(&$]W S VG F+W^^W B=6=+=]]=S F+=H2(>W W^?,]H^V6=2S E F=0W(,G F2+S]H.+*(3=W G^(.F+W]V>W W B B=6=W263KK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制种玉米产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区也是典型的内陆灌溉农业区!年降水量稀少!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不足!""E E&!)#',严重水分亏缺的现实与玉米高耗水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在该区深入研究适用于制种玉米产业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的灌溉能够改善作物的干物质分配!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近年来!涉及调亏灌溉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较多&<)C',张纪圆等&('在干旱区利用滴灌技术对核桃开展调亏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调亏可以调节土壤温度!并提高核桃叶片的N_O8值"表征相对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高佳等&&"'研究发现!在河西绿洲灌区对辣椒进行调亏灌溉可以改善辣椒的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张树振等&&&'利用地下滴灌调亏技术开展试验!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动态及其产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轻度调亏灌溉"田间持水量的<"L#下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未显著降低!可以实现节水丰产,上述研究说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在耗水量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提高产量!或在最大限度地避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水分消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目前!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的大多数调亏灌溉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作物上&&!)&''!关于制种玉米调亏灌溉技术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此!特选择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甘州区开展研究!立足于该地区的制种玉米特色产业!分别在苗期和拔节期进行不同水分梯度的膜下滴灌调亏试验!研究水分调亏对制种玉米生长动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制种玉米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K材料与方法&;&K试验地概况试验于!"!&年'+&"月在甘肃省张掖市党寨镇田家闸村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综合示范基地"#Cs C<o T%&""s'Co D#进行,试验区海拔&'%'E!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仅&'C;#E E!年蒸发量达!"(#;C E E!年均气温%;#c!年无霜期&!"M&'"^,试验地土壤为砂壤土!耕层""M!"6E#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L!作物萎蔫系数为%;CL!土壤容重为&;#C S-6E)#!"M'"6E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为&$;(&S-dS)&!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C;$$E S-dS)&!地下水埋深大于&"E,&;!K试验设计试验为大田试验!以制种玉米T\!#<为供试材料!种子由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提供,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设苗期轻度"\&#!苗期中度"\!#!拔节期轻度"\##!拔节期中度"\'#!苗期中度%拔节期轻度"\$#!对照"\U#共<个处理,每处理设置#次重复!每个小区的面积$"E!"&"Ef$E#,地表铺设滴灌带与地膜!地膜宽度&;!E!膜与膜相互重叠$6E!重叠处用土压盖严实!每膜种植!行,采用播种机穴播方式种植!种植密度为%;$f&"'株-*E)!!行距";'"E!株距";#$E,先种植母本!后分期种植父本,具体地!于!"!&年'月&%日种植母本!'月!'日和'月#"日播种父本,!"!&年&"月&日收获,基肥用量"折纯#统一为$T&!"dS-*E)!!_!9$&'$dS-*E)!!U!9C"dS-*E)!,此外!T肥追施"折纯##'"dS-*E)!!分别在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按#y'y#的比例施入,&;#K田间管理基肥全部一次性施入!之后铺盖地膜保墒,测算计划湿润层""M&""6E#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比例" #!当其值低于各处理所设置的下限时进行灌水!使其维持在设定的区间"表&#, &;'K测定项目与方法&;';&K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按照制种玉米的生育特性!划分苗期%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个生育期,分别于$个生育期在每个小区取#株长势均匀的玉米带-#'$&-雷联/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试验设计,80#;KD4,W]=E W2+F G^W>=S2处理[]W F+E W2+ -L苗期NW W^G=2S拔节期7H=2+=2S吐丝期N=G d=2S灌浆期_V>+VG F+=H2成熟期g F+V]=+3\&<"M%"%"M C"%"M C"%"M C"%"M C"\!$"M<"%"M C"%"M C"%"M C"%"M C"\#%"M C"<"M%"%"M C"%"M C"%"M C"\'%"M C"$"M<"%"M C"%"M C"%"M C"\$$"M<"<"M%"%"M C"%"M C"%"M C"\U%"M C"%"M C"%"M C"%"M C"%"M C" !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比例,!_]H,H]+=H2H B>H=G E H=>+V]W6H2+W2++H B=W G^6F,F6=+3/回室内!将玉米叶片剪下!测定长和宽!计算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P O:#,将制种玉米样品于&"$ c杀青'"E=2!C"c下烘至恒重,&;';!K干物质积累量的拟合参照李玉英等&&$'的方法!使用逻辑斯谛"P H?S=>+=6#方程对各生育期内制种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进行拟合$Iab W"&c W$d&##,"&#式"&#中$I表示干物质积累量(#表示时间(b%$%&为待定参数,$W&即为制种玉米最大生长速率的出现时间,&;';#K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待制种玉米成熟后!于每个小区取&"株带回室内测定果穗长度%行粒数%穗行数%穗粗%穗重%穗轴重等指标!自然风干后脱粒并计算产量,&;';'K土壤水分在制种玉米生育期内!每间隔&$^在长势一致的!株玉米的中间位置取土!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测深&""6E!梯度为!"6E!共$个层次,基于式"!#计算土壤贮水量,4 RN a,e e e&","!#式"!#中$4RN为土壤贮水量!单位为E E(,为土层深度!单位为6E( 为土壤容重!单位为S-6E)#( 为土壤含水量,&;';$K水分利用效率采用田间水量平衡法计算制种玉米的耗水量$M$d S a&"$.'a&&'['"^$!'d^S!'#c3c Gc Ud@,"##式"##中$M$)S为制种玉米某生育阶段"时间点$M S#的耗水量!单位为E E('为土层序号!.为土层总数(&'为第'层土壤的容重!单位为S-6E)#(['为第'层土壤的厚度!单位为6E(^$!'%^S!'分别为第'层土壤在该生育阶段始%末的含水量(3为该生育阶段内的灌水量!单位为E E(G 为该生育阶段内的降水量!单位为E E(U为该生育阶段内地下水的补给量!单位为E E!由于试验区地下水埋深大于&"E!故在本研究中U h"(@为该生育阶段内的排水量!单位为E E!由于试验区内无径流排水!故在本研究中@h",用籽粒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之比表征水分利用效率"R X D#!用籽粒产量与生育期灌水量之比表征灌溉水利用效率!用全生育期耗水量与生育期持续天数之比表征耗水强度,&;$K数据分析用D46W G!"&"软件整理数据,用N_NN&(;"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对有显著"G k";"$#差异的!采用P N8法进行多重比较,用9]=S=2_]H C;"软件制图,!K结果与分析!;&K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随着制种玉米生育期的推移!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图&#,各处理下!制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均于吐丝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叶片不断衰老!叶面积指数不断下降,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制种玉米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对水分亏缺的响应不同,苗期!处理\#%\'%\U的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而\&%\!和\$处理分别较\U显著降低&";#'L%&<;"(L和&C;#(L(拔节期至成熟期!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与\U始终无显著差异!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始终较\U显著降低!降幅在$;&!L M&<;C<L,!;!K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干物质积累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制种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期推移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图!#,各处理相比!整体来看!\&处理更利于促进玉米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且其效果在吐丝期至成熟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其他水分调亏处理"\!M-''$&-浙江农业学报K第#$卷K第%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同列的多重比较结果中无相同字母的表示同一生育期处理间差异显著"G k ";"$#,T H >F E W G W ++W ]>=2+*W E VG +=,G W 6H E ,F ]=>H 2]W >VG +>=2+*W >F E W 6H G VE 2=2^=6F +W >>=S 2=B =6F 2+"G k ";"$#^=B B W ]W 26W .=+*=2+]W F +E W 2+>F ++*W >F E W S ]H .+*,W ]=H ^/图;<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1>;KD B B W 6+>H B ]W S VG F +W ^^W B =6=+=]]=S F +=H 2H 2G W F B F ]W F =2^W 4H B E F =0W柱上无相同字母的表示同一生育期处理间差异显著"G k ";"$#,i F ]>E F ]dW ^.=+*H V++*W >F E W G W ++W ]>=2^=6F +W >=S 2=B =6F 2+"G k ";"$#^=B B W ]W 26W .=+*=2+]W F +E W 2+>F ++*W >F E W S ]H .+*,W ]=H ^/图@<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1>@KD B B W 6+H B ]W S VG F +W ^^W B =6=+=]]=S F +=H 2H 2^]3E F ++W ]F 66VE VG F +=H 2H B E F =0W\$#的制种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全生育期内均不高于!甚至显著低于\U ,在苗期!仅\!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而其他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之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其中!\$处理在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始终最小!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U 相比降幅在#;!#L M &(;(CL !至成熟期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也仅有!<";!C S ,将拟合的各处理下制种玉米干物质积累随天数变化的P H S =>+=6回归方程整理于表!!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J !#均达到";((以上!说明所拟-$'$&-雷联/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不同调亏处理下制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P H S =>+=6方程回归分析,80#@KP H S =>+=6W JVF +=H 2]W S ]W >>=H 2F 2F G 3>=>H B ^]3E F ++W ]F 66VE VG F +=H 2H B E F =0W V2^W ]^=B B W ]W 2+]W S VG F +W ^^W B =6=+=]]=S F ?+=H 2+]W F +E W 2+>处理[]W F +E W 2+回归方程a W S ]W >>=H 2W JVF +=H 2J!最大生长速率的出现时间[=E W .*W 2]W F ?6*=2S E F 4=E VE S ]H .+*]F +W -^\&I h &'&&;%##-"&b W ';<(#)";"'"##";(((&&%;##\!I h &#%&;%C$-"&b W ';%<%)";"'&##";(((&&<;!%\#I h &#%<;&!$-"&b W ';%<$)";"'&##";(((&&<;!!\'I h &#'&;&'&-"&b W ';C#&)";"'&##";(((&&%;C#\$I h &#C";&<"-"&b W ';%'')";"'&##";((%&&$;%&\UI h &'!<;&%#-"&b W';%"C )";"'"##";(((&&%;%"回归方程中的I 表示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为时间,J !为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I F 2^#=2]W S ]W >>=H 2W JVF +=H 2]W ,]W >W 2+^]3E F ++W ]F 66VE VG F +=H 2F ?E H V2+,W ],GF 2+F 2^S ]H .+*+=E W !]W >,W 6+=`WG 3/J !>*H .>+*W ^W +W ]E =2F ?+=H 26H W B B =6=W 2+/合的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模拟制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其中!\$处理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较其他处理前移&M !^!而其他处理下制种玉米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无明显变化,!;#K 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进行不同梯度的水分亏缺!对制种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具有显著影响"表##,不同调亏梯度下!制种玉米的果穗长度较\U 显著降低&;'!L M C;"!L ,\&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除果穗长度外#与\U 均无显著差异(而\!M \$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除\#处理的行粒数和穗重外!均较\U 显著降低!其中!行粒数降低%;&'L M &(;<'L !穗行数降低&";%&L M!C;$%L !穗粗降低!;<#L M %;'#L !穗重降低!;!<L M $;<&L !穗轴重降低(;<%L M &';('L !产量降低%;"%L M !#;("L ,!;'K 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K 全生育期耗水量不同水分亏缺处理对制种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不同"图##,其中!\$处理的全生育期耗水量最低!较\U 显著降低&&;<#L !其次为\'!较\U 显著降低$;"&L !而\&%\!%\#处理的全生育期耗水量与\U 并无显著差异,!;';!K 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耗水强度的影响不同"表'#,各处理相比!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但与\U 差异不显著(\$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U 显著降低&#;##L (其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与\U 无显著差异,调亏处理下!\'%\$处理的耗水强度分别较\U 显著降低';(CL %&&;<#L !其他处理与\U 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调亏灌溉虽有助于降低制种玉米的耗水量!但过度的水分亏缺反而不利于制种玉米的产量形成!且会降低制种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K讨论#;&K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对调亏灌溉的响应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北方旱区农业生产高效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加作物产量!实现)水分产量*最佳效应!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膜下滴灌可根表A<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80#A KD B B W 6+>H B ]W S VG F +W ^^W B =6=+=]]=S F +=H 2H 23=W G ^F 2^=+>6H E ,H 2W 2+>H B E F =0W处理[]W F +E W 2+果穗长度\G V>+W ]G W 2S +*-6E 行粒数U W ]2W G 2VE 5W ],W ]]H .穗行数U W ]2W G]H .>穗粗N,=dW^=F E W +W ]-E E穗重D F ].W =S *+-S穗轴重\H 5.W =S *+-S产量@=W G ^-"dS -*E )!#\&&%;!"m ";!C;$m ";$F &';$m &;&F '";"%m ";!"F &#(;$#m &;!%F &';$'m ";#$F <(C<;$&m &C';'(F \!&<;C"m ";&!6!<;"m &;&5&!;"m ";%5#C;%%m ";!!56&#';C%m ";'!6&#;#%m ";!!5<&C#;$&m &%<;'"56\#&<;(#m ";&&6!%;$m &;#F &!;$m ";$5#(;#&m ";&!5&#<;"'m ";!$56&#;$'m ";!$5<#"#;&&m &"C;'C 5\'&<;$$m ";&$^!#;$m ";$6&";$m ";#6#C;&<m ";!"6&#!;''m ";C&^&!;C'm ";&(5$(C';$$m &<&;''6\$&<;"$m ";&(W !!;$m ";<6&";"m ";%6#%;#%m ";!<^&#";!$m ";'!^&!;%$m ";"(5$&<&;'#m &(';('^\U&%;'$m ";&!F!C;"m ";(F&';"m ";(F'";#%m ";&%F &#%;((m ";!!F 5&';((m ";!!F <%C!;$<m &##;""F-<'$&-浙江农业学报K 第#$卷K 第%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柱上无相同字母的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G k ";"$#,i F ]>E F ]dW ^.=+*H V++*W >F E W G W ++W ]>=2^=6F +W >=S 2=B =6F 2+"G k ";"$#^=B B W ]W 26W .=+*=2+]W F +E W 2+>/图A<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1>A KD B B W 6+>H B ]W S VG F +W ^^W B =6=+=]]=S F +=H 2H 2.F +W ]6H 2?>VE ,+=H 2H B E F =0W ^V]=2S .*H G W S ]H .+*,W ]=H ^表B<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80#B KD B B W 6+>H B ]W S VG F +W ^^W B =6=+=]]=S F +=H 2H 2.F +W ]V>W W B B =6=W 263H B E F =0W处理[]W F +E W 2+水分利用效率R F+W ]V>W W B B =6=W 263-"dS -E )##灌溉水利用效率:]]=S F +=H 2.F +W ]V>W W B B =6=W 263-"dS -E )##耗水强度R F +W ]6H 2>VE ,+=H 2=2+W 2>=+3-"E E -^)&#\&&;$(m ";"$F !;%%m ";"$F!;('m ";"%F 5\!&;'!m ";"!5!;'(m ";"$5!;(&m ";"<F 5\#&;'$m ";"&5!;$<m ";"&F 5!;("m ";"'F 5\'&;'"m ";"#56!;'(m ";"'5!;C<m ";"!5\$&;#"m ";"$6!;'$m ";"(5!;<<m ";"!6\U&;$"m ";"#F 5!;$C m ";"(F 5#;"&m ";"C F据作物不同阶段的需水耗水特性!将水分以小流量%高频率%缓慢均匀%定时定量的方式浸润土壤表层!降低农田蒸散发!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研究表明!水分亏缺会影响作物生长!降低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本研究表明!苗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下!苗期至成熟期制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与\U 始终差异不显著!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吐丝期和灌浆期显著高于\U !在其他时期与\U 无显著差异,与之对比!苗期中度水分亏缺处理"\!#%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处理"\'#%苗期中度b 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均不高于!甚至多数时候显著低于\U ,邱新强等&&C '研究表明!随着水分亏缺的加剧!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冯惠玲&&('研究表明!苗期调亏处理和拔节期调亏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L M !";!L %<;<L M &<;!L ,王艳等&!"'研究表明!苗期调亏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生育期推进!水分亏缺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低于对照,上述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结论相似!说明水分亏缺会影响制种玉米生长!且调亏程度愈大!对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越大!但不同试验的降幅各有差异,这可能与试验区气候%作物品种和水分亏缺程度有关,因此!调亏灌溉应结合作物品种%需水规律!及试验地的气候环境来确定最佳的调亏生育期和调亏程度,#;!K 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对调亏灌溉的响应水分是限制干旱区玉米生产的关键因素!对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会产生影响&!&)!#',本研究表明!苗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制种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与\U 均无显著差异,丁林等&!''研究表明!相较于常规膜下滴灌!调亏灌溉下制种玉米的产量提高(;"L !节水率提高$;<L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L !证实调亏灌溉能够提高制种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耗水量!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本研究虽然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与作物品种和调亏梯度等因素有关,同时!本研究发现!苗期中度水分亏缺%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苗期中度b 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下!制种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较\U 降低!其中!穗行数降低&";%&L M !C;$%L !产量降低%;"%L M !#;("L ,魏永霞等&!$'研究表明!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苗期中度与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较\U 降低!#;'%L %!C;&#L ,孙继鹏等&!<'研究表明!苗期中度%拔节期轻度%拔节期中度调亏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充分灌溉分别降低";#<L %&<;<"L %!&;%"L !水分利用效率降低!;"<L M !;('L ,这些研究的结果和本研究结论一致,综上!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在降低玉米耗水量的同时还能提高产量!但增幅有所差异!应结合试验区环境%作物和调亏程度-%'$&-雷联/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来确定作物的最佳调亏时期,'K结论制种玉米苗期轻度水分亏缺!即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L M%"L!其他生育期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L M C"L!既有助于提高产量!又有调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参考文献 H#"#*#+$#&&&'K肖让!张永玲!赵芸晨!等/不同抗旱措施配施菌肥对河西绿洲土壤改良和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7'/水土保持学报!!"!&!#$"##$#'&)#'(/Q:O9a!e Y O T Z@P!e Y O9@\!W+F G/D B B W6+>H B^=B B W]W2+^]H VS*+]W>=>+F26W E W F>V]W>6H E5=2W^.=+*E=6]H5=F G B W]+=G=0W]H2>H=G F E W G=H]F+=H2F2^3=W G^H B>W W^E F=0W=2Y W4=\H]]=^H]&7'/L1(&.$)1241')$.A^$#*&91./*&7$#'1.!!"!&!#$"##$#'&)#'(/"=2\*=2W>W.=+*D2S G=>*F5>+]F6+#&!'K王增丽!栾元利!温广贵!等/不同灌溉方式下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与产量研究&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R O T ZeP!P X O T@P!R D TZZ!W+F G/a W>W F]6*H2+*WG W F B F]W F=2^W4!^]3E F++W]F66VE VG F+=H2.=+*3=W G^H B>W W^E F=0W V2^W]^=B B W]W2+=]]=S F+=H2E W+*H^>&7'/!%&'"()#(&$)J*N/*$&",'.#,*!&'A!&*$/!!"&%!#$"<#$!%)#&/"=2\*=2W>W.=+*D2S G=>*F5>+]F6+#&#'K张亚宁!张明军!王圣杰!等/气候变化对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的影响&7'/生态环境学报!!"&%!!<"C#$&#!$)&##$/Ke Y O T Z@T!e Y O T Zg7!R O T ZN7!W+F G/:E,F6+>H B6G=?E F+W6*F2S W H2E F=26]H,>=2+*W Y W4=\H]]=^H]&7'/M"1)1%8$.A M.7'&1.C*.#$)4"'*."*/!!"&%!!<"C#$&#!$)&##$/"=2\*=2W>W.=+*D2S G=>*F5>+]F6+#&''K[Y9g O N8N Z![R@g O T\!9Ni O Y aY!W+F G/O^F,+F?+=H2+H6G=E F+W6*F2S W F2^`F]=F5=G=+3$B F]E W]]W>,H2>W>+H=2?+]F?>W F>H2F G,]W6=,=+F+=H2+]W2^>=2NH V+*O B]=6F&7'/9)'C$#'"9,$.%*!!""%!C#$#"&)#!!/&$'K肖让!康永德!张永玲!等/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不同施肥与灌溉定额优化研究&7'/节水灌溉!!"!&"&!#$#")#%/Q:O9a!U O T Z@8!e Y O T Z@P!W+F G/9,+=E=0F+=H2H B^=B B W]W2+B W]+=G=0F+=H2F2^=]]=S F+=H2JVH+FB H]>W W^E F=0W,]H?^V6+=H2=2Y W4=\H]]=^H]&7'/^$#*&4$7'.%0&&'%$#'1.!!"!&"&!#$#")#%/"=2\*=2W>W.=+*D2S G=>*F5>+]F6+#&<'KP:\!P X9Qn!R O T ZT7!W+F G/[]F2>,F]W2+,G F>+=6B=G E 6H E5=2W^.=+*^W B=6=+=]]=S F+=H2=E,]H`W>*3^]H+*W]E F G>+F+V>H B+*W>H=G?6]H,>3>+W EF2^>,]=2S E F=0W S]H.+*=2F]=^F]W F>&7'/!%&'"()#(&$)^$#*&3$.$%*C*.#!!"!!!!<$$&"%$#</&%'KO P:N!Q X@@!g OQ\!W+F G/:E,]H`W E W2+=2.=2+W].*W F+ ,]H^V6+=`=+3+*]H VS*]W S VG F+=2S_N::,*H+H6*W E=>+]3!,*H+H>32?+*W>=>F2^6*G H]H,*3G G B G VH]W>6W26W V2^W]^W B=6=+=]]=S F+=H26H2?^=+=H2>&7'/L1(&.$)120.#*%&$#'7*!%&'"()#(&*!!"!!!!&"##$<$')<<$/&C'KO N:i:O D!Y X AP!A O T eP!W+F G/9,+=E=0W^2=+]H S W2 ]F+W!,G F2+^W2>=+3!F2^]W S VG F+W^=]]=S F+=H2=E,]H`W^S]F=2!5=H E F>>3=W G^>!F2^.F+W]V>W W B B=6=W263H B E F=0W F++*W H F>=>=]]=S F+=H2]W S=H2H B\*=2F&7'/!%&'"()#(&*!!"!!!&!"!#$!#'/&('K张纪圆!赵经华!杨文新!等/调亏灌溉对滴灌核桃树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7'/新疆农业科学!!"!!!$("&#$($)&"'/e Y O T Z7@!e Y O97Y!@O T ZR Q!W+F G/D 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2>H=G+W E,W]F+V]W F2^3=W G^H B.F G2V++]W W>V2^W]^]=,=]]=S F+=H2&7'/]'.-'$.%!%&'"()#(&$)4"'*."*/!!"!!!$("&#$($)&"'/"=2\*=2W>W.=+*D2S G=>*F5>+]F6+#&&"'K高佳!张宏斌!张恒嘉!等/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调亏对辣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7'/排灌机械工程学报!!"!&!#("'#$'"')'"(/Z O97!e Y O T ZYi!e Y O T ZY7!W+F G/D B B W6+>H B.F+W]^W B=6=+H2JVF G=+3F2^3=W G^H B,W,,W]V2^W]E VG6*W^^]=,=]]=?S F+=H2=26H G^H F>=>]W S=H2&7'/L1(&.$)12@&$'.$%*$.A0&&'N%$#'1.3$",'.*&8M.%'.**&'.%!!"!&!#("'#$'"')'"(/"=2\*=2W>W.=+*D2S G=>*F5>+]F6+#&&&'K张树振!麦麦提敏-乃依木!陈述明!等/地下调亏滴灌对紫花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7'/节水灌溉!!"&("(#$##)#$/e Y O T ZN e!g O:g O:[:g:T-T!\Y D TN g!W+F G/D 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2S]H.+*F2^*F33=W G^H B F G B F G B FV2^W]>V5>V]B F6W^]=,=]]=S F+=H2&7'/^$#*&4$7'.%0&&'%$#'1.!!"&("(#$##)#$/"=2\*=2W>W.=+*D2S G=>*F5>+]F6+#&&!'K张梅花!刘静霞!张芮!等/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酿酒葡萄耗水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7'/甘肃农业大学学报!!"&(!$'"'#$$#)$(/e Y O T Zg Y!P:X7Q!e Y O T Za!W+F G/D B B W6+H B^W B=6=+=]]=S F+=H2H2.F+W]6H2>VE,+=H2!3=W G^F2^JVF G=+3H B.=2WS]F,W F+^=B B W]W2+S]H.+*>+F S W>&7'/L1(&.$)12H$./(!%&'N"()#(&$)6.'7*&/'#8!!"&(!$'"'#$$#)$(/"=2\*=2W>W.=+*D2S G=>*F5>+]F6+#&&#'K邓浩亮!张恒嘉!李福强!等/河西绿洲菘蓝生长%光合特性及品质对膜下滴灌调亏的响应&7'/水土保持学报!!"&C!#!"##$#!&)#!%/8D T ZY P!e Y O T Z Y7!P:An!W+F G/a W>,H2>W>H BS]H.+*!,*H+H>32+*W+=66*F]F6+W]=>+=6>F2^JVF G=+3H B:>F+=>=2Y W4=\H]]=^H]+HE VG6*W^^]=,=]]=S F+=H2V2^W].F+W]^W B=6=+&7'/L1(&.$)1241')$.A^$#*&91./*&7$#'1.!!"&C!#!"##$#!&)#!%/"=2\*=2W>W.=+*D2S G=>*F5>+]F6+#&&''K王世杰!张恒嘉!巴玉春!等/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辣椒-C'$&-浙江农业学报K第#$卷K第%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C!#<"##$#&)#C/R O T ZN7!e Y O T ZY7!i O@\!W+F G/D 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2S]H.+*F2^.F+W]V>WH B,W,,W].=+*E VG6*W^^]=,=]]=S F+=H2&7'/!%&'"()#(&$)J*/*$&",'.#,*!&'A!&*$/!!"&C!#<"##$#&)#C/"=2\*=2W>W.=+*D2S G=>*F5?>+]F6+#&&$'K李玉英!宋玉伟!程序!等/施氮对灌漠土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动态的影响&7'/中国农业大学学报!!""(!&'"&#$<&)<$/P:@@!N9T Z@R!\Y D T ZQ!W+F G/:E,F6+H B2=+]H S W2F,,G=6F+=H2H2+*W^32F E=6>H B^]3E F++W]F66VE VG F+=H2F2^2=+]H S W2F5>H],+=H2F2^V+=G=0F+=H2H B>,]=2S E F=0W&7'/L1(&N.$)129,'.$!%&'"()#(&$)6.'7*&/'#8!!""(!&'"&#$<&)<$/"=2\*=2W>W.=+*D2S G=>*F5>+]F6+#&&<'K祁琦!孙兆军!朱文婷!等/调亏灌溉对地下渗灌甘蓝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7'/节水灌溉!!"!!"&#$#<)'&/n:n!NX Te7!e Y XR[!W+F G/D 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2+*W3=W G^!JVF G=+3F2^.F+W]V>WW B B=6=W263H B6F55F S WV2^W]>V5>V]B F6W=2B=G+]F+=H2=]]=S F+=H2&7'/^$#*&4$7'.%0&&'%$#'1.!!"!!"&#$#<)'&/"=2\*=2W>W.=+*D2S?G=>*F5>+]F6+#&&%'K高佳!张恒嘉!巴玉春!等/调亏灌溉对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辣椒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Z O97!e Y O T ZY7!i O@\!W+F G/D 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2,W,,W]S]H.+*F2^3=W G^V2^W]^]=,=]]=S F?+=H2=2H F>=>]W S=H2&7'/!%&'"()#(&$)J*/*$&",'.#,*!&'A!&*N$/!!"&(!#%"!#$!$)#&/"=2\*=2W>W.=+*D2S G=>*F5?>+]F6+#&&C'K邱新强!王艳平!和刚!等/调亏模式下灌水定额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7'/排灌机械工程学报!!"&C!#<"C#$<%#)<%C/n:XQn!R O T Z@_!Y DZ!W+F G/D B B W6+>H B=]]=S F+=2S.F?+W]JVH+F>H2S]H.+*F2^S]F=23=W G^H B>VE E W]E F=0W V2^W]^W B=6=+=]]=S F+=H2&7'/L1(&.$)12@&$'.$%*$.A0&&'%$#'1.3$N",'.*&8M.%'.**&'.%!!"&C!#<"C#$<%#)<%C/"=2\*=2W>W.=+*D2S G=>*F5>+]F6+#&&('K冯惠玲/调亏灌溉对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7'/中国农村水利水电!!"&<"##$&")&#/A D T Z Y P/[*WW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2S]H.+*?^W`W G H,E W2+6*F]F6+W]=>+=6>F2^.F+W]V>W W B B=6=W263H BE F=0W&7'/9,'.$J(&$)^$#*&$.A[8A&1O1R*&!!"&<"##$&")&#/"=2\*=2W>W.=+*D2S G=>*F5>+]F6+#&!"'K王艳!张佳宝!张丛志!等/不同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7'/灌溉排水学报!!""C!!%"$#$'&)''/R O T Z@!e Y O T Z7i!e Y O T Z\e!W+F G/D B B W6+>H B^=B?B W]W2+=]]=S F+=H2+]W F+E W2+>H2.F+W]V>WW B B=6=W263!6*G H]H?,*3G G F2^,]H G=2W6H26W2+]F+=H2H B6H]2&7'/L1(&.$)120&&'%$N#'1.$.A@&$'.$%*!!""C!!%"$#$'&)''/"=2\*=2W>W.=+*D2S G=>*F5>+]F6+#&!&'K王娟!郑国清/夏玉米冠层反射光谱与植株水分状况的关系&7'/玉米科学!!"&"!&C"$#$C<)C(/R O T Z7!e Y D T Z Z n/a W G F+=H2>*=,>5W+.W W26F2H,3]W?B G W6+F26W F2^,G F2+.F+W]>+F+V>H B>VE E W]E F=0W&7'/L1(&N.$)123$':*4"'*."*/!!"&"!&C"$#$C<)C(/"=2\*=2W>W.=+*D2S G=>*F5>+]F6+#&!!'K康绍忠!史文娟!胡笑涛!等/调亏灌溉对于玉米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7'/农业工程学报!&((C!&'"'#$C!)C%/U O T ZN e!NY:R7!Y XQ[!W+F G/D 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2,*3>=H G H S=6F G=2^=6W>F2^.F+W]V>WW B B=?6=W263H B E F=0W&7'/D&$./$"#'1./12#,*9,'.*/*41"'*#812!%N&'"()#(&$)M.%'.**&'.%!&((C!&'"'#$C!)C%/"=2\*=2W>W.=+*D2S G=>*F5>+]F6+#&!#'K寇明蕾!王密侠!周富彦!等/水分胁迫对夏玉米耗水规律及生长发育的影响&7'/节水灌溉!!""C"&&#$&C)!&/KU9Xg P!R O T ZgQ!e Y9XA@!W+F G/D B B W6+>H B.F+W]>+]W>>H2.F+W]?6H2>VE=2S]VG WF2^S]H.+*H B>VE E W]E F=0W&7'/^$#*&4$7'.%0&&'%$#'1.!!""C"&&#$&C)!&/"=2\*=?2W>W.=+*D2S G=>*F5>+]F6+#&!''K丁林!孟彤彤!王以兵/节水灌溉技术在制种玉米上的应用研究&7'/水土保持通报!!"&#!##"!#$&<")&<'/8:T ZP!g D T Z[[!R O T Z@i/O,,G=6F+=H2H B.F+W]>F`?=2S=]]=S F+=H2+W6*2H G H S3H26H]2B H]>W W^&7'/Q())*#'.1241')$.A^$#*&91./*&7$#'1.!!"&#!##"!#$&<")&<'/"=2\*=?2W>W.=+*D2S G=>*F5>+]F6+#&!$'K魏永霞!马瑛瑛!刘慧!等/调亏灌溉下滴灌玉米植株与土壤水分及节水增产效应&7'/农业机械学报!!"&C!'("##$!$!)!<"/R D:@Q!g O@@!P:X Y!W+F G/D B B W6+>H B>H=G.F+W]!,G F2+!.F+W]>F`=2S F2^3=W G^=26]W F>=2S H B E F=0W V2^W]]W S V?G F+W^^W B=6=+^]=,=]]=S F+=H2&7'/D&$./$"#'1./12#,*9,'.*/*41"'*#821&!%&'"()#(&$)3$",'.*&8!!"&C!'("##$!$!)!<"/"=2\*=2W>W.=+*D2S G=>*F5>+]F6+#&!<'K孙继鹏!魏永霞!王艳阳/黑龙江西部玉米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效应&7'/农机化研究!!"&<!#C"'#$&C")&C'/KNX T7_!R D:@Q!R O T Z@@/D B B W6+>H B]W S VG F+W^^W B=6=+=]]=S F+=H2H B E F=0WH2.F+W]?>F`=2SF2^3=W G^?=26]W F>=2S=2.W>+W]2Y W=G H2S1=F2S_]H`=26W&7'/L1(&.$)12!%&'"()#(&$)3*",$.':$#'1.J*/*$&",!!"&<!#C"'#$&C")&C'/"=2\*=?2W>W.=+*D2S G=>*F5>+]F6+#"责任编辑K高K峻#-('$&-雷联/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植株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