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简析最经典版本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66
孙⼦兵法详解《孙⼦兵法》详解⼀、始计第⼀原⽂:【始计第⼀】1.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索其情:⼀⽈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3.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臸也;地者,远近、险易、⼴狭、死⽣也;将者,臹、信、仁、勇、严也;法者,曲臸、官道、主⽤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计,⽽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兵众孰强?⼠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臸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之不能,⽤⽽⽰之不⽤,近⽽⽰之远,远⽽⽰之近。
利⽽诱之,乱⽽取之,实⽽备之,强⽽避之,怒⽽挠之,卑⽽骄之,佚⽽劳之,亲⽽离之,攻其⽆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始计第⼀】1.孙⼦说:军事,是⼀个国家的头等⼤事,关系到国家的⽣死存亡,⼀定要慎重研究。
2.通过五个⽅⾯的横向⽐较,得到详情:⼀是道,⼆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3.道,指上级和民众⼼志相通,可以同⽣共死,⽽不会惧怕危险;天,指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远近、平坦艰险、开阔狭窄,和地形对部队安危的影响;将,指冷静睿臹,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关爱,勇敢果断,严格要求;法,指组织层次结构,责权划分,资⾦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上级都必须⼗分清楚。
清楚的能胜利,不清楚的不能胜利。
4.所以,通过以上情况的⽐较,得知详细情况:哪⽅的领导与部下⼼志相通?哪⽅的将领有能⼒?哪⽅占有天时地利?哪⽅的法令能够执⾏?哪⽅的⼠兵强健?哪⽅的⼠兵训练有素?哪⽅的赏罚分明?通过这些,我就知道了胜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兵法·九地篇》解释: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解释: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兵法·虚实篇》解释: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解释: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解释: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如同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可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孙子兵法·始计篇》解释: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孙子兵法·军形篇》解释:善于防守的,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展开自己的兵力如同神兵天降。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孙子兵法·兵势篇》解释:善出奇谋的将帅,战法变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样变化无穷,像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竭。
孙子兵法金句及解释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这段话的主旨是强调了一位优秀的将领在战争中需要具备的智慧和判断力。
他们需要明确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动攻击,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保持防守。
这种智慧和判断力是建立在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深入的敌我分析之上的。
一个优秀的将领还需要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判断敌方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部队的能力和局限。
只有全面了解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战术。
在战争中,一位优秀的将领应该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他们不会被感情所支配,避免盲目行动,而是始终以打赢为目标。
这样的将领自然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总之,这段话强调了智慧、判断力、审时度势和灵活机动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在战争中必须具备的素质。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将领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为国家和人民争取更多的利益和尊严。
3.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孙子兵法之36计详解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全网罕见《孙子兵法》浓缩版,51个要点通俗解读,半小时掌握精髓悉心整理,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意思是: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可不认真对待,做好谋划和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意思是:为将者要从五个方面判断战争的胜算:一是看这场战争是不是出师有名,二是看这场战争发动的时机是否利于己方,三是看战场的地理位置是否对己有利,四是看指挥这场战斗的将领能否胜任,五是看军队的法规制度和组织是否严明。
孙子像3.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意思是:军队能不能打胜仗,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问号”:君主是否贤明并受到大家的拥护支持?率领军队的将军是否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天时地利是否对自己有利?军队的法令制度是否能严格贯彻执行?军队的士气是不是旺盛?士兵的训练是不是有素?在官兵立功或犯错时能否做到赏罚分明?4.兵者,诡道也。
意思是:用兵打仗,处处充满着诡诈。
换句话说,在战场上对待敌人不需要考虑所谓的诚信,因为行军打仗和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不一样,处处充满着诡诈。
谁若鄙视这种诡诈的行为,那就必败无疑。
如果你在战场上相信了来自敌人的承诺,那就是一种幼稚。
如果你在战场上还处处想着以诚信为本,那你也是永远打不了胜仗的。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我们常常视阴谋诡计者是卑鄙之人,但在战场或者是你死我活的商业竞争中,仍然不屑于使用诡计者,便是一个十足的愚蠢之人。
孙子剧照5.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意思是:按照诡道的原则,明明有能力,却给人的感觉很无能,明明想得到,却又要欲擒故纵,本来想要攻打离自己近的敌人,反而做出的样子是要打那个离自己远的,本来是想要打近的敌人,反而有做出要打远的那个的样子。
这就好比《三十六计》中所说的“远交近攻”“借道伐虢”。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永久收藏!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1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2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3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
4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5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6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7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8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9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简析(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孙子从战争的严酷性和可能引起的后果出发,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本着安国全军的根本目的,以军事家应有的理智和应负的责任,提出上述重战、慎战、备战的理论。
显然,这是一种冷静、理智、现实的态度。
有了这种态度,才能避免盲目好战和穷兵黩武,把国家和人民拖入灾难的深渊,也可以避免一味反战,寝兵偃武,使国家和人民丧失警惕,受祸于猝然之变。
在孙武看来安定国家、保全军队是战争最根本的目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
因此,战争的最大效益莫过于安国全军。
对于这个重大的问题,君主和将领必须慎重处置。
孙子的这种既慎战又重战的理论,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成为一切“善战者”必备的品格和条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十种重要思想简单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被誉为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于军事领域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都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孙子兵法十种重要思想的简单总结:1. 战争全局思维:孙子兵法强调了对整体战局的把握。
他讲究“智者必有计,不智者必有惑” ,并提出了“兵无常势”、“不失时机”等观点,强调战争中的时机和变化。
2. 军事智谋思维:孙子兵法对于智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强调了对敌情的了解和分析,以及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兵力,以取得最大的战果。
3. 优势兵力思维:孙子兵法注重在战争中发挥兵力的优势。
他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提出了“以正治邪,以奇胜正”、“以细胜众”等观点,强调利用优势兵力进行作战。
4. 兵力运用思维:孙子兵法对于兵力运用有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了“以迂为直,以软为刚”、“先攻击敌人的心理”等观点,强调使用计谋和战术来迷惑敌人,以获取战略或战术上的优势。
5. 战争决策思维:孙子兵法强调了战争决策的重要性。
他讲究“计谋并进,而不得已”、“小败大胜”等观点,强调战争中的灵活变通和战术上的立即决断。
6. 军事组织思维:孙子兵法关注军队的组织和管理。
他提出了“知天道者,胜人而不败”、“众擒敌之谋”等观点,强调建立坚实的组织体系和科学的军事管理。
7. 能动思维:孙子兵法主张主动进攻和积极作为。
他提出了“纵横捭阖”、“计无常、胜无常”等观点,强调主动出击和及时调整战术,以获取战略上的优势。
8. 战争经济思维:孙子兵法对战争经济有一定的论述。
他讲究“对内夺取利益,对外压制敌人”,强调在战争中充分发挥经济资源的作用。
9. 人民战争思维:孙子兵法对于人民战争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他认为“军民齐心,可使敌人服从”、“无后顾之忧,无困顿之敌”,强调军民团结和民主参与。
10. 教育培训思维:孙子兵法注重军队的教育和培训。
他提出了“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刻苦深研”等观点,强调军队应该注重培养指挥员的能力和士兵的战斗素质。
《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第一篇:《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孙子兵法》主要版本及介绍《孙子兵法》是我国著名的兵书典籍,其成书时间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其后被历代传抄刊刻得以广泛流传,研究和注释者亦不可胜数。
一、演变与流传早期《孙子兵法》主要依靠口授笔录和简帛抄本来传播,形成了以十三篇与其它杂篇同时流传的局面。
西汉成帝时刘向、任宏对收集到的《孙子》古抄本进行了校勘。
东汉末年曹操对《孙子》进行了注释,其自序中称为“略解”,是现存最早的对孙子的注释本。
此后的唐宋时代《孙子》完成了向传世本演变,在曹注本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注释本和合刻本,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武经七书》和《十一家注孙子》。
自明代以后刻本逐渐得以流行,明代以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与赵本学《孙子校解引类》最有代表性,清代中叶至近世,多以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为流行注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收入《岱南阁丛书》。
建国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出版了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流行注本又转为采用宋本,这一版本成为最为流行的传世本。
1972年我国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已失传的《孙膑兵法》等残简,成为存世最早的《孙子兵法》,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孙子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版本在《孙子兵法》的流传过程中增删、错误、修改多有发生。
虽然从汉简到宋本《孙子》有字词的增减和顺序的变化,但是这种版本上的区别对于反映孙子的军事思想是没有根本差异的。
目前所存的版本中有3种宋本最为珍贵。
1.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此书收于孙星衍的《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内,三卷本。
曹操单注本自宋以来仅剩此本。
此本影摹极为精细,几乎与原刻本相同,内容与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差异较大,但与宋本《武经七书》几乎相同,在这3个版本中最接近竹简本,且不像《武经》本有较多的误刻,是十分好的底本。
此书3本合刻,但是只用曹注。